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士人
内容
编辑推荐

何立明著的《中国士人》采取历史纵观的角度,从殷、周开始,一直写到清代,可以说涵盖了整个有信史可查的中国古代史。对每个时代的士人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详细讲述他们的活动与贡献,显示出各自作为士人而又并不相同的命运、生活与思想和智慧。这样读下来,就能对中国古代的士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所以说,这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士人的书,也是从一个特定侧面了解中国历史的书,对于希望了解历史和人的读者来说,确实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何立明著的《中国士人》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一批典型士人的人生事迹,描述了他们的知识思想、精神信仰和气质人格,呈现了不同朝代士人的不同品性与人格风貌,也介绍了其所处朝代的社会特征与文化流变。通过对代表人物的行迹、品格的展示,可看出传统思想文化的变迁,为今天的读书人提供可取可用的人文历史资源。

目录

概说 中国士人

 导语:什么是士人

 一、士人与读书人

 二、士人与士、士大夫

 三、士人与道德仁艺

 四、士人与历朝历代

第一章 殷商西周

 导语:士人缘起

 一、殷商之士:掌管意识形态的贵族僧侣

 二、西周之士:低层贵族和有职事之人

 三、东周士人:有文化无“恒产”的读书人

 四、周代文化:文治,士人的文化起点

第二章 春秋诸子

 导语:士志于道

 一、卿士管仲:新兴士人的“启蒙”大师

 二、元士孔子:“儒家高尚的等级理想”是培养君子

 三、兼士墨子:草根阶层哲学家

 四、隐士庄子:一个无为主义者

第三章 战国士人

 导语:游士谋权

 一、义士程婴:士人的力量来自何处

 二、儒士孟子:“舍生取义”,照亮中国士人思想三千年

 三、游士苏秦:无立场的人格

 四、辩士李斯:一位揣摩王权的高手

第四章 西汉士群

 导语:烈士慕义

 一、博士董仲舒:皇权政治的立法者和阐释者

 二、直士司马迁:伦理述史,史记是一部“谤书”

 三、节士苏武:一个人的民族气节

第五章 东汉士林

 导语:处士横议

 一、高士严光:传教之人,非帝王将相所能比

 二、清士李膺:一个担当“反对党首领”的士人

 三、烈士范滂:“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第六章 魏晋士族

 导语:名士风流

 一、俊士嵇康:一曲广陵散,司马氏砍去了大好头颅

 二、名士谢安:真名士自风流

 三、晦士刘徽:几近湮灭的一个科学闪光点

 四、退士葛洪:一个养生全才

 五、逸士陶渊明:“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

 六、画士宗炳:“山水画”中的隐士

第七章 唐代士习

 导语:文人无品

 一、杰士王勃:少年诗歌天才杀人案

 二、禅士慧能:西域佛性安立于东方德行

 三、世士韩愈:一个才情分裂的典型

 四、吟士杜甫:唐人编唐诗集,很少选杜甫

 五、朝士白居易:伟大诗人不伟大的一面

 六、居士王维:母亲崔氏有影响

 七、朴士冯道:士人的第三条出路

第八章 宋代士阶

 导语:得君行道

 一、英士范仲淹:读书人的光荣和梦想

 二、特士王安石:一场失败的国家主义改革

 三、学士苏东坡:把品性作为生命的人

 四、哲士朱熹:哲学家,又是帝师

 五、淑士陆九渊:一个家族核心的学派

 六、乡士吕大钧:乡绅代表,村规民约第一人

第九章 明代士行

 导语:觉民行道

 一、庄土方孝孺:家国不分,殉了天下读书人

 二、野士王阳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三、狂士李贽:一位另类思想家

 四、知士徐光启:宰相、科学家和天主教徒

 五、漫士袁宏道:一封家书,一份享乐主义宣言

第十章 清代士绅

 导语:经世致用

 一、列士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一丛思想的苇草

 二、异士徐继畲:“兀兴腾(华盛顿)异人也”

