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知行金融(曾康霖)(精)
内容
试读章节

公元1935年,在中国为民国二十四年,论干支则为乙亥,属猪。

这一年,全球经济危机余音未散,中国亦大事不断,八年前被定为首都的南京已十分热闹,秦淮河畔关于“实行新生活,禁止烟赌娼”的标语在风中摇曳,不过夫子庙的茶铺依然一片繁忙。

此时,临近南京的上海,“白银风暴”正在蔓延开来。内忧外患、政令不行的国民政府随后进行了全面抗战前夕最重要的一轮金融改革。

这一年的气候也十分反常,冬季北平清华园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零下20。5℃极端最低气温。这年的寒风中,鲁迅眼里“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萧红出版了《生死场》,而这一年的光景更像鲁迅对《生死场》描述的评价,“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1935年,在中国历史上实为大收编的一年。国内银行界突变,宋子文重新执掌中国银行,而彼时华商纱厂正纷纷陷入困局。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危机爆发时不仅没有雪中送炭,反而借机对民营资本进行收编,不仅在实业界如此,金融业也突然被政府收编。

“千百年间,自有货币流通以来,中国民间的金融组织就没有被官方控制,特别是明清两代的钱庄、票号十分发达,成为社会自由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自1935年之后,政府突然将金融业收入囊中,自由经济之脉从此断绝。”中国企业史作家吴晓波在《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中梳理1935年的历史发现,这一年最让人担忧的还不是经济,而是越来越恶劣的战乱局势。

此时的红军正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日军不断在华北挑衅,侵华战争很快就要全面爆发了。

总之,在历史上,1935年实为跌宕起伏的一年。我们为何把1935作为第一章来写这样一本专著呢?

这些事件,不仅表面看来跌宕起伏,实质上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根源。

这本书要记录的曾康霖先生,即出生在危机四伏的1935年。

曾康霖的家庭际遇亦在大背景下随之轮转,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影子,也是他人生的起点。

“我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自己真有点说不清楚。”曾康霖在临近耄耋之年回忆出生时,儿时记忆已然模糊。经过回忆,曾康霖得出的结论是“家庭出生不能选择,家庭出生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一棵植物,就其本身而论,是无足轻重的。它构成风景的一部分,因某一机缘而在这里落地生根。朦胧的微光,沁凉的寒风,每一株花朵的闭合——这些并不是因,也不是果。”德国思想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对植物的描述和本书我们要描述的曾康霖对人生起点的描述逻辑亦有通合。

如果把“命运”二字拆开,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国家和时代,这是我们的“命”,而我们决定走的路和走多远,那是我们的“运”。我们的“命”无法选择,而决定和影响“运”的因素中,环境、性格以及诸多偶发因素是我们一生跌宕起伏的关键因素。

在现代文明史上,如果脱离了时代和国家的背景,任何一个人的经历都是苍白而没有意义的。

1935年全国不平静,四川当然十分闹腾。

曾康霖1935年10月8日出生在四川泸县,我们的叙述也无妨从四川那年发生的大事开始。

1935年3月2日上午,重庆珊瑚坝机场,身系玄色斗篷的蒋介石在宋美龄陪同下走下飞机悬梯。等候于福特飞机边的四川“剿匪”总司令刘湘心情十分复杂。

蒋介石踏出飞机,刘湘的四川控制权就将宣告结束。

时间如果往回倒一些,辛亥革命之后,四川军阀林立,混战就没停过,但山高水远且有“剿共”牵绊,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中央势力并未染指巴蜀地区。

1934年,红四方面军由陕入川打得四川军阀落花流水,此时刘湘向蒋介石求援,而国民政府正需要这样一个绝佳机会。《先锋国家历史》曾记录:蒋介石曾对其幕僚说:“川、黔、滇三省各自为政,共军入黔我们就可以跟进去,比我们专为图黔而用兵还好。……今后只要我们军事、政治、人事、经济调配适当,必可造成统一局面。”

P3-5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金融学科是一批老先生开创的,我、曾康霖算是金融学科的开拓者,中国金融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老先生们立下汗马功劳。

——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

作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您数十载潜心治学,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学养深厚;半世纪教坛耕耘,培育英才,甘为人梯。桃李满园。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

您始终不离三尺讲台,致力于金融学科的研究工作,您在推进金融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名经济人,您始终思考我国金融改革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作为一名老师,您不断探索,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培养风格。您与众多学者共同为中国金融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

