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强势攻城(Uber是如何迅速崛起的)
内容
试读章节

Uber是人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但酷就一定有现金流

在硅谷,最常见的口头禅是:行动、试验、改进。没有人会要求一个创业者在创业前先搞定一切。先行动,再改进,这是基本的“创业规则”,没有第一步的行动,接下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

硅谷常见的创业方式叫“车库创业”,惠普、苹果、亚马逊、Google 的发源地都是车库,很多硅谷创业者都是在自家车库开始创业的第一步。理由很简单,车库的空间足够大,工具多,而且场地免费,对于没钱也没资源的年轻人来说可以说是最佳创业场所。不用等到有了办公场所、有了团队,或者有了投资再创业,创业的本质就是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不管现状如何,先行动起来才是关键。

卡兰尼克小时候或许也曾在自家车库改造过各种机器设备,但他的创业之路却不是从车库起步的,他承袭的是硅谷的另一个“传统”: 辍学创业。

辍学创业在硅谷早已成为一种潮流,硅谷知名创业者兼风投家彼得?泰尔甚至还就此推出一项计划:每年资助20名20岁以下的年轻人10万美元,支持他们辍学创业。

事实证明,在辍学创业的年轻人之中,有许多人都成了硅谷创富神话的主角。看看这一长串名单: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苹果之父” 史蒂夫?乔布斯、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Etsy创始人罗布?凯林、Ttwitter和Square的联合创始人杰克?多尔西、Tumblr创始人大卫?卡普、雅虎联合创始人杨致远、Wordpress创始人马特?穆伦维格、Dropbox联合创始人阿莱希?菲尔多西、Spotify创始人丹尼尔?埃克……

这些昔日或今日的硅谷富豪,创业领域不同,各自的长处不同,个性不同,他们的共同点只有一个:都是辍学创业,没有拿到文凭。

在充满“一夜创富”神话的硅谷,没有文凭反倒成了一件值得骄傲的事。辍学创业的“始作俑者”比尔?盖茨曾经担心这一风气给年轻人带来不好的影响,2015年毕业季他在博客上撰文说:“今年春季,全美有200多万学生做了我从未做到过的事情:他们成功取得了大学文凭。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庆祝的成就。尽管我自己从大学辍学,并幸运地在软件行业取得成功,但是获得学位是更可靠的成功之路。”

很显然,硅谷的年轻人不愿意听“老人家”的话,不仅风投家为辍学创业的学生提供资助,各大科技公司也非常欢迎辍学学生加入, Facebook就曾聘用了一个18岁的学生担任全职职位,雅虎也曾花3 000 万美元购买了一个19岁学生开发的应用程序,并直接聘用他为产品经理。

有人问卡兰尼克:“当年你放弃学业,从UCLA(加利福尼亚大 学洛杉矶分校的简称)辍学创业,对此感到后悔吗?”  卡兰尼克说了一句:“Sometimes you just follow your dreams.” “follow your dreams”,听起来很浪漫,其实不是的,这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容易的那条路,去选择更艰难的道路。卡兰尼克接着说:“你应该在人生的任何阶段追求梦想,有可能是在你21岁大学还没毕业的时候,也有可能更老一点,开始去做一件谁也没做过、你也从未想过自己能故的事。”

关键不在于是否辍学,而在于是否能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随时听从梦想的召唤,摆脱一切阻碍,现在,立刻,马上去做。

《福布斯》杂志编辑、“福布斯30岁以下创业者峰会”的创始人兰德尔`莱恩曾用“互联网海盗”来称呼新一代的硅谷创业者,他认为,这些正在改变时代的风云人物有一个终极的共同点,同时也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关键,那就是:特立独行。也就是说,不亦步亦趋的人,善于打破常规、敢于尝试的人,才有可能在新一轮互联网“淘金热”中取胜。

无论是卡兰尼克,还是其他辍学创业的硅谷年轻人,他们都没有轻视学位或教育的意思,也并非觉得大学不重要,否则他们一开始就不会努力考上大学。之所以辍学会在硅谷成为一种风潮,是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敢于打破常规、斩断后路的创业精神。

“阅后即焚”社交软件303队的创始人埃文`斯皮格尔在毕业前一个月的某节课中途直接退学创业。

听到这件事,一般人的逻辑很可能是这样的:只剩一个月就毕业了,为什么不等到拿了学位再创业呢?多可惜。P8-10

书评(媒体评论)

