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忏悔录(上下)
内容
试读章节

我在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完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

只有我能这样做。我洞悉自己,也了解他人。我生来就有别于我所见过的任何一个人。我敢担保,自己与现在的任何人都不一样。如果说我不比别人强,那么我至少是与众不同的。如果要问大自然打碎了它塑造我的模子是好还是坏,大家只有读过此书之后才可判断。

末日审判的号角想吹就吹吧,我将手拿着此书,站在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我将大声宣布:“这就是我所做的、我所想的、我的为人。我以同样的坦率道出了善与恶。我既没有隐瞒什么丑行,也没有添加什么善举。万一有些什么不经意的添枝加叶,那也只不过是填补因记忆欠佳而造成的空缺。我可能会把自以为如此的事当成真事写了,但绝没有把明知假的事写成真的。我如实地描绘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可鄙、可恶,绝不隐瞒;是善良、宽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您看不到的内心暴露出来了。上帝啊,把我的无数同类召到我周围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丑恶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卑鄙而羞愧。让他们每一个人也以同样的真诚把自己的内心呈献在您的宝座前面,然后,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那人要好!’”

我于一七一二年生于日内瓦,父亲是公民伊萨克·卢梭,母亲是女公民苏珊.贝尔纳。祖上只有一份薄产,由十五个孩子平分,父亲所得微乎其微,他只有靠钟表匠的手艺谋生,他倒是个能工巧匠。我母亲是贝尔纳牧师的女儿,比较富有。她既聪明又美丽,父亲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她娶到手。他们俩几乎是青梅竹马:八九岁时,每晚便一起在特莱依广场玩耍;十岁时,两人便形影不离。他们俩相知相好、灵犀相通,使得由习惯使然的感情更加地牢固了。两人生就温柔多情,只等着在对方心中发觉同样心境的时刻到来,或者说,这一时刻也在等待着他们俩,只要一方稍有表示,另一方就会吐露衷肠。命运似乎在阻遏他们俩的激情,反而更使他们俩难舍难分。小情郎因为得不到自己的情人而愁肠百结、面容憔悴,她便劝他出趟远门,好把她忘掉。他出了远门,归来时,非但未能忘掉她,反而爱得更加炽热。他发觉,自己的心上人仍旧温柔忠贞。这么一来,两人便终身相许了。他们俩山盟海誓,上苍也为之祝福。

我舅舅加布里埃尔·贝尔纳爱上了我的一位姑姑。但姑姑提出,只有他姐姐嫁给她哥哥,她才答应嫁给他。结果,有情人终成眷属,两桩婚事在同一天举行了。因此,我舅舅也是我姑父,他们的孩子成了我双重的表亲。一年后,两家各添了一个孩子,后来两家便不得不分开了。

我舅舅贝尔纳是一位工程师。他去效忠帝国了,在匈牙利欧仁亲王麾下效力。他在贝尔格莱德围困期间的战役中功勋卓著。我父亲在我唯一的哥哥出世之后,应召去了君士坦丁堡,成了御用钟表匠。父亲不在家时,母亲的美貌、聪颖和才华吸引来一些仰慕者。法国公使德·拉·克洛苏尔先生是最殷勤的仰慕者之一。他的爱一定十分强烈,因为三十年后,我看见他在谈到我母亲时仍然情意绵绵。我母亲很看重贞操,不为所惑。她真挚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催促他赶紧回来。他抛下一切,返回了家,我便是父亲归来后结下的不幸之果。十个月后,我出世了,先天不足,病恹恹的。母亲因生我而死,所以我的出生是我所有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

我不知道父亲是如何忍受失去我母亲的痛楚的,但我知道他的悲痛始终没有得到抚慰。他认为在我身上重又看到了母亲,但又不能忘记是我夺去了她的生命。每当他亲我的时候,我总感觉到在他的叹息、他的抽搐般的搂抱之中,有一丝苦涩的遗憾交织在他的抚爱之中。因此,他的抚爱就更加温馨。当他跟我说:“让一雅克,咱们来聊聊你母亲吧。”我便回答他说:“好啊!我们要大哭一场了。”我这么一说,他便老泪纵横了。“唉!”他唉声叹气道,“把她还给我吧,抚平我失去她的痛楚吧,填满她在我心灵中留下的空缺吧。如果你只是我的儿子,我会这么爱你吗?”母亲谢世四十年后,父亲嘴里念叨着我母亲的名字,心里深藏着她的音容笑貌,在我继母的怀中死去。

这就是我的生身父母。在上苍赋予他们的所有品德中,唯一留给我的就是一颗温柔的心,这颗温柔的心铸就了他们俩的幸福,却造成了我一生中所有的不幸。

P3-5

书评(媒体评论)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歌德

《忏悔录》并不完全是卢梭生活的历史,而主要是他的精神和情感的历史。这是心理分析的杰作,是动人的论辩,是对他的论敌慷慨激昂的责难,同时也是一首抒情的诗歌,一首世界文学中最美的诗。

