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年编著的《中国陶瓷茶具珍赏》介绍了从新石器时代至今中国历代陶瓷茶具的多样化风格、面貌及其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当然有些学术问题至今仍未有定论,如在历史上,用以盛载或倾注不同液体的水注、酒具与茶具相继成形,在研究这些器物的演变及用途时,必须着眼于它们的实用性和社会功能。
图书 | 中国陶瓷茶具珍赏(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李文年编著的《中国陶瓷茶具珍赏》介绍了从新石器时代至今中国历代陶瓷茶具的多样化风格、面貌及其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当然有些学术问题至今仍未有定论,如在历史上,用以盛载或倾注不同液体的水注、酒具与茶具相继成形,在研究这些器物的演变及用途时,必须着眼于它们的实用性和社会功能。 内容推荐 中国古陶瓷茶具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沧桑岁月,她们是炎黄子孙数千年来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的载体,是中国华夏文明智慧的结品。 李文年编著的《中国陶瓷茶具珍赏》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使用的茶具及其文化。每一件茶器从产生到时代变迁、宗教传承,都是由历史故事汇集而成,当我们回顾先民们曾用这样的茶具煮茶、分茶、品茶的情景时,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相信那些富有灵性的古代艺术品不断融人我们生活时,会为人们带来平和的心境、文化滋养和美感享受。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每当读起苏轼的这首《望江南》,便仿佛闻到一缕茶香,悠然忘尘。“年年岁岁花香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伴随着时光的脚步和飘零在岁月里不舍的依恋,生命之舟已扬帆起航。 目录 序言/张浦生 壶中乾坤/李文年 图版目录 一 唐代以前的陶器(~618年)藏品图版(1~17) 二 唐代时期的茶具(618—907年)藏品图版(18~42) 三 五代时期的茶具(907~960年)藏品图版(43~46) 四 辽代时期的茶具(907~925年)藏品图版(47~49) 五 宋代时期的茶具(960~1279年)藏品图版(50~89) 六 金元时期的茶具(1115~1368年)藏品图版(90~103) 七 明代时期的茶具(1368~1644年)藏品图版(104~111) 八 清代时期的茶具(1644~1911年)藏品图版(112一132) 九 民国、近现代时期的茶具(1912年~)藏品图版(133~137) 图版索引 中国历代年表 后记 参考书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陶瓷茶具珍赏(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李文年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物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1045303 |
开本 | 8开 |
页数 | 358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6-03-01 |
首版时间 | 2016-03-01 |
印刷时间 | 2016-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362 |
CIP核字 | 2016025036 |
中图分类号 | K876.3 |
丛书名 | |
印张 | 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97 |
宽 | 240 |
高 | 3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