 三、国士左宗棠:一个寻常举人怎样炼成封疆大吏

 四、绅士张謇:儒家抱负接驳西方宪政

 五、士民梁启超:做“新民”,学做最优秀的西方人

第十一章 士人消亡

 导语:道破士亡

 一、社会角色原因

 二、政治制度原因

 三、知识结构原因

后记

试读章节

概说 中国土人

导语:什么是士人

在古代中国,士人首先是一个社会阶层,位于“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最上端。其次,士人是一种存在类型,“耕读传家、诗书济世”①是文化特征。第三,士人是一个精神群体,是“把品性作为生命”②的一群人,是道义、气节、趣味、礼仪的源泉。

一、士人与读书人

中国自古是一个礼仪教化之邦,讲究人品贵重。一是重人品。人品是人的综合价值体现,比权力和财富有另一种更高价值,反映了人的出身与素养的高低。二是重品位。品位分等是“以人为中心”,有品没品,人品是否人流,是对一个人的累世评价。所以与积劳而徙的职位相辅,积代以致的品位在古代一直是更根本的考察标准。一个察事,一个考人,社会越传统越讲出身。周代的卿、大夫、士序列,就是从属个人的品位而不是职位。品节(阶)制度始创于秦代,到了汉代已经比较严谨。“品节斯,斯之谓礼”,③两汉已经有了流品走向。唐宋时开始讲人流,“太宗初定官品令,日朕设此官员,以待贤士。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止可厚给财物,不可授之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④士庶分野,杂色不人流品。魏晋士族门阀政治东风送暖,人分九品。清浊有别、士庶有别、文武有别、官吏有别,品位因素百花争艳。再到明清科举分流,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为“清流”,能做大官,举人为“浊流”,永为小吏,自此两分。流品观念在中国很深入,影响至今,即或在行业与行业之间,也显分清浊高下。文官武官一样是官,官阶品位尽管相等,但在流品观念下,文官武官又显然有分别。唱戏也是一职业,然而在中国人脑筋里,唱戏的自成一流。这一流,那一流,各自有品,等级不同。种田的、读书的,也同样是职业,而除开职业之外,却夹有另一观念,这就是所谓的流品。①东汉魏晋“品藻人物”,以人物的世家、道德、才能考察。但出身往往拿不准,从而定夺品位更难。最后,看人还是看其是否“读书”出身。

“读书人”出身为什么渐渐成为擢拔官员的标准?这个“读书有用”观念的形成,跟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性三品”观念不无关系。他认为人分三层,上品“圣人之性”天生为善,无需教化;下品“斗筲之性”天生为恶,教化无用;广大的中品“中民之性”,也就是万民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②是可以读书教化成善的。一个读书人自小读圣贤书,可以改变气质品性。后来,东汉王充在察举(考事)、征辟(文吏)与太学(儒生)三者比较中,大力肯定读圣贤书可以改变气质品性这一观念:

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染自黑。此言所习善恶,变易质性也。儒生之性,非能皆善也,被服圣教,日夜讽咏,得圣人之操矣。文吏幼则笔墨,手习而行,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为己,勉赴权利;考事则受赂,临民则采渔,处右则弄权,幸上则卖将;一旦在位,鲜冠利剑。③

王充说,读圣贤书披服圣教,自然能变品性;读圣贤书人得圣人之操,当然能做好官。尤其与文吏、考事一比,读书出身的儒生最行圣教,从而德性最好。隋唐之后,宋代给读书人身份最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对读书人最贵,满朝“尽是读书人”。实际上,董仲舒说“读书有用”,王充说“读书可靠”,宋代说“读书万能”,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个人读书,就能有机会改变个人和家族的命运。在清代,曾国藩将读书的功用推到极致,说读书还能够改变一个人的骨相。他劝儿子读书,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④在传统中国,读书之风深入社会骨髓。曾国藩把读书与身份、品性、仕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自孔子曰“学而优则仕”⑤,中国士人就已经成了一群“职业读书人”。⑥他们坚信诗书不负人,靠文章能立身,带着圣贤理想,在变动的政治文化制度下,展开自己的人生:或高登帝王之师,或位列达官贵胄,或跻身英雄豪杰,或隐居三教九流,或沦为引车卖浆者。

