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为报告文学。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七章,是乔治·奥威尔深入英格兰北部矿区、与煤矿工人朝夕相处数月之后写就的考察随笔,他在其中对1930年代英格兰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收入水平、居住环境、阶级意识等进行了详细记录;第二部分共六章,主要涉及对1930年代英国政治、阶级形势的分析,对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检视,以及对1937年后欧洲局势的判断。

内容推荐

威根,英格兰北部业已衰落的矿业城镇,英国早期工业化的象征。一九三六年一月,时年三十三岁的乔治·奥威尔只身前往伯明翰、曼彻斯特、威根、设菲尔德等地进行阶级状况调查。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他混迹于煤矿工人、流浪者等群体之中,与他们同吃同住,近距离观察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当年十二月,他交出《通往威根码头之路》这部别开生面的非虚构作品。其时欧洲正处于二战前夜,人们对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毫无准备,但左翼思潮与右翼思潮的舆论交锋却已愈演愈烈。通往威根码头之路,到底是通向自由,还是奴役?身处云诡波谲的历史现场,乔治·奥威尔将给出自己的答案。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二部分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译后记

试读章节

鹅卵石街道上传来女工们的木鞋声。比这还要早的,我猜,是工厂的一声声哨响,睡梦中的我从未听见过。

屋里总共有我们四人。恶劣的地方,原本不是卧室的屋子被勉强拼凑成卧室。早些年这房子是一幢普通住宅,布鲁克斯夫妇买下来,把它改造成牛肚店和寄宿舍。就在那时接收了几件没什么用处的家具,主人却再无力气把它们挪出去。仍能看出来这里以前是起居室。玻璃枝形吊灯沉甸甸地垂着,上面积了灰尘,厚得像皮毛。快把整面墙都掩进身后的是一件硕大而丑陋的家具,像餐具柜,也像门厅柜,周身布满雕刻花纹、一个个小抽屉和一条条镜子,还有满是陈年泔水桶印儿的褪了色的花哨地毯,两把座面胀裂的镀金椅子,几把老式马鬃填料的扶手椅,有一把你一坐上去就往下滑。在种种破烂中间塞进四张破床,屋子就变成了一间卧室。

我的床在紧挨门一侧的右手角落,另一张床横在我床尾,抵得很紧(不得不横着,否则挡门)。我也不得不蜷着腿睡,一伸直就能踢到床尾人的后腰。他叫莱利先生,一把年纪,是个机械师,在某个矿井“地上”工作。幸运的是他清晨五点就得上工,我才能伸开腿,睡几个小时踏实觉。对面床是个苏格兰矿工,在一次意外中受过伤(被一块巨石砸中,无法动弹,过了几个小时石块才被移走),得到500镑赔偿。他四十岁,高大英俊,头发花白,留着短胡须,更像个准尉副官,而非矿工。他会抽着短烟斗,躺到下午才起床。第四张床租客不定,旅行推销员、报纸征订员、分期付款贩子都住过几晚。这是张双人床,比其他床好得多。我到这儿的头一晚睡过,之后被哄骗着挪开了,给另一个租客腾出地方。想必每个新来的头一晚都睡这里,可以说床就是个诱饵。每扇窗都关得密不透风,一个红色沙袋堵在窗底下,一早上屋里难闻得像关着雪貂的笼子。你起床时闻不到,走到屋外再回来,那味道会迎面给你一拳。

我从未弄清整幢房子有多少个卧室,奇的是竟有间浴室,在布鲁克斯夫妇接手之前就有了。一楼有宽敞的厨房,巨大的炉灶日夜不熄。这里只靠天窗透的光来照明,因为它一侧是小店,另一侧则是延伸进地洞的食物橱柜,牛肚就储存在那里。挡着些橱柜门的是一个走了形的沙发,布鲁克斯太太,我们的女房东,永远病恹恹地瘫在沙发上,围裹在一条又一条脏毛毯里。她的脸很大,泛着苍白,充满焦虑。谁也不清楚她到底有什么病;我猜她唯一的毛病是吃得太多。火前总有一排湿漉漉的衣服晾着。屋子中间有张大餐桌,布鲁克斯一家人和所有房客都在那里吃饭。我从未见过这桌子什么都不铺,而是一层层的,时时不同。最下面是一层沾了伍斯特辣酱的旧报纸,上一层是黏糊糊的白色防油布,再上一层是深绿粗毛毡布,最上一层是粗麻布,从来不换,也难得摘下。早上吃剩下的到晚上开饭时还在桌上。我眼见每一堆碎屑随着桌布的替换端上来又端下去,天天如此。

