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作家似乎尤其喜爱追忆和叙旧,但叙旧的外衣下却包裹着相当复杂而深刻的东西。陈谦叙述的故事就像一幕幕黑白电影,当下和过去,记忆和现实,纠缠在一起,理也理不清楚。
中短篇小说集《谁是眉立》共包含《特蕾莎的流氓犯》、《谁是眉立》、《下楼》、《望断南飞雁》、《何以言爱》、《残雪》五部中短篇小说,其中《特蕾莎的流氓犯》曾获“郁达夫小说奖”,《望断南飞雁》获得“2010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
图书 | 谁是眉立/新世纪海外华文女作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海外华人作家似乎尤其喜爱追忆和叙旧,但叙旧的外衣下却包裹着相当复杂而深刻的东西。陈谦叙述的故事就像一幕幕黑白电影,当下和过去,记忆和现实,纠缠在一起,理也理不清楚。 中短篇小说集《谁是眉立》共包含《特蕾莎的流氓犯》、《谁是眉立》、《下楼》、《望断南飞雁》、《何以言爱》、《残雪》五部中短篇小说,其中《特蕾莎的流氓犯》曾获“郁达夫小说奖”,《望断南飞雁》获得“2010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 内容推荐 中短篇小说集《谁是眉立》共包含《特蕾莎的流氓犯》、《谁是眉立》、《下楼》、《望断南飞雁》、《何以言爱》、《残雪》五部中短篇小说,其中《特蕾莎的流氓犯》曾获“郁达夫小说奖”,《望断南飞雁》获得“2010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本书在文学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上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作者陈谦善于把青春记忆、心理的自我成长,解构进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北美的叙述框架里,行文稳健沉实、情感浓郁细腻,呈现了一个群体真实而耐人寻味的“美国梦”。 目录 特蕾莎的流氓犯 谁是眉立 下楼 望断南飞雁 何以言爱 残雪 试读章节 她于一九六九年上小学。在师院附小场院里那棵巨大的苦楝树下报名当天,收表格的女工宣队员徐师傅接过孩子们的报表,看到文绉绉的名字,都建议小孩子当场就改。前面那个娇里娇气的雯雯,摇身一变成了“卫红”;身后那个说话猫一样小声的丽丽,也当即改成了“永红”。 她拿不定主意,给挤到桌边,咬着笔死想。这时她看到将上四年级的哥哥静松在人群外朝她挥手:“我改成劲松了!”新鲜出炉的劲松拨开人群,站到她身边喘着大气喊: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静梅为自己竹竿一样细长的哥哥高兴起来,一笔一画地将自己的名字写成“劲梅”。 她在那个夏天穿起木薯蚕丝的衣裳,质体粗大的经纬上染出大红底色,稀疏印上白色的梅花,蜡染的效果一般。那梅花长在肥短刚劲的粗千上,健硕,昂扬。这李铁梅在《红灯记》里的行头,在这个夏天成为南宁的时尚,她暗认的自我身份。 现在,她是特蕾莎。 她的衣橱里没有一点的花色。备式的黑,各式的白,各式的灰,涂填着她的四季。她十七岁离开南宁,去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去广州,华南理工学院;然后远去英伦,让中国边陲之地的劲梅摇身变为剑桥半导体物理博士。在去往加拿大的飞机上,她望向大西洋在阳光下泛出的无际无涯的灰白,“特蕾莎”这个名字海豚一般跃上来。她立刻擒牢它,摇身一变,跟一九六九年那个夏天一样,只在瞬息之间、一念之下。 她在蒙特利尔郊外住下来,又开始盘算下一个要奔向的地方。人家看她一个适婚年纪的女子,总是三个箱子,马不停蹄的样子,都诧异她的野心。她哪里是有野心?她只是不敢回望来路。那路上有一只怪兽,天涯海角追赶着她。她只要不回头,就不用面对它。但她绝不能让它超上来,一下子吞噬掉她。 她只能飞奔。 在蒙特利尔这个常让她想起欧洲的地方,她学会了法语。她住在河边褐色的公寓楼里,夹藏在异国的风寒中,寂寞而安全。她的住处有着长长的回转围廊。在蒙特利尔短暂的夏季,她一个人在回廊上,手里拿着一瓶啤酒枯坐,让夕阳在江面上打出的细碎金片刺得眼睛生疼。她逃得够远了。父亲去世。母亲去世。在父亲和母亲的追悼会上,长辈和儿时的朋友们见到她,都围上来,安慰她,又赞叹她。阿梅阿梅,他们亲切地叫她,你变得这样有出息了! 她握着他们伸过来的一双双手,真心地哭起来。