由于士人自小读圣贤书,天长日久,形成读书人的习得、行为取向、价值观念等,外显为一种特有的士人文化类型。他们受制于品性也得益于品性,故形成了一群“把品性作为生命”的人。所以,谈论什么是中国士人,就是谈论一组与耕读传家、诗书济世要素相关的文化特征,谈论一组被压抑的建功立业的渴望和琴棋书画的记忆,谈论一组道义气节、博雅礼仪的气质人格。说到底,就是谈论中国两千年来读书人的光荣和梦想。

二、士人与士、士大夫

可以先从士、士人、士大夫的区别,看什么是士人。西周时期,士是一个血缘等级。政治上,士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等级的最低层。宗法上,大夫臣士,士依附于卿大夫,不得有僭越之举。经济上,士有一定数量的“食田”、“禄”足以代其耕,可以不劳而食。文化上,士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多种教育。因而,士的职业是多样化的,或充任武士,或作卿大夫的邑宰、家臣,或在天子、诸侯的宫廷和基层行政机构中担任一般职事官。春秋中晚期,礼崩乐坏、宗法制松弛,士一方面除了六艺知识,已经一无所有;另一方面,不再受卿大夫的役使,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因此,士的等级逐渐瓦解,变为士人社会层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已经作为一个社会层级。其来源,一方面是没落贵族,由士沦为士人;另一方面是大国争霸、诸侯国“尚贤”,对智能、知识的需求急剧增长,在“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①的新观念下,庶人进私学,培养出大批有文化的人,而有文化的庶人上行则为士人。由此,社会上下通道打开,促成了士人的崛起。“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指的是士人与官僚合二为一。从士人到士大夫,显示了士人介入政治,进入政治中心地带的历史动向。士大夫是士人政治精英与文化精英的合称。从历时来看,士、士人和士大夫的来源及性质不同;共时来看,士、士人和士大夫的功能是一致的,在传统士农工商社会分类中,都归类为士人这一社会阶层。

P1-3

序言

中国的士人,近代以来又称为知识分子,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作为整个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阶层,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与文化的责任。所以,他们也总是被社会其他阶层人士另眼相看,由于人们立场与角度的不同,而对士人有着不同的评价与判断。

以前有人写过《士与中国文化》的著作,曾经受到不少人的好评。但这部书并没有完整地研究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士人问题,所以还不能给读者呈现中国古代士人的整体样貌。再者,人们也往往用现代西方学者对产生于西方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的概念来定义中国古代的士。虽然二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还不能完全等量齐观。所以如何从整体上展现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士人群体形象,以及如何对中国古代士人进行符合历史事实的定性评论,还有待于中国学者根据中国历史的大量记载,做出全面的、准确的描述与分析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何立明的《中国士人》一书对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此书采取历史纵观的角度,从殷、周开始,一直写到清代,可以说涵盖了整个有信史可查的中国古代史。对每个时代的士人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详细讲述他们的活动与贡献,显示出各自作为士人而又并不相同的命运、生活与思想和智慧。这样读下来,就能对中国古代的士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所以说,这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士人的书,也是从一个特定侧面了解中国历史的书,对于希望了解历史和人的读者来说,确实值得一读。

中国的历史是漫长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涌现出众多的士人及其杰出代表,他们的事迹和思想被记载和反映于中国众多的历史书中。只有广泛阅读这些中国古代的历史书籍,我们才能全面掌握中国历史中的各类士人的情况,所以,此书的撰写,也反映了作者博览史书而又能够撷取其中精华的眼光和能力。由此而写成的这部书籍得以问世,是值得我们庆贺的。最后,非常期望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的士人问题,为我们写出更多更好的相关著作,以飨吾等了解中国历史与人物之愿。

