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艾达之路
内容
编辑推荐

R.皮格利亚的《艾达之路》是2013年问世的。2014年5月在第40届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图书展览会上获得“读者最喜爱的图书奖”。 

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数学家卡钦斯基,有很高的学术成就,获得过数学方面的大奖。他完全可以继续走科学家的学术之路。但是,他却怀疑科学发展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作用。因此他用恐怖手段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作品构思巧妙,特别是擅长运用侦探小说的元素,但是,不受侦探小说的公式化限制,而是凸出犯罪和破案的高智商元素以及博尔赫斯开创的借助小说形式,尤其是互文性和戏仿等手段,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抽象问题做艺术具象加工,表面上轻松愉快,骨子里沉重、深邃;特别讲究叙事语言的质量,其特点是简洁,跳跃,时空穿越,等等。

内容推荐

印第安纳州泰勒大学的客座教授伦西应邀主讲阿根廷文学,与东道主、学术明星艾达相恋,正当二人频频幽会、难解难分之际,一个意外事故导致艾达暴亡,由此引起联邦调查局的介入,并逐渐揭示出故事背后的一个严肃主题:技术理性对人类自身的全面入侵和挤压,人性、人的尊严没有了,个人的自由、隐私没有了;人类乌托邦式的无限美好遐想,通通撞在了由电子技术构筑而成的柔软墙壁上,无路可逃。

R.皮格利亚的《艾达之路》依据美国真实发生的“大学炸弹客”一案写成:数学家卡钦斯基采用恐怖手段宣传其政治主张。皮格利亚巧妙地融合了个人经历与侦探元素,尤其成功地刻画了以个人对抗社会的逻辑天才蒙克这一新型反抗者形象,揭露了当今崇信现代技术的所谓“理想公民”没有信仰、没有思想原则、一心向往从商品交易中分一杯羹的丑恶嘴脸。

目录

第一部 事故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二部 俄国女邻居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三部 以康拉德的名义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四部 火中手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结束语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三章

1

通常见到艾达的地方是会议室或者走廊里,她总是显得很忙。她说:咱俩得谈谈。我纳闷:是单独谈话吗?直到星期五,我上了去纽约的火车,看见她走进了车厢,打扮得靓丽,来到我身边坐下。有很多事情想跟你谈谈,要是你没别的什么事情要做,咱们利用这个机会交换交换情况。她的目光热辣辣,好像没睡觉,或者有点发烧。当然了我很清楚你在研究生班的工作。她说,学生们很满意你的课。难道她跟约翰三世谈过?他是最出色的,也是问题最多的。他还在坚持那个写论文就写一本书的可笑想法。写论文早就不只写一本书了,她口气是斩钉截铁的,仿佛在说一种实实在在的变化是让全体乘客听的。你去纽约做什么?我说:没什么特别的事,散散心而已。她是只要有可能,就去纽约,尽量不把时间都埋头于校园内。她要换换空气,纽约的空气不一样,她是在曼哈顿长大的,非常熟悉纽约。父亲是医生,一种出诊看病人的老派医生。小时候,父亲就带着她出诊,父亲给人看病,她就待在轿车里等候。父亲一出来,身上总是带着干冰的气味;父亲在发动车子之前,准备去城里另外一个地方看病人时,总要摸摸她的小脸蛋,开开玩笑,她能闻出父亲雪白的双手上冷飕飕的酒精味儿。看来这个故事她已经说了好多遍了,她已经成功地让一个小姑娘在车子里等候父亲的意象个性化了,让你能想象出一种幸福的童年生活。她很自信,一种从小养成的自信,这就是艾达希望你认为的印象。她自己解释这种生活状态,是父亲教育宝贝女儿的结果,而父亲是自信的男子汉,善于对待女性,总是以保护妇女的形象出现在你身边。说到她自己时用了一连串戏剧性台词,那是一首史诗:一个纽约姑娘实现了自己的全部理想,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做别人命令的事情。她说:“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女性。”但是,她澄清道:“我也不是什么女汉子。”她开玩笑道,一面用挑逗的眼神望着我。可是她父亲去世了,遗憾的是父亲没有看到她的胜利。胜利了吗?是的,当然胜利了。在这样的大学里教书,父亲知道的话,一定很高兴。父亲活着的时代,女子还不能进大学,她说道,好像在描写一支军队如何成功地占领了敌人的阵地取得了胜利。她笑了,是一种挑逗性的笑声,是个还让大人吃惊的小姑娘在笑。她比我小十岁,可是显得非常年轻。她的年龄难以确定,无法得知是正在离开青春期呢,还是刚刚开始成熟。

