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编著的《社会形式的诗学(詹姆逊文学形式理论探析)》以詹姆逊的文学形式理论为焦点,在梳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形式阶段或文化阶段各自的来源及特征后,重在结合中国经验与中国问题展开讨论。其中既有对可以验证詹姆逊文学形式理论的诸多文化现象的解析,更有对该理论所难以涵括的复杂经验的深入探究。试图在梳理的基础之上,深入剖析并探究其合理性与潜在的理论罅隙。
图书 | 社会形式的诗学(詹姆逊文学形式理论探析) |
内容 | 编辑推荐 王伟编著的《社会形式的诗学(詹姆逊文学形式理论探析)》以詹姆逊的文学形式理论为焦点,在梳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形式阶段或文化阶段各自的来源及特征后,重在结合中国经验与中国问题展开讨论。其中既有对可以验证詹姆逊文学形式理论的诸多文化现象的解析,更有对该理论所难以涵括的复杂经验的深入探究。试图在梳理的基础之上,深入剖析并探究其合理性与潜在的理论罅隙。 内容推荐 詹姆逊作为一个享有国际知名度的学者,其理论中“华美”的一面——这早已为诸多研究论文或专著清晰地阐发——让人深受启发,其理论之庞杂令人叹为观止,其理论中存在的不少漏隙,也让人不免对这个以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自居者思维的谨严与逻辑的缜密产生些许疑虑。而这种带有批判精神的研究,恰恰是我们所欠缺的。王伟编著的《社会形式的诗学(詹姆逊文学形式理论探析)》上编试图从詹姆逊的形式理论切入,在梳理的基础之上同时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探究其合理性与潜在的理论罅隙。 众所周知,文学研究中传统的形式与内容二分的方式在二十世纪的文学批评中备遭攻击,然而,这一对沿袭已久的概念并非概念的“木乃伊”,在文学作品分析中它们仍然不可或缺。在其著作中,詹姆逊承继并发展了马克思的传统观点,并对形式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对于非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观发表了中肯的批评意见。在力图超越形式主义与社会学及历史学的文字运用之间那种无效的、静态对立的同时,詹姆逊着力构建能够调和内部与外部、内在与外在、现在与历史的辩证批评,而形式与内容的适合在辩证批评之中是一个重要的并且染有乌托邦色彩的衡量优秀文学作品的标杆。在辩证批评的构建中,詹姆逊还启用了“内部形式”这个自普罗提诺而来的有些含混的概念,并对其涵义作了简要阐发。问题的关键在于,内部形式与内容之间是否有重合部分、两者能否清楚地分开——因为这关系到“内部形式”概念的有效性。 詹姆逊认为,文学是社会的一种象征行为,在文学阐释中,形式与内容两者应该并重——这与其形式与内容的辩证观显然紧密相连。而有的学者只从其个别文句,就得出了詹姆逊“阐释重心的转移:从内容转向形式”的片面之词。詹姆逊认为,在批评过程中,与其说是对内容的释义不如说是对它的揭示,这固然是深刻的洞见。问题在于,对内容的批评如果仅仅是揭示的话,就难免使得批评异化成“寻宝”游戏。另外,能否以及如何把揭示与释义彻底地区分开来,也是扰人的问题。为詹姆逊甚为自得的三个同心圆阐释理论,内部其实也存在着不少的漏隙。 詹姆逊吸取了曼德尔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三阶段的思想,并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过渡而相应地出现了一场文化转向。詹姆逊断言,与现代主义文化相比,后现代文化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失去了先前的挑衅性与冲击力——这首先当然是詹姆逊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把握。但这引发的问题是,转向之后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否还对社会有批判性,如果有的话,又以什么方式发送。一方面,詹姆逊从理论上作出了宏大判断——资本的强力渗透使得批评距离被撤销,批判性自然随之烟消云散。但另一方面,在实际批评中,他对批判性又似乎有所保留。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理论家对后现代艺术的批判性与颠覆性信心十足。所以,在总体认可詹姆逊理论的前提之下,为了填充其理论大判断与实际小操作之间的裂隙,我们比较倾向于把批判性的“失去”改作“弱化”或“衰落”。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相互联系的形式阶段或文化阶段。本书的下编在梳理各自的来源及特征后,重在结合中国经验与中国问题展开讨论。其中既有对可以验证詹姆逊文学形式理论的诸多文化现象的解析,更有对该理论所难以涵括的复杂经验的深入探究。 目录 引言 上编 第一章 形式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节 形式的内涵 一 形式的来源:主客体关系的转变 二 詹姆逊的文类理论 第二节 形式的外延 一 形式的历史性 二 形式的意识形态 三 形式的“对话” 第二章 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形式与内容的适合 一 内容的逻辑 二 形式与内容的中介——“同义反复” 三 文学批评标准的乌托邦 第二节 “语言的牢笼”: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 一 俄国形式主义批判 二 结构主义批判 第三节 文化转向中“形式与内容失去挑衅性”质疑 第三章 辩证批评中的内部形式与阐释 第一节 辩证思维与辩证批评 第二节 “内部形式”与内容 第三节 内容阐释的悖论:揭示与释义 下编 第四章 现实主义:旧形式与新可能 第一节 历史模式与符号系统中的现实主义 第二节 真、现实主义与中国经验 第五章 孪生的形式: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第一节 美学生产与形式反应 第二节 视觉文化:表意实践与感觉形构 第三节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一瞥 第六章 后现代主义:新的形式体验 第一节 空间转向及其后果 第二节 戏仿、拼贴与主体性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无助于解决中国问题”吗 结语 附录1 概念的现场 附录2 文学性、反本质主义与空间转向 附录3 反本质主义、文论重构与中国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社会形式的诗学(詹姆逊文学形式理论探析)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265336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15-10-01 |
首版时间 | 2015-10-01 |
印刷时间 | 2015-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2 |
CIP核字 | 2015221609 |
中图分类号 | I712.065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