小店狭窄而阴冷,窗户玻璃上还残留一些零零散散的白色字母,不知多久之前的巧克力广告的残迹。窗下置块厚板,摊着大片大片的白色牛肚和叫“黑牛肚”的灰色絮状东西,还有鬼魂似的半透明猪蹄,买回去就可以煮。这是间普普通通的“牛肚豌豆”小店,除了面包、香烟和罐头没别的卖。“茶”在窗户上广告出来,可要是谁真点上一杯茶,往往被各种借口敷衍过去。布鲁克斯先生,尽管不工作已两年,是个矿工,和妻子兼营过各种小店。比如小酒吧,却因为允许赌钱而被吊销了营业执照。我怀疑他们开的哪个店挣到过钱,他们是那类为了有点牢骚可发才开店的人。布鲁克斯先生一副小骨架,黝黑,阴郁,长得像爱尔兰人,脏得出奇。我想不起见他手干净过。布鲁克斯太太动弹不得,他就得准备大部分吃的,像所有手总是脏兮兮的人一样,他拿什么东西更要摩摩挲挲好一阵。他给你一片涂了黄油的面包,总有一个黑拇指印儿印在上面。甚至在清早潜进布鲁克斯太太沙发后面那神秘的地洞把牛肚摸索出来之前,他的手就已经黑了。其他房客给我讲了不少地洞的故事。那儿据说黑甲壳虫泛滥。我不清楚新鲜牛肚多久来一次,但肯定间隔很长,因为布鲁克斯太太常用它来记事情,“让我想想,在那以后我进了三块冻(冻牛肚)”,等等,等等。房客从来没有牛肚吃。那时我猜是因为牛肚太贵,如今我觉得那只是因为我们太清楚牛肚的底细。布鲁克斯一家人自己也从来不吃,我发现。

P3-6

后记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是奥威尔在英国出版的第五本书。

一九三四年十月,奥威尔来到伦敦,在汉普斯特德(Hampstead)的爱书角书店做兼职店员。之前的十个月,因肺炎,他一直在索斯沃尔德(Southwold)的父母家中休养(期间创作《牧师的女儿》)。兼职包食宿,写作时间充裕。一九三六年一月,《让叶兰继续飞扬》交稿,这恰是一部以在书店打工的年轻人为主人公的小说。一月三十一日,奥威尔乘火车前往考文垂,开始走访英格兰北部矿区。

这次走访是受出版人维克托·格兰茨(Victor Gollancz)委托。格兰茨于一九三三年一月九日出版了奥威尔的第一部小说《巴黎伦敦落魄记》,却对第二部小说《缅甸岁月》疑虑重重,拒绝出版(《缅甸岁月》于一九三四年十月由美国哈珀兄弟出版公司出版)。他的出版公司成立于一九二八年,一直小心避免惹上官司。到达考文垂次日,奥威尔步行十二英里,抵达伯明翰郊外,乘公交车抵市中心,又乘车去斯陶布里奇(Stourbridge)。在严寒中,他每天步行十几英里,兼乘公车,依次经过沃尔弗汉普顿(Wolverhampton)、潘克岭(Penkridge)、汉利(Hanley)、伯斯勒姆(Burslem)等制陶镇,于二月四日到达曼彻斯特,并停留一周,见到了伐木工人联合会的负责人弗兰克·米德(Frank Meade)。米德夫妇没想到,奥威尔可以在那种寄宿舍过夜。十一日,他抵达威根(Wigan),借住在一户失业矿工家里,食宿每周25先令。户主在《码头》第三章出现,即是患眼球震颤,每周领29先令补偿金,公司欲减少至14先令的那名矿工。他的儿子乔,十五岁,已在井下工作一年,上夜班,白天睡觉,房客(也叫“乔”)晚上睡他的床。房客乔出现在第一章。十五日,奥威尔换了住处。工会为他找到一家兼营食宿的牛肚店,这家环境骇人的牛肚店以及店主一家构成了第一章的主体。

