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问世间情是何物(杨雨讲述经典爱情诗歌)
内容
编辑推荐

杨雨著的《问世间情是何物(杨雨讲述经典爱情诗歌)》拟讲述十首经典爱情诗歌,分为十讲,每一讲均从一首经典爱情诗篇切入,引出诗人(词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并通过与当代人的爱情故事或爱情观念(现实中的爱情故事或是当代经典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进行比较,抽绎出不同的爱情感受,从中提升出中国人的爱情观。

内容推荐

大千世界,无非一“情场”。爱情,或许是源于“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惊鸿一瞥,或许是“金风玉露一相逢”的倾心相许,或许是“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貌似豁达、实则一往情深,或许是“教君恣意怜”的激情燃烧,或许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非你莫属”,又或许,是黄昏月下相依相伴“深怜低语”的细水长流……

这世间,总有一种柔情属于“薄情冷酷”的汉武大帝,总有一种激情属于一代词帝李煜,总有一种牵挂属于天涯浪子李白,总有一种刻骨铭心属于多情才子秦观,总有一种骄傲与执着属于秦淮名媛柳如是……

这世间,总有一种爱情属于你,不一定惊天动地,却一定独一无二。

杨雨著的《问世间情是何物(杨雨讲述经典爱情诗歌)》拟讲述十首经典爱情诗歌。

目录

第一讲 佳人难再得——汉武帝

第二讲 愿得一心人——卓文君

第三讲 相思须上望夫山——李白

第四讲 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

第五讲 教君恣意怜——李煜·

第六讲 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第七讲 两情若是久长时——秦观

第八讲 莫道不销魂——李清照

第九讲 问世间情是何物——元好问”

第十讲 待约个梅魂、与伊深冷低语一柳如是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平阳公主此时也被李延年曼妙的舞姿所吸引——她欣赏李延年的表演已经无数次了,可是每次表演都还是像第一次那样令她耳目一新。这个李延年,花样还真是层出不穷。

汉武帝姐弟两个正各自感慨着,李延年已经亮出歌喉,唱的居然又是一首汉武帝从未听过的新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这次的新歌竟然一反李延年平时最擅长的“哭腔”,而是略带鼻音和磁性,充满了女性特有的魅惑,再加上李延年比女人还要女人的眼神,比女人还要女人的舞姿,简直是勾魂摄魄。汉武帝简直听呆了,也看呆了!

一曲歌罢,在袅袅的余音中,李延年款款下拜行礼,平阳公主忍不住击节称赏。公主的喝彩惊醒了仍然陶醉在歌声中的汉武帝。他愣了半天,没有像往常一样高声命令赏赐李延年,而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平阳公主注意到弟弟的脸色不同往日,于是细心地问:“陛下为何伤感叹息啊?”

“唉!人世间真有这样的美人吗?”汉武帝的表情流露出无比的神往。

“陛下后宫美女如云,难道还没有让您满意的可人儿?”平阳公主小心翼翼地试探道。

“后宫中女人是不少,可是像李延年唱的这样能让我心甘情愿倾国倾城的美女,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呢!”

“陛下乃天下至尊,想要什么样的美人儿没有啊!”

汉武帝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脸上竟然流露出一点淡淡的忧伤。

李延年一首新歌引发了弟弟这么强烈的感慨,平阳公主并没有觉得太意外——她这个皇帝弟弟向来对美女情有独钟,爱江山也爱美人的性格她是再了解不过了。她转头看向李延年,和李延年交换了一个会心的眼神,又转回头微笑着对汉武帝说:“陛下不必伤感,天下真有这样倾国倾城的美人呢,不过要看陛下愿不愿意召见了。” 汉武帝一笑:“姐姐又哄我开心了,要真有这样的美人,我怎么可能会不知道?” “美女就像花儿一样,有的渐渐枯萎凋零了,可新的一拨又会长起来。陛下虽然富有天下,未必每一朵新开放的鲜花您都能第一时问见到啊。” 汉武帝一听姐姐这话里似乎还有话,连忙追问:“难道姐姐真见过这样的美人?” 平阳公主看着汉武帝急切的样子,轻轻一笑,她手一指李延年:“陛下您看他长得美不美?” 汉武帝不乐意了:“姐姐开什么玩笑!李延年长得是很美,可他又不是真正的女人!” “我知道李延年不是女人,可他有个妹妹,那可是一等一的绝世美女,国色天香,倾国倾城啊!恕我直言,陛下虽拥有后宫佳丽三千,可在我看来,竟没有一人比得上她。” “果真?你没骗我?” 平阳公主又笑了:“陛下,欺君之罪我可不敢犯啊。以前之所以没向您推荐,是因为她年龄还太小,如今可是出落得美若天仙。再说了,就算我敢骗您,李延年总没这个胆量吧?不信您问他。”

