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消逝中的上海弄堂
内容
编辑推荐

《消逝中的上海弄堂》一书记载了作者秦俊四年来穿梭于上海弄堂的拍摄创作,作为一个摄影人,对于这段历史,对于记载上海历史的弄堂在不经意中的消失,他为之惋惜。唯有手中的快门可以记录下上海弄堂的这一历史性的变化过程。城市改造是城市进步的象征,然而怀旧则是人的本性。

上海弄堂千姿百态,从早期的石库门弄堂到20世纪初期的新式石库门弄堂。从传统的中国式石库门弄堂到典型的欧美风格别墅式弄堂,它汇聚成上海庞大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维系着城市中的芸芸众生。

内容推荐

  马丁·帕尔将我们的日常食物、穿着以及我们游览过的地方以戏谑的手法表现出来,同时又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些人也许会认为马丁·帕尔是在将我们缺乏良好生活品味与判断力的现实问题,通过摄影这种方式向人们展现出来,尤其后期他选择使用彩色摄影技术以记录现实世界浮华的名利场。而另一;有《消逝中的上海弄堂》一书为作者的一本个人摄影作品集,也是作者秦俊记录上海老弄堂这一百姓身边题材的俊雅图文书。书中除收入作者多年以来深入上海生活拍摄的大量消逝中的上海弄堂珍贵图片,还有感而发地撰写了《镜头中的弄堂万象》、《弄堂里的万国旗》、《尴尬的亭子间》、《弄堂口的烟纸店》、《远去的石库门》等饶有趣味的十二个章节文字。全书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是一部历史感厚重的纪实摄影图书。

目录

一、概说

二、镜头中的弄堂万象

三、弄堂里的万国旗

四、上海人家传家宝——马桶

五、尴尬的亭子间

六、灶披间内是非多

七、弄堂口的烟纸店

八、远去的石库门

九、弄堂改造的成功之作

十、消逝中的上海弄堂

十一、后记

试读章节

弄堂是孩子们的天下,凡弄堂里长大的上海人没有不知道游戏“老五样”的,且个个都是一等好手。所谓“老五样”便是:滚铁环、跳橡皮筋、跳房子、踢毽子和打弹子。弄堂里的几代人都是这样从小玩到大,而且一代比一代更痴迷。无论男孩女孩,只要一放学就会簇拥到弄堂一角开始他们的游戏大全。

打“弹子”是男孩们最喜爱的游戏,彼此限定距离,瞄准对手的弹子,大拇指像扣动扳机一样发力,击中对手弹子就赢得“战利品”一颗。自己不但要接受对手的挑战,同时也要挑战数个对手,有能耐的男孩除了铅笔盒中装满赢得的弹子外,还特地缝了一个布袋,各色各样的弹子汇聚其中,不时向小伙伴们炫耀着自己的“战利品”。

女孩们玩的则是一些较为细腻文雅的游戏,如跳橡皮筋、踢毽子、跳房子等。跳房子是小女孩们的最爱,用粉笔在地上画出大小不等的方块,按照事先约定的游戏规则在方块内蹦进蹦出、跳来跳去。“跳房子”是她们一年365天玩不腻的游戏,直至女孩们长大成家后,每当提起“跳房子”,她们还是津津乐道。

弄堂是人们生活的独特天地,引来了许多流动商贩和手艺人的叫卖声,也因此构成了充满市井风情的弄堂习俗。当每天清晨东方第一抹阳光照射到弄堂墙面上时,弄堂就炸开了锅。倒垃圾的摇铃声,洗刷马桶的“沙沙”声,卖早点、卖汤圆的叫卖声,还有修棕棚床、修伞、修鞋的吆喝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在弄堂上空响彻回荡,营造了弄堂独特的生活情韵。

有句话说得好:卖什么吆喝什么。有一种吆喝在上海弄堂里听到得最多:“坏咯棕棚修伐,坏咯藤棚修伐”。因上海人以睡棕棚床和藤棚床为主,棕、藤棚床用久了,难免松怠,睡觉不舒服,就要请“修棕棚”的师傅拉紧或更换棕、藤。

