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你拥有自己的生活,一种远离恐惧的生活,甚至远离我。”
塔那西斯·科茨著的《在世界与我之间(精)》获201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2016年美国有色人种促进会形象奖。
《纽约客》《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年度图书普利策奖、全美书评家协会奖决选作品。
图书 | 在世界与我之间(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我希望你拥有自己的生活,一种远离恐惧的生活,甚至远离我。” 塔那西斯·科茨著的《在世界与我之间(精)》获201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2016年美国有色人种促进会形象奖。 《纽约客》《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年度图书普利策奖、全美书评家协会奖决选作品。 内容推荐 他,是一位成功的父亲。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在旁人的眼中,这位父亲完全可以给孩子良好的教育、丰富的人脉。但他依然对儿子的前途悲观,担心他将遭遇的不公和不幸,于是写下三封长信:我希望你拥有自己的生活,一种远离恐惧的生活,甚至远离我。 他们,来自一个黑人家庭,家书里梳理了少数族裔在美国走过的艰难历程,那个国度不光彩的平等历史,但恐惧并不仅仅来自肩上的种族包袱,因为个人在社会中的弱小,一点也不比种族在历史中的脆弱让人好受。 塔那西斯·科茨著的《在世界与我之间(精)》是一本心意拳拳的家书,更是智慧满满的祈祷文。写下了父亲对儿子的期待,他的美国梦,绝不是挣脱族群的羁绊,出人头地,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重要的是,要在这个美丽而残酷的世界,如何学会做个审慎并清醒的公民。 三封家书,在世界与我之间。写尽父子情,读懂美国梦。 目录 1 2 3 导读 梦碎时分,以笔为马 译后记 致父之书 试读章节 在我看到小眼睛男孩掏出枪一年之后,父亲因为另一个男孩偷了我的东西,打了我一顿。两年之后,他又因为我威胁九年级的老师,打了我一顿。不够暴力会让我失去身体;过于暴力也会让我失去身体。我们无法逃离。我是个聪明能干的孩子,很招众人喜欢,却极其胆小。我莫名地隐隐感觉到,一个孩子注定过这样的一生,注定在恐惧中生活,这是极大的不公。那么,恐瞑源自何处?街头与学校的烟幕后到底隐藏着什么?2号铅笔、没有上下文的动词、毕达哥拉斯定理、握手和点头便决定生死,它们组成了世界与我之间的帘幕,这意味着什么? 和很多人一样,我无法让自己躲进教堂和它的神话。我父母拒绝接受任何教条。我们蔑视那些希望成为白人的人推销的节日。我们不会为他们的国歌而起立;我们不会在他们的上帝面前下跪。所以,我不认为有什么神是站在我这一边的。“温良人必承受地土”于我毫无意义。在巴尔的摩西区,温良人被围殴;在沃尔布鲁克枢纽,温良人被践踏;在公园高地区,温良人被毒打;在巴尔的摩市看守所的淋浴室,温良人被强奸。我对宇宙的理解是实体上的,而它的道德轨道却向混乱的方向弯曲,然后结束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小眼睛男孩掏出枪是想告诉我,他是一个有力量控制我的身体、让我成为历史的人。恐惧统治着我身边的一切,和所有黑人一样,我也知道,这种恐惧与外面世界的美国梦相连,与无忧无虑的孩子们相连,与派和炖肉相连,与晚上涌进电视的白色围栏和绿色草地相连。 但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宗教没有告诉我答案;学校没有告诉我答案;街头文化也没能帮助我看穿每日的争斗,找到答案。我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男孩,也是这样顺着本性长大的。我四岁的时候,你的祖母就开始教我识字。她还教我写作。写作不是把一群句子简单地组成一个段落,而是把它们变成一种探求的手段。当我在学校里遇到麻烦(事实上这频繁发生),她会让我把它写下来。