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屋顶上的季节
内容
试读章节

我是1999年到上海的,家乡的田野见证了我的成长,上海见证了我的成熟。

在此之前,我没有见过大海和雪花——我见过的最大的城市是昆明,1999年的昆明,圆通山的樱花还在郊区绽放。那时的我对所有属于异乡的东西怀有最美好的憧憬。

过了很多年后的后来,在电视上看到一个问答类益智节目,有一个问题,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云南的哪个城市举办?

答题者犹豫了一会,大理?

答题时间只有15秒,答题者继续猜,丽江?西双版纳?

时间到,主持人大惊小怪:云南的城市耶!云南有几个城市呢?

时间过得真快,我毕业时参与设计的滚水坝上的水车还在园博会大门内侧缓缓转动,人们却已经把当时的兴奋与激动统统都抛之脑后。再过几年,上海世博会也会被人们遗忘的。

我刚到上海的1999年,世纪之交,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兴奋。年代让人兴奋,城市的未来也让人心驰神往。还记得当年每一个城市广场在世纪之交的夜晚那一种近乎花痴的陶醉吗?

当时我的家乡的小县城都修了一个广场,叫“世纪广场”。而乡村,好像是从那一年开始沉默的,好像一个疲倦到了极点的老年人,温和地注视着世界的熙熙攘攘。

然后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在关注城市,所有人都在走入城市或者在走入更大城市的路上,直到故乡彻底荒芜。

上海,一切都让人激动。

浦东开发;建设内、外环高架,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地铁二号线正在地底延伸;浦东机场,世纪大道和浦东大道,金茂大厦等一系列大工程都已经竣工或者接近完工。上海这个超大型的城市像一块烤箱里的面包,以一种怪异的姿势在膨胀。

一夜间,上海成了新移民的目标。

这个时候,“春城”昆明在1999年以“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为主题,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

11年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为历史上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性世博会,实现了无数人包括我的梦想。

从昆明到上海,从园艺世博会到综合世博会,从“人与自然——迈向二十一世纪”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国和上海,以一种更从容更自信的姿态面对世界。

这是最好的十年——对我,对我们;

这也是最糟糕的十年——对我,对我们。

上海,正在无可逆转的向“超级城市”的方向发展。过去十年,上海增加了包括我们一家在内的600万人口,未来十年,上海的人口还将继续增长,我们无法回避的是,就是这样的城市发展,才给了我们每个小心翼翼诚惶诚恐走进它的人群以梦想和希望。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过程。

然而,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不合适的城市规划和盲目的圈地运动,盲目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更造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停滞,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剧,人口积压和人口爆炸……

我们在城市里追求幸福,但城市和自然却越来越疏远……

人类聚落环境的城市化,给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物环境等带来重大的影响。

混凝土代替了土壤和草地,人为的热能,接近甚至超过所接受的太阳和天空辐射能,使城市的气温比周围农村高。城市成了酷热的“岛”。

鳞次栉比的房屋,光洁平坦的道路;让天空飘落的雨水被大地无情地拒绝,到雨季来临的时候,到城市的街道来看海。

一系列城市病:水源枯竭、水质污染、破坏生物环境、生态系统失调、噪声与振动、交通阻塞、住房拥挤、供应紧张、食品安全危机……

2010年世博会举办前,有关方面组织了各领域的一些名人交流,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一个年轻的开赛车的作家发言语惊四座。

P17-20

后记

秋秋(儿子)在上海生长,有天看到喂小仓鼠的饲料说:有带壳的米啊……

我说:那应该叫谷子!

目录

致谢

以村庄之名(代跋)

卷一:冬之卷·潜

 立冬:我和我追逐的梦

 小雪:城市·十年

 大雪:和土地乡村的距离

 冬至:城乡接合部、阳台和折耳根

 小寒:农业是城市重新开始呼吸的希望

 大寒:从“可食的鹿特丹”到“可食的北上广”

卷二:春之卷·萌

 立春:关于V-Roof——给都市生活摆一个田园的Pose

 雨水:我们在炫耀什么味道——薄荷和鱼腥草在都市里也是美好的

 惊蛰:大王、老王和小王

 春分:微时代——V-Roof用微小的力量改变城市的恐惧

 清明:来自远方的蔬菜——闭上眼你才看不见

 谷雨:让城市能够循环——V-Roof打造城市闭合的生态系统

卷三:夏之卷·蕴

 立夏:和布鲁克林一同起步——让上海的天空焕发绿色生机

 小满:田园里,我们能够守望

 芒种:下雨干什么呀?

 夏至:“中华”和“田园”

 小暑:“木匠”老总和“格桑朵朵妈妈”的天空菜园

 大暑:从实验到“生意”——让更多的开能屋顶来生成田园

卷四:秋之卷·获

 立秋:不同的菜园,同一个梦想

 处暑:离得开的土地,离不开的乡土

 白露:田园是让人“回去”的自然

 秋分:田园精神是“宜居”的要素

 寒露:请等一等,等我一起入梦

 霜降:归去来兮——做“接地气”的田园

后记

序言

以村庄之名

朱胜萱出生于1977年2月9日,比我小整整两岁零两个月,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地方叫作皂角树。这是一个自然村,当时大概有四五十户人家,隔着当时的县城5公里——30多年后,县城像这片土地上所有大大小小的城镇一样迅速膨胀,吞没了周边的村落。朱胜萱出生的地方,现在已经拆迁了,变成了一条很宽阔的马路,晚上有明晃晃的路灯。

