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名记者(第5卷)
内容
编辑推荐

柳斌杰主编的这本《中国名记者》(第5卷)介绍中国抗战时期和新中国建设时期共20名杰出记者,内容包括他们的新闻成就、生平事迹、优秀作品和重要贡献,力求全面准确、生动鲜明地展现中国优秀新闻记者的成就、影响、风采和魅力。这些记者有金仲华、博古、徐铸成、杨松、魏克明等。

内容推荐

《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拟编撰20本,收录400位中国名记者,每一名记者分为评传、代表作品、作品赏析三部,将记录中国新闻史上为革命、为人民立言记事的优秀记者的光辉事迹和突出贡献。人物入选标准是从中国近现代史开始,按照历史顺序,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为民族独立、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为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新闻记者。继而,陆续收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新闻工作,把前辈们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的优秀新闻记者。

本书是《中国名记者》(第5卷),由柳斌杰主编。

目录

铁肩担道义 文章谱千秋——《中国名记者》序/柳斌杰 李东东

局势地图谱时评

 金仲华(1907—1968)

 人物评介/陈开和

 作品选编

 《远东风云中的北太平洋》

 《怎样训练“新闻眼”》

清凉山上新闻领导人

 博古(1907—1946)

 人物评介/万京华

 作品选编

 《苏德大战第一个月》

 《致读者》

 《在毛泽东的旗帜下,

 为保卫中国共产党而战!》

“文汇”之魂

 徐铸成(1907—1991)

 人物评介/乔云霞

 作品选编

 《无题》

 《论养廉》

 《新闻烹调学》(节选)

延安《解放日报》首任总编辑

 杨松(1907—1942)

 人物评介/邓绍根伍中梅

 作品选编

 《论民族》

 《施政纲领——到群众中去!》

 《晋南战役的教训》

“动脑动脚”办党报

 魏克明(1908—1982)

 人物评介/吕强龙

 作品选编

 《我们热爱和平,但不害怕战争》

 《“四等”干部》

 《悼念范长江同志》

 《不以人废言》

香港大公评论家

 梁厚甫(1908—1999)

 人物评介/乔云霞

 作品选编

 《齐桓晋文之事》

 《经济之癌——石油与黄金》

著名社会活动家的新闻人生

 廖承志(1908—1983)

 人物评介/王宇琦

 作品选编

 《致蒋经国信》

 《全世界各地侨胞团结起来,

 反对蒋介石独裁卖国》

学者本色大公人

 李纯青(1908—1990)

 人物评介/刘玉凯

 作品选编

 《日本兵为谁而战》

 《三文的重要意义》(节选)

新闻爱国亦英豪

 费彝民(1908—1988)

 人物评介/陈之琰

 作品选编

 《看人家怎样应付国难》

 《中苏边界谈判迄无进展迹象》

不尽长江滚滚来

 范长江(1909—1970)

 人物评介/张金凤

 作品选编

 《松潘与汉藏关系》

 《“金”张掖的破产》

以笔为枪的冀鲁豫前线战士

 齐语(1909—1976)

 人物评介/蒋玉鼐

 作品选编

 《断桥血战纪实》

 《冀鲁豫战地散记》(节选)

 《刘伯承将军谈采访和写作》

时评界的国际战略家

 宦乡(1909—1989)

 人物评介/陈开和

 作品选编

 《远东局势之解剖》

 《太平洋大战的前夕》

 《中美日三角关系论》

战地名记者

 萧乾(1910—1999)

 人物评介/刘玉凯

 作品选编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血红的九月》(节选)

战地行笔两江扬名

 孟秋江(1910—1967)

 人物评介/王秋

 作品选编

 《南口迂回线上》

为寻常百姓写专栏

 赵超构(1910—1992)

 人物评介/刘玉凯

 作品选编

 《延安一月》(节选)

 《“莫把报纸当文件”》

三晋报坛领军人

 史纪言(1910—1983)

 人物评介/钟启元

 作品选编

 《几点希望》

 《从南包公——海瑞说起》

大公报人到新闻教育家

 蒋荫恩(1910—1968)

 人物评介/邓绍根 温旭红

 作品选编

 《一颗报界巨星的殒落》

 《新闻教育感想》(节选)

 《新闻记者的职务应该得到重视》

“坐过班房”的女记者

 浦熙修(1910—1970)

 人物评介/林溪声

 作品选编

 《流徽榭畔一盛会》

 《走向和平建国之路》

 《罗隆基先生》

 《南京屋檐下》

 《金圆券的下场》

对外宣传常青树

 刘尊棋(1911—1993)

 人物评介/刘玉凯

 作品选编

 《从纽约看美国》

 《新疆行》

立体化战地采访

 石宝瑚(1911—2012)

