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自由呼吸(精)/在人间
内容
编辑推荐

《自由呼吸(精)》为作者李辉前些年采访国内文化老人的采访手记和随感。书中描写的对象有巴金、冰心、董乐山、范用、黄永玉、汪曾祺、黄裳、贾植芳、梁漱溟、路翎、孙越生、沈从文、萧乾、赵丹。本书文字真切朴实,充满了真情实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大家手记。

内容推荐

李辉著的《自由呼吸》是一部文化随笔,一本书与一个人的历史在这里彼此呼应,从中可以读懂中国文化名人的真性情和人格光彩。

目录

云与火的景象

还原晚年冰心

找一片天空自由呼吸

浪漫的余响

高山流水,远近之间

看那风流款款而行

解冻时节

梁漱溟暮年读信记

灵魂在飞翔

思想者永不寂寞

平和,或者不安分

《红毛长谈》的命运

再听绝响

试读章节

忧郁、痛苦……对于冰心,这些表述该如何界定,是否正确,并不重要。因为那是在经历几十年的风雨人生之后,她对巴金性格的一种感悟。它深深触动我,则是这句平淡却耐人寻味的话,竞和我对巴金的印象相吻合。

我所熟悉的文化老人中,除了巴金,我大概都能在记忆中轻易地勾画出一两个轻松的画面,一两个轻松的话题。冰心自不必说,萧乾谈到羊羔,谈到猫,谈到乌龟以及花,可以抖出一串有趣的故事。沈从文在患半身不遂之后练习走路时,会因为在房间是否该多走一圈少走一圈而像小孩子般斤斤计较,或者在听家乡戏时一边笑一边落泪。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幽默。那是一阵清风,几缕活泼跳动的阳光,或者几声清脆悦耳的鸟鸣。

巴金则不然。与他同时代的友人谈到他时,几乎无一例外地说他常常是沉默地坐在众人之间,听别人侃侃而谈,只是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他可以一口气讲许多话,但话一讲完,便又归于沉默。在见过他之前,我便是首先根据这样一些说法,设想与人谈话时巴金的模样。20世纪80年代初,还在复旦大学念书时,我和同学陈思和第一次走进他的客厅,坐在他的面前,谈了一些有关他的研究方面的话题。那天,有没有阳光从窗外飘洒进来,有没有落叶铺在庭院,我已经记不确切了。只记得我是带着敬意走进他的会客厅,老老实实提问,然后仔仔细细地记录。他呢,似乎也是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临场发挥,没有妙语连珠,如此而已,虽然那时他的身体远比现在要好。我顾不上捕捉当时的感觉,只是留下这样一个淡淡的印象:他并非言语不多,但绝不是那种很会谈话的人。他的表情一点儿也不丰富,甚至可以说显得过于严肃,也许因为他面对的是几个陌生的年轻人,他得集中思路向提问者解答与他有关的历史或现实的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问题。

后来见到他,同他交谈的机会多了,每次过后,我都觉得仿佛对他的理解又加深了一些,虽然实际上并非如此。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对他的印象更深切了。我发现,虽然时而他也会开心地一笑,但总体来说他的严肃是一贯的,不管是讲话还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沉思好像是他的表情的主要色调。那些年,正是他一篇篇发表《随想录》的时候,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带着浓重的挥之难去的忧郁。每当读到那些文字时,我总要假设地去体会体会他内心的痛苦。这些从文字中感受出来的忧郁和痛苦,当坐在他面前时,我觉得完全可以从他的表情、他的声调,甚至目光那里得到印证。在他的客厅里,我见过一尊他的头像雕塑,从那上面我感觉到有一种痛苦沉思的美。我认为那尊头像捕捉到了巴金的精神形象的特征。1982年,我和陈思和合作的《巴金论稿》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我请丁聪先生为封面画过一幅巴金的肖像画,在丁聪的笔下,巴金也是一种痛苦沉思的神情。我认为它也准确地突出了我所理解的巴金的特点。

我的印象中,就表情的严肃和凝重而言,唯一和巴金有所相似的是胡风。一些年过去了,胡风的影子在我的脑子里依然清晰,我和他散步谈话时的一个个场景也依然清晰,但他那时的生命中同样决然没有清风或鸟鸣。他总是严肃着,满脸凝重和倦容,似在思考,又像是有些茫然。如果不是回答问题,他几乎总是保持沉默。我想,那是因为他是一个理论家,一个痛苦的思想家,受了太多的灵与肉的折磨。几近垮掉的身体和神经,已经使他来不及也不可能对历史、对人生做深刻的思考了。

