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中乾著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共分五章,从先秦儒道中本性论思想的出现,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思想的不断发展、演进,到宋明理学,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理论体系建构完成。对中国古代哲学史中的本体论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直至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历史考察,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西方哲学为比照,梳理出了中国古代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独特发展路向和理论指向,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图书 | 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 |
内容 | 编辑推荐 康中乾著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共分五章,从先秦儒道中本性论思想的出现,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思想的不断发展、演进,到宋明理学,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理论体系建构完成。对中国古代哲学史中的本体论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直至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历史考察,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西方哲学为比照,梳理出了中国古代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独特发展路向和理论指向,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康中乾著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形而上学)思想的探索性梳理。首先对本体论方面的理论问题作了理解性诠释,将其区分为本体Ⅰ和本体Ⅱ两种类型,对这两种本体各自的特征、结构、存在方式等作了探索。进而具体探讨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本体论(或形而上学)思想,即在先秦诸子的儒、道思想中摊出了本体论问题,两汉经学以宇宙发生论和宇宙系统论的思想为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思想的发展、演变作了铺垫,魏晋玄学探索了宇宙存在意义上的本体论问题,隋唐佛学探索了心性存在意义上的本体论问题,宋明理学则是以天人合一为思想内容的伦理学本体论,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思想发展的最高形式和成就。最后对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问题的理论得失作了探讨。 目录 导论 本体论:一个有文化民族的灵魂 一、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 二、本体论:一个有文化民族的灵魂 三、如何总结和梳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四、泛论本体 (一)本体的特征 (二)本体的人文本质 (三)本体的两种类型 (四)本体Ⅰ的本质特征、结构及存在方式 (五)本体Ⅱ的本质特征、结构及存在方式 (六)把握本体的两种方式 第一章 先秦儒道: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问题的摊出 一、先秦时代与哲学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 (二)先秦哲学思想的特点及思想任务 (三)先秦诸子的思想倾向及其理论贡献 二、先秦儒道的本体思想 (一)先秦儒家的本体思想 [一]孔子“仁”论 [二]孟子“心”论 [三]荀子“礼”、“天”论 [四]《易传》“道”论 (二)先秦道家的本体思想 [一]老子“道”论 [二]庄子“道”论 三、先秦儒道在本体论问题上的成就及所留下的问题 第二章 两汉经学:宇宙发生论和宇宙系统论 一、两汉时代与哲学 (一)汉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 (二)汉代经学与哲学 二、汉代的天人思想 (一)宇宙发生论 (二)“天人感应”论 (三)宇宙系统论 (四)“元气”自然论 (五)宇宙本体论 三、汉代哲学在天人问题上的贡献及所留下的问题 第三章 魏晋玄学:宇宙本体论 一、魏晋时代与哲学 (一)魏晋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 (二)三国鼎立的局面与魏晋时代的政治课题 (三)魏晋玄学的思想主题与哲学任务 二、玄学的本体论思想 (一)王弼的“无”论 (二)嵇康、阮籍的“自然”论 (三)裴頠的“有”论 (四)郭象的“独化”论 (五)张湛的“至虚”论 (六)僧肇的“空”论 三、魏晋玄学在宇宙本体论上的贡献及所留下的问题 第四章 隋唐佛学:心性本体论 一、隋唐时代与哲学 (一)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任务 (二)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方并存的思想格局与中国化佛教的思想贡献 二、隋唐佛学中的心性本体思想 (一)天台宗的“一念三千”说 (二)唯识宗的“八识”说 (三)华严宗的“法界”说 (四)禅宗的“自心”说 三、隋唐佛学在心性本体论上的贡献及所留下的问题 第五章 宋明理学:伦理本体论 一、宋明时代与哲学 (一)宋明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 (二)宋明理学之作为新儒学的思想主题和哲学任务 二、宋明理学的本体思想 (一)北宋五子的“造道”工作 [一]周敦颐的“太极”论 [二]邵雍的“先天象数”论 [三]张载的“太和”论 [四]程颢、程颐的“理”论 (二)朱熹的“理”学 (三)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 [一]陆九渊“心”学 [二]王阳明“心”学 三、宋明理学的伦理本体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贡献及其走向 结束语 中国古代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理论得失 一、乘机之“势” 二、契几之“象” 三、无我之“境” 四、浑璞之“朴” 主要参考书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康中乾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15791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79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770 |
出版时间 | 2016-03-01 |
首版时间 | 2016-03-01 |
印刷时间 | 2016-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136 |
CIP核字 | 2016021295 |
中图分类号 | B21 |
丛书名 | |
印张 | 5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3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