曾康霖教授是中国金融理论界宗师级的人物。

——《金融时报》

半个多世纪以来,(曾康霖)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一直潜心金融学科建设和金融学术研究,成果斐然,是我国著名的金融教育家和金融理论家。

——《中国金融》

后记

作为恩师的开门弟子,应约为曾老师的传记写作后记,我倍感使命光荣。只是惶恐于笔力不够,难以淋漓尽致书写恩师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以及表达同门学友对恩师的崇敬之心。

恩师五十多年如一日,始终坚守三尺讲台,耕耘在教书育人的一线岗位,并与老一辈理论大家一道,孜孜不倦力拓理论“荒地”,坚持不懈为经济学术殿堂添砖加瓦,在推动我国金融理论研究和金融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多少年来,恩师笔耕不辍,著作等身。《金融理论问题探索》《资产阶级古典学派货币银行学说》《货币流通论》《资金论》《利息论》《信用论》《金融实际问题探索》等系列专著的出版,确立了恩师在中国金融学术界泰山巨斗的地位,展现了恩师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叩问不止的学术精神。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恩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人才培养风格,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高级金融人才,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俊才和精英。如今,弟子们奋战在祖国的各行各业,有不少已成为政府监管部门的领军人、经济金融行业改革创新的开拓者、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擎旗者。还有不少后出师门的年轻学弟学妹也正在各领域崭露头角、意气风发,显示出无限的发展潜力,弘扬并传播着恩师的思想精髓,为助力实现“中国梦”而奋力拼搏。2012年11月,恩师荣获“2013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这是对恩师学术成就最好的注解。在此,借着后记,斗胆进一步诠释恩师的学术风范和道德品质,我想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恩师总是以开阔的视野、睿智的眼光,始终站在理论前沿,立足解决实践问题。恩师不仅在金融发展理论、货币经济学等诸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还悉心指导弟子开展前瞻性的研究。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恩师就敏锐地洞察到了中国经济发展走向,鼓励我们研究中国金融资金流量、行业分布与变化规律等问题,尝试构建“宏观看趋势、中观看结构、微观看流动”的金融资金监测预警与分析模型。又如,恩师长期致力于研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生态环境与行为模式,指导我们在论证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理论构想和“大而不能倒”的学术反思。时至今日,这些学术思想仍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尤其为后金融危机时期如何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提供了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

二是恩师始终秉承学以致用的治学理念,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恩师倡导学术研究只有走出书斋,深入实际,接上地气,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一直以来,恩师坚持课堂与社会、教学与调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带领弟子们走遍大江南北,访问实务工作中的佼佼者和理论大家,就一系列诸如金融治理结构、市场退出机制、民间金融发展、金融的扶贫功能等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际调查,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对促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持之以恒的调研,不仅拓宽了弟子们的眼界,也为理论界树立了一股新风。

三是恩师重视学术历史比较,勇攀理论高峰。在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中,恩师形成了既尊重经典,又不迷信经典;既注重书本,更注重实际的科学的研究范式。恩师经常教导我们,治天下者须以史为鉴,治学问者须以史为基。长期以来,恩师特别注重金融学术史的学习研究,通过贯通古今中外,达到互鉴交流、合理吸收的目的。不仅不断填补学术空白,还引导、鼓励学生攀登一个又一个理论高峰。“继承一批判一借鉴一创新一形成理论观点一指导工作实践”成为恩师的学术风格。这种风格滋润着弟子们的思想和心灵,也让恩师的思想观点不断推陈出新。

四是恩师不仅师承前贤、弘扬传统,同时广交朋友、不耻下问。与恩师交往近25年,我感到恩师的朋友圈非常广,不仅有前辈宗师、学术同仁、青年学人,还有活跃在政府部门或市场一线、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改革者、实践者。这一传统让恩师总是能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生事物,保持思想之树青春,也推动弟子们成为金融市场改革大潮中的开路先锋。

筑高尚于师道,表学者之楷模。恩师为人谦逊宽厚,始终在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做学问,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典范。恩师还经常告诫我们,工作再忙也不要忘记读书、思考,否则就会辜负博士的名号,就会落后于时代。记得我刚来深圳工作时,恩师来我办公室,首先要看书架上摆了什么书?来家里做客时,首先要看书房有没有书?在看什么书?如今,恩师虽已80高龄,还在孜孜不倦地做学术研究,著书立说,这是对弟子们的莫大鼓励与鞭策!我因此牢记恩师的教诲,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工作之余的一大乐趣。我相信,弟子们大都在读书中找寻到了人生乐趣与力量。

