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撒拉族
清朝前期的一百年,撒拉族社会还比较平稳,但是到了乾隆中期,撒拉族地区的教派斗争日趋激烈。1781年、1862年、1895年先后兴起了三次反清事件,这三次斗争和伊斯兰教的教派斗争有关。
乾隆年间循化地区出现所谓“新旧教争”,即“老教”(旧教)和“新教”的斗争。“新教”由甘肃安定(今定两)马明心创传,“老教”由甘肃河州(今临夏)马来迟创立。马来迟创传“老教”在先,马明心创传“新教”时“老教”已在循化地区撒拉族中居统治地位。“马明心归自关外,见西域回经皆琅诵,自谓得真传,遂授徒,号新教,与老教相仇。”从1762一1781年的近20年间,两教派在循化地区不断斗争,多次发生冲突,互讼官府,未得解决。1781年年初,事态扩大。陕甘总督勒尔谨派兰州知府杨士玑和河州协副将新柱前往查办。“新教徒”佯装成“老教徒”出迎,新柱不明真相说“新教若不遵法,我当为汝老教做主,尽洗之”。“新教”见官府有杀己意图,遂在苏四十三、韩二个率领下,动手杀了新柱,继之又杀了杨士玑,持续几十年的“新老教争”,演变为“新教”和清官府的斗争。苏四十三、韩二个率“新教”千余人直扑河州,将河州攻下。韩二个攻河州时中炮身死,马明心被捕往兰州关押。苏四十三率众去兰州解救马明心.在这过程中有甘肃安定、会宁、伏羌新教回民三四百人加入,达2000多人。苏四十三率众猛攻兰州,清官府让马明心在城头出现,劝“新教徒”退兵,但“新教”起义军攻城愈猛,马明心被清官员当场杀掉。兰州城久攻不下,“新教”起义军退居城西南华林山,以此为基地与官军对抗。清廷调集各路兵马赶到,但不能取胜,总督勒尔谨被革职。钦差大臣阿桂施展计谋调撒拉族老教兵打先锋,凋四川藏兵、蒙古兵助攻,断绝华林山水源,激战数月。至七月初攻占华林山,苏四十三战死,“新教”起义军全部牺牲,“无一降者”。“新教徒”遭残酷镇压,大批被杀或被流放,撒拉人口锐减,循化由原来的“十二工”合并为“八工”。清廷又采取“善后”措施,加强循化地区军事力量,严格限制教民活动。
其后,在同治、光绪年间,撒拉族人民又先后举兵起义,这几次起义的一个重要结果是撒拉族土司制度的废除。鉴于几次反清斗争,特别是乾隆、光绪年间的两次,都和撒拉族上层有关系,因此起义被镇压后,清廷决定废除撒拉族上司制度,以“乡约”代替,每“工”设“乡约”一名,由官府委任,二三年一换。
清朝初年仍然沿袭明朝的制度,到了雍正年问,随着中央集权的巩固和疆域日益扩大,清廷为了加强对撒拉族的直接统治,在平定了罗卜藏丹津之乱以后,就改变了明代和清初“招茶中马”的“羁縻政策”。1730年,设立循化营,派游击一员率兵500进驻草滩坝,并修筑了循化城郭衙署。1762年,清廷又把河州同知移驻循化,设循化厅。这样,清王朝就在撒拉族地区建立了直接的统治机构。
雍、乾两朝在循化设营立厅。1726年,清朝廷开始清查户口田亩、造册定赋,向撒拉族人民征收赋税。同时,还不断征发撒拉族的兵丁夫役,维护地方治安。1729年,清廷设立撒拉族土千户两人:土司韩炳驻街子,管辖“上六工”,称“上六工土司”;土司韩大用驻崖曼,管辖“下六工”,称“下六工土司”。1896年,清王朝为了加强统治,废除了撒拉族土司制。同土司制一起废除的还有“尕最”(总掌教)制度和世袭哈尔制。取代土司制的是乡约制。辛亥革命后的撒拉族
辛亥革命前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马步芳家族逐渐控制青海,撒拉族男性在马氏家族军政界有不少人员。1938年,全县推行“保甲制”,撒拉族原来的“工”和“孔木散”编为“一甲”,数个“孔木散”为“一保”,原来的“乡约”也随之改称“乡长”,“哈尔”改称“甲长”,但凡抓壮丁、民夫、征粮、抽税、派款等事都由他们一手承办。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外商洋行撤走,地方官僚资本继而崛起,马家军阀先后开设了“德义恒”“步云祥”“义源祥”等商号,凭借其军事、政治力量,排挤和吞并其他私人商号,开始垄断青海的贸易。“德兴海”在循化县城和白庄设立分号,完全控制了循化地区的羊毛、粮食、菜籽、茶、布、油、盐的贸易,以极不等价的交换牟取暴利。在“德兴海”的垄断和压迫下,小商号纷纷倒闭,如白庄集到新中国成立前夕,30户商铺中就有22户破产关闭了。
P14-16
接到辽宁民族出版社佟强先生的约稿,有些犹豫,一是考虑到这几年有好几家出版社,都在不约而同地组织有关介绍少数民族的丛书,我和马伟教授已经承担并出版了《撒拉族》一书,另一本书稿也已经交付出版社,预计年内付梓面世。二是担心万一被不了解撒拉族的人接受了,要么东拼西凑,要么失于客观真实,向学界传达出失之偏颇的信息,不利于民族的发展。但是,最终还是接受了约稿。感觉到各个出版社竞相出版民族丛书,也充分说明了国家在民族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所以,尽管这些年科研任务繁重,行政工作忙,还是硬着头皮接受了写作本书的任务。
好在我的中学同学马建新一直坚持不懈地奋斗在基层文化教育战线,积累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这些年我们在课题研究方面又多有合作。于是,便与马建新商量写作事宜并很快取得了共识。我与建新早年在清水中学读初中,后来又在循化中学读高中,师从韩福林、董培深等老师,在语文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后来,我在高校任教,建新在基层教书,都成为教师,一干就是30年。但是,尽管在不同地区从教,我们在民族文化教育研究方面却有共同的兴趣,有一种无形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些年来,我在循化县调研的时候,经常与建新交流,这是我们合作的基础。
今天,当这本书即将面世之际,想起当年在中学求学时老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待,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如今,有的老师早已作古,有的老师退休赋闲在家,这本小书就作为我们交给老师的一份作业吧。
