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第一章 黄土文明的概念阐释
第二章 黄土文明背景下的介休范例
第三章 介休古典建筑文化传统
第四章 介休宗教文化
第五章 水资源与地方社会
第六章 北贾村侯氏宗族的变迁
第七章 晋商村落的历史变迁
第八章 结语:展望黄土文明
后记
图书 | 延续的文明(山西介休的历史透视)/黄土文明介休范例丛书 |
内容 |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黄土文明的概念阐释 第二章 黄土文明背景下的介休范例 第三章 介休古典建筑文化传统 第四章 介休宗教文化 第五章 水资源与地方社会 第六章 北贾村侯氏宗族的变迁 第七章 晋商村落的历史变迁 第八章 结语:展望黄土文明 后记 内容推荐 黄土文明是在“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延续性文明。将学术视野聚焦于黄土文明孕育下的山西省介休市有多重意义,不仅是实践人类学从社区研究走向区域研究的转向,而且在探索“复杂文明社会”的研究范式,同时将介休作为“实验地”的研究所形成的经验有可能对国际人类学界做出重要贡献。基于此,周大鸣、郭永平编著的《延续的文明(山西介休的历史透视)》从黄土文明的形成、介休范例的定位,介休的古典建筑文化传统、介休的宗教文化等方面对介休“长时段”的历史进行了展示。在此基础上,采取“深描”的方式,对“介休三村”(洪山村、北贾村、大靳村)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行了透视。开展“黄土文明·介休范例”研究的时候需要将族群关系、宗教信仰、文化网络等方面连接起来,达到对区域社会的整体性了解与文明类型的理解。本书是中国本土人类学家对中华本土文化的一个探索。 编辑推荐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土文明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不曾中断,其中必然蕴含着诸多仍然有待发现的深刻社会规律,以及民族文化特殊性等复杂因素的诸多潜在影响。任何试图以黄土文明为分析框架的文化研究,都必然涉及一个长时段的社会史分析过程,必须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和各种分析资料。周大鸣、郭永平编著的《延续的文明(山西介休的历史透视)》只能从庞大的范畴中选取某些特定的对象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加以有针对性的研究,才有可能更加有效地切入研究主题。“黄土文明·介休范例”正是这样一项立足黄土高原地方社会史研究的大型综合课题。介休作为黄土高原一座典型的中小型城市,拥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曾经是众多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地,具备农牧业生产、商品贸易、交通运输等多种复杂的社会组织机能,以及与之相应的高度发达的社会文化体系。也正因如此,总课题包含了若干子课题,分别从历史、民族、地理和文化遗产四个角度展开专门研究。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延续的文明(山西介休的历史透视)/黄土文明介休范例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大鸣//郭永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618245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5 |
出版时间 | 2016-05-01 |
首版时间 | 2016-05-01 |
印刷时间 | 2016-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04 |
CIP核字 | 2016111782 |
中图分类号 | K292.54 |
丛书名 | |
印张 | 2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9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