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大业中承担着桥梁的作用,民族文化的信息、元素、精髓,因它而存在,因它而流传,因它而发扬光大。一套好的语文读本应该承担着对健全人格培养的责任,更承担着对未来民族性格塑造的责任。《心弦第一声/大语文》编者曹文轩作为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著名作家、作为语文教育研究的专家,希望弥补当今语文教材中面临的种种缺憾,提供一套优质的民间语文读本,开辟语文教育和学习的第二课堂,与语文教材形成一种优美的张力,从而进一步让孩子陶冶情操,提升孩子们的人格素养和审美格调,提升整个民族的语文境界。
《心弦第一声/大语文》为曹文轩教授专为少年读者编选的一套课外语文阅读读本,收录了歌德、高尔基、托尔斯泰、契科夫、东山魁夷、李泽厚、冯友兰、丰子恺、徐志摩、林语堂、汪曾祺等著名作家和知名学者笔下具有经典性的、适于少年读者阅读的名篇美文,为少年朋友提供了一套提升人文素质和语文水平、拓展阅读视野、构筑精神家园的优质读本。
与雅同行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著
西溪的晴雨/郁达夫著
大川之水/[日本]芥川龙之介著高慧勤译
生而何为
柏林之围/[法国]都德著赵少侯译
月亮上的人我的早年生活(节选)/[丹麦]安徒生著胡晓琛、朱霏霏译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朱光潜著
心弦第一声
阿拉比/[爱尔兰]乔伊斯著宗博译
小城三月/萧红著
思帝乡春日游/韦庄著
繁星(节选)/[法国]都德著柳鸣九译
仍有人仰望星空
仍有人仰望星空/韩少功著
西雅图酋长谈话/[美国]西雅图酋长著徐翰林译
趣味的旁白
给弟弟的信/[荷兰]凡高著平野译
上海与北京/王安忆著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张爱玲著
良宵妙曲/[英国]奥尔德斯赫胥黎著蓝仁哲译
城里的阔小姐/[日本]小川未明著王新禧译
共渡天堑
乞丐/[俄国]屠格涅夫著沈念驹译
玩具屋/[英国]曼斯菲尔德著林国卿译
人间攻略
鲁迅先生的骂人/曹聚仁著
曹操煮酒论英雄/罗贯中著
方鸿渐造访苏家/钱锺书著
午后阳光里的遐思
艺术与科学/钱穆著
山水间的生活/丰子恺著
藤荚/[日本]寺田寅彦著王确译
秋虫六忆(节选)/王世襄著
每当遥望大川的流水,不禁想起邓南遮的心情,他对意大利水都威尼斯的风光,倾注了满腔热情:在教堂的晚钟和天鹅的啼声里,威尼斯沐浴着夕阳,露台上盛开的玫瑰和百合,在水光月影之下,显得苍白而清幽,宛如黑色柩车的公渡拉游艇,从一个桥头驶向另一个桥头,犹如驶入了梦境。于我这仿佛是一个新发现,引起深切的共鸣。
受大川之水抚育的沿岸街区,对我来说,都是难以忘怀、倍感亲切的。从吾妻桥的下流数去,有驹形、并木、藏前、代地、柳桥,以及多田的药师寺前、梅堀,直到横网的岸边,这些地方,无一不令我留恋。人走到那里,耳中想必会听到大川之水汨汨南去的细响。那亲切的水声,从阳光普照的一幢幢仓房的白墙之间传来,从光线幽暗的木格子门的房屋之间传来,或从那银芽初萌的柳树与洋槐的林荫之间传来。绿水悠悠、波光粼粼的大川,好似一块打磨平滑的玻璃板。哦,好亲切的水声啊!你像在絮絮低语,又好似撒泼使性儿。河水绿得像榨出的草汁,不分昼夜,冲洗着两岸的石堤。班女也罢,业平也罢,武藏野的往昔我并不清楚,但远自江户时期净琉璃的众多作者,近至河竹默阿弥辈,在他们的风俗戏里,为了着力营造杀人场面的气氛,配合浅草寺钟声的常用的道具,就是大川那凄凉的水声。十六夜与清心双双投河的时候,源之丞对女乞丐阿古与一见钟情的时候,或是补锅匠松五郎挑着担子走过两国桥的时候,大川之水如同今天一样,在客栈前的渡口,在岸边的青芦和小舟的舷旁,源源流过,喃喃细语。
