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出版社组织专家编撰出版了“南京不会忘记”丛书。王卫星著的这本《南京不会忘记:约翰·拉贝》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本书采用第三方人士的独特视角,借助大量的中、美、德等国的原始文献、书信、日记,再现了国际义士约翰·拉贝的勇敢和大义。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单纯讲述历史,更是为了记住在黑暗中的人性光芒,在人间炼狱中的一抹温暖。
图书 | 约翰·拉贝/南京不会忘记 |
内容 | 编辑推荐 在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出版社组织专家编撰出版了“南京不会忘记”丛书。王卫星著的这本《南京不会忘记:约翰·拉贝》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本书采用第三方人士的独特视角,借助大量的中、美、德等国的原始文献、书信、日记,再现了国际义士约翰·拉贝的勇敢和大义。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单纯讲述历史,更是为了记住在黑暗中的人性光芒,在人间炼狱中的一抹温暖。 内容推荐 约翰·拉贝,德国人,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经理。王卫星著的这本《约翰·拉贝》为“南京不会忘记”丛书中的一本。全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按照史书的一般写法,以人物为主体,事件为线索,故事为载体,将拉贝早年生涯、中国之旅、拉贝被遣返回国、重返中国、南京安全区面对灾难、回国之后、对其永远的纪念等八部分内容叙述出来,让世人永远铭记其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目录 早年生涯 中国之旅 遣送回国 重返中国 南京安全区 面对灾难 回国之后 永远的纪念 主要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在拉贝看来,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中下层民众都具有这种精神,但是周工程师的这番话证明了这种精神的存在,而且这种精神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令拉贝十分感动。 进入11月,在日本飞机不断轰炸南京的同时,上海的战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1月5日起,为配合日军上海派遣军的进攻,尽快打破僵持不下的战场局面,以柳川平助为司令官的日军第十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包抄中国军队侧翼。登陆的日军还升起挂有“百万日军登陆杭州湾”标语的气球,虚张声势,以震慑中国军队。 数万日军的突然登陆,使中国军队腹背受敌,陷入极为不利的局面,战局急转直下。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中国军队开始从上海撤退。11月12日,上海失陷。 在日军占领上海的同时,日军华中方面军在司令官、陆军大将松井石根的指挥下,迅速向南京方向进击,企图一举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围歼中国军队于南京城下,迫使中国政府答应日本提出的苛刻停战条件。 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中国政府为持久抗战计,决定迁都重庆。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此后,各级政府机关、学校等纷纷撤离南京,一些上流社会人士和富商大贾也陆续撤离。一时间,南京的船票和车票十分紧俏,价格高涨,可谓一票难求。而广大下层民众则因买不起船票或车票,不得不滞留南京,或是“跑反”到邻近的乡村。一时间,南京城内群情不安,人心惶惶。 直到1937年11月初,从8月中旬开始的淞沪战事仍在持续。战争使许多上海市民无家可归,沦为难民。这时,上海的报纸、广播不断报道法国神父饶家驹在上海南市设立难民区的消息。饶家驹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呼吁中日交战双方同意他在南市设立难民区,以便为普通平民提供一个躲避战火、相对安全的避难场所。中日双方对设立南市难民区均表示同意。11月9日,上海南市难民区正式运行,一时间,许多难民拥入南市难民区避难,最多时达10余万人。 11月中旬,就在日军向南京快速推进、步步进逼之时,以唐生智为司令官的南京卫戍军也在南京周围赶筑工事,积极备战。中日两军围绕南京城的一场攻防大战已不可避免。 此时,在南京城西部一所美丽的校园内,一位女性正在四处忙碌着,她就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务长、美籍教师魏特琳(Minnie Vantrin,又译为沃特林,中文名为华群)女士。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名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女子教会大学,1913年由美国教会倡导创办,1915年在南京正式开学,1930年更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37年,随着国民政府及南京高校的西迁,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也在校长吴怡芳的率领下西迁四川成都。在学校西迁前夕,吴怡芳校长将南京校园托付给学校教务长魏特琳女士管理。此后,魏特琳便留在南京守护校园。 面对日本飞机的猛烈轰炸和日军的步步进逼,魏特琳深知,围绕南京城的一场大战在所难免。1937年11月17日,魏特琳致信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员佩克,建议在南京设立一个安全区域,以保护南京平民免遭战火殃及。魏特琳在信中进一步表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愿意将校园及校内建筑作为“安全中心”提供给难民,以躲避战火。 在南京平仓巷3号,坐落着一栋二层小楼,这是金陵大学美籍农业经济学家卜凯教授(赛珍珠的前夫)的家。由于卜凯当时不在南京,他将自己的住房暂借给了金陵大学美籍教授米尔斯、贝德士(Miner Searle Bates,中译名为贝茨)、斯迈思居住。11月17日,米尔斯、贝德士、斯迈思三人相约来到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员佩克家,与佩克商讨建立安全区的问题。他们借鉴上海南市难民区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在南京建立安全区的设想,其目的同样是为无辜的南京市民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难场所,以避免他们被战火殃及。 当时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深知,设立安全区,必须征得交战双方的同意,以保证双方军队在交战中不进入这一区域,也不炮击或轰炸这一区域。为此,他们首先征求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意见,并希望通过美国驻华大使馆代向日方转达设立安全区的建议。对米尔斯、贝德士、斯迈思等人的建议,美国驻华大使馆表示,愿意代向日本方面转达。 几乎是同时,金陵大学校董会董事长杭立武也将设立安全区的建议向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作了汇报,王世杰不仅表示赞同,而且还与南京卫戍司令官唐生智进行了沟通。虽然唐生智没有立即表态,但表示愿意与蒋介石进一步商讨这个问题。 P52-55 序言 在德国首都柏林西郊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墓园内,安葬着一位普通的德国人。从1950年到2013年,这位德国人已经在这里沉睡了63年。 2013年12月11日,在这座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教堂墓园,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纪念仪式。来自中德两国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60多年前逝去的普通德国公民,缅怀他对南京人民所做的人道主义救助。这位普通的德国人就是约翰·拉贝(John H.D.Rabe,又译为拉比、雷伯、锐比,中文名为艾拉培)。 早在1997年,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墓园内的拉贝墓地占用时间就已逾期,柏林市政部门和墓园管理方根据有关规定,打算清除拉贝墓,以便将墓地租让他人。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联系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希望得到中国,尤其是南京市民的帮助,续租拉贝墓地,并重新修建拉贝墓园。托马斯·拉贝的愿望很快就得到了南京方面的积极回应。 远在万里之遥的南京市民得知这一消息,受到了极大震动。南京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决定对续租拉贝墓地、重修拉贝墓园给予必要的支持,并出面与德国有关方面协商。最后,南京市政府出资重新修建了拉贝墓园,并一次性支付了40年的墓地费用。 2013年12月,拉贝墓园修建完毕,当月11日上午,拉贝墓园落成仪式在这片并不太大的墓园中正式举行。中国驻德国大使、南京市副市长、德国外交部代表,以及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等出席了落成仪式。 一位普普通通的德国人,为何会引起远在东方的中国人民的关心和关注?约翰·拉贝与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中国城市又有一种什么样的历史情结?这一切,还要从100多年前说起。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约翰·拉贝/南京不会忘记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卫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南京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331582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3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81 |
出版时间 | 2016-12-01 |
首版时间 | 2016-12-01 |
印刷时间 | 2016-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74 |
CIP核字 | 2016279418 |
中图分类号 | K835.165.38 |
丛书名 | |
印张 | 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188 |
宽 | 12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