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九八七/百年经典中国青少年成长文学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徐则臣所著的《一九八七/百年经典中国青少年成长文学书系》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精选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书写了生命成长的主题,其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人生智慧,都能够对今天的青少年产生深刻的启迪。

本书附注了简洁的导读性文字,力求在某一方向上打开我们的思维,青少年读者不妨将之与一般教科书上的讲述两相对照,细细品味其中的思想启示。

内容推荐

徐则臣所著的《一九八七/百年经典中国青少年成长文学书系》中有6个短篇小说:《石码头》《梅雨》《大风歌》《一九八七》《伞兵与卖油郎》《镜子与灯》。正如它的名字,这部小说集既不是对当下少年生活的关照,也不是对久远历史的怀念,而是对一个刚刚逝去但却记忆清晰的时代的想象和选择性描绘。

目录

导读 花街少年的残酷青春与坚韧成长

梅雨

大风歌

一九八七

伞兵与卖油郎

镜子与刀

鸭子是怎样飞上天的

试读章节

花街在这一年里没有什么变化,除了出现一个女人。她在雨季的前一天来到花街,梅雨快结束的时候死了。我想讲的就是她的故事。

老人说,别对着运河发呆,水鬼要抓小孩。我不是小孩,是大人了。他们都这么说,栋梁和五百,我同学。放学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的厕所撒最后一泡尿,一排子人站在便池前又摇又抖。栋梁弯下腰伸长脖子在我旁边四处瞅,然后叫起来:“他长毛了!他长毛了!”很多人冲到我面前我才知道他说的是我。栋梁一脸坏笑,五百和其他人也跟着叫嚷和怪笑。“他是男人了!”他们说我。我突然紧张起来,尿撒了半截就提上裤子,裤裆里湿了。我的脸红得像小偷,全身可能都红了。他们大喊大叫。我知道他们其实早就长了毛,私下里男生们都在说,但为什么他们偏偏对我感到惊奇和兴奋,好像他们是清白的。然而当我惊恐地提上裤子时,的确觉得只有自己才可耻。所有可耻的人一起讨伐你的时候,他们似乎就清白了,干净了,而你成了唯一可耻的人。十四岁的下午我第一次发现这个道理。此后的多少年里,我一次次地感觉到自己的可耻,尽管事实上我可能比所有人都更清白。我跑出厕所他们跟在后面继续叫,见到女生叫得更起劲。我想我完了,有一个女生知道了,所有女生也就都知道了。我鬼魂附体似的狂奔,五里路没停歇地跑到了石码头上。坐到石阶上时,心脏在嗓子眼里跳,眼泪和汗水一起流下来。老人说,别对着运河发呆,水鬼要抓小孩。跟我没关系。我坐在那里如同屁股生了根,直直地瞪着一大片水和船,两眼里是空的。来来往往走过的人我也不让路。

我不是难过,也不愤恨,是什么我不知道。真要找点什么,那只能是空白,就像没有船驶过的宽阔水面一样。

风把我吹干了,天依然热,夕阳落了一半,石码头上忙起来。船和行人该来的来,该走的走。绛红色的光铺满半边运河,另一半是黑的,远处雾气升起来。一艘船摇着铃铛靠上码头,插在并排的几艘船中间的空当里。一个女人拎着巨大的皮箱上了岸,左手里还有一个鼓鼓囊囊的包。有三十岁?我不知道,我向来猜不准别人的年龄。她在第二个台阶上停下,清冷地站在水边扭着身子往回看,船夫在数钱。她慢慢地把脸转向花街的方向,傍晚的光像温润的丝绸拂过她,那个柔和的脸部的弧度让我有点恍惚。我觉得一定在哪个地方见过这张脸。我歪着脑袋盯着她看,清晰地感到自己汗水蒸发之后留下的琐碎的结晶盐。她用右手小拇指把眼前的一缕头发挂到耳后去,她的右耳朵是透明的。我在哪里见过她。要么就是在过去的某个时候,有人对我说,不要在水边和一个坏女人站在一起。为什么坏,我也不知道。

她的脸很清冷。当她看见我的时候,对我笑了一下,露出了一口白牙齿,然后牙齿消失了。我赶紧把目光躲到一边去。她的那一个笑说明我们是陌生人,我从来没有见过她,那是对陌生人的笑,或者说,是面部表情的一个调整,而碰巧我坐在这里。我既失望又坦然,这样的情景时常发生,莫名其妙我就会在某个时候觉得眼前的事情发生过,几乎是一模一样。像做过的梦一样。所以我推测,在过去的十三年里,我一定做了无数的我记不起来的梦。

P10-P12

序言

在为中学选编的“郭沫若诗歌读本”的“序言”中,我曾经表达了这样的感受:

“郭沫若的青春写作属于20世纪之初,在那样一个除旧布新的历史转换时期,留学东洋、目睹世界景象的郭沫若以青春的激情和自信勾勒着他理想的新天地、理想的新生命,没有这番激情就没有现代中国文明的动力;同样地,一个世纪之后,我们继续走到了一个新旧更替的关节点上,历史继续召唤着中国的青春代。但是,青春代是否都如郭沫若当年那么主动、自信和胸怀宽大呢?阅读今天的‘青春文学’,我们可以读到很多的敏锐,很多的聪慧,很多的感伤,而恰恰在这些方面,其实当年的郭沫若都有过仔细而深刻的表达,在他的诗歌、小说与自传当中,只是常常为一味‘逐潮’的人们所不知罢了;但是,平心而论,与当年的青春郭沫若相比较,今天的抒情却少了一份天狗的雄健、凤凰的昂扬与‘太平洋抒怀’的阔大与气势,新世纪的青春有理由从逼仄中冲决而出,从自恋中升腾开去,那么,回头细读郭沫若,或许就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