恩师不仅是我们的学业导师,更是我们的人生导师。恩师总是以父亲般的慈爱教育大家说:人生的旅游中,每个人都要守好心,走好路,想得远一点,看得淡一点;工作中,委屈了,默默无语,误解了,微微一笑;不抱怨、不言苦、不认输;压抑了,换个环境呼吸,困惑了,换个角度思考;成功了,坚持淡泊前行,失败了,蓄满信心再来;要珍惜家庭幸福,珍惜学友情谊。如此语重心长的教诲,让弟子们听了心里暖暖的,力量足足的。我相信,恩师的教诲就像一盏指路明灯,指引着每位弟子砥砺前行,演绎出更加精彩、更加美好的人生。在此,我代表弟子们向恩师表达崇高敬意,祝愿恩师学术常青,思想常青,永远健康快乐!

九一级开门弟子:黄铁军

二〇一五年五月三日于北京

黄铁军:早年曾任教于原湖南财经学院金融系,后任职于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证券业务部总经理、支行行长;从1995年起,长期担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期间,曾兼任中国结算深圳分公司总经理,赴美国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矾分校)进修深造;2014年11月起,担任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

目录

第一章 泸县往事

第二章 光华园书生

第三章 新使命

第四章 锐意改革

第五章 突破创新

第六章 大爱无疆

第七章 再攀高峰

第八章 曾老师如是说

第九章 大家谈曾康霖

附录 曾康霖自述:往事并不如烟——一位老校友的回忆/曾康霖人生坐标

后记一 人生导师

后记二 一场华丽的冒险

致谢

序言

序一 书写中国现代金融新篇章

曾康霖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金融学家,他和他同时代的金融学家一起,用不懈的努力、辛勤的付出,书写了中国现代金融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新篇章。

曾康霖教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追随者,他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实践相结合,致力于研究金融学基础理论。他的系列学术专著系统地梳理和研究了金融领域中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他的财政银行体制的改革理论,他的“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等研究成果,为金融改革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操作方案,为发展中国特色的金融学理论做出了卓越贡献。

曾康霖教授从教50余载,为人谦逊,诲人不倦,爱护学生,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他为金融实践部门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尊师。

《知行金融:曾康霖》这本书及其学术思想记录了曾康霖教授的师者一生及其学术研究。师者的风范表率、丰硕的学术成果,将勉励着后辈金融教育和科研工作者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中国金融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内容推荐

张小军、秦立军、马玥著的《知行金融(曾康霖)(精)》是一部波澜开阔的曾康霖人物传记,集80年人生经历之大成,其低调而又执着的研究和用心育人故事,极为感人,非常时期的人生微妙而又传奇。一切从1935年四川泸县的乡野开始,生逢乱世,从奔波一家生活开始,他初中毕业开始去做乡村税务员,端上公务员铁饭碗后却选择放弃,再进入四川财经学院学习。在建国初期的波折下,新鲜的大学生活还没全面展开却接连迎来政治运动,几经沉浮,十余年荒废再上讲台的他使出浑身解数,终于奠定西南财经大学在中国金融教育界的江湖地位,他培养了中国金融界X高决策层的一批又一批人才……从参加乡村收税到再进校园,再到走上讲台,坎坷65年,道尽不为人知的艰辛。作为中国现代金融学科建设成功的教育家代表,他的弟子遍布金融投资政商学界,并潜移默化影响中国投资,其创新研究和人生追求,对新中国金融体系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编辑推荐

张小军、秦立军、马玥著的《知行金融(曾康霖)(精)》是一部曾康霖传记,首次公开曾康霖80年的跌宕人生!首次披露新中国跌宕起伏的金融学科建设和金融业发展内幕!首次总结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科建设的成功哲学,道尽不为人知的艰辛历程!首次披露老一辈金融教育家管理育人之精髓和大智大慧!首次揭秘从乡村税务员到金融高管教父的激荡人生!披露治学研究之艰辛,为更多人治学增知带来关键性指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知行金融(曾康霖)(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小军//秦立军//马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013352
开本 16开
页数 29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16
出版时间 2016-02-01
首版时间 2016-02-01
印刷时间 201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62
CIP核字 2015263328
中图分类号 K825.34=76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5
17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