尤其是,听水声最有情味的地方,恐个白莫过于在渡船上了。倘若我没有记错,从吾妻桥到新大桥之间,原有五个渡口。其中,驹形、富士见和安宅三个渡口,不知何时,已相继荒废了。如今只剩下从一桥到浜町、从御藏桥到须贺町这两个渡口还同往昔一样,保留了下来。同我儿时相比,河流业已改道,原先芦荻繁茂的点点沙洲,已消失殆尽,不留一点踪迹。唯有这两个渡口,依样的浅底小舟,依样的船头上站着老渡工,每日不知要横渡几次这一川绿水。水绿得像岸边的柳叶,我时常无事也去乘乘这渡船。随着水波的荡漾,恍如置身摇篮里那么惬意。特别是天时愈晚,愈能深味到船上那种寂寥与慰藉的情致。低低的船舷外,便是柔滑的绿水,如青铜一般泛出凝重的光。宽阔的河面,一览无余,直到新大桥远远横在前面,好像要拦住去处。暮色中,两岸人家是一色的灰蒙蒙,只有映在纸拉门上的昏昏灯火,在雾霭中浮现。涨潮时分,难得有一两只大舢板,半挂着灰不溜秋的风帆,溯流而上,而且船上悄无声息,连有无舵工都不清楚。面对这静静的船帆,嗅着绿波缓流的水味,我总是无言以对。那种感触,就像读霍夫曼斯塔尔的《往事》诗一样,有种无可名状的凄凉寂寞。尤其是我不能不觉察,自家心中情绪之流的低吟浅唱,已与雾霭之下悠悠大川之水交相共鸣,合成一个旋律。 P12-13
这套书共十册。
从动议、立纲、于浩瀚无涯的文章汪洋中苦苦搜寻佳篇、无数次地斟酌推敲和无数次地大砍大伐篇目、无数次地增加新发现的佳篇力作,到出版,经历了很长时间。为出版这套书,从编选者到编辑,都投放了太多的时间与心血。天下文章虽不可穷尽,但编选者的姿态却由始至终就是欲将天下的文章穷尽。当下各种名目的读本,不说是满坑满谷,也可说是令人眼花缭乱,编选者与编辑者又自抬门槛要与已有的各种版本的正式语文教材之选目避开,在如此情景与要求之下,编出十本一套的书来,除了要将视野一次一次地扩宽,除了要处心积虑地重建体系,除了要独辟蹊径另觅天地,除了要精雕细刻、悉心揣摩,又能如何?这个过程是一个劳心劳力的过程,好在现在终于有了成果,好在所有参与者都觉得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让各自提升的过程,内心无怨无悔。
将这套书命名为“大语文”,其意味颇为深长。
当下语文教材的编写,早已突破从前令人感到机械、陈旧、压抑、沉闷的樊篱,一方新的语文天地,已经很有气象。公平竞争带来的各种语文教材版本的问世,使语文教学初步进入多元化的格局。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大学学者、语文教育专家、中小学老师及至作家等各式人等“共谋”并发起的这场语文革命,其意义已经超越了语文。但若冷静、深入地考量当下的语文教材,无论在理念还是在体制、体例等方面,都还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各种各样有形与无形的限制、依旧还显落套的评判标准、编写人员阅读视野的狭小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偏激的语文观念,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了现有语文教材不能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憾。我们发现了一个可供我们再创造的巨大空间。我们将这套书的功用定位在:开辟语文的第二课堂。这套堂外的“大语文”欲与堂内的“语文”形成一种优美的张力。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映成趣、相映生辉的关系。我们希望这套书成为优质的民间语文读本。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提升这个民族的语文境界。
选编的宗旨是一开始就确立的:一、立人。一套好的语文读本应承担着对健全人格培养的责任,更承担着对未来民族性格塑造的责任。二、传承文化薪火。语文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大业中承当着桥梁作用,民族文化的信息、元素、精髓,因它而存在,因它而流传,因它而发扬光大。三、亲近母语。语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形式,一个民族的特质、风气、思维方式与审美格调,都与其休戚相关。