写作要回答一系列问题:为什么在老师说话的时候,我也感到有必要讲话?为什么我不认为老师应当受到尊重?当我正在说话的时候,我希望别人如何表现?下一次我在课堂上想要和朋友说话时,应该怎么做?我也给过你同样的任务。我这样做,不是因为我想以此来约束你的行为——它也没有约束过我的什么行为——而是因为,这有助于早期的自省和自我觉醒。你的祖母不是在教我如何在课堂上遵守规矩。她是在教我如何无情地审视那个最容易引发同情、最容易被原谅的主体——我自己。结论是:我也不是无辜的。我的血管里流淌的并不是经久不衰的美德。当我认识到我是个普通人,那么其他人一定也是这样。我不是无辜的,那么他们也不是无辜的。好与坏的动机混合在一起,是否影响了他们讲述的故事、建造的城市以及这个据称是上帝赋予的国家? P26-29 后记 致父之书 父亲及父亲们: 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我独自坐在院子里,父亲静静地走到我身后,拍了拍我的肩,在我身边坐下。 人生第一次,我触碰到了这个世界。上大学之前,母亲照料着我,几乎寸步未离。因为母亲的细心,我学会了生活和关怀他人。但也正是这无微不至的呵护,构筑了一道围栏,将危险、阴暗和真实都隔绝在了遥远的地方。也许父亲应该带我走出幸福小窝,去看看外面的草原和雨林。 不知从何处,我看到这样一段话:黑人父亲会在儿子十三四岁的时候,告诉他,我们是黑人,与别人不一样。我们不容易成功,除非成为拳击或篮球明星;夜晚,我们不能在街上闲逛,否则会被警察拦下,遇到大麻烦,正如祖父对父亲说过的一样。 这段话我时常会向别人提起,也希望父亲与我交谈的夜晚是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但是,睡梦醒来,眼角挂着泪痕,我却清晰地意识到我已经三十岁了。 一 2016年的春天,不知哪里来的兴致,我翻找出了学生时期整理的音乐,放在车里随意听着。“月黑风高,漫游在,计程车,雨点打不断的路,给蒙蔽……”陈奕迅的声音响起,这是一首颇有意涵的歌,那句“如果能多挣几个钱,让儿子上大学,没关系”让我印象深刻。于是,便开始了单曲循环,直到有空闲时,细读了歌词。 《月黑风高》的歌名取自歌词的第一句,好像并没有体现出歌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却给了听众一个压抑沉闷的意境。对林夕这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词人来说,《月黑风高》显然不一定是得意之作,但其中的故事却让我思考了一个我以前不太思考的问题。 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乘计程车漫无目的地游荡。外面下着雨,雨幕遮蔽了前路。我看那司机,这样子熬夜到天亮不容易。谁知他说,开完车还要去一栋大厦扫地,才会去休息。但如果能多挣几个钱,让儿子上大学,也没关系。他还说,再困也没有问题,只要下一代能了不起。自己从来没念过书,只懂得出卖劳力,所以才希望儿子将来能做医生。他又说,自己已经年纪大了,开着车右手有一点麻痹。但每次想到以后儿子会成为医生,心里就高兴。 且不论作为子侄辈的“乘客”承载着上一辈的希望,却在“唉声叹气”,“在沼泽里无能为力”,单单这位司机父亲就反映了中国千千万万父亲深沉、无私、厚重却有些沉默的爱。我相信,司机父亲对乘客说的这番话也许一生都不会向自己的儿子提及,也相信,无数的中国父亲一生都没有一个与儿子独处深谈的夜晚。 所以,在相对传统和保守的国度里,母亲小心地在家里照看孩子,父亲在外打拼,“再困”也没关系,“右手有一点麻痹”也没问题。所以,母亲慈爱地日日唠叨“吃饱穿暖”,而父亲却总是沉默无语。所以,在这里成长起来的“幸福”男孩,并不知道自己在十四五岁会极讨厌听到大人们的教训,甚至不想听到大人们说话;他会站在高中学校门口,和朋友在一起,学着抽烟、喝酒和说着脏话;他不清楚自己在走进大学校园后,等待他的不只是窗明几净的课堂,更有令人着迷的电子游戏;他在遇到心仪的女孩时,没意识到父亲的初次恋情,并不是给了自己的母亲;他会在初工作时,无事可做,会在崭露头角时,感到明珠暗投;他会永远抱怨富家子弟更容易成功,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抱怨老板,抱怨同事,抱怨家庭,抱怨交通…… …… 父爱强大,不管他是衣食无忧的畅销书作者,还是靠妻子家人接济的“a writer to be”(后备作家);不管他是生活在白围栏、绿草地别墅里的美国律师,还是生活在里约贫民区的毒贩;不管他是欺压人的,还是被欺压的。