“桂花赤豆糕,白糖莲心粥”,“甜酒酿要伐,糯米甜酒酿”——这是推着自行车的流动商贩在叫卖。自行车商贩的后座两边各挂着上、中、下三层的容器,每层是一个装酒酿的缸,缸里面装的就是他们吆喝的好吃的。他们的吆喝声会从这个弄堂传到另一个弄堂。

  “爆一一炒米花哦!”每当听到独轮车碾压路面的“吱吱”声和爆炒米花人的摇铃声,弄堂的小孩们就兴奋不已。在那零食匮乏的年代里,弄堂里的小孩特别喜欢吃那既松软又香脆的炒米花。只要听到“爆炒米人”的摇铃声,小孩们便端着脸盆带上一碗米,排队等待炒米花。往往是天色已晚,炒米花的炉火映红了墙壁,也映红了等候多时还未排上队的孩童们的脸庞,而孩童们渴望早点吃到炒米花的心情则更迫切。

“削刀磨剪刀”是弄堂里最多的吆喝声之一,其叫卖者所用的无非是一条长凳上面嵌了一块磨刀石和一些必备的工具,叫卖者胸前的围腰是他们最具特征的工作服,也是手艺人最具特色的广告形式。(P39-42)

序言

熙来攘往,毂击肩摩。田子坊、新天地,一边是游人如织,一边是市井家常。

孟夏时节,上海的弄堂中依然可见纳凉的大军。那些住房条件困难,通风设备较差的人家,将各种长凳、躺椅、竹榻、草席搬到弄堂口,悠哉地坐着乘起凉来——何等壮观的景象!其实弄堂正在逐年减少,眼前这一切,正在悄然成为消逝中的风光。

建筑常被看作社会生活的影子,弄堂则是上海文化的重要标志。弄堂——这个看似神秘又令人向往的词汇,是一张张色彩斑斓的被单,是一滩滩梅雨过后留下的水渍,是一段段充盈故事的人生。那一片片石砖红瓦之下,镌刻着上海市民独有的珍贵记忆。

秦俊先生耗费4年时间,潜心走访与拍摄这一处处“藏身”于现代化大都市里历经岁月涤荡的景观。上百个单元组成的石库门一排排紧密地联体而立,组成一个庞大的房屋群体。石库门建筑的间隙,形成了一条条狭窄阴暗的通道,这种通道就是已建成160余年的上海“弄堂”。这种夹杂着小布尔乔亚的优雅、阴柔、实惠、世俗的小市民生活文化讲究情调,曾经是对计划经济时代高度意识形态化、革命化、粗鄙化最具消解性的力量。

透过秦俊的视角,你会领略到上海弄堂自成一派的建筑魅力。20世纪初,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第一次提出“魔都”的概念,用其来定义“上海”这座城市,以区别于其北面1200公里开外的“帝都”北京。上海人的建筑理念如同其生活方式,注重研究实用性、可行性及可操作性,并善于“在螺丝壳里做道场”。从来不拘于传统的形式,一切均以“实用”为最高的原则,在“小巧玲珑”中透露着精明。相较而言,北京的胡同则是整齐划一,实质上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一个紧挨一个地排列起来的四合院之间的通道。

跟随秦俊的脚步,你能够身临其境地感知上海弄堂原汁原味的百姓生活。踩上“咚咚咚”的木楼梯,一个个悬挂整齐的铝锅充斥着过道,透过邻居虚掩的房门,书桌上摆放的双喇叭录音机映入眼帘,还有压着玻璃板的八仙桌,仿佛远去的弄堂生活又重新浮现。孩子们你追我赶地在弄堂中间嬉笑打闹,那一间间不起眼的烟纸店究竟记载着多少关于光阴的故事呢?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

秦俊的影像充满温度,他勇于尝试从复杂的景致里提炼纯粹的感受。优秀的街头摄影习惯将所拍摄的场景与画面以外广阔而充满活力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从秦俊所拍摄的照片中,拍摄对象进行了有效的自我表现。弄堂里的人们让摄影师走进他们的生活,向镜头展示出他们是谁、他们做的事情、他们生活的居所以及他们的情感。和很多摄影师不同的是,秦俊对图像的把握张弛有度,诸多看似杂乱的瞬间,细细品来并非肆意随拍,均是有选择地从拍摄对象当中抽离而出,丰富又不失精妙。