——勒赛克尔

目录

译者序

作者的话

上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下卷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序言

卢梭(1712—1778),生于日内瓦一个新教徒家庭,祖辈是法国人。在他出世后不几天,母亲便去世了,他随做钟表匠的父亲生活,由姑母抚养长大。卢梭10岁时,其父因打伤一名贵族而被迫逃亡他乡。16岁起,卢梭便离开了日内瓦,漂泊在瑞士和法国各地,当过仆人、学徒、家庭教师。由于天资聪颖,特别是经过长期勤奋的自学和个人奋斗,他获得了广博的知识,成了音乐教师,抄谱作曲,而且在这方面小有名气,受到欢迎。1741年,卢梭来到巴黎,结识了启蒙主义者、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孔狄亚克、达朗贝尔等人,为《百科全书》撰稿。1750年,他应征第戎学院的有奖征文而写的第一篇著名论文《论科学与艺术》大获成功,声名鹊起。1755年,他又应征该学院的征文,发表了第二篇著名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c在这篇论文里,他谴责了封建暴政和建立在私有制、暴力和不平等基础上的现代文明,论述了天赋人权和人类生而平等的思想,提出了“回归自然”“回归自然人”的口号,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力图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和特权阶层,确立小私有制的要求。1756年,他离开巴黎,在蒙莫朗西过着隐居生活。在此期间,他同狄德罗、伏尔泰、达朗贝尔等人因观点分歧而失和。1762年,他出版了《社会契约论》,提出了由公民选举领袖的共和制的政治纲领,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人的政治观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由于观点激烈,再加上为人孤高、蔑视权贵,卢梭受到了统治者的迫害,但这些并没能使他忘了自己的初衷:“我在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通过《忏悔录》一书,卢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毫不隐讳自己最下流、最可耻的行为。

《忏悔录》共十二章,分上下两卷。前六章为上卷,后六章为下卷。上卷叙述卢梭自1712年出生至1742年到巴黎之前的生活。第一章写他1712年到1728年,亦即十六年的生活;第二章写的是1728年3月到同年12月,亦即九个月的情况;第三章写的是1728年12月末到1730年4月底,共一年半的生活;第四章写的是1730年4月底到1731年10月初,共十七个月的生活;第五章和第六章写的是1731年10月初到1741年秋天,两章共包括十年的生活。下卷主要是写作者在巴黎的生活,写他同百科全书派的关系、与他们的恩恩怨怨以及他的几部重要作品的创作。其中,第七章写的是1741年秋到1749年夏,前后共八年;第八章写的是1749年秋到1756年4月,共六年半;第九章写的是1756年4月到1757年12月末,共一年半;第十章写的是1757年12月末到1760年12月末,共三年;第十一章写的是1760年12月末到1762年6月,共两年半;第十二章写的是1762年6月到1765年10月底,共三年半。卢梭卒于1778年,最后的十三年没有写入《忏悔录》,但他继续写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可以视作《忏悔录》的续篇。

《忏悔录》是卢梭在晚年写成的,从1765年开始写,中间断断续续,一直写到1770年11月方告完成。它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共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历数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与腐朽。该书名为“忏悔”,实为“控诉”与“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他在书中对后人留言,嘱咐他们等到1800年之后再发表这一作品,因为到那时书中写到的人物都已作古。但上卷于1782年便出版,下卷于1789年也出版了。

由于卢梭儿时遭受到不幸,一种正义感便在他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这种正义感伴随他整个一生,并且构成了他信念的基础。

卢梭出生时,正是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老死之际。法兰西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之下,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18世纪初,早已失去进步作用的绝对王权制国家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其背离民族利益的一面,暴露出它的反动寄生本质。不仅仅是王室,包括贵族和教会这两个最高阶层,也完全依靠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过活。然而,法国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已发生了变化。一批当时人们称为“哲学家”的作家,开始进行反对封建残余的斗争,成了社会关注的中心。这些哲学家,就是在法国历史上被称为“启蒙主义者”的那些人。所以说,18世纪的法国处于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时期。这场启蒙运动是一场反对陈腐的封建思想的伟大思想运动。与英国那带有较温和的、有时甚至是保守的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不同,法国的启蒙主义者是一批革命者,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这首先是因为法国启蒙主义者是资产阶级中最伟大的革命的宣告者。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205页,人民出版社)中所说: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生存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启蒙主义者从理性的立场出发,对社会的不平与压迫、对宗教的偏见与迷信给予猛烈抨击。启蒙主义者的活动,反映了由于封建制度的衰败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个性意义的高度认识。他们维护个人的利益,主张个人应摆脱绝对君权国家和封建等级社会的压迫。

