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堪称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史学著作之一,由为法国史学大师皮埃尔·诺拉主编。围绕着他所创的“记忆之场”的概念,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物质或非物质实体,如何成为一个共同体的象征性遗产。
图书 | 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堪称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史学著作之一,由为法国史学大师皮埃尔·诺拉主编。围绕着他所创的“记忆之场”的概念,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物质或非物质实体,如何成为一个共同体的象征性遗产。 内容推荐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动员120位作者,穷十年之功,编纂出版了由135篇论文组成的三部七卷本、超过5600页的皇皇巨著——《记忆之场》。 跟以往那种强调考索过去之事的历史研究不同,与法国“年鉴学派”倡导的“心性史”研究亦径庭有别,这部巨著旨在从文化一社会史语境中回溯历史,探讨形塑法国“国民意识”的记忆之场。诺拉声言:记忆研究不是要复原或建构历史,也不是回忆过去的历史,而是探究关于过去的现在记忆;记忆在消失,与过去发生勾连的感情只残存于一些“场”中。 《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获得法国最高国家学术奖,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被选译-为英、德、日等多种文字出版,成为讨论历史与记忆问题的必读之作。中译本选译了其中11篇论文,分为三组:“记忆与历史”,收录了诺拉所写的长篇导言和结语;“记忆与象征”,收录了《七月十四日:从狂暴之日到庆典之日》《(马赛曲):战争或和平》《埃菲尔铁塔》和《环法自行车赛》;“记忆与叙事”,收录了《贞德》《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对祖国的敬爱》和《马塞尔·普鲁斯特对逝去时光的追寻》。 目录 Ⅰ 记忆与历史 记忆与历史之间:场所问题 纪念的时代 如何书写法兰西历史 Ⅱ 记忆与象征 七月十四日:从狂暴之日到庆典之日 《马赛曲》:战争或和平 埃菲尔铁塔 环法自行车赛 Ⅲ 记忆与叙事 贞德 自由·平等·博爱 拉维斯的《法国史》:对祖国的敬爱 马塞尔·普鲁斯特对逝去时光的追寻 附录一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二 《记忆之场》三部总目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黄艳红 |
编者 | (法)皮埃尔·诺拉 |
绘者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515681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16 |
出版时间 | 2015-08-01 |
首版时间 | 2015-08-01 |
印刷时间 | 2015-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96 |
CIP核字 | 2015192184 |
中图分类号 | K565 |
丛书名 | |
印张 | 34.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0 |
宽 | 152 |
高 | 2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10-2012-014号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