摄影语言的精到运用,让他的记录显得更为诚恳。就中国摄影而言,本土摄影师总被解读为尚不具备足够的视野来读懂城市,依赖于城市经验的摄影想象也远未得到充分发展。这些年,以上海为代表的大都市正日渐庞大,城市中各种力量正不断交织在一起,如何用摄影进行创作与表达,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课题。

老弄堂的消失难免会显得有些悲怆,好在影像让我们能够长久地审视历史与当下。在此,感谢秦俊先生所付诸的辛苦和努力得以为我们呈现这些值得珍视与回味的作品。

晋永权

2016年8月18日

后记

后记

摄影是有魅力的,透过镜头看到的不仅仅是你所看到的画面,这里还有一种坚强,一种信仰,一种感悟,一种生命。

纪实摄影是摄影中具有重大影响的类别之一,一直以来,摄影的纪实功能给人们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眼见为实”。

四年前当我背着相机穿行于弄堂拍摄之时,只想给即将消逝的弄堂留下点影像,回家后再写上几句文字,留作纪念。闲暇时翻开看看,也算是打发时光。然而,这原本属于自己的一些“记忆”,却被朋友们举荐成书,一来可以让这些弄堂影像便于保存,二来就算“自娱自乐”也得有个先后顺序。于是,我鼓足勇气从拍摄的几千张照片中选出若干,再撰写了一些拙文,编辑出版了本书,也算是对我这个自称为“摄影人”的人生有个交代吧。

摄影是有魅力的,透过镜头看到的不仅仅是你所看到的画面,这里还有一种坚强,一种信仰,一种感悟,一种生命。我喜欢摄影,更喜欢摄影的过程,向往着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憧憬着拍下自然世界中最美好的画面。我喜欢用相机记录下现实生活中的神奇和美妙,记录下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无限的愉悦,这可以让我从中收获别人未曾感受到的快感,弄堂的拍摄足以为证。

本书的编辑出版,是我摄影经历中的一次总结和洗礼,更是对我今后摄影创作的鞭策和激励,并以此将我的思想与思考定格在永恒的瞬间。这是我对社会状态的向往,是我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我还将端着相机不停地走下去,努力将社会生活中朴实的自然之美、视觉之美、气氛之美和感悟之美提炼出来,从心灵深处挖掘出来,再带回社会,即使是我的能力未及,也将竭尽全力。

本书从摄影、撰稿到出版印刷得到诸位领导与好友的鼎力相助:

感谢我国著名摄影家、摄影评论家、《中国摄影》杂志总编晋永权老师百忙之中为本书写序,并从艺术摄影角度给予指导与引领。

感谢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严歌平先生在我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指导与帮助,并提出诸多专业意见与建议,才使得本书写作得以完成。

感谢摄影家刘洪、马春雷先生在摄影方面给予的支持。

现居住在上海的老友凌志良先生是地地道道坐在马桶上长大的上海人。自打我端起相机钻进弄堂拍摄的那一刻起,就得到这位“上海通”的支持。帮我出谋划策,指导我的拍摄路线,书中的许多故事情节也都来源于他的口述。

最后不能忘记的是那些在弄堂拍摄期间遇到的一见如故的诸位朋友,尤其是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兼职教授、当代画家、摄影家乐建成先生,正当我在拍摄“马桶”、“棕棚床”专题“踏破铁鞋无觅处”时,经朋友介绍认识乐先生后便“得来全不费功夫”了。除此之外,乐先生竟然成了本书的“特邀编审”,尤其是弄堂里的风土人情、世俗习惯,这位老上海人,“诲人不倦”地指出书中缺陷与不足,使得本书更加具有真实感和可渎性。借此机会再次向乐先生说一声“感谢”。

至此,上述诸位及诸多文中未及朋友,笔者一并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消逝中的上海弄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秦俊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905486
开本 16开
页数 1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2016276477
中图分类号 J421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6
17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