到了换乘站,我俩换车,寻找可以吸烟的车厢,那个时候还有这种车厢。她说,在大街上吸烟的男人越来越少。妇女走出办公室,不管别人看着怎么不顺眼,也要点上一颗香烟;然后附加一句:上天有一种恩典——礼物。接着,她说: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小小的恶习。瘾君子还是偷偷摸摸地吸毒。偷偷地养成坏习惯也不坏嘛。她太漂亮了,很难把她的模样跟说话的惊人语速联系起来。她身穿一套紫红色整身女装,剪裁完美,体现出她的线条,我的目光不由得在她的乳沟处打转转。莫非是不带乳罩?我挪动一下,打算解开这个问题。她动作迅速地整理围巾。她很迷人,性感,但不认为自己美丽,如同那些自认为有魅力的或者就是迷人的女子一样;这个想法把她们给耽误了。在艾达看来,美丽是表面现象,面对我这种企图剥光她衣裳的目光,她无奈地一笑。她用动词的现在式,嘲讽语气加强了她的魅力。说话的样子好像要在某些词语上加引号,有时甚至每只手举起两个指头成钩状,让人看到她说的话是有保留的。

到了佩恩站,她穿上粗呢长大衣,戴上绒帽。下车前,掏出小镜子照照,重新抹抹口红。我请她去喝一杯。我俩去都柏林音乐酒吧,位于曼哈顿上方,是我有一次闲逛纽约时发现的。我俩在吧台前坐下,从墙上的镜子里发现酒吧尽头有个区域几乎没有照明,有几对男女坐在黑影里。她心不在焉地望望四周,仿佛在看自然风景,在看一座废宅的荒园。有个表情阴沉的家伙在跟酒吧招待说一个他离不开的可恶女人。他醉了,或者是装醉,说起女人来又爱又恨。他说:‘‘我不能离家出走,地下室有个作坊,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是在作坊里度过的。”招待微微点头,看上去像是眨眨眼,一面给我俩斟上美国威士忌,在一个小杯子里加了很多冰块。在酒吧里斟酒的人都有能力跟哑巴进行一场有趣的谈话。艾达喝了一口威土忌,在思考什么。她在伯克利读博士的时候,与一个黑人女子合住,后者是黑豹党的外围组织成员,是个来自阿拉巴马州的美女,此前在很短的时间内参加过那个时期的种种革命:性解放,女权主义,毛派运动,种族革命,做心理分析医生,捍卫黑人文化,吃避孕药,做关于约恩.布劳恩的论文,此人是19世纪废除奴隶制的革命家;她跟黑人诗人勒鲁伊.琼斯,来往,打算加入穆斯林。她在一次反对越南战争的游行中被杀害了,年仅十九岁。她名叫阿西亚·摩根,本来打算改成舍雷萨德.巴拉卡,可是没来得及。艾达赶在警方搜查阿西亚住所之前收拾了阿西亚的物品。正当她不知道拿这些东西怎么办的时候,在一个抽屉里发现了一把手枪,于是急忙把枪装进手包,叫了一辆出租车,去了黑豹党在旧金山的总部。那是一座有半圆围墙的住宅,有小圆窗和一座大铁桥。她按了好几次电铃,最后看门人终于出现了……

