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画说二战中的坦克战(铁甲雄风)/画板上的战争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画说二战中的坦克战(铁甲雄风)》是画板上的战争系列图书第二部;是著名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徐焰的最新力作!书中二百张高清画作,许多资料均为首次披露;大量一手的绘画、图片资料结合文字介绍,详实生动地再现了“二战”时期参战各国坦克间的巅峰对决。

内容推荐

徐焰主编的《画说二战中的坦克战(铁甲雄风)》对二战中的经典坦克战,从作战背景、作战经过、武器装备、各军队的战略与作战思想等方面进行了全景式的分析与展示,特别是对主要国家以武器装备为基础而引起的战略思想与作战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精美图片展示了战争场面与武器装备情况。

目录

序言

引子

第一部分 坦克的“物种起源”

 (一)陆地“巡洋舰”

 (二)拖拉机与索姆河之战

 (三)里程碑——康布雷战役

 (四)坦克战理论试金石——西班牙内战

第二部分 “不宣而战”的竞赛

 (一)“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的休战”

 (二)冯·西克特与图哈切夫斯基

 (三)戴高乐vs古德里安:“装甲战”理论的启蒙

 (四)诺门坎:局部战役,影响深远

 (五)鲜为人知的东方对决:水古吉藏vs徐庭瑶

第三部分 闪击波兰

 (一)“波兰最可怕的敌人(毕苏斯基)死了”

 (二)短视的波兰“上校”们

 (三)马刀,长矛与铁甲之间的“不对称战争”

 (四)第四次被瓜分的波兰

第四部分 腰斩法国的“镰刀”

 (一)“我们这辈军人的耻辱”

 (二)“魔鬼之师”

 (三)“我们打败了!”

 (四)“丑小鸭”的反抗

 (五)法国悲剧

第五部分 对决北非

 (一)心大力薄的墨索里尼

 (二)“沙漠之狐”显神威

 (三)英军反击:情报和军援功不可没

 (四)“好虎难敌群狼”

第六部分 东线惊雷

 (一)希特勒《我的奋斗》&“巴巴罗萨”

 (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T-34携手KV挡住“德国恶狼”

 (四)莫斯科还是基辅?

 (五)“我们的身后就是莫斯科”

第七部分 绝地反击

 (一)风雪斯大林格勒

 (二)“俄国坦克来啦!”

 (三)库尔斯克,钢铁对决

 (四)“质量”与“数量”的“相对论”

第八部分 反攻欧陆

 (一)“祝你们好运”

 (二)再赌阿登

 (三)剑指柏林

 (四)最后的挣扎

 (五)“元帅同志,乌拉!”

第九部分 岛屿厮杀

 (一)这不是“闪击战”这是“电钻战

 (二)近距离拼杀

 (三)“破堤之战”

 (四)“马来之虎”的覆灭

结尾

试读章节

(三)里程碑——康布雷战役

1917年冬,英军司令海格为争取时机突破德军阵线,决定在法国北部发起一次战役。在讨论战略部署的时候,总参谋部的富勒上校坚决主张利用大批坦克来突破德军防线。经研究,英军选择了法国北部康布雷镇一带进行战斗部署,进攻前将324辆涂着伪装色的坦克隐蔽在防线后面的大森林里。

1917年11月20日早晨6时,著名的康布雷战役正式打响了。天蒙蒙亮,英军低飞的飞机不停地在前线上空嗡嗡作响,以掩盖即将出动坦克的马达声,不让德军察觉地面上的异常响声。20分钟后,324辆坦克的发动机同时轰鸣起来,沿着夜间用线带标出的车道,隆隆的向前冲去。面对前面一道道宽达数米的堑壕,富勒上校早有准备,每辆坦克上都有士兵奉命将用链条绑紧的长长柴捆投入堑壕,顷刻间将堑壕填满。坦克猛冲入敌军阵地后,德军感到受了一次出乎意料的袭击,前哨部队不是被坦克的炮火打死打伤,就是投降逃跑。傍晚时分,英军步兵在坦克掩护下,突入了德军阵地6公里,俘虏了7500名德军官兵。

此次康布雷战役中,英军有65辆坦克被德军炮火击毁,114辆抛锚或陷在堑壕里。随后几天,德军在反击中夺回了一些被英军坦克攻陷的地方,英军步兵被迫后退,坦克对此也无能为力。尽管如此,康布雷战役依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坦克的战役。虽然英国人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但这是划时代的一次尝试,开创了不经炮火准备而大规模集中使用坦克作战的先河,坦克首次作为战争的“主角”登上历史舞台。这次战役的实施,为在接下来的战争实施装甲集群大纵深作战,空地协同快速突击作战等作战样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人类由此叩开了机械化战争的大门。

