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学纯著丹珠昂奔主编的《水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所揭示的水族的历史,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中华大地孕育的55个少数民族多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一道从远古走到今天,汇入了中华文化壮阔的历史长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本书使广大读者徜徉于少数民族多彩风情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历史的深远与厚重。
韦学纯著丹珠昂奔主编的《水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是由国家民委文宣司和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划的的一套面向广大读者的大型民族知识普及读物。本书意在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水族历史文化,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鱼图腾崇拜观念在水族社会生活影响最为深远。鱼在水族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神秘而深刻的影响,现在还遗存着崇尚鱼的诸多习俗。这些习俗就是鱼图腾活化石的反映,是水族“饭稻羹鱼”社会生活的积淀。
水族是古越人的后裔,《越绝书》载,“大越海滨之民”。生活在海边的水族先民天天与鱼虾打交道,鱼虾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理所当然之事。正因为鱼与水族先民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水族思想意识中必然有特殊的地位。
水族轮流“过端”的特殊习俗,便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说,在确定分散在各地的水族如何轮流过节时,老祖公拱登想出一个办法,让各支系派一个人去抓鱼,谁抓的鱼最大就从谁所在地区先过端,之后以鱼的重量排顺序。这里以鱼为卜的方法,实际上表明鱼在水族先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确切地说,这里的鱼可以看作祖先的化身,以鱼的大小决定过端的顺序,也就是以支系力量强弱、势力大小确定先后的象征。《鲤鱼歌》更直接地表达出水族以鱼为民族祖先的意识:
咱鲤鱼,本住长江,地面广,四处游逛。鱼摆尾,波浪翻滚,鱼点头,红鳞闪光。庚午年,水府打仗,两条龙,你争我抢……咱鲤鱼,心头害怕,一家人,逃往四方……到乌江,更遏豪强,轰隆隆,滩头放响。石头飞,穿肠破肚,波浪滚。鱼漂满江。一家人,死去大牛,只剩下,鱼爹鱼娘……夫妻俩,抹干眼泪,都柳江。安下家乡……春产仔,生儿育女,夏戏水,跳跃滩上。秋找食。江河漫游。冬怕冷,潜伏深塘。天地转,春去秋来,咱鲤鱼,才又兴旺。 这首歌谣借鲤鱼避难、屡遭浩劫直至定居繁衍的经历,诉说了水族迁徙与发展的历史。其中以鱼作为水族祖先代表的象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水族不忌讳以鱼作为祖先,这正是图腾意识的反映。
荔波县和三都九阡地区水族不过端节而过卯节,其中有一项传统的祭稻田仪式,祭祀时必须以鱼、螺蛳为供物。荔波县水庆等部分地区水族在每年正月酉亥日过传统的年节额节,节日前夕半夜要设素席祭祖,也以鱼为不可或缺的主要供品。
葬丧期间,丧家及至亲均须忌荤食素,而鱼虾水产不属禁忌之列,而且祭物必须有鱼。总的说来,不论是喜事丧事,不论是祭奠祖先还是驱魔送鬼,都离不开鱼。鱼既是美味食物,更蕴含着纪念祖先的深层意义。这些都表明,鱼曾经是水族先民的图腾物。
鬼神崇拜
鬼神崇拜是水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普遍形式之一。在水族的观念里,鬼与神同在,鬼与神不分。鬼有善鬼与恶鬼之分,人死后就变成了鬼。祖先崇拜是鬼魂崇拜的延伸和发展,鬼神观念和血缘亲情观念使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是会保佑子孙后代的,所以祖先死后会被后人当作善鬼善神来供奉。水族属于多神信仰,“有鬼七八百之多”,更多地表现为原始宗教的范畴。在水族先民的原始宗教崇拜中,鬼魂被提高到了一个异乎寻常的位置,直到今天在水族人的意识中,还可以数出三百多个有名目的鬼魂,加上存在过而已失去其名称的鬼魂,鬼魂的种类多达七八百个。
水族鬼神不分,水族的鬼分为善鬼与恶鬼两类,恶鬼乃是给人带来灾祸或病痛的恶灵,善鬼则能庇佑家族,略似汉族的“神”。不过同一个鬼为恶、为善又是情景性的。
P55-56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开发着这块土地,建设、发展、捍卫着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各民族都是兄弟,相互离不开,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习近乎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因此,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进了解、紧密关系,深化友谊、建立牢不可破的感情基础,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多发期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为了进一步宣传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增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方针,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让读者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加深对我党民族政策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和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划了《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从书》。