父爱强大,可能在儿子出生时,他在四处奔波;可能在儿子上小学时,他夜夜笙歌;可能在儿子大学入学时,他在照顾老母亲;可能在儿子结婚时,他早已心力交瘁。但总有些时刻,也许是时时刻刻,那想要保护,为其生死的欲望会占据他的心,而其他的一切都不再重要,那一刻,他就是天空,就是大地,就是儿子的整个世界,儿子不能没有他,所以,他无比强大。 可是作为父亲,强大是容易的,像是在永夜中无助地嘶吼,拼尽最后力气留下的是一个更加脆弱的灵魂。 所以,对儿子说,我无能为力,不容易。 而告诉儿子,我无能为力,你长大后也无能为力,我们身边的人无能为力,我们整个种族(民族)都无能为力,但还要努力,我们都要努力,更不容易。 每个男人也许都有机会成为父亲,但只有勇于直面自己的人、直面自己所在人群的人、直面自己所在民族(种族)的人,才能做好他。勇敢从来不意味着无所不能和所向披靡,而更多地体现在弱小者的坚定选择中。 科茨是真的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儿子,在一个黑人身体被肆意践踏的国度,他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儿子不被警察随意盘问、被他们逮捕——有时会出现些“意外”——甚至关进监狱,他自己都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安全,就像朋友普林斯·琼斯一样。可是,他用真诚的笔告诉了儿子一切,用愤怒、有些颤抖的喉咙和手臂反击着对儿子的可能侵害。 科茨生活在世界的另一端,他长我七岁。 父亲、儿子,儿子、父亲。有一天,儿子会成为父亲,父亲是另一个男人的儿子。让所有父亲,像祖父一样,将世界的真相、思想的自由、人格的独立与那份炙热的爱传承下去。不为别的,只为男孩们不再跌倒,即使是在祖父和父亲跌倒的同一地点,只为男孩们可以勇敢地站起来。 于霄 书评(媒体评论) 谁能填补詹姆斯·鲍德温身后留下的思想空白?此人显然非科茨莫属。《在世界与我之间》的语言正如科茨的人生旅途,有说服力,直抵内心深处,优美而具有救赎意义。本书检视了黑人男性所面对的风险与希望,深刻且富于启示。 ——托尼·莫里森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科茨是舂智的思想家,把四百年历史与个人痛苦、智慧提炼为献给受子的祈祷文,并试图唤醒美国人的良知。 ——伊莎贝尔·威尔克森 普利策奖、全美书评家协会奖得主 科茨是美国最能打动人心、最有思想的发声者之一。关于种族问题和美国不光彩的不平等历史,他的及时、雄辩和基于扎实研究的作品早已成为必读文献。 ——布莱恩·史蒂文森 平等司法倡议组织创始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在世界与我之间(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国)塔那西斯·科茨 |
译者 | 于霄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76837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90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00 |
出版时间 | 2017-04-01 |
首版时间 | 2017-04-01 |
印刷时间 | 2017-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 |
CIP核字 | 2017033883 |
中图分类号 | K837.1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20 |
宽 | 154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10-2016-548号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