P29-31

后记

译后记

《艾达之路》翻译完了。有些背景材料应该对读者说一说,有些我个人的感觉也想说出来,估计会对读者理解本书有点用处。

《艾达之路》是2013年问世的。2014年5月在第40届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图书展览会上获得“读者最喜爱的图书奖”。获奖者皮格利亚时年七十四岁。此前有四部长篇小说出版,分别是《人工呼吸》(1980),《缺席的城市》(1992),《烈焰焚币》(1997),《夜间目标》(2010)。另外,皮格利亚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和剧本。进入21世纪后,他的文学成就引起了拉美和西班牙文坛的肯定。2005年他获得智利以著名文学家何塞·多诺索命名的文学奖。2010年获得西班牙“文学评论奖”。2011年获得拉美最高文学奖——委内瑞拉政府颁发的“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2012年获得古巴“美洲之家”设立的“何塞·玛利亚·阿尔戈达斯”(秘鲁著名作家)叙事文学奖。2012年获得阿根廷作家协会最高荣誉奖。2013年获得智利以著名小说家曼努埃尔·罗哈斯命名的文学奖。综合他获奖原因,大致有题材新颖:写拉美和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例如,《艾达之路》就是根据美国“大学炸弹客”事件写成的:数学家卡钦斯基用恐怖手段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作品构思巧妙,特别是擅长运用侦探小说的元素,但是,不受侦探小说的公式化限制,而是凸出犯罪和破案的高智商元素以及博尔赫斯开创的借助小说形式,尤其是互文性和戏仿等手段,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抽象问题做艺术具象加工,表面上轻松愉快,骨子里沉重、深邃;特别讲究叙事语言的质量,其特点是简洁,跳跃,时空穿越,等等。皮格利亚的小说创作理念,有拉美文学传统,更有欧美上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与他的两地生活有密切关系。他是拉美文学教授,长期在美国一些大学教授拉美文学,非常熟悉美国生活方式,特别是美国大学的教育、学术圈子。同时,在他的祖国阿根廷,他历尽沧桑,饱受军事独裁统治的折磨。去美国后,始终与他的同胞、至爱亲朋保持联系。他的母语是西班牙语,吃潘帕草原的牛肉。如今在美国教书,说的是英语,吃的是热狗。他从当代美国文化中看到一些开明的方面,但是也躲不开危机的侧面。他有勇气说出危机,更有才气,能艺术地表现危机,尤其是能用深刻的思想剖析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既给读者通报了新情况,让读者享受到了文学提供的快感,更给读者提供了智慧性启发,因此受到读者的喜爱。

《艾达之路》的主人公是一位数学家,有很高的学术成就,获得过数学方面的大奖。他完全可以继续走科学家的学术之路。但是,他却怀疑科学发展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作用。这里有个关键问题,为什么他能怀疑?因为他有怀疑的资本:有知识文化,有高超的研究能力。而且,他首先具备怀疑的意识。一个从小就“听话”的孩子,一个长大后依然听命于别人意志生活的人,不可能有怀疑意识。可是,众所周知,不怀疑旧事物之旧,就不可能创新。怀疑是创新的先导。那么,怀疑意识从何而来呢?从自我意识而来,首先,应该知道“我是我”“我有自己的脑袋”“我有独立的人格”“我要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这在《艾达之路》的数学家蒙克身上表现得非常充分。从他身上可以看到美国文化中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了何等极致,恐怕开始要走向反面了,如果我行我素到了不顾法律、社会安宁和他人的生死,那么就会像蒙克那样锒铛入狱了。没有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社会死气沉沉;没有公民意识,社会混乱无序;没有生态环保意识,城市会笼罩在雾霾里。但是,怎样才会同时具备这些意识呢?《艾达之路》没有答案,也不可能给出答案。莫非答案在读者手中?

蒙克有真才实学,有智慧,敢担当,是美国文化中的特色之一:崇拜个人英雄。在美国历史上,的确有许多伟人和英雄在推动社会改革、文明进步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应该受到爱戴。但是,有哪个英雄是可以离开老百姓的帮助呢?华盛顿?罗斯福?就是球星也得需要别人的配合。影星也需要导演、摄影、化妆、照明等等人员的帮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英雄忽视群众的存在和利益,早晚会成为孤家寡人,最后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地见上帝。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英雄的“自以为是”或日主观唯心主义,会让他膨胀,脱离实际,脱离老百姓,就像蒙克那样身陷囹圄,等候判决。

《艾达之路》是阿根廷作家皮格利亚被翻译成汉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希望我们的读者再认识一位拉美作家,再多看一部拉美小说、新小说,看看“美国现实生活”在皮格利亚眼中是什么模样,在观察国际风云变化中多一个视角、一个信息,应该是有好处的吧。

赵德明

2016年1月20日

于北京大学燕北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艾达之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阿根廷)R.皮格利亚
译者 赵德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9613
开本 32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8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2016032571
中图分类号 I783.45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