依据上述原则,《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的编写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鲜活生动的语言、特色浓郁的图片以及丰富的民族常识链接,向读者展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变迁、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历史人物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实践。第二,作者多为本民族专家学者和与民族研究工作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自己撰述的对象既有深厚知识积累,也有真挚情感。第三,内容彰显了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多彩画卷和轨迹,引导读者走近少数民族,聆听他们的古老传说,感受他们的发展变化,加深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是面向民族干部和各级干部通览我国少数民族概况的普及读本,也是图书馆必备藏书。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所揭示的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中华大地孕育的55个少数民族多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一道从远古走到今天,汇入了中华文化壮阔的历史长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期待通过《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使广大读者徜徉于少数民族多彩风情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历史的深远与厚重。
了解是理解的基础,各个民族之间要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才能共同进步。《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是走近各民族、了解各民族的一条快捷通道。
承蒙辽宁民族出版社的厚爱,《水族》一书让我来承担撰写任务。接受这个任务是三年前的事了,当时编辑争璜到办公室找到我,希望我能够撰写《水族》,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完成的光荣任务,没有多想就答应了。
这是水族第一本全彩色的介绍图书,虽然文字比较少,但图片是必需的,而且图片还得能够全面反映水族的方方面面。 以前的图书以文字为主,这本书是图文并茂,所以图片的收集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我在北京工作,如果没有什么调查任务,不会轻易回家乡去的。正好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专项《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项目,由我所承担,我觉得应该申请水族调查这一部分,在张昌东书记的带领下申请了“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经济社会综合调查”子课题,子课题得到了院所领导的重视并立了项。2013年我带领课题组十多人奔赴家乡三都做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而完成这样的调查任务并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远远超出我的能力,调查资料多得使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化,但任务是必须按时完成的。这样《水族》一书的撰写任务不得不先放一放,等到2014年5月完成了《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经济社会综合调查研究》一书后交到专家审阅之后,接着的调查任务又来了,我参加了黄成龙教授和张曦教授主持的《四川省阿坝州茂县经济社会综合调查》,《水族》一书的撰写工作一直拖到7月四川茂县调查工作结束以后才开始。
负责家乡三都水族自治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工作并提交报告之后,本书的撰写工作相对就容易一些,尤其是图片收集,就容易得多。本书的图片中有大量的图片是这次调查时采集到的。 当然三都只是水族的一个大本营,其他地方的水族情况也是必须有所体现的,因此撰写和图片的收集工作还是必须从其他方面作补充,好在我平时就特别注意水族资料和照片的收集。本书所用的照片是各位朋友提供的,书中有的已经标明,还有的没有标明,没有标明拍摄者的有一部分是我自己拍摄的,还有一部分是无法知道是谁拍摄的。没有标明拍摄者只能向拍摄的朋友表示歉意,如果您是照片的拍摄者,希望您和我联系,以期望再版时标明并表示我的谢意。本书主要是水族文化的基本介绍,书中参考了众多前贤的著作,参考的著作在参考文献中已经列出。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参考文献是读者进一步了解水族文化的重要书目。
本书的最终完成是众多朋友帮助的结果,需要感谢的相当多,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不一一列出。但我还是特别要感谢的是:贵州省水家学会会长胡品荣先生、贵州民族大学水族专家潘朝霖教授、三都县县委潘德虎主任、包晓闽部长、潘永行调研员、张加春县长、人大韦其贤主任、政协韦成念主席、杨秀龙副主席、党史研究室龚正栋主任,此外,还有蒙光仁、蒙耀远、韩荣培、韦述启、潘瑶、韦仕杰、潘中西、潘兴文、潘明山、韦仕钊、韦世方、莫光武、韦仕通、韦光明、王治安、石绍军、韦国宏、平立豪、韦廷昌、韦学俊、韦国祥、韦学翔、潘建盘、刘劲松、赵兴文和杨圣波等师友,谢谢你们为本书提供了不少照片,也谢谢你们对我的大力帮助。
十分感谢辽宁民族出版社在出版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是,由于本人知识所限,同时也由于本书成书时间的限制,书中疏漏和不到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