她晓得,她今生大概再也不会见到他们了。她吞下自己的泪水,得到一阵解脱。她从此再也没有回南宁。 她对所谓的爱情没有向往。她看男人的眼神像是在看一杯清水,连心思都是淡的。她想她或许也是爱爱情的,却爱不上男女之情。她约会过一些男人,在她年过三十之后。她跟他们出去吃饭,喝酒,看戏,郊游。但是她跟他们的关系全在肉体接触之时停下来。她惧怕他们的手。他们的手伸过来,穿过她的衣领、解脱她的纽扣、扯开她的拉链,令她听到怪兽在清冷的月夜下嘶吼一般,她让那吼声吓住了。她想过像欧美女人那样去看心理医生。可是,她们要寻找的是不知名的怪兽;她却认识那只怪兽。 直到她遇到家明。那还是秋天,蒙特利尔很早就冷了,她在冻得令人头疼的寒风里,决定去华盛顿参加一个半导体业界的国际学术论坛。家一明在硅谷的惠普实验室任研究员。他穿一套藏青色西装,站在大会的讲台上,谈芯片的合格品级控制。她喜欢他镜片后那一双简单得透明的眼睛。它们太简单了,一张,一合,泻出的全是光明,她走神地想。那双眼睛扫过来,看到她,停了一秒,又越了过去。她低头去看会议日程表上他的名字,拼音将她对光明的感觉抽离了,她用笔在他的名字上画了几个圈。P2-3 序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自台港澳文学延展出来的“海外华文文学”开始进入大陆学界的研究视野。而所谓海外华文文学,指的是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用汉语创作的文学。文学作品的创作者,集中于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群体之中。换言之,这一朵开放在异域的汉语言文学之花,实际上是移民现象的文化附着物、精神副产品。 据世界海外华人研究会(Overseas Chinese C0nfederation)2000年的统计数据,海外的华人华侨有3400万之众,侨居于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华人移民的原籍、身份以及移出的动机、方式、目的都有很大的改变。新一代移民大多在国内接受过完整的教育,总体的人文素养比较好。不同于老一辈纯粹受外力逼迫而离家去国,这一代人多半是主动选择了移民的道路,携带着自幼被中华文化熏陶的印记,漂洋过海,前去追寻那起初或许连他们自己都不很明确的梦想。 然后,他们在无依无靠无基础的异域天空下,锲而不舍,磨砖成镜,用自己的天赋、学识、智慧和毅力开创新生活,打造新家园。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对异质文化观念不断认知不断适应,对自身文化传统不断回望不断反思,同时叉从不同角度对二者的优劣异同不断对比不断探求。无论是否功成名就,是否志得意满,这一代人有意识的个人奋斗经验,都因此染上了浓重的东西方文化相交错、相印证、相融合的底色。 他们当中的一些人,选择用永远的母语来表述现实生活场景当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腕底最贴心的汉字来描画身边的众生相,将移民的生活形态带入了华文文学的文本世界,成为这个群体的代言人。这些作者置身于跨文化围城之内的书写,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艺术加工,裹挟着深入血脉的“原乡”记忆与纷繁复杂的“异乡”体验,展示出这个群体的精神气质、价值判断与文化品格,标注出自身的属同时也属于时代的特殊记忆,为汉语言文学的本土样态提供了一个风情迥异的参照。 在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圈里,女性作家占压倒性多数。她们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总体水平。随着国内学界对海外华文文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投入该领域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海外女作家们的创作实力、表现及潜能,或多或少地引起了学界的区别观照,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上的文本尚不足以体现她们整体性的创作成果与风貌。 当今世界,中华文化对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海外华文文学正处在汉语言文学与国际文坛接轨的前沿。