这里道出的其实是我对当今青少年阅读状况的基本认识。追逐青春、享受青春永远也不需要理由,但是,什么样的文字最有资格成为我们青春的伴侣却实在大有讲究。郭沫若式的青春文学并不只有灵敏和感伤,更有雄健、昂扬与阔大,这就是文学经典的意义。

生命的成长需要它的伴侣,它的朋友,它的导师,而文学经典就是我们最好的同行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记录的是那些曾经的“青春代”,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和今天的我们一起梦想,一起失落,一起挫折,又一起忧伤和一起求索,他们的体温温暖了我们,他们的思考启迪着我们,他们的奋斗鼓舞着我们,于是我们也有了勇气、智慧和方向。

这样表述,并不是轻蔑和排斥当下流行的文字品种——青春写作、网络文学乃至各种博客、微博等等,而是提醒一个重要的事实:只有经过岁月沉淀的生命的记录才能够与我们的灵魂形成深度对话,才能够在一个更隽永的方向上释疑答惑,满足我们成长的需要。

那么,究竟怎样阅读这些文学的经典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则便是让经典回归我们自由的感受,让文学直接与我们的生命对话。作为这一原则的反面,指的就是教科书式的阅读和机械的理论搬用。

长期以来,在僵化的教科书学习中,我们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理解”文学作品的方式:在中小学阶段,那就是千篇一律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艺术特色”;到了大学阶段,也是各种理论概念的简单搬用,好像将这些教科书模式运用娴熟了,就“读懂”了文学作品。其实,这样一来,我们很可能恰恰远离了鲜活的文学本身,久而久之,甚至已经习以为常,再也没有办法打开我们的感受,真正进入文学的世界了。

今天,我们常常将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称作是“鉴赏”式的,以示其缺乏理性思辨的严密与知识概念的完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事实。然而问题在于,让我们产生如此强烈的理性思辨与知识概念崇拜的却是近现代以后的事情,是引入中国的种种外来理论的形态给了我们直接的启发,而就在这样的一个启发过程当中,被我们轻易抛弃掉的正是中国传统文论中弥足珍贵的基础:文学的鉴赏与解读。

现代中国的文学研究“超越鉴赏”、抛弃文本解读之后,试图直接进入理性王国的大厦,然而这个由别人的概念、别人的术语所建构起来的大厦却似乎并不那么听任我们摆布。特别是当外来的学术与思想一旦在政治形势的巨变中,缩小为某一类型的思想(如苏俄)之时,其消极性的一面便更加突出了。例如,在过去,我们总是在鲁迅小说中挖掘现代革命史的形象说明,将鲁迅的文学当作革命家论述的佐证,这样一来,鲁迅就慢慢脱离开了文学的鲜活,成为僵死的历史说教。

鲁迅小说必然蕴含重要的社会人生主题,这一点似乎无可怀疑。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对于所谓“社会人生主题”的理解不可过于狭隘,也就是说,“主题”往往存在于作家情感深处对人生的基本关怀,而不一定是当时流行的某些历史观念。鲁迅小说就是这样。过去的鲁迅研究,一味在现代革命史的长河中寻找鲁迅的“革命”意义。最后,鲁迅的意义只存在于教科书里的历史主题,似乎这些主题不存在于鲁迅小说就不能证明鲁迅的价值。政治家关于中国历史性质及近现代历史的论述直接被挪作鲁迅小说的主题,这些理解都大大地曲解了鲁迅,也缩小了作为“文学”的鲁迅小说的丰富性。例如,在传统的鲁迅研究中,人们常常提及他小说的“社会批判”主题,其实这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判断。因为,仔细阅读鲁迅小说,我们就不难发现,作为鲁迅这一“社会”关注的创作,其中并没有中国现代化所必要的政治主题、经济主题与军事主题,尽管过去也有人不断将它附会于一些政治主题(如《风波》与张勋复辟,《药》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等等)与一些经济主题(如《伤逝》与自由婚姻的经济基础问题等等),但事实证明都与鲁迅小说的文本逻辑相去甚远。从总体上看,鲁迅并没有致力于空泛的“社会批判”,如何提高和改善中国人的生存质量才是他“社会”关怀的核心。如果说他进行了怎样的“社会批判”的话,那么这样的“批判”也就集中于我们这个生存的环境是如何以种种的形式剥夺和扼杀人的生存权利,削弱人的生存质量的。

也就是说,鲁迅社会批判的中心其实就是对摧残人权现象的批判,鲁迅所悲哀的是中国人的“非人间”生活。

这样的文学阅读也就才与我们自己的生命关怀、人生成长联系了起来,文学经典也就成了我们亲切可感的对象。

本套丛书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精选近百年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时间跨越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我们看来,无论哪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家,都无一例外地书写了生命成长的主题,而凝结于其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人生智慧,都能够对今天的青少年产生深刻的启迪。为了便于阅读,我们在编入每一种作品的同时,都附注了简洁的导读性文字。这些文字不是用来牵制大家的理解,相反,它们都力求在某一方向上打开我们的思维。青少年读者不妨将之与一般教科书上的讲述两相对照,细细品味其中的思想启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九八七/百年经典中国青少年成长文学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则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晨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476976
开本 32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2
CIP核字 2015288767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10
14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