 人物评介/王大龙 席丹 石蕨

 作品选编

 《突围三百里》

 《早日实现对华关系正常化》

 《中国艺术团美京演出记》

试读章节

金仲华,生于浙江桐乡,著名新闻出版家和国际问题评论家、无党派爱国进步人士。他精通中英文,热爱新闻事业,先后主编或参与编辑了《妇女杂志》《中学生》《世界知识》《大众生活》《永生》《生活星期刊》《抗战三日刊》等中文期刊和《远东通讯》《上海新闻》《中国建设》等英文期刊,以及《生活日报》《救亡日报》《星岛日报》《联合晚报》《新闻日报》《文汇报》等报纸,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留下丰厚遗产。同时,金仲华也是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社会活动家,在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发展建设中作出卓越贡献。

初入报坛沪上时评出新声

早在中学时代,金仲华就接触了《瀛环志略》等有关外国史地的书籍,培养起对国际问题的兴趣。在杭州之江大学文学院学习期间,金仲华广泛涉猎中外书籍,打下坚实的英文基础。1927年夏从之江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先后担任《妇女杂志》助理编辑、主编,由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新闻出版生涯。

1932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上海“一·二八”事变,商务印书馆毁于战火。经中共地下党员肖项平引荐,金仲华到苏联塔斯社上海分社工作。在这里,他接触大量国际问题资料,开始深入研究国际问题。“一方面天天剪报,写札记做卡片;一方面看第二年度的年鉴,不是一般的浏览,而是从头至尾地细读,作为对札记、卡片的复习。”塔斯社成了他从事国际时评事业的起点。1933年秋,金仲华与胡愈之、钱亦石、钱俊瑞、章乃器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一起,成立“苏联之友社”,以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亡政策。不久,他进入上海开明书店,协助编辑《中学生》杂志。金仲华担任编辑后,进一步扩充和革新刊物内容,开辟了“国际政治讲话”专栏,系统地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同时,他还用不同笔名每周给《申报》写国际评论,揭露世界各国独裁专制统治的腐败黑暗。

1934年9月16日,由“苏联之友社”同仁倡议的国际政治经济刊物《世界知识》半月刊在上海生活书店诞生。这是中国新闻界第一份以马克思主义和爱国主义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刊物。《世界知识》创刊词写道:“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了。世界却是一个什么世界呢?近代的一大怪物——资本帝国主义——用了本国和殖民地整万平民的汗血和枯骨作基础,建造起一座大厦,这就称作‘文明世界’。”《世界知识》顺应广大人民的要求,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创刊号首印4000册,被一抢而空。在《世界知识》众多撰稿人中,金仲华是最积极的一位。他在该刊发表一系列国际时评,分析世界各主要国家的世界战略及国际热点问题,名声日著,成为知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从1937年初起,金仲华担任《世界知识》主编,直到1949年3月该刊被勒令停刊。  金仲华的新闻生涯从一开始就着意创新,重视在国际时评文章和国际新闻栏目中使用地图,被认为是“我国报刊采用新闻地图的创始人”。他与不少漫画家、摄影家合作,汲取国外经验,设计绘制出大量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新闻地图。《世界知识》创刊之初,他即与沈振黄合作为该刊绘制了时事地图——国际政治形势图解,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历史和进展。1937年初担任《世界知识》主编后,金仲华又在该刊开辟“国际政治漫画栏”和“国际政治形势地图栏”,推动国际时评的大众化和形象化。后来,《大众生活》和《永生》杂志也专门开辟了“图画的世界”栏目,由金仲华编写,沈振黄绘画,一目了然地描绘出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抗战期间,金仲华设计、沈振黄绘图的《国际政治参考地图》《世界政治经济地图》和《太平洋巡礼》三本政治时事地图受到读者热烈欢迎而多次重印。

沈振黄在抗战中牺牲后,金仲华开始培养他的妹妹金端苓绘制政治时事地图。金端苓为《世界知识》《星岛日报》等绘制了大量地图,深受读者欢迎。1943年底,金仲华将其妹端岑发表于《广西日报》《半月文萃》上的40幅地图,编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参考地图》,在桂林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上海世界知识出版社又先后出版了由金仲华设计、朱育莲绘制的《第二次大战后世界政治参考地图》和《世界现势图解》,把战后复杂的世界形势以地图配文字说明的形式向读者作了系统和通俗的介绍,在普及国际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P2-4

序言

铁肩担道义 文章谱千秋——《中国名记者》序

柳斌杰李东东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也是劳苦大众反抗剥削压迫、追求自由解放的历史,更是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追求光明和真理、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竭诚奉献,倾情投入,发挥了传播真理、唤醒民众、鼓动革命、引领潮流的巨大作用,谱写出辉煌而多彩的篇章。这些优秀的新闻记者既是历史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思想者,他们凭借积极的思考和果敢的行动,在历史演进的轨迹中打上了自己的深刻印记,而他们抒写的文字、拍摄的图片,则生动地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风云变幻和曲折发展。王韬、梁启超、秋瑾、邵飘萍,陈独秀、蔡和森、邹韬奋、瞿秋白,范长江、邓拓、穆青、范敬宜、郭超人……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物,不仅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中国不同时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的主角,就是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中优秀的新闻记者;所要反映的,就是他们为时代发声、为人民立言纪事的光辉历程和突出业绩;他们代表了历史前进的主流。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活动从晚清开始,自那时算起,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新闻事业与时俱进,发展壮大。其间,几代中国优秀记者,为民族独立、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为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和智慧。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在新的形势和新的背景下,又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总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新闻工作,把前辈们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新闻事业的创造者。《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就是从千千万万记者中遴选出400位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著名记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选登他们的代表性作品,评析其内容和价值,力图以短小的篇幅、精练的文字,展示这些著名记者的思想、业绩和情操,以激励今人,启迪来者。

