《清华园日记》是作者季羡林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所写的日记,时间跨度为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从中既可看到一位现代学者真实的生活、感情记录与教学、研究工作,又能时见陈寅格、吴宓、钱穆、朱自清、冯友兰等学人的言行风神,对理解或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史,尤其是清华与西南联大的校园文化,颇多史料价值。其中“西行日记”提供了一位文弱学者不顾关山阻隔,置生命安危于不顾,历尽磨难,千里迢迢地自上海投奔昆明,赴任西南联大教学岗位的坎坷经历,显示出现代知识分子坚毅、执著、爱国的感人精神。
图书 | 清华园日记(季羡林自选集图文版)(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清华园日记》是作者季羡林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所写的日记,时间跨度为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从中既可看到一位现代学者真实的生活、感情记录与教学、研究工作,又能时见陈寅格、吴宓、钱穆、朱自清、冯友兰等学人的言行风神,对理解或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史,尤其是清华与西南联大的校园文化,颇多史料价值。其中“西行日记”提供了一位文弱学者不顾关山阻隔,置生命安危于不顾,历尽磨难,千里迢迢地自上海投奔昆明,赴任西南联大教学岗位的坎坷经历,显示出现代知识分子坚毅、执著、爱国的感人精神。 内容推荐 《清华园日记》是季羡林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所写的日记,是70年前季先生对清华园的真切描述,系作者最具体的生命的痕迹的记录。时间跨度为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曾分别出版过影印本与排印本(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年),本册以排印本为底本,注释为作者的学生高鸿所加。 目录 引言 1930—1932 年的简略回顾 我的老师们 自序 日记 第一册 日记 第二册(1932.10.29—1933.10.31) 日记 第三册(1933.11.1—1934.11.23) 高中国文教员一年 一 校长 二 教员 三 上课 四 我同学生的关系 五 我同校长的关系 六 我的苦闷 七 我亲眼看到的一幕滑稽剧 八 天赐良机 试读章节 二 教员 我离开高中四年了。四年的时间,应该说并不算太长。但是,在我的感觉上却仿佛是换了人间。虽然校合依旧巍峨雄伟,树木花丛、一草一木依旧翁郁葳蕤;但在人事方面却看不到几张旧面孔了。校长换了人,一套行政领导班子统统换掉。在教员中,我当学生时期的老教员没有留下几个。当年的国文教员董秋芳、董每戡、夏莱蒂诸先生都已杳如黄鹤,不知所往。此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在兴奋欣慰之中又杂有凄凉寂寞之感。 在国文教员方面,全校共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四个班,共有十二个班,每一位国文教员教三个班,共有国文教员四名。除我以外应该还有三名。但是,我现在能回忆起来的却只有两名。一位是冉性伯先生,是山东人,是一位资深的国文教员。另一位是童经立先生,是江西人,什么时候到高中来的,我完全不知道。他们两位都不是作家,都是地地道道大学国文系的毕业生,教国文是内行里手。这同四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英文教员我只能记起两位,都不是山东人。一位是张友松,一位是顾绶昌。前者后来到北京来,好像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编审。后者则在广东中山大学做了教授。有一年,我到广州中大时,到他家去拜望过他,相见极欢,留下吃了一顿非常丰富的晚餐。从这两位先生身上可以看到,当时济南高中的英文教员的水平是相当高的。 至于其他课程的教员,我回忆不起来多少。和我同时进校的梁竹航先生是历史教员,他大概是宋校长的嫡系,关系异常密切。一位姓周的,名字忘记了,是物理教员,我们之问的关系颇好。1934年秋天,我曾同周和另外一位教员共同游览泰山,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在一个鸡毛小店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凌晨登上玉皇顶,可惜没能看到日出。我离开高中以后,不知道周的情况如何,从此杳如黄鹤了。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我八九岁人济南一师附小,当时的校长是一师校长王祝晨(士栋,绰号王大牛)先生兼任,我一个乳臭未干的顽童与校长之问宛如天地悬隔,我从来没有见过他的面,曾几何时,我们今天竞成了同事。他是山东教育界的元老之一,热情地支持五四运动,脾气倔犟耿直,不讲假话,后来在五七年反右时,被划为右派。他对我怎么看,我不知道。我对他则是执弟子礼甚恭,我尊敬他的为人,至于他的学问怎么样,我就不敢妄加评论了。 同我往来最密切的是张叙青先生,他是训育主任,主管学生的思想工作,讲党义一课。他大概是何思源(山东教育厅长)、宋还吾的嫡系部队的成员。我1946年在去国十一年之后回到北平的时候,何思源是北平市长,张叙青是秘书长。