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厉以宁的诗意人生(图文版传记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傅旭著的《厉以宁的诗意人生(图文版传记中国)》再版内容变动不大,主要是增加了两首咏澳门的诗词,别有新意。两首新作源于厉以宁的一次澳门之行。本书以他的诗词为主线,穿插其传奇经历、学术成果等,书分为四个章节:两个故乡:江苏仪征和湖南沅陵;两个学习领域:经济学和诗词;两个北大:浮面上的和深层次的;两种深情:家和国。

内容推荐

厉以宁——

两处家乡,他原籍仪征,幼年学于沅陵,奠定国学之基础,又饱尝离乱之苦,激起对底层民众生活现实的思考;

两段经历,他从中华民国走进新中国,两次被大学录取,由“工业救国”转向宏观经济分析,亲历了经济发展的坎坷与艰难,见证了伟大民族的复兴路程……

傅旭著的《厉以宁的诗意人生(图文版传记中国)》详细描绘了厉以宁博闻强记与发奋努力等求学、成长的诗意人生,描述了厉以宁在宏观经济分析、制度经济学理论方面的的创新与建树,展示了厉以宁先生在中国经济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心路历程,剖析了他擅长的比较的、历史的经济分析方法,以及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熏陶与良好的中学教育。既有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描述,也有对国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展示了经济学家的人文情怀。

目录

引言 纸上应留墨迹,书山总有知音

两个故乡:江苏仪征和湖南沅陵

 往事悠悠似彗星,一闪无踪影

 停步,停步,回忆儿时住处

 两度萍踪非预料

 何处不逢春,春光不待人

 当年树已枯,乡恋情如故

 新人新事出新风

两个学习领域:经济学和诗词

 只计耕耘莫问收

 依依梦里话当年

 词在精工不在狂

 白头岂止因离恨

 书生意气短长中

 前事已茫茫,花红心地凉

两个北大:浮面上的和深层次的

 一样湖山多样景

 红楼长夜书灯里,一醉成知己

 晴或雨,信将疑,桃花未放革仍稀

 布衣莫问官场事

 新坟已比旧坟多

 历史无情终有序

两种深情:家和国

 追忆摇篮曲,泪流有几多

 岂待他乡白发时

 寰球广阔任由之

 未老还乡莫断肠

 仙境原来非梦幻

 有缘不再分南北

代结束语 一生难得自知明

试读章节

1941年夏,他还不到十一岁,小学毕业,考取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厉以宁的父亲就离开上海,前往湖南长沙、常德、桃源,继续经商,后来长沙、常德、桃源相继失守,他转移到湘西的沅陵。父亲每月汇钱到上海租界以供家庭生活支出。然而,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从内地汇钱到上海的邮路断了。厉以宁的母亲只得带领几个孩子离开上海,到了家乡仪征,又转到扬州。厉以宁在扬州震旦中学学习。由于生活困难,举步维艰,母亲不得不于1943年带着他们兄妹到湖南去寻找父亲。他们从扬州到安徽芜湖附近的黄慕渡村渡过封锁线,到了南陵。南陵未被日军占领,当时被称作“后方”。在南陵,母亲雇了一辆独轮车,车上一边坐着才七岁的妹妹以凤、六岁的弟弟以苏,一边装上行李,母亲带以宁、以京,还有同行的小姑父何立靖、小舅舅袁是璋,一路步行,每天走三四十里,从南陵、泾县、太平、屯溪直到祁门,才坐上木船,经江西景德镇、进贤,辗转到达吉安。然后,换乘长途汽车,经衡阳、邵阳、洞口到安江,再换木船到了沅陵。从扬州到湖南沅陵,他们路上走了七十多天。

湖南沅陵是抗战期间未被日本兵践踏过的土地,厉以宁在这里继续学业,以优异成绩考入由长沙迁到沅陵的名校雅礼中学。抗战胜利后不久,厉以宁又随母亲回到南京,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一直读到高中毕业。

从小学开始,厉以宁就喜欢文学。进人中学后,他对文学的兴趣愈发浓厚。他阅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名著,他喜欢巴尔扎克、莫泊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也喜欢鲁迅、巴金、茅盾、沈从文等中国现代作家的著作。但他一直把文学作为自己的一种爱好、一种兴趣,从来不曾想过将来要学习文学。至于他以后几十年所从事的经济学研究和教学,更是少年时代根本没有考虑过的事情。高中阶段,他理科成绩优秀,在金陵大学附中毕业时,因其成绩名列前茅,被保送进入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