巴金应该说是幸运的。他赶上了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时代,他能够思考历史和人生,能够把一段段业已遥远的流逝而去的岁月重新铺开在记忆中,用他那经历过“文革”的精神磨难而变得成熟的目光加以审视,无情反思,从而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又矗立起一座令世人瞩目的高峰——《随想录》。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没有《随想录》,后人该会怎样评说巴金?有一点大概可以设想,那时人们心目中的巴金,绝不是现在我们印象中的这一个。《家》《寒夜》等固然重要,可以在文学史上光彩夺目,但是若没有《随想录》,那该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一个残缺的“巴金”!以我的理解,只是因为有了《随想录》,巴金才完成他的人生追求,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人格才最后以这种方式得以定型,并且与他早年希望成为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而做出的那些未能实现的努力,无意有意之间形成一个完美的连接。他影响读者、影响社会的,不再仅仅限于文学人物、委婉动人的故事、强烈的感情共鸣,《随想录》的存在,以它的思想性、社会性、历史性而早已超出了文学本身的意义。

那次,我收到他寄来的《随想录》,现在仍能记得当时的心情。看着他的签名,我想象千里之外的他颤巍巍地拿着钢笔的样子。那一瞬间,我的思绪飞得很远。这样虚弱的老人,这样发颤的手,却写出了令许多远比他年轻的人为之汗颜的杰作。我很珍爱地一页页翻开它,感到跳跃在字里行间的形象,不是一位老人,而是当年那个对生活、对社会、对理想充满热情的年轻的李芾甘。是的,他没有老,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依然那么强烈,他的思想依然年轻,依然充满活力和冲击力。这时,我更多的是将他视为一个思想家,而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

然而,他毕竟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极其敏感的人,这种丰富和敏感,决定了他不可能具备大多数思想家所具有的那种必不可少的冷静,甚至超然于外的态度。更何况他有那么多的忧郁,那么多的痛苦。

忧郁和痛苦,巴金带给我们多少话题。

按照我的理解,忧郁和痛苦应该属于两种不同范畴的概念。前者是性格的,后者是精神的。前者受先天遗传、童年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后者则更多的是因抽象与形象、理想与现实、接受与摈弃之间种种矛盾的碰撞而产生。或者说,忧郁是可以从文字、从表情上看出来,痛苦则需要从它们的深处感觉到、认识到。一个形而下,一个形而上。但是两者又紧紧糅在一起,密不可分。没有忧郁的性格,对生活的思考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没有精神矛盾的折磨,性格也许就少去许多忧郁的阴影。对于巴金,这两者恰恰构成了他文学生命的核心,构成了他的情感、思想的基调。

P5-8

序言

看历史背影——《自由呼吸》序

李辉

这是一本描述文化前辈的随笔集,虽写于不同时期,感悟与心境,却大致相似。

这些前辈,彼此之间,或有交叉,或无关联,但对文化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贯穿一生。他们走过漫长岁月,以不同性格承受各种磨难。有的脆弱,有的坚韧,有的乐观,有的痛苦……但他们从不自暴自弃,从不放下手中的笔,因有他们,中国文化才更为丰富,更为绚烂。

时间流逝,在历史远景中,我眺望他们的斑驳身影——

巴金的忧郁与痛苦;冰心为教育鼓与呼;沈从文平和背后的不安分;黄裳与众不同的另一种风流;汪曾祺与黄永玉从亲密到疏远的惋惜;贾植芳家书中呈现的坚韧与深情;董乐山借翻译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坚实大地;赵丹“文革”狱中交代令人潸然泪下……

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影,注解着历史行程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再次集中阅读,仍难以释怀。眺望之时,依旧感受着文化创造的力量,依旧追寻着他们的历史思索。

书名取自写董乐山的文章标题《找一片天空自由呼吸》。这些前辈,拥有内心的强大与坚韧,拥有精神的乐观与从容,因此,他们才可以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呼吸。

是为序。

写于2016年4月20日,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自由呼吸(精)/在人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716070
开本 32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8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2016080630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8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9: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