一提起共享经济,一个大品牌的名字便会在人们脑海中浮现:Uber。在共享经济的平台上,能够利用贵重的物品赚取额外收入,而这一过程正好又降低了这些物品的价格。很多人通过研究Uber,颠覆他们各自所在的行业,获得企业的新生。

《华盛顿邮报》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服务公司,Uber没有出租车。产能过剩的时代,共享优于拥有。这种新商业模式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无论什么东西,通过分享必然能创造企业或者是创造价值。这是为推动未来世界的一大力量。

著名未来学家 凯文·凯利

目录

1. 诞 生

 连续创业就是享受投入、跌倒、站起来的过程

 Uber是人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但酷就一定有现金流

 饿极了的“鳄鱼群”扑上去就能咬掉一大块

 在想象和现实之间造出的差距里找风口

 瞄准“破碎行业”做一款“自私”的产品

2. 草 创

 1-9-90法则:拿下第一批用户

 Growth hacking:大流量,裂变,有效留存

 禁令来了,我依然乐观得无药可救

 建立早期壁垒:技术至上,别上Uber找情怀

3. 渗 透

 越是高频需求,越适合最土的传播方式

 只在乎用户是否和我们站在一起

 简单“粗暴”地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除非欣赏我、适应我,否则免谈投资

4. 扩张

 作为指数型公司,跑过临界点必有复合增长

 标准化高于一切

 本地化实验:Uber不是到哪里都扮演颠覆者

 每一座城都是个“三人”自治区

5. 险阻

 作为利益体的“破坏性物种”,弓箭都瞄准你

 安全之“痛”:先搁置难题,等待时机

 活在政策保护的规则里哪有明天

 “暴君”算法:我一定是最佳方案,讨厌没用

 有盲区就有竞争对手,战斗到甩开距离

6. 对阵

 人格化的产品是最好的公关

 既然要呑并世界,又何必四处联姻

 如何引导舆论:市场公关十政治游说

 没争议就造争议,没什么比默」默无闻更可怕

 成为巨头后,就别再想着作点“小恶”

7. 迂回

 效率是最底层的战略

 “数据”思维:不问原因,只看结果

 被黑无数次,为什么仍然坚持“坐地起价”

 用创意和技术满足用户,而非讨好用户

 不花钱的跨界营销:好点子就是真金白银

8. 进军

 烧钱烧出囚徒困境

 在中国市场,保持有水平的谦虚

 如何兼顾“接地气”和“很洋气”

 从打车到拼车:低价高效的逻辑永远是对的

9. 未来

 未来的魔力在于把时间、瓶颈感、喜悦感和钱带给用户

 做产品不是一场民主选举,98 :2才能取胜

 “消灭”司机,让所有人变成乘客

 不是一个孤立的APP,而是场景中的功能

附录

 五周年致辞

 伟大创业者的8个特质

 优步在华“和”之道

序言

前言

让我们一起来想想过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过去是1个人1辆车,15个人需要15辆车。现在呢?Uber出现后,变成了15个人共用1辆车。这样的结果延伸相加,给交通带来的变革不言而喻:尾气排放变少,汽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减少,环境变得更好,城市里不再到处都是停车场和拥堵在路上的汽车……

未来将会如何?当Uber能够让一辆车得到高效的利用时,那么,它就能够利用这辆车高效地去运送任何东西。一切关于运送的服务,都将被Uber流水般的出行体系改写。未来,接送小孩、递送文件、购物……所有需要通过“交通”来实现的事情都可以交给Uber来完成。在最理想的状态下,所有的Uber车辆都将有条不紊,以最小的浪费、最大的效率运行, 随时准备满足用户关于出行和运送的全部要求。

难怪在加拿大温哥华的Ted2016大会上,卡兰尼克有十足的底气在演讲中说:“Uber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样在这次大会上说出这个观点的,还有Airbnb的联合创始人乔·杰比亚。

那些遭遇过Uber司机性骚扰的乘客,以及那些在Airbnb上把房子租 出去却被洗劫一空的房东,或许不会同意这两位创始人的说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同为“共享经济”领域的代表,Uber和Airbnb通过科技手段连接闲置资源和用户需求,确实给予了更多人轻松、便利的生活,也为更多人带来了让闲置资源变现、创造价值的机会。