我们在选文时明确了一些原则:一、 “人文”与“语文”的完美统一。反对两个极端,强调“语文读本”与“人文读本”的区别, “语文”二字是选文时的第一关键词。二、关注社会发展,贴近学生生活,将对话机制作为这套读本的重要机制。三、注重经典,强调名篇,将大量被忽视然而又确实具有经典性的文本引入读本,使这套书的文本焕然一新。四、培养主动探究精神,造就创造性思维,使语文学习成为具有实践性的活动。五、充分认识写作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将阅读与写作紧密衔接,所选文章不仅是有影响的,而且必须在文章的作法上是有说道的。
十本书是一个整体,编写必有一个通盘考虑:一、将总体体例、布局与局部构思、定点结合起来,使十册书成为有机联系与合乎逻辑的整体,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二、打破当下语文教材差不多都以“人、自然、社会”为纬度的清一色的编选框架,而选择更加系统也更加合理的模式。在本套书的编选者看来,天下知识天下事、一个完美的人所需要学习与修炼的课程(除去自然科学不论),大致可归纳为八大系统与维度:1.审美。在人们的意识中, “力量”一词只与“思想”一词有关,很少有人将其与“美”相联系,而实际上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审美教育,是共和国语文教育的一大缺失,这一缺失后患无穷。2.励志。理想、志向、精神、坚毅之品格……人格的质量来自于自小的修炼与人生目标的树立。3.情感。我们通常的教育只注意到思想教育,殊不知,情感对于一个人证以及广大读者的比较与鉴别之后而论定的。它们在思想与艺术上,都是第一流的。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前入早做了总结。一些人看书虽多,但由于不读经典、名著,在二流三流末流之文字的汪洋里混来混去,时间既久,受其规约和感染,不知不觉之中,思想、艺术乃至各方面的标准都降低了,结果将自己的情感搞得很浅薄,将自己的思维搞得很平庸,将自己的语言搞得很俗气,如果转而进行写作实践,写来写去,终究写不出一件像样的东西来。
光谈经典、名著,不谈读法不行——经典、名著有经典、名著的读法,这与什么菜有什么菜的吃法同出一理。有一点是肯定的:读经典、名著得细读。只有细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微妙之处。二流三流末流之作,往往张牙舞爪,不必多费脑筋,就能看出它的动机,而经典、名著之魅力,却正在于它们的一切是含而不露的。因此,阅读必须是仔细的。唯有反复阅读,方能得其奥妙。不然,非但没有获得什么,还会糟蹋了好东西。
我们在十本书中所进行的导读与设问,都有这样一种思路:引导细读通过细读,看出肌理,看出境界与神髓之所在。
语文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很不一样,其他学科的学习差不多在课堂上就能完成,而语文的学习,其课堂学习只是很有限的一部分。如果说语文课本是一座山头,那么,若要攻克这座山头,就必须调集其他山头的力量。而这里所说的其他山头,就是指广泛的课外阅读。一本本书,就是一座座山头,这些山头囤兵百万,只有调集这些力量,语文这座山头才能最终被拿下。 当然,这套书还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使语文取得优异的成绩,就是作为通常意义上的日常阅读,它也是一套有理由向所有愿意读书的学生推荐的书籍。
曹文轩
2016年4月18日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四年前,与明天出版社的朋友们谈到了“大语文”的话题,自此,他们对“大语文”开始了一往情深的关注。其间,从社长、总编到编辑,与我进行了无数次的交流与讨论。当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后,电话、短信、电子邮件、见面,则更加频繁。他们对这选题表现出了浓烈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到了最后,编辑们为了使“大语文”能如期出版并能尽善尽美,甚至陷入焦灼状态。在这里,我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和谢意。
