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关于温柔的消息/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透过马宇桢著的《关于温柔的消息》这些散发着浓郁回族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承载着坚韧、清洁、挺拔与希望的博大、宽厚的精神载体,看到了记录时代、紧贴大地、挖掘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民间情怀,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洞察。这些作品,是对回族优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赖与传承,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某种浮躁之风的抵阻。因为昨天的文化自觉,回族作家开始了对自我的审视与书写;因为今天这些作品的呈现,使我们对未来的回族文学充满更多的文化自信与美学期待。

内容推荐

马宇桢,回族,1964年5月出生于宁夏泾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逾百万字。小说集《季节深处》1988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骏马奖,散文集《故事边缘》2001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关于温柔的消息》是该作品之一。

目录

◎一个人的时候

◎心灵的瞳孔

◎浮出海面

◎昨日河流

◎在往事中漂流

◎世事如烟

◎在雨中

◎冷冰冰的微笑

◎笔记三篇

◎在河流中散步

◎盛夏日记

◎关于温柔的消息

◎炊烟及孤旅

◎父子关系

◎三十岁心情

◎故事边缘

◎洗不净的黄土颜色

◎与姨娘有关的记忆

◎校园民谣

◎艳歌

◎英雄的风景

◎坚守心灵的高地

◎雨天的感悟

◎穷人的好处

◎想说爱你不容易

◎生活在别处

◎食指的故事

◎千秋英雄梦

◎英雄无梦

◎文化的放浪和被放逐

◎疲倦的诗歌

试读章节

心灵的瞳孔

我小的时候,是个胆怯的孩子,胆怯并且害羞。在我的记忆中,我似乎没有独创性的做过任何一件好事或坏事,即使有了一个很好的主意,也总是深藏在肚腹中,等到别人去做了,然后才跟着做,或者等不到别人了,就去告诉人家。因而在我看来应属于我的荣誉或者错误,总是别人排在前面,我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尾巴。这种胆怯与害羞的秉性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培养,已无从考证了。但从总体上来看,是与当时我的家庭环境有关的。

我出生那天,我爷爷刚从劳改队释放回来,虽然释放了,但仍戴着“现行反革命”的帽子。据说我爷爷带着它破旧而简单的行李跨进我们家大院时,我刚从母腹中落地,那天是1964年5月25日,爷爷对这个日子充满了热爱和自豪,并不迷信的他,在第二天劳动时,对一位老贫农说,我孙子出生的日子太好了,5月25日,不是官就是武。这位善良的老贫农却露出满脸不屑,近乎恶毒地说,可惜的是你孙子生在一个反革命家庭。那个时候,虽然我爷爷已走出劳改农场,但仍然戴着“四类分子”的帽子,其后不久,我大伯也被送进了劳改农场,一进去就是10年。大伯是新中国成立前就参加工作的,17岁时给一个解放军团长当警卫员,他没有读过书,难免说错话,说错了话就被判劳改。在大伯还没有走到劳改农场时——那时宁夏的公路不像今天这样,四通八达,从泾源县到劳改队据说要走7天。做小学教师的我的父亲,却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其时尚无报告文学一词,充其量算是通讯或特写罢),他在颂扬一位舍己救人民公社羊群的牧羊人的同时,还不识时务的捎带表扬了一位地主分子的儿子,因此他也需劳动改造,以换换脑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此我父亲被送上了劳动改造的路途,但是父亲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他在走进那个人满为患的农场后的第三天,翻窗逃了出来,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流浪生活,等他觉得危险已经过去回到家中时,我已满三岁了。一个并不大的家庭中,竞有三个“反革命分子”,这就是我一来到人世,所必须接受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

记忆中我已找不到我是否遭受白眼和唾弃的例子,有的又多是母亲的教导,要我别惹事,尽量躲着凶狠的人,人多的地方别去,母亲说石头大了绕着走。现在每想起这句话,我就觉得眼泪要涌出眼眶。母亲把她在逆境中所获得的屈辱的人生经验浓缩为一句话,从我懂事起就不断地向我灌输,直到前两天见到母亲时,谈起一些社会上的事,母亲又这样告诫我。

我听后笑了笑,告诉母亲说,现在我已经不想再绕着走了,我现在倒想做那个大石头。我说的是心里话,从小到现在,的确按照母亲的教导,绕着石头走了20多年,但当遍地都是大石头时,又怎么绕着走过去呢?