刘韶军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2016年4月25日

后记

关于中国士人历史的书,目前出版的主要有三类。

一是文化总体论,有文化流变,没有个体风貌。如美籍华人学者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是侧重于文化史的开创性的研究,呈现的是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文化风貌。其写法是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组成一个成系列的史学专题的研究。以之展示“士”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但这本书没有涉及士人个体风貌。二是断代生活论,有生活品类,没有个体人物。如国内李洪权《魏晋生活掠影》、毕宝魁《隋唐生活掠影》等。这类书分类描绘的是所在时代的饮食文化、士子女子服饰、发型与化妆、酿酒技术及饮酒习俗、茶道技巧与茶趣等,这些古代士人(为主)的生活状态和情况。但也没有涉及士人个体,没有涉及其生活趣味与历史变迁的关系。三是个人传记,有个人业绩和所在时代社会背景下的活动。如章开沅的《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写张謇是一个失败的,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实业家,是一个过渡性时代中的过渡性人物;陈文革、何文俊、祝干湘的《千秋家国左宗棠》写左宗棠一生,复杂而充满传奇色彩,但传记所限,无法涉及整个中国士人历史背景,历史印象是局部的和片面的。总之,缺少一本个体形象与总体历史互相兼顾,全面介绍中国士人的书。尤其是缺少一本总体介绍中国士人的知识趣味、社会精神和人格形象及其流变历史的书。

本书名为《中国士人》,就是在上述现状与思考下,试图在相对集中的篇幅中,给那些对文史知识相对陌生的(如理工科大学生)人群,写一本既是自诸子(春秋)—游士(战国)—吏士(秦代)—博士(汉代)—处士(汉末)—名士(魏晋)—隐士(东晋)文士(唐代)—学士(宋代)—绅士(明代)—士民(清代)以来的士人精神流变史,也是能够涵盖中国知识、思想和信仰的旨趣历史,又是比较个性分明的一组中国士人形象史。中国士人形象、知识趣味和人格精神流变,大致经历了从春秋贵族社会到士民社会;从汉魏门阀社会到士族社会;从唐宋世家社会到士大夫社会;从明清绅商社会到平民社会这么一个历史变化,本书在这些变化中,将士人的故事一一道来,源流相续,首尾相接,并借助中西文化比较,建立一个视角立体、相对完备的中国士人历史面。最后,借以为当下的读书人提供精神、志趣、人格,以及知识、思想和信仰的反思。这是本书的意图。

本书源自课堂讲稿,动笔于二〇一三年一月,完稿于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定稿于二〇一六年二月。历时三年,仍然遗有一些讲稿的痕迹。总体上以时代为序编排,但也有几处人物时序上的错动,各章内部排列也间有不合时序者。这是以主题为核心的叙事原则所致,特予以说明,并请读者对本书提出意见。借此机会,也对妻子左锋在撰写此书期间的生活支持和帮助予以感谢。

何立明

二〇一六年二月二十日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士人”给予了清晰的说明,对他们的思想意识、社会活动、历史作用等都予以介绍,给读者一个立体、全面的“士人”形象。全书文字描述流畅而生动,文句很有特色,避免了历史读物的八股味道,使读者能够比较轻松地吸取历史知识。总之,阅读《中国士人》是一个有益而愉快的经历。

——郭建(复旦大学法学院法律史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书颇有新意,对中国古代士人做了专题研究与论述,具体而翔实,既有全局的关照,又有个案的细节,是人们了解历史的一部好书。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士人独到的文化特性,又能通过他们的事迹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侧面。相信人们在读过此书后,会重新对中国士人形成客观而准确的印象与认识。

——刘韶军(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士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立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152701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6
出版时间 2017-04-01
首版时间 2017-04-01
印刷时间 201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2016145390
中图分类号 F825.4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3: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