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约翰·摩尔·阿利森/南京不会忘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在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出版社组织专家编撰出版了“南京不会忘记”丛书。卢彦名著的这本《南京不会忘记:约翰·摩尔·阿利森》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本书采用第三方人士的独特视角,借助大量的中、美、德等国的原始文献、书信、日记,再现了国际义士约翰·摩尔·阿利森的勇敢和大义。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单纯讲述历史,更是为了记住在黑暗中的人性光芒,在人间炼狱中的一抹温暖。

内容推荐

约翰·摩尔·阿利森,美国人,外交官。卢彦名著的这本《约翰·摩尔·阿利森》为“南京不会忘记”丛书中的一本。全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按照史书的一般写法,以人物为主体,事件为线索,故事为载体,将早年生涯、驻华外交官、临危受命、再抵南京、阿利森事件、不辱使命、余生浮沉七部分内容叙述出来,让世人永远铭记其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目录

早年生涯

驻华外交官

临危受命

再抵南京

“阿利森事件”

不辱使命

余生浮沉

主要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阿利森对此事极为重视,决定亲自前往调查,并就此案件照会了日本使馆,并安排和日方进行联合调查。

1月26日下午,在日本使馆警察和便衣宪兵的陪同下,阿利森、里格斯、那名妇女,以及另外两名中国人,一起到案发地点去指认强奸犯。日本人允许妇女和另一名中国人进院子。此刻,阿利森和里格斯停下来就他们是否应该陪妇女进去交换了意见。

1月26日,日本领事馆警备官武富与两名宪兵找到了里格斯,然后他们一起去美国使馆拜访阿利森。阿利森与他们返回金陵大学,前往那名中国妇女被劫持的校园工场调查。据受害妇女称,日本士兵曾将她带到邻近的房子里,之后又将她释放回工场。日方人员想把那位妇女带到曾用来拘禁她的房子,阿利森、里格斯及日方人员很快到达该地。“这所房屋并非美国财产,但应是第三方财产。该房已为日本军事驻扎地,但是初到时从外表无法判断。”中国妇女被带进该房后,阿利森和里格斯随后跟了进来。

英国外交官普利多·布龙在报告中描述:阿利森和里格斯等人“刚迈进门口一两步,一名日本卫兵突然出现。阿利森被打了一耳光,里格斯的领结被撕下。一位日本军官则走过来大声谩骂美国人。与美方人员一起的日本宪兵企图调停,但是他们也与军方人员争吵起来。宪兵刚一提到这两个外国人是美国人时,在场的军方人员立刻暴怒起来”。

提及此事的还有鼓楼医院的医生威尔逊:

为了维护公众权益,阿利森理所当然地设法干涉了这件事。日本人却当众殴打他,显然想抢占理由。贝德士详细记载了事件过程,非常值得一读。我将简单讲述阿利森请他报告非法闯入美国房屋的案件。据查理·里格斯说,有天夜里11点,3名日本宪兵闯入(金陵)大学农学院(与查理·里格斯的店铺有段距离),带走一位妇女到他们的总部,强奸了3次,才把她放了回来,这件事报告给阿利森。贝德士和里格斯带那位妇女一起去辨认她被掳去的地方之前,阿利森和里格斯就和几位日本领事馆警察去了那个蛮横施暴的地方,日本人狡辩宪兵在履行他的职责,这纯粹是废话。那个日本警察于是把这位妇女带到日本大使馆询问,阿利森要求日本领事福井先生保证那位妇女的人身安全。过去发生了一个类似的案件,一个中学的男孩,彻底失踪,肯定死了。答应两小时,她却被扣了30小时,他们真是太狡猾了。昨晚10点,他们把她带到我们的房子,列举出她的故事里的5个错误。这些错误是墙的颜色、台阶的级数、灯的位置和她被强奸的时间。就事件本身来说,没有什么分歧。他们列出这些错误,是想保住他们的面子。那个妇女被放回,我想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

而阿利森本人在报告中是这样回忆当时的场景,

因为以往中国人指控日本人做坏事受到恐吓,里格斯先生不希望妇女单独进去。宪兵说我们最好不要进屋,但并没有肯定地说我们不能进去。一名宪兵强行带走妇女,穿过敞开的院门,后面跟着里格斯先生。我跟在后面,刚刚走进大门,我俩停下来商量。正商量间,一个日本兵愤怒地冲过来,用英语大声嚷嚷:“退出去!退出去!”与此同时,把我往后推向大门。我慢慢向后退,还没来得及出门,他就打了我的耳光。然后转身同样打了里格斯先生。和我在一起的宪兵只稍微做了制止日本兵的动作,其中一个宪兵用日语说“这些是美国人”,或者意思差不多的话。这时我们已到大门外的街上。一听说我们是美国人,那个日本兵气得脸色发青,重复“美国人”这个词,并企图袭击离他最近的里格斯先生。宪兵制止了他,但他已把里格斯的衬衫的衣领和纽扣撕扯下来。此时,这个部队的指挥官出现了,对我们无礼地大声叫喊。里格斯和我没有碰过日本兵,除了和跟我们在一起的宪兵说过话,我们没有和任何日本兵讲过一句话。

事后,日本军方发言人狡辩说:“这起事件缘于阿利森傲慢的态度,他对待日本士兵犹如警察对待不法之徒。这件事也必定是阿利森不顾其外交官身份,采取公开批评日军的态度所致。”阿利森本人则否认被打之前与日本卫兵有过任何语言的交流,强调决没有碰任何一名日本士兵,也决没有跟同行的警察之外的任何人说话。阿利森还指出,里格斯也被日本卫兵打了一记耳光。在犹豫一番之后,阿利森最终决定将此事件上报给美国国务院。

P68-71

序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守南京的美籍人士,以及大屠杀后返回南京的美国外交官,利用特殊的身份,在目睹、收集、调查和抗议侵华日军对在南京的美国财产和人员侵犯情况的同时,还调查和揭露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烧、杀、淫、掠暴行,并留下了大量第一手的文献档案资料和外交文件。在这其中,时任美国驻南京大使馆二等秘书的约翰·摩尔·阿利森(John Moore Allison)是身份非常特殊的一位人士。这位长期游走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美国资深外交官,为我们了解南京大屠杀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南京的沦陷,对身处战火中的人来说,无疑是生死转瞬的极端状态。在近代中国的大背景中,战争似乎比和平更为寻常,尤其对相对超脱于战火之外的西方人士来说更是如此。日军在南京大屠杀前后不仅对中国人大肆施暴,而且广泛地侵害了第三方的权益,并引起了相关受害者与日方十分频繁地在多层次的交涉。可以说,南京大屠杀是一场涉及多国的国际暴行。在此期间,以阿利森为代表的西方外交官群体,以忠实履行外交官职责的方式,在努力制止侵华日军暴行的同时,沟通中国大众和中美高层,推动了中美之间的互动,从而在宏观政策上以及中美两国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推动美国对日本的武器禁售决定。他们的活动不仅对当时的中国,而且对战争局势以及东亚秩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虽然事发于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然而中文资料却相对零散,且直接相关者多为回忆等事后形成的资料,在讨论问题时有效性和准确性都有所欠缺。与之相对的是,人数很少的西方人士却在第一时间形成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南京大屠杀期间返回南京的美、英、德等国外交人士形成的外交档案,其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约翰·摩尔·阿利森/南京不会忘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彦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315683
开本 32开
页数 1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3
出版时间 2016-12-01
首版时间 2016-12-01
印刷时间 201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42
CIP核字 2016279420
中图分类号 K837.127=5
丛书名
印张 3.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188
12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