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我刚上小学六年级时发生的,那时正是“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时代,与中学生加入“红卫兵”一样,小学里也开始了加入“红小兵”的热潮。记得我所在的小学,伙伴们每人都领到一枚菱形的臂章,塑料的红底上印着“红小兵”三个字,别在破旧的棉袄衣袖上,煞是好看。全班偏偏我没有,我趴在课桌上抬不起头来,眼泪把爷爷刚给我买回来的一个新本子浸透了。那是我第一次觉得人有等级差别,它深深地伤害了我的自尊心,尽管第二天爷爷也不知怎么搞到一枚臂章,在油灯下戴在我右臂上,并告诫我别让别人看见,但我决然不戴,甚至仇恨地将那臂章摔在了雪地上。上初中时,政治形势的弦已松弛下来,已到了1978年,因为学习好的缘故,学校发展的第一批团员名单中有我的名字,我把这消息告诉母亲,本应该感到高兴的母亲却一夜没有睡好觉,第二天她问我,万一入不了团你会难过吗?我觉得母亲的话真是多余,心想我如果人不了团还有谁能够入团呢?就说放心吧。但是我还是发现了母亲忧虑的表情和难言的神色,果然麻烦来了,在填一张政审表时,我发现在亲属政治面貌栏目内,我所写的人都是地主和反革命,于是我便明白了母亲的忧虑。后来我还是被批准加入了共青团,那年我勉强15岁,但心里却留下来世事艰难的烙痕。P10-13

序言

承智慧世,回族文学之时代乐章

在全球化语境中,面对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迅速发展与变化,民族心理结构的重组与来自各种渠道的文化交汇,当下的回族文学正处于觉醒与嬗变、返璞与升华之阶段,明显表现出一种认知本土、多维建构之态势,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之成就。这是广大回族作家选择既开放又坚守之文化策略,以其先进性与科学性认知回族文学的价值取向与民族现代性之建构。

回族文学是中国文学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其历史悠久、区域性影响广泛,同中亚与西亚以及世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同时拥有众多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传统,构成现代文学之雄厚基础,成为考察其回族现代民族性之前提与依据。华夏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极具特质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从古代回族神话、口头文学一直延续到当代回族作家文学,其间浩浩乎经历了几百年之历史烟云,成就了璀璨的回族文化。尤其是近代以来,回族作家文学浸润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神,凸显着一股蓬勃鲜活之气。回族文学在新时期以来的发展,基础扎实、步伐持重,故成就突出,百花满园,涌现出了强大的文学队伍,老中青三代回族作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艺术共同体,共同体成员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并在文化想象与文化表达上具有一致性,皆能展现出其独特的自我意识。他们共同努力,勤奋耕耘,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受读者欢迎的精品力作不断涌出,不仅在少数民族文学界形成优势阵容,在中国文学长廊里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宁夏人民出版社历来关注和助推回族文学的发展,力荐优秀作家与作品,为回族文化留下丰富的心灵传记与动人的时代乐章,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主张。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就曾推出一套“当代回族作家丛书”,相继编辑出版了木斧、胡奇、张承志、马犁、马连义、张宝申等在中国文坛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回族作家的作品。

