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超越自卑(我们时刻需要合作)
内容
试读章节

人类生活在“意义”之中。我们一生中所经历的事物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事物,这些事物对我们生活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是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中的那些最简单的事物,人类在接触它们的时候也是将自己的角度作为出发点来看待它们的。“木头”,指的是“与人类自身有关系的木头”;“石头”,也是“作为人类生活因素之一的石头”。如果有人想脱离“意义”的范畴,而让自己仅仅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环境中,那么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将丧失自己与周围的人沟通的基础,他的行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其他人都起不到丝毫作用,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一直都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的,但我们所感受的并非现实本身,而是被我们赋予了意义的现实,或者说我们的感受其实是我们个人对于现实的解释。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每个人感受到的生活的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因为“意义”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谬误的领域。

假如我们问一个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他很可能回答不上来。通常,人们是不愿让这个看似没有意义的问题来困扰自己的,所以总是会用一些陈词滥调来搪塞;或者,人们干脆认为这个问题真的没有意义。然而,我们无法否认,自从人类有自己的历史以来,这个问题就已经存在了。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仅是青年,就连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也会经常为之困惑:“我们为什么而活着?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自然,无数的事实让我们可以断言:通常人们只有在遭遇失败和挫折的时候,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假如一个人在一生中没有任何的波澜起伏,也没有遇到过任何的艰难险阻,那么这个问题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也不会被诉诸言辞。

一般情况下,人类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活的意义,几乎每个人都只是把这个问题和它的答案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而完全不顾他的言论,我们将会发现: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特征等,无不体现出他本人对于“生活的意义”的理解。他的行为让我们相信,他似乎对某种与生活有关的解释深信不疑,他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他对这个世界和他自身的看法。他似乎是在用自己的行为来向世人宣告“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而世界就是那样的形态”,这便是他赋予自己以及生活的意义。

生活的意义因人而异,也正因为如此,生活的意义也便多得不可胜数。而且,我们会发现,每一种个体自认为正确的生活的意义,其中可能多多少少都含有错误的成分,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生活意义;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无论是哪一种生活的意义,只要有人持这种态度,它就绝对不会是完全错误的。所有的生活的意义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不断发生着变化。然而,这些变化——或者说,不同的人所赋予的生活的不同意义却有着高下之分:它们之中有些很美妙,有些则很糟糕;有些错得多,有些则错得少。我们还可以发现:较好的生活意义具有一些共性,而较差的生活意义则普遍缺乏这些特征。这样,我们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总结,就可以得到一种相对“科学”的生活意义,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尺度,也是能够让我们应付与人类有关的现实的“意义”。在这里,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真实”是指对人类的真实,对人类目标和计划的真实。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所谓的“真实”。如果还有其他“真实”的存在,它也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无法知道这种“真实”,这种“真实”因此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三个重要的现实,这也是他必须随时牵挂于怀的。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得不受这三个现实的制约,他所面临的问题也都是这些现实造成的。由于这些现实无所不在地缠绕着人类,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去回答因此而产生的问题,一个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体现出他本人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

这三个现实之一是:我们居住在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我们没有办法脱离地球的表面去讨生活。换句话说,我们无处可逃,我们必须在这一现实的制约之下,依靠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提供给我们的资源来繁衍生息。我们必须保障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发展,以保证人类的未来得以延续。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必须解答的问题,没有人能够逃过它的挑战。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我们的行为都是我们对人类生活情境的解答:它们显现出我们心目中认为哪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适的、可能的、有价值的。但是这些解答又都被“我们属于人类”以及“人类居住在这个地球上”的事实所限制。

P2-4

目录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第四章 早期的记忆

第五章 梦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第八章 青春期的引导

第九章 犯罪及其预防

第十章 职业问题

第十一章 个体与社会群体

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

序言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与弗洛伊德齐名的精神心理学大师。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自幼患有驼背,行动不便,而他的哥哥却活蹦乱跳,非常活泼,这使得阿德勒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不如哥哥。五岁那年,阿德勒患了一场几乎致他死命的重病,痊愈之后,他决心要成为一名医生。此后,他生活_的目标就是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他在心理学上的很多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的记忆中’找到蛛丝马迹。

1895年,阿德勒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两年后,他与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在维也纳期间,阿德勒也和普通的维也纳入一样,经常到咖啡馆跟同学和朋友们一起饮酒作乐、谈天说笑。他友善谦和、不拘小节,因此跟三教九流的人都交上了朋友。