启蒙主义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日常生活中的人。在这一点上,卢梭的《忏悔录》给我们提供了明证。由于卢梭出身贫寒,他周围的人大多是一些男仆女佣、农民、小店主、下层知识分子,以及他自己的平民家庭:钟表匠、技师、小资产阶级妇女。他揭示了这些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和性格特点,致力于发掘他们自然纯朴的个性、道德情操、聪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与此同时,卢梭对他所见到的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鄙夷不屑、大加鞭笞。这些人在他的笔下,几乎通通成了伪善奸诈、厚颜无耻之徒,一个个道德沦丧、阴险毒辣,与高尚的平民阶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卢梭正是这个平民阶层的一员。他在功成名就、可以跻身上流社会时,却始终不愿去过贵族们那种奢侈的生活,仍旧企盼能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一个退隐藏身之地,同他的妻子(或称伴侣)泰蕾兹·勒瓦瑟尔过上一个宁静的、不受纷扰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然而,身处一种新旧交替的时代,他的这种愿望总是难以实现。

《忏悔录》上下两卷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在于,在上卷中,卢梭只局限于对儿时的种种回忆,对田园风光的描绘,对所目睹的各种人物特别是平民百姓的描写。在下卷中,卢梭则把他与之交往、关系密切的人搬了出来。他一方面承认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一方面也坚定不移地对他认为造成他种种不幸、种种磨难的那些人大加贬损,毫不留情地鞭笞。因此,上下两卷的笔调迥然不同。卢梭在《忏悔录》中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众人面前,说出他的隐私,道出他的隐情,以至到了最后,他简直被剥成了一个赤条条的人。所以,该书能成为一部传世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

综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出卢梭的性格、志趣、爱好,正如他自己在该书几近结尾处所说的:“我可以把我的一生交给他们去从头至尾地进行批判。我坚信……人们总归会看到一个正直、善良、无怨无恨、与世无争的人,一个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更容易忘记别人的过错的人,一个在爱恋温馨的激情之中寻找自己全部幸福的人,一个凡事都实心实意到了不谨慎、到了难以置信的忘我程度的人。”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未入集的作品》中曾高度评价过《忏悔录》。他说:“从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卢梭是一个一贫如洗、受人中伤、离乡背井,但仍然忧情满怀地思念故乡的人,一个疑心重重、无比高傲且理应高傲的人,一个城府很深同时又什么也不会隐瞒的人,一个蔑视一切同时又需要一切的人,一个卷入许多不可饶恕的、危害别人又能保持灵魂纯洁、无辜与天真无邪的人,除了他的天真以外,他还是一个对当代人而言神秘莫测、为后代人所极易理解的、既狡黠又善于洞察人心的人,一个对人们充满柔情蜜意的、天才的、品德高尚的恨世者。”

《忏悔录》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爱读的作品之一。他赞赏卢梭的诚挚与真实。他感到十分亲切的是卢梭的坦率,是卢梭对社会不公平的憎恨和对人的热爱。

卢梭为人类的思想宝库做出了许多贡献。他的思想和艺术原则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文学与社会思想中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他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对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公认为这一文学流派的先驱。法国19世纪悲观的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勃里昂就深受卢梭的影响,他的《墓中回忆录》中就有着卢梭的影子。其他一些国家的作家,除托尔斯泰外,德国作家歌德、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英国女诗人兼小说家乔治-艾略特,以及法国20世纪初的意识流大师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可以说都深受卢梭的影响。

应该指出,卢梭在本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就是同当时封建思想体系相对立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是有着革命的意义的,但他在提倡个性自由时,显然将它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充满了浓厚的个人主义味道,这是我们在读《忏悔录》时必须注意的。

卢梭这个平民出身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受到了法国人民的尊崇和爱戴,被视为法国人民的骄傲,因此,他的遗骸后来被移葬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卢森堡公园对面的先贤祠中。

陈筱卿

内容推荐

《忏悔录(上下)》是让-雅克·卢梭的自传,是卢梭在晚年写成的。全书分为两部,通过卢梭自己的坎坷一生反映社会对人的某种残害和压迫。它是卢梭晚年处于悲惨地时的悲愤自省、呕心沥血之作,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共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

卢梭历数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与腐朽。卢梭通过举世无双的自我忏悔,把他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都展现在世人眼前,并引导读者去认识、去思考关于人和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编辑推荐

《忏悔录(上下)》是让-雅克·卢梭晚年的自传性作品,记述了作者从出生到1766年离开圣皮埃尔岛五十余年的经历。作品将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经验、思想情感和行为举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引导人们深入思考、认识有关人和社会的诸多问题。作者极力宣扬个人中心主义,把自由、平等视为人的自然本性,表现了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的压追下,维护人权和尊严、抗争压迫和污蔑的高昂的精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忏悔录(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让-雅克·卢梭
译者 陈筱卿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36481
开本 32开
页数 6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5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42
CIP核字 2015296603
中图分类号 I565.44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3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