然而,厉以宁毕竟是同文学有缘的。在湖南沅陵雅礼中学读初中时,他在学生办的刊物上以“山外山”的笔名,发表过长篇小说。他的作文成绩(无论是雅礼中学还是金陵大学附中,学生的作文都只准用文言文写作)总是班上数一数二的。雅礼中学的国文老师刘伯伦先生则使厉以宁对古典诗词产生了兴趣,刘老师发现厉以宁“孺子可教”,进而悉心点拨,使厉以宁的诗词功底日见深厚。厉以宁天赋高,记忆力又好,很快,他就能默写几十种词牌的正谱。

刘老师还将自己的作品以及传世佳作念给厉以宁听,以提高他对平仄和格律的了解。谈起当时的学习情况,厉以宁记忆犹新,随口就背诵刘伯伦老师1944年吟诵的一首七绝《冬夜送人》:“平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雪未消。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寥寥二十八个字,恰似一幅湘西农村情景交融的送友画面,读者感同身受。

厉以宁还谈到他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读书时的几位国文教师。吴云端老师;对中国史有研究,上课时对每一篇古文都能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仔细分析,大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宋家琪老师,一位优秀的国文教师,不仅写诗填词是高手,而且写得一笔好字。张剑秋老师,一位老夫子,每次上国文课,总会给学生讲述一些文学史上的典故,有时也谈些诗坛逸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厉以宁随意举了两个例子。有一次张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杜牧的一首七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张老师接着说:“其实,只要把标点符号调整一下,这不也是一首好词吗?以前就有人这样断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一次,张老师说:“清朝乾隆年问,乾隆要纪晓岚把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七绝《凉州词》写在折扇上:纪晓岚一时疏忽,漏了一个‘间’字。乾隆一看,就生气了,怎么漏掉一个字呢?纪晓岚从容答道,这是一首词: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张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引起厉以宁对诗词更浓厚的兴趣。

P9-11

序言

纸上应留墨迹,书山总有知音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我国经济学界最早研究当代非均衡理论的学者。他所著《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一书,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十本经济学著作”之一。他从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出发,提出了用股份制重新构造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建议,是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提出股份制的学者之一,人们有时称他为“厉股份”。但从20世纪80年代直到90年代初,他更多的则是受到批判和误解。厉以宁自1980年以后对中国就业问题的研究,尤其是1994年提出“失业比通货膨胀更令人担心”、“就业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就业优先”等论点,引起广泛注意。他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中的卓见已经被实践所证实。但他在这个问题上也一再遭到质疑。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探索不止。这种精神,赢得了学术界的赞赏和青年学生的崇敬。

厉以宁除了担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名誉院长、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外,还有过一大串头衔和职务,包括连续三届(第七、第八、第九届,1988一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连续三届(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2003—2017年)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同盟名誉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副会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委员,中日关系史学会会长。经济学方面的卓越建树,繁忙的社会活动,令厉以宁声名大振,为公众所瞩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当代表们来到人民大会堂,踏上台阶步人会场时,厉以宁一出现,马上成为众多记者围追堵截的对象,各家媒体的精兵强将蜂拥而至,在他的周围形成多层包围圈。当前经济形势、国有企业改革、西部大开发、民营经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连珠炮似的提问,他处之泰然,侃侃而谈。在人们的印象中,他始终是一位治学严谨并有独立见解的经济学家。

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使许多熟悉和不熟悉他的人,对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伴随他人生历程的不仅仅有经济学思想,更有着充满激情与哲理的诗意,两者相互交融,构成他独具魅力的人生。

那是2000年11月底的一个周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多功能厅里里外外人声鼎沸,厉以宁的众多桃李从四面八方赶来,有来自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有来自江苏、湖南、安徽、广西、广东、黑龙江等省区的,历届弟子一共来了三四百人。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开始了:上午,听惯老师讲经济课的学生们,第一次听老师讲解唐宋诗词欣赏;下午,经常与老师探讨经济问题的他们,第一次举办了名为“经济学家的诗情画意”的厉老师诗词研讨会;晚问,熟读各类经济著作的他们,又第一次举办了“诗情高歌到碧霄”的厉以宁诗词朗诵会,诗歌、音乐伴随他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欣赏着这些诗词,阅读者始而惊,继而喜。眼下名人诗词可谓多矣,但是像厉以宁这样的功底、意蕴,即使在职业诗人中也不多见,何况对厉以宁来说,诗词只是他的“余事”而已,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诗人。

在当天下午举办的《厉以宁诗词解读》一书的首发式上,厉以宁谦虚地说:“我是一个经济学研究者,一个经济学教师。诗词是我的爱好,也是我业余兴趣的一种寄托。我从高中起就写诗填词,都是有感而发,从来没有想过要出版诗集。现在出版了诗词选,这也算是‘沉沙无意却成洲’吧。”