尝到甜头的英国又在Ⅰ型坦克基础上,改进生产了Ⅱ至Ⅴ型坦克,其中Ⅳ型坦克生产的最多,约1200辆,并一直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同时英国还研制生产了“赛犬”中型坦克和C型中型坦克等。法国则大力生产雷诺FT-17轻型坦克,在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前装备军队的数量多达4000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即1918年,西线的作战已经是每次战役都离不开坦克。

“钢铁怪物”的威力虽然在“一战”战场上已经有所体现,但其整体表现却并没能让对它寄予厚望的人们满意。它的缺点,不仅在于速度缓慢,体型巨大,而且装甲防护力很弱,故障率奇高。此时坦克装甲一般只有10至15毫米,只能防护步枪、机枪子弹和炮弹的中小碎片,小口径炮弹命中都能将其击穿,德国又最早发明了反坦克枪,这使坦克往往不敢冲在步兵前面,而是跟在其后作为支援火炮,大大减少了突击力量。

“一战”时坦克难以形成突击力量,还在于无线电通信手段缺乏,导致作战时通信兵必须拎着线拐子跟着坦克到处跑。只有当坦克停下来时,通信兵将电话直接伸进坦克驾驶室里,坦克车长才能接收上级的最新指示。通信手段如此落后,造成作战指挥严重不畅。此时机械工艺水平的落后,又导致坦克的机动速度极慢,战场行进时速一般只有6公里,有的时候还赶不上步兵的前进速度。为此,在整个“一战”期间英、法、德都将坦克当作支援步兵的“机动火炮”使用。

看到坦克的弱点,英国军队按照所担负的作战任务不同,将坦克划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两种:前者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故更加突出火力和防护力的优势;后者主要执行纵深穿插作战,则更加追求机动能力。这种划分在作战样式单一,战术思想陈旧,技术水平落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此后二十多年英国却依然延续这种对坦克的定位,为“二战”初期的战败埋下了隐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各大国对发展坦克失去了热情。例如法国在战后十几年中只是改进了留下的4000多辆雷诺坦克,美国则放弃了建设坦克部队,只保留训练单位。不过,各国通过总结战争经验,使得坦克战的理论在战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P6-8

序言

“陆战之王”的巅峰表演——《画说二战中的坦克战》

坦克,这种钢铁巨兽是世界上众多军迷心目中的头号宠物,它在70多年前进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了陆战武器头号明星。在那场决定人类命运的大决战中,参战各国共生产了27万辆以上的坦克(包括用坦克底盘生产的强击炮、自行火炮),哪国拥有的坦克多、质量好,就能占领更多的地盘,就能在陆上称雄。不夸张地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欧洲疆域,很大程度上是由苏制T-34坦克的履带划定的。

可以说,不懂得坦克的威力,就很难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也很难理解战后国际战略格局。

军事爱好者喜欢坦克,还因为坦克身上似乎集合了男子汉应有的豪气、雄浑、坚韧和刚强等特性。笔者记得少年时代便对坦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因当时的条件所限,看到的只是苏联制造或仿苏式的坦克。长大后参军入伍,在北疆戍边的岁月里,开始研究如何打击坦克,对当时苏式坦克的性能背得滚瓜烂熟。我虽然不是坦克兵,却也不止一次钻入过苏联提供给中国的T-34坦克的车体内部,当年留给我最突出的两个印象:一是粗糙、二是皮实耐用。

后来,我也看过美国坦克及其车体,在欧洲的博物馆也见过纳粹德国的坦克,发现它们的外观真比苏联坦克要精致得多,深感人称苏制产品“傻、大、粗、笨”是有道理的,不过战场可不是选美比赛,那是残酷和硬碰硬的较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以落后于德国、美国的工业基础,却生产出10.8万辆坦克,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制作工艺虽粗糙却威力不差,结构相对简单却使得造价低、产量大,这也难怪欧洲陆战场上的最终胜利者是苏军,而这支钢铁汇成的大军,挥师进入中国东北平原时,日本关东军也就只能被冲得七零八落。