汉武帝立即问李延年:“你果真有个妹妹?”P4-5

序言

为自己的书稿写序,这在以前对于我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即便书稿冷冷地躺在桌面上,读着一样是有温度的,毕竟曾经付出的热情与思想沉淀在书稿的字里行间。将曾经温热的文字与此刻冷静的思考结合起来,在两者若即若离的关系中抽绎出一些感觉并付诸文字,基本上也就成篇了。

但这一次真的有些不同,我似乎一直走不出书中的情境与语境,似乎汉武帝、卓文君、李后主、柳如是等书中的人物一直徘徊在我的前后左右,未曾远去。他们好像与我有太多未尽的话题,如“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而我也“多情为谁追惜”,舍不得他们从我的语境中离去。于是,我就这样一直在书稿中兜兜转转,不知疲倦地穿梭在李太白、苏东坡、秦少游等人之间。

但我知道,我终究是要走出来的,因为我接下来面对的对象已经不是历史,而是读者。

这本小书从汉代一直写到清代,选取的十对人物中,有坐拥后宫佳丽三干的一代帝王,有身居高位的朝廷重臣,亦有在仕途中沦落失意的士大夫;有温柔贤淑的大家闺秀,有性格叛逆的旷世才女,亦有出身卑微却追求独立人格的歌女、侍妾;有相伴一生的灵魂伴侣,有中途分手的多情怨偶,亦有因偶遇而演绎出来的生死绝恋——其时空跨度、人物阶层、情感类型在古代中国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如果试图以这十个案例来提炼古人的爱情观念或爱情模式,我仍觉得惶恐无已。“锦瑟无端五十弦”,爱情的话题本身就在可解、可不解、不可解之间,“无端”才是爱隋最应有的状态。 在我素来的观念里,爱情的本质就仿佛一汪清水,纯净无滓,随处而安,盈盈在前,光鉴照人。她平凡而伟大,充实而灵动,映照美丽,唤醒激情,催生梦幻,令人憧憬。在每个人的生命乃至灵魂中,爱情都像水一样无处不在。然而,具体到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其具体形态却是干差万别的。如果说爱情的本质是水,那么不同的爱情经历则如同盛水的器皿,有人可以将其演绎成至高无上甚至近乎宗教般的神圣信仰,亦有人仅视之为“桑间濮上”不可登大雅之堂的儿女私情。器皿的大小、形制不同,水的形态也就千变万化。而在文学家的笔下,经典的爱情作品也是随物赋形,千姿百态了。所以,不用说十个案例,即便是一百个案例,很可能也是不够全面而准确地描绘爱情的种种模式的。

爱情如水,却并不是水的童话;她在我们的生命中不可或缺,但有时也并非完美无缺。因此,即便是我精心选择的这十个代表案例,我也没有、也不可能刻意回避爱情中可能出现的种种不完美:例如李白家庭观念的淡薄,小周后的任性妒悍,王朝云和柳如是身份的卑微,司马相如在爱情中偶尔的“走神”……世人眼中无比艳羡的爱情尚且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何况平淡甚至窘迫的生活呢!“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对于平凡世界中的我们,也许身边虽普通琐碎却是实实在在细水长流的爱情,才是最贴心的温暖,也最值得我们珍视。

或许正因如此,这十首经典爱情诗歌和爱情故事提供给我一些初步思考:如何在完美的爱情理想和平凡的现实生活中寻求一种平衡,寻求一些让我们在爱情世界中安顿心灵的理由。至于更多、更深入的联想引申与理论总结,则尚有待后来者的努力。我甚至期待着,中国的学术界也能将“爱情”作为一个严肃而神圣的哲学命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我们的感性思考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土壤和更明确的方向。

之所以有这样的期待,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权衡于中西之间时,我们经常面临诸如中国有没有真正的爱情与真正的爱情诗之类的拷问。这种拷问本质上是以怀疑为前提的。一个无法忽略的基本事实是:西方诗人几乎视爱情为宗教,愿意用生命去演绎爱情华章,甚至将爱情视为全部的生命价值,爱情亦成为重要的哲学命题;而中国人则总是将“志”傲居于“情”之上,爱情往往沦为功名失意时候的“消遣”。恰如朱光潜先生所言,西方的爱情诗重在表白对爱情的追慕,中国爱情诗则重在咀嚼爱情失落的哀怨,而爱情失落的哀怨中又或多或少隐含着对功名失落的悲叹。此外,当我们追溯古代中国涉及爱情的作品时,会发现存乎夫妻之间的倒是少数——惜别悼亡之作除外,萍水相逢、触处而生、稍纵即逝的爱情经历,反而衍成文学的情感主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将“爱情”二字局限在夫妻之间,则面向中国古典时,确实不免有些尴尬。