朱胜萱的爸爸是一名乡村教师,60年代由于“出身问题”从市里下放到县里然后再分配到乡村,爸爸的名字叫朱殿选,爸爸还有一个“字”叫“令秋”,后来朱胜萱把“令秋”作了自己孩子的名字。朱胜萱的妈妈叫李艳群,小名叫“艳芬”,村子里喊她的时候,辈分长的叫“阿艳”,小的就叫“艳姐”、“艳娘”。爸爸在村子里的小学教书,妈妈是生产队的“妇女队长”,每天带领着村里妇女同志出工。

现在回想起来,到了朱胜萱记事的时候,皂角树村已经一棵皂角树都没有了,因为前些年村子里炼过一次钢铁,加上皂角米是可以吃的,皂荚还可以洗衣服,皂角树含油,是很好的燃料。

没有了皂角树的皂角树村子还是很生态的,村庄生长在一个岭岗的缓坡上,主要的道路就是一条从坡脚到坡头的把村子剖成两半的土路,路的两边除了人家,分别错落着村子里的主要建筑物,比如打麦场,开会的“会房”,生产队的各种加工坊等等。顺着村子的边缘,有一条小河流过,无论哪个季节,河水都被笼在各种树的树荫里。

在朱胜萱8岁以前,家里没有自己的房子,住的是生产队的“公房”,父亲在屋檐下摆了几个原来装肥皂的木箱子,装上土种上了小葱、芫荽、蒜苗……后来父亲调到了离家十多里地的山里学校,这一排木箱子就成了朱胜萱的第一块私人领地——后来天空菜园的种植箱大概发源于此。

那个时候村庄里的巷子两旁,家家户户的檐前屋后,都生长着各种不值钱的野草和花:鸡冠花、粉团花、灯笼花、绣球花、一串红、草水仙、指甲花……开花的时候,我跟着一帮野孩子用竹棍把各种花朵抽得七零八落,朱胜萱会小心地把那些花移栽到属于他的“土地”里,让那些简陋的木箱子都有了色彩。后来听说朱胜萱在莫干山建了一个庭院,院子里全是绣球花,我看过他给我发的图片,好看得就像一个梦。

由于父母都忙着生存,朱胜萱的童年有大半的时光是在田野里的,我的玩伴野孩子居多,朱胜萱的伙伴是一群小姐姐,他(她)们用鸡冠花撕开花瓣粘在额头上,偶尔女孩子们会用指甲花把朱胜萱的指甲和手指都染上颜色。我们忙着在垄间打“土垡战”忘了回家挑水,朱胜萱和他的“闺蜜”们找好了猪草,还会顺便捋一小筐菜花回家让妈妈做菜花腌菜。

十岁的时候,我们家里有了属于自己耕作的田地,爸爸生病了办了病退回家,不能下田劳动,朱胜萱和我跟在妈妈身后开始耕作,学会了让粮食和蔬菜在自己的田园里生长。

后来,爸爸去世了,我离开村庄读大学,朱胜萱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和妈妈一起操持着家和土地,直到17岁到昆明读大学离开村庄。再后来我们的那个叫皂角树的村庄就慢慢地老去,慢慢地消失了,也许以后只能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

后来,朱胜萱在上海生活,做了设计师,规划了很多很有名的景观,他回不到那个叫皂角树的村子了,经过了很多事情,他开始梦想着建一个属于自己和很多人的乡村,他开始做了。

关于这篇不像“跋”的文字的说明:

我是朱胜萱的哥哥,做了近二十年乡村教师,现在是语文教学研究员,任职于教学研究所。胜萱写了这本《屋顶上的季节》,一开始我觉得很意外,因为在我的眼里胜萱一直是“工科男”的形象,但转念一想也就释然,海明威说过,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不愉快的童年”,这肯定不是绝对真理。但假如可以将“童年”的时限放宽,或者干脆改作“早年”,那此话对胜萱应该是适用的。胜萱从小是一个早熟早慧的孩子,他的阅历加上他的思考,让他拥有有深度的生活体验,相对特殊的童年和少年,胜萱有了一个独特视角来看待社会人生和他的工作事业。

现在,胜萱还在寻找乡村、建设乡村的路上。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的路上和路旁的人看到,我也期待下一本记录他梦想的书。

内容推荐

作为“天空菜园”项目的创始人,作者朱胜萱以城市绿色经济新模式的构思、运营为背景,以24节气为时间脉络,记录了一个平凡的新城市人对当代中国城市生活的经验与思考。

作者在《屋顶上的季节》一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两个突出矛盾。一是来自农村的新城市人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与挖掘,在此过程中,却发现自己一直与城市格格不入;二是,当自己想要逃离城市,想要回到农村时,却又发现农村也已不再适合自己,早已回不去,于是开始改造城市生活。在这两大矛盾的不断碰撞中,产生了所谓城市乡村主义。

城市乡村主义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北欧,早已被诸多学者视为新的研究领域,但在中国,关注的人还很少。然而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乡村主义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何让城市生活更绿色、更具可持续性,同时让农村生活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却又不失自然本色,是作者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于是有了“伴城伴乡”项目。本书讲述的是“伴城”,而后者也将是作者在下一本书中所要探讨的问题,即为“伴乡”。

编辑推荐

《屋顶上的季节》记录了作者朱胜萱在做“天空菜园”项目时所记录的心路历程。由于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工作,作者对有关城乡建设的问题感悟颇多,作者巧妙地借用了二十四节气的划分,灵活地结合理论论述与个案分析,以一种明快的方式叙述了自己对未来城市发展的见解,呼吁人们重新审视农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回归田园”,而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农业元素,也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屋顶上的季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胜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42916
开本 32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5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38
CIP核字 2017007291
中图分类号 F323.1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84
13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1: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