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玉器史(精)》是著名文物学家杨伯达先生关于玉器研究的一部最新力作。全书以章节体的形式,从玉文化和原始宗教——巫教的角度,对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重新鉴别、审视和诠释,以其独树一帜的、划分和认定玉文化板块和古方国的独特视角,阐述了史前玉器的发展历史。本书见解独到新颖、与众不同,值得一读。
图书 | 中国史前玉器史(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史前玉器史(精)》是著名文物学家杨伯达先生关于玉器研究的一部最新力作。全书以章节体的形式,从玉文化和原始宗教——巫教的角度,对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重新鉴别、审视和诠释,以其独树一帜的、划分和认定玉文化板块和古方国的独特视角,阐述了史前玉器的发展历史。本书见解独到新颖、与众不同,值得一读。 目录 前言:从玉文化的崭新角度解读中国史前玉器的系列和个体 壹 绪论:玉器的六大成因 一社会因素 二巫觋因素 三玉人因素 (一)相玉玉人 (二)画样玉人 (三)锼镂之匠 (四)雕琢之工 (五)抛光之匠 四玉石因素 (一)玉石的界定 (二)五大玉产地 (三)玉石之路 五工艺因素 (一)作坊 (二)工艺过程 六形饰因素 (一)形制概说 (二)器形构成的原生系列 (三)形体空间论 (四)纹饰的作用 (五)形饰的艺术方法论——古拙象征主义 (六)形饰的艺术风格论 (七)玉器形饰的价值观 贰 俗世玉器——巫玉的基石 一新乐遗址出土玉工具 二龙岗寺遗址出土玉工具 三楼兰玉斧 四后洼遗址玉器 叁 巫玉之萌发与成长 一玉块形珥 (一)玉小孔块形珥 (二)玉管状块形珥 (三)玉大孔块形珥 (四)玉块形珥的解读 二玉匕形器 (一)兴隆洼遗址TO307出土玉匕形器 (二)查海遗址F7出土玉匕形器 (三)锡本包楞遗址出土玉匕形器 (四)牛道口遗址采集玉匕形器 (五)玉匕形器的解读 肆 东北夷古国玉神器的发展与繁荣打造了巫玉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一东北夷古国极北玉器 伍 昊遗等古国、古方国玉器的缓慢发展 陆 兼摄北南巫教玉器之长的淮夷等古国、古方国玉器 柒 东越古国及其辐射区玉器 捌 巫蛮古国玉器 玖 华夏羌蛮诸方国玉器概述 拾 玉巫教玉器的互为交流、辐射与转型 拾壹 教权调整、玉神器转型期瑀夷、吴越、荆蛮、华夏等后方国、方国玉器 拾贰 方国玉文化的转型是文明前夜重大历史变革的反映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史前玉器史(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伯达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故宫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340828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687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540 |
出版时间 | 2016-01-01 |
首版时间 | 2016-01-01 |
印刷时间 | 201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674 |
CIP核字 | 2015305206 |
中图分类号 | K876.84 |
丛书名 | |
印张 | 4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5 |
宽 | 190 |
高 | 4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