在高中时,他虽然主管国民党的工作;但是脸上没有党气,为人极为洒脱随和,因此,同教员和学生关系都很好。他常到我屋里来闲聊。我们同另外几个教员经常出去下馆子。济南一些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小馆子,由于我是本地人,我们都去过。那时高中教员工资相当高,我的工资是每月一百六十元,是大学助教的一倍。每人请客一次不过二三元,谁也不在乎。我虽然同张叙青先生等志趣不同,背景不同;但是,做为朋友,我们是能谈得来的。有一次,我们几个人骑自行车到济南南面众山丛中去游玩,骑了四五十里路,一路爬高,极为吃力,经过八里窿、土屋,最终到了终军镇(在济南人口中读若仲宫)。终军是汉代人,这是他降生的地方,可见此镇之古老。镇上中学里的一位教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设盛宴表示欢迎之意。晚饭之后,早已过了黄昏时分。我们走出校门,走到唯一的一条横贯全镇的由南向北的大路上,想领略一下古镇傍晚的韵味。此时,全镇一片黢黑,不见一个人影,没有一丝光亮。黑暗仿佛凝结成了固体,倬手可摸。仰望天空,没有月亮,群星似更光明。身旁大树的枝影撑入天空,巍然,森然。万籁俱寂,耳中只能听到远处泉声潺湲。我想套用一句唐诗:“泉响山愈静。”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真仿佛远离尘境,遗世而独立了。我们在学校的一座小楼上住了一夜。这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一夜。第二天早晨,我们又骑上自行车向南行去,走了二三十里路,到了柳堡,已经是泰山背后了。抬头仰望,泰山就在眼前。“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的青仿佛就扑在我们背上。我们都不敢再前进了。拨转车头,向北骑去,骑了将近百里,回到了学校。这次出游,终生难忘。过了不久,我们又联袂游览了济南与泰山之间的灵岩古寺,也是我多年向往而未能到过的地方。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到,我同高中的教员之间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 P317-320 序言 在本书“引言”中,我已经交待清楚,我之所以想出版此书,完全是为了给《季羡林文集》做补充。有没有出单行本的想法呢?朦朦胧胧中似乎闪过这样一个念头;但也只是一闪而过,没有认真去抓。 前几天,清华大学徐林旗先生驾临寒舍,商谈出版拙作的问题。我无意中谈到我的《清华园日记》,不料徐先生竟极感兴趣,愿意帮助出版。我同李玉洁女士商议了一下,觉得这是个极其美妙的办法,立即表示同意。我是清华出身,我的研究工作发轫之地是清华,送我到德国留学的也是清华。回国后半个世纪多以来,自己虽然不在清华工作,但是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的《清华园日记》能由清华人帮助出版,还能有比这更恰当的吗? 我这一册日记写于1932一1934年,前后共有两年。当时我在清华读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是一个二十岁刚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到了今天,我已经活过了九十。有道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九十岂易言哉!我的同级活着的大概也不会太多了。即使还能活着,记日记的恐怕也如凤毛麟角。俗话说:“物以稀为贵。”那么,我这一册日记,不管多么庸陋,也自有其可贵之处了。 我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能够出版是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我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记什么,一片天真,毫无谎言。今天研究清华大学的历史,有充足的档案资料,并无困难。但是,七十年前活的清华是什么样子,、恐怕是非身历其境者难以说明白的。我自己是身历其境的人,说的又都是实话。这对了解当年的清华是会有极大的帮助的。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校清华大学。 2001年11月23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清华园日记(季羡林自选集图文版)(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季羡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356598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27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5-10-01 |
首版时间 | 2015-10-01 |
印刷时间 | 2015-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94 |
CIP核字 | 2015213290 |
中图分类号 | I267.5 |
丛书名 | |
印张 | 1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9 |
高 | 2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