后来,又陆续策划出版了一批以回族题材为特色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有力地促进了回族文学的持续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的回族文学,在历史记忆、文化想象、族群认同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局面。文学的民族性是以该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美学观作为一种本质性之精神实体,艺术地表达一定社会与民族独特的历史与精神生活,在精神与实践之具体运动过程中不断变化与深化,并在文学文本中圆满地得到反映。民族文学一方面体现民族历史、社会特征,另一方面展示地域文化形态,两方面皆存在于民族文学的每一个结构层面里,最终体现在多层面组成的民族文学总体风格特色中。一个民族总是生存在特定之社会环境中,传承着特定的文化基因,有同其他民族文化特定之交汇,这是寻觅民族文化心理轨迹之出发点。长期的游牧农耕文化铸就了少数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之特性,这就是少数民族文学生存繁荣之土壤。在民族社会生活之表层,揭示出一种深刻的意蕴,亦即那些能够左右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之特质,民族赖以生存之自然地理环境,特有之历史文化氛围以及特定的文化归属、情感归属、灵魂归属、信念归属、民族心理结构与民族性格。回族作家追溯本民族特定之精神文化与族群记忆,并对文化的积淀、地域的影响、生活的特质与当下现实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异彩纷呈的民族生活、特有的民族韵味,创作出了具有民族审美特质的作品。作品挖掘民族精神,向世人展示回族人民的勤劳质朴、豪爽宽厚、勇敢机智的性格内涵;让世人真实地了解到这一民族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之内在因素。与此同时,回族有着很强的内聚力,这是回族人民生存之需要。有许多有识回族作家反思内聚力之二重性,在讴歌本民族这种内聚力所形成的勤奋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同时,还揭示了这种内聚力的消极之一面,即它所带来的封闭、对新事物的不敏感等,皆是阻碍本民族进步之痼疾。很多回族作家的作品触及与揭示了这些心理细节之复杂内涵,这表明了回族作家已经认识到困扰本民族发展之因素,这种反思与觉醒,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决定一个共同体之成为共同体的是文化,体现民族文学中民族性的也是文化。民族文学怎样获得民族性,说直接一些就是怎样表达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从本质上来看,文化是日常性的,就是人们日常之生活,人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情感形式,人们的精神信仰,以及人们为表达精神信仰所创造的一系列仪式符号。建构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就是要求作家在文学中表达民族的生活,关注民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与现实处境,从民族之日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皆是民族命运。而要表达民族生活,揭示民族命运,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的回族作家有丰富的文化想象力与感受力,而这种想象力与感受力则是在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日常生活有皈依感之前提下才能获得的。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生活之认同,对于作品民族性之获得,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生活在自己的民族中具有更多的优点。它提供了被重要的他者承认的可能性,不管这个他者是自己的长辈还是同辈。他们理解我,就像我理解他们一样。而这种理解在我的内部创造了在这个世界上我并非无足轻重的感觉……民族生活使个体能够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光凭自身不能体验的自我实现。”(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80页)当民族与民族生活对我们的回族作家有这样的意义的时候,回族作家创作中的民族性,就一定是一个自然之过程。亦即说,回到民族文化中去,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回到民族生活中去。这样,回族文学的民族性就一定能够得到彰显与强化,这是保证回族文学获得民族性之根本。

透过这些散发着浓郁回族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承载着坚韧、清洁、挺拔与希望的博大、宽厚的精神载体,看到了记录时代、紧贴大地、挖掘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民间情怀,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洞察。这些作品,是对回族优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赖与传承,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某种浮躁之风的抵阻。因为昨天的文化自觉,回族作家开始了对自我的审视与书写;因为今天这些作品的呈现,使我们对未来的回族文学充满更多的文化自信与美学期待。

我们由衷地希望这套“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所传递的民族精神延伸至全国与世界。因为回族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本民族的精神表达与民族性建构,还为构建文化强国贡献着独有的精神智慧;即便在全球化语境中,回族文学对维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并拓展华夏文明与世界文化对话,仍有不可替代之效用。我想,这正是“智慧天下”之意涵所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关于温柔的消息/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宇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60581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2015156562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10
14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5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