回顾战史既要看宏观,也要看微观,往往是细节里面隐藏着历史深奥的哲理。在冷兵器时代,陆上最强大的突击力量是骑兵,那时全军骑兵化就相当于后来的全军机械化,成吉思汗纵横欧亚大陆无敌手就是因他拥有一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铁骑。进入热兵器时代,火器水平和机动能力决定着军队的突击能力。坦克这一英国人称为“水柜”的兵器出笼后,人类一下子就有了一种集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三位一体”的利器,战争的进程也随之被改写。

坦克是英国人发明的,而英国人在近代战争史上是世界公认的“海上霸主”,并不太擅长陆战。从18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世界公认的陆军强国是法国;1871年普法战争后的几十年问,世界公认的头号陆军强国是德国。若论起机械工业,20世纪初最强的国家是美国和德国。那么,为什么坦克是由“海权至上”的英国人首先发明,并将其运用于陆战呢?其实这种创新思维的出现并非偶然。海战强调的是机动性,擅长海战的人打陆战时,倒是容易萌发奇想。  再联想一下,汽车不是赶马车的人发明的,飞机也不是制造火车的人发明的,习惯往往是一种历史包袱,在武器的发明中也常常如此,而创新思维真需要跨行业。

坦克是干什么的?发明了这一创新武器的人,当时并没有看得很清楚,当然也受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1916年,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首次使用了坦克,接着法国、德国也制造和使用这种“钢铁巨兽”。不过这时各国军队对坦克的定位,只是用来支援步兵进攻的活动火力点。随着技术和战术的发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人们对坦克的作用才真正有了一个明确认识。

凭借堑壕战取得“一战”胜利的英国和法国,在战后20年间仍拘守这一观念。而在堑壕战中吃了亏的德国人有了创新思维,古德里安最早提出了以集群坦克进行高速突击的理念。换句通俗的话说,过去用步兵打仗好比层层剥皮,有了坦克就可直插敌人腹心。这一全新理念催生了“闪电战”,使纳粹德军在1940年5月横扫西欧。此时,德军坦克数量不过280O辆,而英法盟军的坦克有近400O辆,而且德国的主力坦克性能还不如法国坦克,战术的创新使纳粹德国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有着纵横草原的哥萨克基因的苏联人,对坦克的认识也要高于英、法、美三国。苏联第一批五元帅之一的图哈切夫斯基,就设想将坦克突击当成大纵深机械化作战的中坚。1937年图哈切夫斯基在“大清洗”中遇害后,斯大林欣赏的“第1骑兵军”系统的伏罗希洛夫元帅和布琼尼元帅虽然习惯于高喊“乌拉”挥舞马刀冲锋,对坦克的兴趣却也很大,在1940年以前十年间苏联生产坦克近3万辆,超过其他国家坦克的总和。可是,在这些缺乏工业化思维的元帅们心目中,坦克就是披着装甲的战马。

……

各种近现代的武器装备,都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结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中国,经济形态还停留在农业社会,国内没有机器制造业,连一辆汽车都不能生产,更何况生产坦克。民国年间,各部队的武器来源主要是向外国购买,如中央系在全面抗战爆发前也买到几十辆英、德等国生产的轻型坦克;1937年以后又以借贷形式引进了苏联T-26坦克;1943年以后又在印度、缅甸接受美国援助的坦克。那时的中国太穷,军工科技水平低,买到的坦克数量不多,又无法保证油料和零配件的供应。因此,只能在个别战斗中投入坦克配合步兵作战。“二战”期问,中国军队同侵华日军几乎没有进行过坦克间的交锋,这也表现了落后农业国的无奈。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付出了约3500万人的伤亡代价,其中死亡2000万人,在参战各国中仅次于苏联。如此惨重的损失,反映出国家落后而导致被动挨打,并一再遭受大规模屠杀。尤其是在中国腹地进行的战争,敌方铁蹄蹂躏的是那些没有武器的平民,这使得后来的国人将发展武器装备作为强国强军的重要一环。新中国成立后,坦克兵的建设一直是陆军建设的重点。

逝者如斯,光阴飞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70多年,冷战结束也有25年,昔日各大国以10万辆坦克对峙的局面也被和平发展而取代。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已经成为世界战争舞台上的主角,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那种大规模的坦克战已成过眼黄花,各大国纷纷大幅裁减坦克。如俄罗斯曾继承了前苏联留下的7万辆坦克,如今只保留了2700辆;美军的坦克在冷战结束时有1万余辆,如今也减至2500辆;作为坦克发明国的英国,军中只保留220辆“挑战者”式坦克,并已经拆除了坦克生产线。若比较起来,如今的中国则是世界上拥有坦克数量最多的国家,不过也在走减少数量、提升质量之路。

坦克在今后的战争中会丧失作用吗?纵观当代世界军事舞台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说“陆战之王”仍然非它莫属。只是太空战、空战会对地面作战产生更大的影响,未来陆战的规模会缩小,自然不需要保留那样多的坦克。不过,只要地面交锋存在,军队就会需要这种集攻防为一体的利器,“坦克过时论”可以休矣!