人们对待新生事物的支持态度,是源于对其未来的期待。经历了工业时代的过度消费,经历了经济危机,人们开始意识到:原来我并不需要拥有那么多东西,我需要的仅仅是商品的使用权而已。

这种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共享经济的基础:把闲置的物品拿到二手网站卖掉,把闲置的房子租出去,把闲置的车开到街上,把闲置的时间利用起来,为别人提供服务一一这些都是“共享”的典型场景。而那些愿意买二手物品,愿意租房住、打车出行,愿意让“业余者”为自己提供服务的人,同样也是实现“共享”的关键。Uber也好,Airbnb也好,它们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什么也不占有,只做“连接”,当这种“连接”创造出数以百亿美元计的价值时,也就意味着它们重新改写了商业价值和传统商业逻辑的定义。关于未来,Uber总是不遗余力地描绘。然而,从拿起手机叫辆车,到让任何人以便宜的价格去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再到让任何东西都能够 通过口Uber进行运送,Uber的这一系列发展过程,以及通往无限可能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卡兰尼克看来,都是必然的。他和他的团队只不过是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可能性,然后做了应该做的事。他本人甚至不认为Uber的成功和共享经济模式的风靡有多大关系,也不认为Uber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他说,人们以为共享经济是新鲜事物,以为Uber是前所未有的产品,实际上,早在100年前,历史上就已经出现了以共享模式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的产品。在2016年的Ted演讲中,他说起1914年在美国洛杉矶出现的一种名叫Jitney的交通工具,他将这种交通工具称为“Uber最初的设计框架”。

Jitney是一种灵活便捷的小型巴士,可以以便宜的价格随时带乘客去任何地方。在发展早期,Jitney由于便宜、便捷,大受欢迎,数量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在鼎盛时期几乎达到了Uber如今在洛杉矶的载客率。但是,Jitney很快就受到了保守的电车产业的排挤,以及政府严苛的管制,逐渐衰败,最终彻底消失。联想到今日的Uber,历史似乎总是惊人的相似。卡兰尼克表示,那些反对者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让Uber重演Jitney的历史,要么就让Uber创造出新的人类交通史。

更多的人相信,Uber能够创造历史,而不是重演历史。因为在移动 互联网世界成长起来的Uber,和100年前的Jitney相比,有一个决定性的不同:战斗的武器不同。同样面对排挤和管制,Jitney脆弱不堪一击,而Uber却越挫越勇,是因为它握着“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这些武器,在一个人人通过网络互联的世界里,掀起了一场全民化的“交通革命”。 直至今日,这场“革命”仍在继续,和早期的举步维艰相比,现在的Uber毫无疑问已经好过很多了,共享经济的浪潮已经形成,庞大的用户基础摆在那里,反对的势力反而成了弱势。

“Software eating the world(软件吃尽世界)”,风险投资人马克·安德森用这句话来形容像这样的公司使用移动互联网和软件的“虚拟” 实力抓住了物理世界中的真实用户需求。

但是,比起“吃尽世界”,Uber更想做的事或许是创造更多价值来改变世界。未来的Uber究竟会变成一家大数据公司、物流公司,还是算法公司、交通调配公司、无人驾驶技术公司,谁也说不准,无论如何,未来的改变都值得期待。

内容推荐

洪旭著的《强势攻城(Uber是如何迅速崛起的)》详细讲述打车软件UBER的创业历程,以及创始人独特的创业故事,展现优步作为共享经济代表的强大运营方法论,内容涉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推广、规则设置、危机公关、热点运营、团队管理等方面,深刻解读互联网的共享、链接、整合之道,以及传统行业如何颠覆转型。

编辑推荐

全球估值极高的非上市公司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首度袒露共享经济方法论;

本书全面梳理了Uber的成长历程,带你走进共享经济的领军企业Uber,深入解析共享经济的洪流,以及风口企业优步的奥秘。

抛开枯燥的理论与数据,本书从卡兰尼克的成长经历入手,描述了优步从一个创意到全球非上市极高估值公司的坎坷历程,所谓拥有“舆论豁免权”的uber,是如何深入人心并广为接受的。

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有人高呼国产的滴滴胜出,有人觉得优步才是赢家,优步背后的运营逻辑与滴滴有什么不同,一切尽在《强势攻城(Uber是如何迅速崛起的)》(作者:洪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强势攻城(Uber是如何迅速崛起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洪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225236
开本 16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2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2016143495
中图分类号 F279.712.444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