参加导读文字撰写工作的同学有:赵晖、李云雷、邓菡彬、文珍、王颖、陈爱强、张清芳、于淑静、史静、蔡郁婉、高寒凝、葛旭东、刘欣碉、王利娟、金信仪、王锐、郑明和、张雨晴、葛诗卉、汪洁。
他们从“入文”,更从“语文”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了不落俗套富有新意的点评。这些点评,切合文本的本意,为阅读者提供了进入文本的最佳途径。
刘晓楠、魏东峰、胡少卿、徐则臣同学,在组织讨论、复印资料、核实文本出处、辨析不同版本之高下等方面,全心全意,细致入微,体现了严谨的学风和令人钦佩的工作态度。部分参加点评的同学如高寒凝、葛旭东等也参加了以上的工作。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丁亚芳女士。事实上“大语文”的前身是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语文”。当年,作为这一选题的参与者与编辑,她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虽然“大语文”与“第二语文”相比,无论是选目还是篇章安排等都有了重大变化,但,依然留有她辛劳的印记。
感谢所有与“大语文”有关的朋友。
曹文轩
二〇一六年四月二十日于途中
这套读本可谓做到了文质兼美,选文注重乞家,但不限于名家,注重名篇,但不限于名篇,编选者有着良好的独立的选文追求和阅读趣味。这套读本既保证了选文的经典性,也保证了选文的开淘视野和平易近人,选文和编写都很接地气。另外,编选者对学生的读书思考、涵泳性情、砥砺人格、学习语言具有鲜明的引导作用,这一点我尤为认可。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何郁
好书只能邂逅,就像这套“大语文“。住在樊篱之内久矣,我一直在等,有一本语文书,不通往考场只抵达灵魂,直到遇见“大语文”。 “大语文”之大,不在于浩瀚而在于深远,她采撷语文学科日渐疏远的生命之美和人性温度,帮我们开门,见山,教我们雅活,乐享。是的,你不读这套书,你就不知道从语文教室到精神殿堂有多远,你就不知道从语言文字到国民素养有多远。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深圳市宝安中学教师邓艳萍
阅读如登山。教科书中那些几百字、千来字的文章,犹如一个个小土坡。经由它们,我们认识了美丽的中文,初步体验到了登山的快乐。然而,如果仅止于此,那么,我们便无法登上精神的高地。干百年来,人类文明奇峰罗列、气象万千。莎士比亚、歌德,苏格拉底、安徒生、新美南吉、屈原、李白……一个个名字,就是一座座高峰。你若望而生畏,拒绝攀登,你便永远徘徊在丘陵地带。唯有阅读富于挑战性的经典之作,你的精神海拔才能逐渐升高。
大语文,大视野,大格局!
——特级教师、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祖庆
采撷多少好文章,缀成一挂银河。远观,中外文化之力澎湃激越,如瀑飞泻;近看,古今先哲之思乍启天光,如星璀璨。涵泳在大河深处吧,触摸文字的肌理,体察文章的神髓,尽饮这精神源头的伟力!睿智的眼、强韧的心,还有尚美的信仰,都将在阅读中完成修行。
——特级教师、浙江省临海市哲商小学语文教师王乐芬
曹文轩先生曾说:“对青少年而言,天底下有两种书,一种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另外一种是打底子之后来看的……打底子的书,是指那些经典,或者说具有经典性的作品。”我想,这套“大语文”,便是曹先生为孩子们精心准备的套“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书”。全套书采用分册编选文章的形式,选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且均出自古今中外名家之笔,篇篇堪称经典。从选取的文章来看,全套书也体现了曹先生一贯高雅的审美情趣与睿智深邃的思想。
——山东省特级教师、济南市育英中学语文教师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