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雨楼”是南桥镇上名声最大的一家茶楼,上下两层,在余庆桥之南的南街上。因为小镇不大,因此无论谁家发生了什么大事小情,不出几个时辰便可以满城风雨沸沸扬扬。
这一天,一个爆炸性的消息打破了茶客们的平静:东街光明弄里潘百祥的大女儿潘亚娥结婚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似乎成了小镇上的大新闻。谁家的儿子娶了,谁家的姑娘嫁了,这本来不算什么新鲜事,但潘家的这桩婚事却引来了小镇居民的热议,老街坊们围拢到潘家,帮忙的帮忙,凑热闹的凑热闹,让这个原本寂静平常的小院顿时沸腾了起来。
这事还要从这家的男主人说起,户主潘百祥做的是算命的营生,由于会做人又算得“精准”,也算是周遭小有名气的算命先生,平常里就在东街口的茶馆里摆卦摊,帮人拆八字算时运,小镇人家凡遇到婚丧嫁娶、盖屋上梁等事情需要定日子、测吉凶,大凡都会找潘百祥,因此潘家虽谈不上大富大贵,也算衣食无忧。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潘百祥是个瞎眼盲人,他的老婆也是盲人,而他们生得的大女儿潘亚娥却异常水灵,心明眼亮。潘百祥的几个儿子都没有成年,唯有大女儿亚娥长大成人帮衬父母,潘百祥决定将这个长女留在家中。按照奉贤当地的规矩,长女坐家不外嫁,于是便要物色个上门女婿。
市井百姓喜欢在茶余饭后谈论邻里间的家常,东家长西家短包罗万象。潘家的上门女婿到底是哪家的儿子?卖相如何,做何营生,背景怎样?也就成了那段时间里东街街坊们热议的话题。今天,这一切即将揭晓。
上门女婿叫孙文明,23岁,是浙江上虞人。奉贤本地有个风俗,上门女婿需改姓女家的姓,以便涉及香火传承的时候可以名正言顺。于是,孙文明被改姓了潘,取了一个古文气很足的名字:旨望。
入赘,大概是中国人特有的民俗,因为在男尊女卑强调血缘的旧时代,儿子是传递香火的命脉,是家族的核心,除非过继同族,一般不会轻易上门入赘。但也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男家贫苦,无力迎娶,那便只能选择上门入赘,这也是极其无奈的选择,很没有面子。现在,这个名叫孙文明的小伙子人赘潘家,改姓换名,做了潘家的上门女婿,也就势必引起一番猜测。他是谁?有何背景?他又怎么会人赘了潘家?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上门女婿也是个瞎眼盲人,戴着一副圆边墨镜,算是个残疾人。妻子潘亚娥却是个心明眼亮的正常人,这样的婚配着实是不合情理的。作为父亲的潘百祥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何要找一个“瞎眼”做上门女婿,把长女许配给他?