收录于本丛书的著名记者都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历史跨度达一百四五十年。从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的中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西学东渐的先驱严复、近代舆论界第一人梁启超,到五四运动总司令陈独秀、“铁肩辣手”邵飘萍、党的报刊开拓者瞿秋白,到邹韬奋、范长江……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他们或为启发民智而呐喊,或为揭露黑暗而拍案,或为寻找光明而高呼,或为坚守正义而发声。他们的生命和追求,“就是完全大公无我的对社会服务的精神组成的”(邹韬奋语),是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民众幸福而奋斗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这种品格,无疑是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应该继承、弘扬的宝贵财富,是年轻一代新闻记者学习的榜样,也是激励整个社会奋发有为、创新进取的重要力量源泉。

我国最早的一批优秀记者、报人,面对民族生存的深重危机,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他们热议朝政,力倡革新和革命,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革命战争年代,一批红色记者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热情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体现了对历史发展大势的清醒认识,对社会进步潮流的自觉顺应。新中国成立后,大批优秀的新闻记者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反映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变化,针砭阻碍社会发展的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新闻工作者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笔墨、镜头、声音和图像,为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鼓与呼,忠实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演进。可以说,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这些著名记者的共同追求。虽然历史阶段、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我们看到,在这些优秀记者身上,体现的是深沉的历史担当,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满腔赤诚。当代新闻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要写出真正有分量、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首先必须具备这样的历史责任意识,站在顺应历史规律、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度,投身于时代的火热实践之中,积极推动党和人民新闻事业发展,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担当重任。

就专业素养而言,近现代著名新闻记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具有崇高的新闻职业操守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他们不辞艰辛,深入采访,深度思考,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用事实说话,用真相说理,拒绝虚假新闻,反对胡编乱造。“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范长江、邹韬奋、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能写出《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萍踪寄语》《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至今仍为人们传颂的新闻名作不是偶然的,这些前辈们为了一篇报道往往奔波数百里、上千里,采访上百人,深入下去采写,精心凝练思想,每一篇名作背后都浸透了辛勤的汗水。泡在会上、盯着网上要新闻,那是出不了名记者的。只有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挖新闻”,切实把前辈们“脚板底下出新闻”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才能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甚至传之久远的报道。

收入本丛书的著名记者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并且把不断学习视为重要的人生信条。新闻记者前辈如胡愈之、爱泼斯坦、穆青、范敬宜等,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他们总是每次采访前先做“功课”,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正是他们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以及优美的文字,使得新闻作品充满了深厚情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被读者争相阅读,广为传诵。当代新闻记者要在新形势下作出成绩,也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提高自身素质。要深入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增强全球传播意识。加强现代经济、法律、文化和各种科技知识的学习,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新闻传播规律和传播艺术,善于运用信息、数字、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新闻工作。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搞新闻,是以知识、技术、信息为竞争力的,必须要把前辈们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发扬光大,争做新闻高手。

在改革开放的恢弘背景下,新闻出版业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实现了空前的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新闻出版大国,全国共有十多种传播业态在发展,报纸、刊物、图书、广播、电视、电影等主流媒体均在世界前列,新媒体更是全球领先,新闻工作者达40多万人,新闻出版、广电、互联网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可谓规模巨大。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新闻出版广电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虽然已经是新闻出版广电大国,但还不是新闻出版广电强国,我们继续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开拓创新的任务还很艰巨。为了实现新闻出版广电业的科学发展,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新闻出版广电强国,新时期的新闻记者们还需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开拓进取。要继承前辈记者的精神品格,发扬前辈记者的优良传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到新闻事发地、灾区、战场、疫区等地实地采访,用一篇篇报道、一张张图片、一组组镜头,生动书写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的宏伟历程,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祖国统一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氛围。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建设新闻出版广电强国作为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开启了新的征程。回首往昔,岁月峥嵘;展望未来,前景光明。当此之时,我们编辑出版《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展示一百多年来优秀新闻记者的责任与担当,业绩与精神,总结其新闻实践的经验和价值,不仅是对前辈新闻记者的缅怀和纪念,也是为了引导和激励今天的新闻记者踏着前人的足迹,更加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努力成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新闻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名记者(第5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柳斌杰主编
译者
编者 柳斌杰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42548
开本 16开
页数 3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4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52
CIP核字 2014285455
中图分类号 K825.42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