佟强先生一直与我联系书稿事宜,2014年底还专程到西宁与我交流,传达出版社的意见和建议。尽管他很年轻,但是对书稿的写作还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在写作过程中给我们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使得书稿进一步完善,在此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图片由马建新拍摄并提供,充分展示了撒拉族的民风民情。由于书稿写作时间比较仓促,加之我们没有充分理解出版社的意图,“待晓堂前拜舅姑,画眉深浅入时无”,书中错误在所难免,诚望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马成俊
2014年12月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开发着这块土地,建设、发展、捍卫着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各民族都是兄弟,相互离不开,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因此,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进了解、紧密关系,深化友谊、建立牢不可破的感情基础,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多发期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为了进一步宣传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增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方针,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让读者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加深对我党民族政策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和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划了《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依据上述原则,《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的编写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鲜活生动的语言、特色浓郁的图片以及丰富的民族常识链接,向读者展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变迁、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历史人物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实践。第二,作者多为本民族专家学者和与民族研究工作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自己撰述的对象既有深厚知识积累,也有真挚情感。第三,内容彰显了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多彩画卷和轨迹,引导读者走近少数民族,聆听他们的古老传说,感受他们的发展变化,加深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是面向民族干部和各级干部通览我国少数民族概况的普及读本,也是图书馆必备藏书。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所揭示的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中华大地孕育的55个少数民族多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一道从远古走到今天,汇入了中华文化壮阔的历史长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期待通过《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使广大读者徜徉于少数民族多彩风情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历史的深远与厚重。
丹珠昂奔
2014年6月26日
撒拉族是一个秉性刚烈、勤劳勇敢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披荆斩棘、顽强生存、建设家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农牧业经济稳步发展,林业建设生机盎然,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交通运输形势喜人,商业贸易方兴未艾,文教、卫生、科技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由马成俊、马建新著的这本《撒拉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个少数民族的文化。
马成俊、马建新著的《撒拉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全面介绍了撒拉族的起源、文化、宗教信仰、民俗、经济生活、社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内容,向读者全景式地展示了撒拉族独有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语言可读性较强,具有科学性和文学性,对于了解撒拉族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