这还要从孙文明的身世说起。孙文明1928年的农历4月16日(公历6月3日)生在浙江的上虞百官镇一个叫虞塘下村的一户陈姓人家。照理说,孙文明应该叫陈文明才对,为何又姓孙呢?其中还有一段故事。孙文明的生身父亲是附近十里八乡有名的奉帮裁缝,后来还改过营生,做过行走于乡间的土郎中,手艺在身,日子还算不错。
P2-P3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曾留下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自古,好曲常有,而知音不常有。瑟瑟丝弦,曼妙琴音,透过时空,诠释着乐者的漫漫心路、人生绝唱。
二胡大师孙文明便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胡琴智者。他从上虞山村流落四方,用一颗追求光明的心在黑暗中摸索着一种心声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最初源自于生活的落魄和苦涩,犹如他自己所说:自己的人生就像沧海一粟,在流波中追逐和向往。最终,他用自己生命的全部力量在中国音乐的殿堂里奏响了一曲振聋发聩的生命绝唱,成为与刘天华、华彦钧齐名的中国二胡演奏大师。
孙文明的人生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他那个时代的沧桑历程。一把胡琴,一个盲艺人,一条通往艺术巅峰的坎坷之路,似乎所有的苦难和传奇都集聚在孙文明的身上,而正是这独特的身世和履历,为他成就艺术的辉煌积蓄了力量。他的音乐扎根于人民,扎根于江南民间音乐,扎根于广博的中国民族文化;他博采众长,创造性地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拓宽了中国二胡的演奏音域,是二胡技法的出色改良者;他原创的《流波曲》《四方曲》《弹乐》等乐曲充满了一种顽强的乐天情调,将传统二胡忧思沉郁的格调融入了天真烂漫的情怀。这是一种进步,一种创新,一种升华。
文化,自古便是大浪淘沙。孙文明的传奇人生和艺术成就曾因种种原因,几乎与世人擦肩而过。好在有众多的有识之士将孙文明的艺术瑰宝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二胡演奏技艺。特此,我们要感谢周浩、林心铭、吴之岷、吴赣伯等孙文明曾经的同事、学生,以及为孙文明二胡演奏技艺的留存传播付出艰辛努力的人们,是他们,让我们有幸能在今天再次聆听到大师的人生绝响,为这一民族瑰宝的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奉贤是孙文明生活定居时间最长的地方。这一方水土曾给予他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他也将自己人生的下半段时光深深地融入了奉贤。奉贤人民没有忘记,曾经那个在余庆桥头卖艺的盲艺人的高超琴艺,没有忘记他曾给这个江南古镇带来的绝妙琴音,更没有忘记孙文明对于二胡的挚爱和狂热。奉贤人以各种形式怀念他,将他的琴艺、情怀和精神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思想中,将奉贤之“贤”诠释得更加深厚凝重。我们曾在1998年孙文明诞辰七十周年之际举办以孙文明名字命名的民间音乐节,并在2015年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了“上海之春”孙文明专场音乐会,旨在纪念这位虽离开我们多年但依然影响深远、值得我们尊崇的中国民族音乐大师。
我们纪念孙文明,传承他的二胡演奏技艺,为的是将这一优秀传统民间音乐更好地保护和传播,更好地将其中的经典精华“激活”,在当下焕发新的艺术生机。我们希望立足本乡本土,继续推而广之,用这一文化艺术精粹浸染滋润更多人的心灵,使其成为孕育奉贤城市情怀和滋养“贤文化”之根的重要源泉。
天弦琴梦,一曲流波唱不尽艺海芳华。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孙文明二胡演奏技艺的挖掘、传承和推广,使之成为闪耀在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熠熠星辰。
让我们向大师孙文明致敬!并对所有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推进倾注热情和努力的朋友们表达谢意,是你们的付出为孙文明二胡艺术增添了更璀璨的光芒。
是为序。
孙文明的人生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他那个时代的沧桑历程。一把胡琴,一个盲艺人,一条通往艺术巅峰的坎坷之路,似乎所有的苦难和传奇都集聚在孙文明的身上,而正是这独特的身世和履历,为他成就艺术的辉煌积蓄了力量。他的音乐扎根于人民,扎根于江南民间音乐,扎根于广博的中国民族文化;他博采众长,创造性地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拓宽了中国二胡的演奏音域,是二胡技法的出色改良者;他原创的《流波曲》《四方曲》《弹乐》等乐曲充满了一种顽强的乐天情调,将传统二胡忧思沉郁的格调融入了天真烂漫的情怀。这是一种进步,一种创新,一种升华。
《天弦琴梦(民间音乐家孙文明传)》由张斌著
孙文明,上海奉贤人,二胡音乐家,与瞎子阿炳齐名,一生坎坷。张斌著的《天弦琴梦(民间音乐家孙文明传)》讲述了孙文明的生平故事,全书从其幼年的生活一直讲述到其事业的发展,用简洁鲜明的文笔从亲情、友情、事业三个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孙文明一生对二胡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