清新、自然、含蓄、朴实,学生们如此评价老师的诗词。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表达着他们对老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是厉以宁最早的学生之一,在会上,他朗读了自己所填的两首《浣溪沙》以表心意。这里是其中一首:“桃李满枝累百千,等身著作万人传,轻歌漫步上诗坛。 道路崎岖多险阻,胸怀远大肯登攀,峰巅回首总开颜。”

时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的王其文教授在会上朗诵了自己新写的一首七律,庆祝厉以宁七十岁寿辰:“学贯中西著述丰,古今融汇自从容。诗涵万里山河志,词蕴人间情意浓。纯朴清新新境界,自然回味味无穷。金秋正值收成日,两代门墙沐暖风。”

时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管理信息系统系主任的李东教授也奉上七律一首:“兼容并蓄自成家,绘景融情岂有涯。坎坷难销鸿鹄志,汗珠浇遍满园花。诗篇传世润桃李,风范长存映彩霞。莫谓后生闻道晚,但勤研读积沉沙。”

是的,如今的厉以宁完全可以说已经达到“兼容并蓄自成家”和“峰巅回首总开颜”的境界,不仅是“两代门墙沐暖风”,而且已经是拥有几代弟子了。但当我们细细品味那些伴随他人生的诗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他登峰的艰辛、奋斗的乐趣、宽广的胸怀,以及对故乡、对生活、对事业、对亲人、对朋友、对学生的绵绵深情。

诗词朗诵会行将结束时,厉以宁走到台上,接受了大学生、研究生和已经毕业的弟子送上的一束束鲜花。他也即兴朗诵了自己的一首新作,声音苍劲有力——

破阵子  

七十感怀

二〇〇〇年

往日悲歌非梦,

平生执着追寻。

纵说琼楼难有路,

盼到来年又胜今,  好诗莫自吟。

纸上应留墨迹,

书山总有知音。

处世长存宽厚意,

行事惟求无愧心,

笑游桃李林。

诗人的乐观、豁达跃然纸上,那份为人师表的自豪与自信,着实让人羡慕。

为人师者,不仅给学生授业、释疑:解惑,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厉以宁坎坷的经历使他深知做学问、做官了解民情的重要。最后,有学生朗读了1987年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干部班一批在任的官员即将毕业时,厉以宁为他们填的《南歌子》一首。

南歌子[1]

为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干部班毕业而作

一九八七年

手掌官衙印,

须知百姓情,

犹如晒谷盼秋晴,

最怕连绵细雨下难停。

慎独人人敬,

兼听心内明,

秉公执法似天平,

切莫一头偏重一头轻。

在厉以宁七十寿辰的庆祝会上,已毕业的学生们一谈到这首词,心情都无比激动。他们深切地感到,自律和自勉,严以律己和孜孜不倦的奋斗,正是指引厉老师一生前进的风帆,也是他永不改变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北大精神”的体现,永远激励着后人。

后记

一生难得自知明

厉以宁是经济学家,这早已为人所知。厉以宁是研究经济史的名家,有着深厚的经济史学底蕴,这虽然还不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但至少在学术圈子里早就传开了。他曾为北京大学经济学系的本科生讲过经济史,为经济史专业的研究生讲授过比较经济史、经济史学概论、经济史原著选读等课程。1983—1984年,他开讲“经济史比较研究”一课时,三个星期就换了三次教室,一次比一次大,以满足选课人的要求。然而,厉以宁诗词的创作及其特色,直到很晚才被人们注意。前面已经谈到,厉以宁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诗人。这在1993年他赠给徐唐龄的《采桑子》一词中已经说明。

1992年末,厉以宁收到湖南财经学院徐唐龄教授来函,附词二首。其一,读厉以宁1963年《鹧鸪天》,原韵奉和:“拜诵华章惹相思,请看春水溢春池,若无雨急风狂夜,那有花明柳暗时。眉始展,鬓先丝,万千心事化清词,文章经济传河曲,温李情怀你我知。”其二,读厉以宁1968年《破阵子》,仍步原韵:“野火催生青草,扁舟飞渡急滩,莫道浮云能蔽日,笑对征途万仞山,毋忘一寸丹。前路敢云轻易,当年怎记艰难,惠我华章春意暖,任他风霜不畏寒,古今谈笑间。”徐唐龄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系,1957年被打成“右派”,一生坎坷。厉以宁在收到徐唐龄的两首词后,于1993年初填了一首《采桑子·致徐唐龄先生》。

采桑子[1]