了解今天的坦克,就需要知道过去的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坦克战规模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读读这部图文并茂的《画说二战中的坦克战》,可能大有俾益。

国防大学技术二级教授、少将徐焰

2016年5月于北京红山口国防大学

后记

如今,世界上的许多军事家特别是新潮人物谈到坦克,都有隔日黄花之感。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曾是世界上坦克发展的黄金时代,当年衡量一个国家的陆军实力和机械化水平,主要看的便是其坦克的数量及质量。德国和前苏联相继在陆战场上称霸,都是凭借强大的装甲部队。

解放前的中国,可怜地停留在前工业化的农耕时代,连一辆汽车都不能制造,长期与机械化时代无缘。当年共产党的军队打仗靠“小米加步枪”,国民党军虽引进了几百辆外国的轻型坦克,却因坏一个零件而无法修复,桥梁、道路和油料也难以保障,在抗战期间没发挥太大作用。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战,人们往往只谈苏德战场、英美同德国的交锋,这也说明坦克这种机械化装备只有工业化国家“玩得起”。

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战,人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现代战争固然要求单个武器性能优越,而更重要的是整体功能协调配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的T-34坦克被公认为世界最好的坦克,较德国Ⅳ号坦克在火力、装甲和机动性上都胜一筹。在苏德战争的前两年,这两种坦克的战损比却是6:1。苏军坦克的质优与战场表现如此不协调,除了战争初期经验不足外,关键是当时指挥协调差、装备配套又远不如敌。如德军单车都有无线电联络,而T-34坦克连以下还靠旗语指挥;苏军坦克炮虽好,瞄准镜却远不如德军(德国光学仪器水平为世界第一),加上德方坦克与机械化步兵、炮兵和空军密切协同,苏军各兵种却如专家所说“像一个没有指挥的乐队各吹各的号”。现代战争主要不是单个武器而是整个系统的对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战也说明了这一点。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认为欧洲不会再有陆战,没有再发展新型坦克,世界上最早研制出坦克的英国甚至撤除了其生产线,美国也只是改进原有型号坦克而重点发展容易快速投放的轻型装甲车辆。东方的情况却不同,因战争可能性仍未消除,中国、俄罗斯乃至日本、韩国还在研制新型坦克,不过也放慢了步伐,并侧重以新技术改进并生产现有型号坦克。中国的陆地边界有上万公里,十几个邻国中仍有潜在冲突的危险,反分裂的军事斗争也有可能进行坦克战,解放军陆军中还要以坦克充当主战武器。

现代战斗车辆应是“网络化”系统中的一个平台,今后的坦克肯定要具备高精度定位能力,车组人员对战场局势要力求增强“透明度”。现代战争的信息化,使坦克的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要由信息获知水平决定,具体讲那便是“先敌发现,先敌开火”,达到“敌未见我便被我击中”。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坦克在伊方坦克看不见自己时就能将其击毁,便是由卫星一无人机侦测系统保障。未来坦克发展的方向是信息化,这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坦克相比,会是一个质的飞跃。  尽管今天和今后的坦克同几十年前相比有划时代的进步,吸取当年的坦克战经验仍然必不可少。温故可知新,鉴古可警今,有战争就需要学习战史,有坦克也就需要重温坦克战史。这种以图文并茂形式推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战历史,就是为读者奉献的一部史鉴作品,也是一种新的创作尝试,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它。

书评(媒体评论)

近十年来,中国也渐进“读图时代”。读图很直观,让人一下就能了解用文字半天讲不清的东西,但同时也让人变懒,不再去思考图片之外的东西。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徐焰将军一定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用独特的眼光选择图片展示他的战史思考,又用独特的角度进行思考丰富他的战史图片。因此,这部书不是仅仅用“图文并茂”可以称道的,而是应该用另外四个字:独一无二!

——国防大学教授空军少将乔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画说二战中的坦克战(铁甲雄风)/画板上的战争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徐焰
绘者
出版社 国防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623540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2015183697
中图分类号 E195.2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