奥威尔走访了两个月。四月,他在赫特福德郡沃灵顿村的一座村舍住下,种菜种庄稼,养鸡养羊,并且开始写《码头》。六月,和艾琳·奥肖内西(Eileen O’Shaughnessy)举行婚礼。婚后住在沃灵顿村。写作接近尾声,西班牙内战爆发,奥威尔决定奔赴西班牙。他一边准备出境手续,一边修改文稿。十二月十五日,《码头》交稿。二十二日,奥威尔经法国前往西班牙。

“左翼图书会”(Left Book Club)于一九三六年二月成立,格兰茨是三位选书人之一。他试图说服奥威尔的代理人伦纳德·摩尔(Leonard Moore),出版两个版本的《码头》:图书会版和普通版。图书会版只出版第一部分,印量可观。提议遭到拒绝。

直到一九三七年三月,格兰茨才以图书会名义出版了完整版《码头》,并附上自己写的序言,以示立场不同。此时,奥威尔所在的马统工党民兵部队驻守在韦斯卡(Huesca)东边,每天站岗、巡逻、挖战壕,不知何日才会发动围攻。五月,奥威尔被狙击手击中喉部,子弹从气管与颈动脉之间径直穿过。在医院养伤期间,马统工党“成为”非法组织,警察四处搜捕该党成员。奥威尔和艾琳侥幸逃脱。

……

最初促使我翻译的是第十二章。这一章让我想起《上来透口气》(奥威尔在摩洛哥期间所作)。该书主人公乔治·保灵听了左翼图书会的嘉宾演讲,去拜访波提欧斯老先生:

“告诉我,波提欧斯,你怎么看待希特勒?”

波提欧斯老先生肘部搭着壁炉台,脚蹬着挡板,颀长的身体斜靠在那儿,又不失优雅。听到我的话,他吃惊得几乎要把烟斗从嘴里取出来。

……“为什么关注他?不过是个冒险家。这种人来了又去。蜉蝣一世,绝对是蜉蝣一世。”

我不能肯定“蜉蝣一世”是什么意思,可我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你搞错了,希特勒这家伙跟别人不一样……不像古代那些伙计,把人钉十字架、砍人头,只为寻开心;他的目标前所未有,闻所未闻。”

“我亲爱的朋友,‘太阳底下无新事’!”

当然,那是老波提欧斯最爱说的一句谚语。……你告诉他如今的什么事,他马上会告诉你在某某国王治下,发生过一模一样的事。就算你提起飞机这种东西,他也会告诉你在克里特岛或者迈锡尼或者别的什么地方,很可能早就有了。

(孙仲旭译)

我们生活在现代世界。《通往威根码头之路》是奥威尔的“精神自传”,也是一部现代史。这个问题依然没过时——

“现代”究竟意味着什么?

书评(媒体评论)

乔治·奥威尔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和身份……他的那些代表作亦将由此诞生:《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动物农场》以及《一九八四》。如果没有《通往威根码头之路》,就没有这些作品。

——《卫报》

本书是一部杰作,同时也是二十世纪思想史上的一份重要文献。

——《奥威尔读本》编者理查德·罗威尔

一九三六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部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整个过去十年中,我最想做的,就是将政治写作变成一种艺术。

——乔治·奥威尔《我为何写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乔治·奥威尔
译者 伽禾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23131
开本 32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4
出版时间 2017-04-01
首版时间 2017-04-01
印刷时间 201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2017022270
中图分类号 I561.55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1
14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