阿德勒熟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他认为这本书对于了解人性有着莫大的贡献。他曾经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对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辨析,结果弗洛伊德写信给他,邀请阿德勒加入自己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而认为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两人在心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是并驾齐驱的,而且二人的学术观点也迥然不同,但是阿德勒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洛伊德的组织,并成为这一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在此期间,阿德勒受到弗洛伊德的赞誉,并继他之后成了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同时兼任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有关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这篇文章使他声名大噪。阿德勒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一方面,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其自甘堕落或激发精神病,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患有小儿麻痹症,但通过奋斗却最终成为美国总统。有时候某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赢弱,但他弃剑就笔,写下不朽的权力哲学。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多得不胜枚举。

此后,阿德勒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他们身体弱小,必须仰赖成人才能生活,而且一举一动都要受到成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借口时,他们便会发展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它便会形成“自卑情结”。因此,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

此时,弗洛伊德认为阿德勒的观点是对自我心理学的一大贡献,但又觉得它未谈及本我和超我等部分,而且所谓的“补偿作用”也只是自我的一种功能而已。这是因为阿德勒的观点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等到阿德勒将“补偿作用”作为其中心思想进行宣扬时,弗洛伊德便与他势同水火了。

起初,两人还彼此容忍对方,可是当弗洛伊德要求阿德勒登在其学刊上的文章要先接受荣格的检查时,两人便正式分道扬镳。弗洛伊德致信心理分析学刊发行人,要他把学刊封底上阿德勒的名字除掉,否则就把弗洛伊德的名字去掉!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为了阿德勒的观点曾经开过许多次会,由于弗洛伊德和其他许多人的坚持,阿德勒的观点无法见容于心理分析学派,阿德勒因此率领一群跟随者退出了心理分析学会,另行组建了“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学会”,并称其研究为“个体心理学”。

决裂之后,阿德勒摒弃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心理分析观点,他认为这是对性的迷信,并以社会的概念来解释男性的钦羡。他并不否认潜意识里动机的实在性,但是他却比弗洛伊德更重视自我的功能。他也不否认梦的解释有其重要的一面,不过他却认为梦是解决个人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像弗洛伊德那样,事事都用性来解释。例如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阿德勒认为只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对母亲的依赖而已。当然,性欲是存在的,不过它和饥饿、口渴一样,只有在追求优越地位时,这种生物学上的因素才能进入心理学的领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德勒曾在奥匈帝国的军队中服役,充当军医。之后,他又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中从事儿童辅导工作。此时,他发现:他的观点不仅适用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涵盖师生关系。

到1920年前后,阿德勒已经声名远扬。在维也纳,有许多学生和跟从者包围着他,他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时光。然后,他周游各国,到处讲学。1926年,阿德勒初抵美国,受到热烈欢迎。1927年,他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1932年,他又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1934年,阿德勒决定在美国定居。次年,他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阿德勒受聘赴欧洲讲学。由于四处争聘,他有时甚至要在一天之内分赴两个城市演讲。由于过度劳累,他终因心脏病突发而死于英国阿伯丁市的街道上。

阿德勒一生著述颇丰,这部著作完成于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1932年,书中对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进行了阐述。由于译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尚祈读者不吝指正。

内容推荐

《超越自卑(我们时刻需要合作)》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及他人的教科书,被誉为心理学领域的《圣经》。阿德勒认为自己的个体心理学是所有以增进人类福利为目的的伟大运动的继承者。无数读者从阿德勒这部著作中重新找到了生活对于自己的意义,成功地跨越了自卑感的局限。

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深度剖析和阐明了人生道路与人生意义。有很多人从这本书中体味到个体心理学特有的魅力,省察自己的生活风格,寻求适合自我的超越之道。

用心品味这部著作,会被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对人类健康、理性、乐观的执着精神深深感动。阿德勒的心理学犹如沙漠中的一泓甘泉,让人重新体味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拥有一个更广阔、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园地。

编辑推荐

《超越自卑(我们时刻需要合作)》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书中,阿德勒博士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自卑感形成的原因,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是如何克服自卑感去争取优越感,从而获得成功的。《超越自卑》不但是心理学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为人父母者必读的经典之作,对普通人来说,只要我们想克服自卑感,想在工作、学习、生活上获得成功,就需要仔细阅读,它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能更好地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信心,取得成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超越自卑(我们时刻需要合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 陈海涓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研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689443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2016057871
中图分类号 B848-49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