为进一步促进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繁荣,同时满足国内学界在该领域的文本需求,以《海外华文文学史》、《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等系列图书享誉海内外的鹭江出版社,由笪林华社长总策划,开始了“新世纪海外华文女作家”丛书的创编工作。 海外华文女作家的群体很大,丛书的海外编委在尽量考虑地域分布的前提下,以定居海外,并在新世纪这十多年来笔耕不辍的女性作者为主要选择对象,推荐她们质量比较好的作品。诸位作者的背景、经历、际遇和目前的创作状态各不相同,文风各异,经过国内专家编委和出版社的联袂推荐、审阅,最终确定了丛书的书目,力图集中展示新世纪海外华文女作家所构建的独特的文学风景。希望借由这套丛书的出版,激励海外女作家们在高涨的创作激情之外,更主动更积极地去寻求去承担她们在世界文化版图上的文学使命,同时向国内学界成序列地呈现海外女性文学现阶段的格局,以推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良性互动的局面。通过双向互证,双向互补,共同促进汉语言文学超越地域、超越国别、超越种族的繁荣与发展。 江岚 2015年7月3日于鹭江出版社 书评(媒体评论) 陈谦的《望断南飞雁》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女性小说。作家以深切的生命之痛书写了一个20世纪80年代以“陪读太太”身份出国的大陆女性南雁在家庭责任和自我实现之间辗转挣扎的心路历程。小说专注于讲述个人的故事和命运,却以血肉之躯撞开了日常生活之下女性困境的坚冰,在中西文化的深层碰撞中探寻女性独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无论在女性文学还是海外华人文学的写作史上都将留下深深一笔。 ——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评论家 海外华人作家似乎尤其喜爱追忆和叙旧,但叙旧的外衣下却包裹着相当复杂而深刻的东西。陈谦叙述的故事就像一幕幕黑白电影,当下和过去,记忆和现实,纠缠在一起,理也理不清楚。《特蕾莎的流氓犯》里的两个主人公似乎一开始就是并行的两条线,带着各自的隐秘在另外的陌生世界换一个方式生活着,却因为人为的机巧抑或命运的使然,又突然相遇交集。那个交集相互吸引的点就是彼此心中隐藏最久来源于青春期的隐秘疼痛。这种疼痛,最终积累成罪恶,如影随形。记忆,原本就是一个人的历史故事,得不得到救赎已经不重要了,或者根本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救赎,重要的只是此刻的面对和解脱。作者深谙小说写作的技巧,并且也很在意技巧,在习以为常的模式里试探着别样的途径。巧合固然另有隐喻,但要自然,则就有了难度。 ——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家 陈谦的《下楼》通过一个中国留学生与一位创伤心理学教授的短暂交流,缓缓打开了沉重而又深邃的历史之门。它将中国的“文革”作为一种内心隐秘的创伤性记忆,巧妙地扩张到世界性和世代性的命题之中,尖锐、缠绵、幽深。同时在叙事上,它又声东击西,化繁为简,耐人寻味。 ——洪治纲,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谁是眉立/新世纪海外华文女作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国)陈谦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鹭江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591051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9 |
出版时间 | 2016-03-01 |
首版时间 | 2016-03-01 |
印刷时间 | 2016-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56 |
CIP核字 | 2016034805 |
中图分类号 | I712.45 |
丛书名 | |
印张 | 1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福建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