致徐唐龄先生

一九九三年

当初只是伤情作,

自赋凄凉,

自赏孤芳,

权做浮生梦一场。

谁知今日传开去,

心也惶惶,

意也怏怏,

惟恐同龄说我狂。

这表明,厉以宁当初写诗填词,皆为触景生情,是诗人情怀的自然流露。作为经济学家的他,不仅在经世济民的学问上成为一代大家,在诗词创作上,更是成绩斐然。数十年来集纳成集,诗作逾千首,自然而然,自成一家了。

本书作者原来打算撰写一本《诗人厉以宁传》,因为新闻界前辈范敬宜先生曾经以《诗人厉以宁》为题发表过文章(《经济日报》1999年3月25日;《新华文摘》1999年第6期)。但厉以宁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还是换个书名为好。”

写到这里,应该提及2000年6月厉以宁游览浙江桐庐严子陵台时所填的一首《鹧鸪天》。严子陵,名光,东汉人,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严子陵归隐于山村,垂钓富春江畔。

鹧鸪天[1]

浙江桐庐子陵台

二〇〇〇年

雁有归思水有情,

富春江下钓鱼亭。

山乡退隐轻功利,

著述潜心不为名。

尘世俗,史书清,

一生难得自知明。

游人笑议分湖客,

怎比前朝严子陵?

词中,分湖客指柳亚子。柳亚子为吴江人,分湖在吴江境内。柳亚子《感事呈毛主席》中有“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之句。柳亚子甚至还想得到颐和园,他呈诗毛主席:“倘遣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吴江”,落得后人嘲笑。因此,厉以宁在词中发出了“一生难得自知明”的感叹。

正因为有了自知之明,所以也就产生了自信和乐观。厉以宁哪怕是在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候,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关押在昌平北太平庄监督劳动时,依然认为“既是三江春汛到,不信孤村独自寒”。在1968年的《破阵子》中,他写道:

破阵子[1]

昌平北太平庄

一九六八年

乱石堆前野草,

雄关影里荒滩。

千嶂沉云昏白日,

百里狂沙隐碧山,

此心依旧丹。

隔世浑然容易,

忘情我却为难。

既是三江春汛到,

不信孤村独自寒,

花开转瞬间。

正因为有了自知之明,厉以宁一直把名利看得很淡,把做人的道理看得很重。他的经济学著作曾多次获奖,但他总是对学生们说:“我只不过是一个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中承前启后的人而已。”“一代新潮接旧潮”是不可违背的。作为一名教师,他认为此生最大的幸福是教出一批又一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2001年,何玉春的母校沅陵一中建校一百周年,厉以宁为此题赠了一首七绝。

七绝[1]

何玉春母校沅陵一中建校一百周年,书赠校内各位教师

二〇〇一年

亦诵亦弦在杏坛,

树人树木学春蚕。  此生心得言难尽,

青出于蓝胜于蓝。

这也是厉以宁对自己的一种安慰。

厉以宁在担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第八年(2002年),也就是两任院长即将到期时,本想辞去这一行政职务,专门从事教学,但未获得校方同意。这一年5月初,他在游览江苏连云港花果山时,面对苍茫大海,深有感触地填了一首《木兰花》。

木兰花[2]

连云港花果山

二〇〇二年

弯弯曲曲登山道,

坡陡谷深烟渺渺,

后人急步赶前人,

记取让行君莫笑。

芳洲岁岁春风到,

峰顶应知明月小,

海边朝夕浪花飞,

目睹几多砖塔倒。

正是出于自知之明,厉以宁体会到,在登山途中一定要“让行”,砖塔年代久了,哪有不坍不倒的道理?这就是自然规律。

正因为有了自知之明,所以无论在经济学研究方面还是在诗词写作方面,厉以宁都不喜欢别人对他有更多的赞扬。平淡之中才显出分量,含蓄才是真正的人间之美,谦虚才能真正体现出大家风范。最后,让本书以厉以宁游广西漓江时所写的一首令人回味的《南歌子》作为结束。

南歌子[1]

游漓江

一九八二年

昨夜逢春雨,

今朝雾满江。

奇峰俏丽似新娘,

半隐半明带羞着纱装。

含蓄人间美,

自然意味长。

吟诗作画亦相当,

妙在容君日后慢思量。

迄今为止,厉以宁已创作诗词逾千首。他在整理诗词选集的过程中,填词《踏莎行》,记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踏莎行

整理诗词选集稿

二〇〇七年

霜降时分,

菊残季节,

追思少小家乡别。

不知此刻夜已深,

卷帘窗下看明月。  改改删删,

篇篇页页,

暮年诗兴犹难绝。

四更梦醒再推敲,

短长句句皆心血。

这首自画像般的词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厉以宁的诗词创作苦吟形象,也反映了作为经济学家的他对中国改革事业的思索与探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厉以宁的诗意人生(图文版传记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211649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2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2016083015
中图分类号 K825.31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