古代文学价值的情感序列,确乎不仅异于西方,也异乎当下。如宋代李清照写了不少与丈夫赵明诚的恩爱相思之词,王灼就认为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者”,显然包含着锐利的批评。而曾经陪伴青年柳永暮宴朝欢的安安、香香与虫虫,晏几道梦萦魂牵的莲、鸿、蒴、云等,他们与词人之间的相逢、相爱、相别、相忆,却一向被认为是本色词应有的特色之一。

在这样的传统中沉潜久了,面对古往今来的诗词,我们往往会淡漠对情感背后身份意识的追问。但当我们面向西方的爱情传统时,特别是在持西律中的语境中,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了中西之间的不一致。尤其是当这种不一致面临着“是”与“否”两种判断时,中国的爱情诗确实处境维艰。

但数千年的文明古国怎么可能失却爱情的篇章?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怎么可能没有爱情的滋润?所以“中国式”的爱情与“中国式”的爱情诗歌才应该是我们考量的基本维度。爱情的内涵也好,模式也好,只有在“中国”的语境中才能焕发出中国爱情诗歌应有的光芒和神采。而且这种中国维度与中国语境并非一定与西方隔阂难通,在情感的内质上,中西也完全可以对勘甚至相通。

正是怀着这样的理念,除了李清照与赵明诚一讲,我借用了舒婷《致橡树》中的句子作为主题句,秦观、柳如是二讲的主题句选自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名句之外,其余七讲的主题句都是从西方语境中选择而来,分别出自恩格斯、司汤达、普希金、屠格涅夫和马克思笔下。这种看似在主题句中西之间选择的不平衡,其实正是为了寻绎中西之间爱情观念和模式上的大致平衡。因为无论传统多么强大,无论观念多么强固,在基本的人性和情感上,中西之间的相通一定是多于差异的。

《白头吟》所表现出来“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决绝气魄与“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朴素愿望,与法国作家司汤达注重在爱情“全过程”中体现美的愿望正相契合,一旦这一过程有了瑕疵,爱情便失去了韵味。而李白与宗夫人的爱情则与普希金所强调的“你是我终生的保护人”的信念遥相呼应,因为只有宗夫人对李白足够瞳得”,才能兴发她的包容、体谅和保护之心……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我一直固执地以为,爱情与诗歌的结合,是天地人文之问最为美妙、最具神采的结合之一。好的诗歌如水月镜花,饶有烟水迷离之致,所以解诗也一向因此而充满着风险。谭献提出“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之说,为解诗的开放多维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实际上,这种开放多维并不是无限度的,毕竟作者的经历和诗词的语境也大致规定了’诗思的方向。本书选录的十首爱情诗歌,除了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与长沙歌女的故事乃在相离相合之间,元好问的《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由大雁之“生死相许”而兴“雁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叹,并宛转述及自己的爱情生活之外,其余八首都是诗与人合一的。

但即便是诗与人合一的爱情之例,我的解读仍希望能尽量排除学术史的“干扰”,直探诗歌原境,试图发掘出诗人潜藏的深意,将可能曾被误解或被忽略的本心勾勒出来。如李延年用“倾城倾国”这样负面的意象来夸饰其妹,面对一国之君,自然风险极大。但这也正是因为汉武帝姐姐深刻了解其弟弟追新逐异的心态,才能用这种不仅负面而且极致的语言以引发汉武帝的猎奇之心。事实上,汉武帝也果然因此而对李延年之妹充满了期待,并最终演绎出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所描述的情境,究竟是发生在大周后病重期间,还是发生在因母亲去世而李煜守孝之时?此前对李煜耽溺声色的批评往往与将此诗作年不由分说地系于大周后病重之时有关。实际上,细勘词境并对照李煜生活的经历,李煜因守孝而不得不将自己与小周后的恋情隐秘于朝廷之中,或许才是最契合历史的可能。而苏轼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向被视为情感豁达开张的典范之句,但若寓意真是如此,何以深知苏轼心性的朝云会每唱及此二句而潸然泪下、泣不成声呢?显然苏轼词中如屈原一般身世飘零、处境萧瑟却依旧执着深情的悲凉,才是朝云深深感受到的诗情。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朝云确实无愧于苏轼“灵魂伴侣”的称号。

类似这样的诠释,并非我有意自呈博闻、独标新说,而是我在参酌相关历史文献后获得的自然感悟。这种仿佛从历史深处拈花笑语般的感悟,是否可以据为定说,当然可以被继续拷问,但至少代表了我当下对这些诗歌的省思,我珍惜这一份纯朴的省思,并愿意与读者朋友多多交流。

是为序。

杨雨

2015年12月15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问世间情是何物(杨雨讲述经典爱情诗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21019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2016056603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