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笔墨之道--书法背后的故事/古典新读
内容
试读章节

书法字体的演变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形成了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

篆书是甲骨文、金文和秦代小篆的统称。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是中国历史早期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当时书法还处于萌芽阶段,字体鲜有精美整齐者。不过,甲骨文的本身构形还是具有美感的,如对称、平行、均衡、整齐等都带有一定的艺术性。金文,又称“铭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结构有疏有密,比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的分布更讲究均匀对称,而后世书法的主要章法布局形式。在金文中都已有雏形。小篆是在秦国流行的文字(大篆)基础上制定而成,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官方标准字体。小篆字体呈长方形,笔画粗细等匀,圆活流畅,整体结构环抱紧密.显得规整端庄、静穆凝重。在风格多样的中国书法中,小篆独具面貌,直到现在仍然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所喜爱。

隶书为汉代的通用字体,但在战国后期就已经萌芽,也是秦朝民间的通用字体,便于书写。隶书的诞生和发展,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使书法艺术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在用笔上,隶书出现了真正的方折之笔,与圆转之笔交错相杂而相互融合,笔画特征丰富多彩。点画间开始有粗细较为明显的变化与差别,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布局。与篆书严谨沉着的静态美相比,隶书表现出了张扬放逸的动态美。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成的一种端庄、工整的字体。楷书产生于汉末,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逐渐取代隶书而成为中国通行的正式字体,一直沿用至今。楷书是风格最多变的书体:从字形的大小上分为大楷、中楷、小楷;从时代风格上可大致分为“魏碑(魏体)”和“唐楷”;从名家的个人风格上分,则有“欧体”“颜体”“柳体”“赵体”等。楷书虽然脱化于隶书,但又具有隶书明显不同的风格特点,不仅基本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有点、横、竖、撇、捺、钩、挑、折八种基本点画,而且体势多呈长方形,结体也比隶书紧密。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形式,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之所以取名为“行”,是根据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生动活泼的风格特点来定的。行书从字形结构到点画用笔都力求比楷书省简、便捷,同时在书写的字里行间经常表现出一种流动的形态。行书又是一种形体灵活多变的字体,在保持楷书体势的前提下,行书的结字很自由,有时连字的笔画也可多可少,因此往往一个字就有几种不同的写法。它可以含楷书的成分多些,称为“行楷”;也可以含草书的成分多些,称为“行草”。

现在一般所说的草书是专指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与隶书和楷书相对应的快写形式。草书以其时代和体势的不同,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产生并流行于汉代,是对隶书有条理、有法则、潦草而明快的速写体。章草字基本保持了隶书的体势和用笔,而且字的大小均匀,字字独立,上下两个字绝不连笔,章法取直行纵势。今草到魏晋时已发展成熟,是楷书(包括行书)的辅助快写字体,一经出世就受到书家们的青睐,沿用至今。狂草是比一般今草更加潦草狂放的草书,它表现地不只是单个字的体势,更着意于表现通篇气韵的豪迈奔放。P2-4

目录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钟繇:盗墓谣传,佳作遇死劫

陆机:千年墨宝《平复帖》

王羲之:最雅的名士,最美的书法

王献之:十八缸水里的写字笔诀

王徽之:散怀山林的名士

欧阳询:书名传海外

李白:盛唐明月光下的千年墨香

张旭:醉酒狂草,落纸云烟

怀素:醉僧种蕉学书

颜真卿:以文寄侄,神采逸动

柳公权:颜筋柳骨,引筋入骨

蔡襄:启宋书之风气

苏轼:满纸悲凉《寒食帖》

黄庭坚:仕途坎坷,书法不惰

米芾:人狂字更狂

赵估:能书善画的风流皇帝

陆游:江湖夜雨十年灯

赵孟频:惜落水兰亭

倪瓒:洁癖背后的至清至傲

徐渭:自为墓志铭

文征明:大器晚成又何妨

朱耷:秃笔创作,书风多变

郑板桥:从寒门中走出来的怪才

吴昌硕:尊师重道,虚怀若谷

序言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而早在汉字的产生阶段,中国的书法艺术就诞生了。这种以汉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神奇而又灵动,它能借助文字的体势进行自由的舞蹈,于时淡时浓的墨迹间散发出迷人的艺术光彩。从最早的甲骨文、金文,演变到大篆、小篆、隶书,再到草书、楷书、行书诸体,这些历经数千年而沉淀下来的文字,在内容与书写形式上都让世人着迷。

中国书法自在两汉时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就受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影响,具有特定的时代烙印。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凡此种种,都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审美理想。这种带有浓厚历史底蕴的差异性让书法一直在沿革流变,并发展出丰富而复杂的技法。书法家更是借助极具个性的书法艺术形式,自由地抒发情感。对他们来说,一幅作品的书写就是一次情感的宣泄。因此,若想读懂一幅书法作品的美,除了要了解每一个字在笔法、结体和章法上的精妙所在,还有必要了解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

《书法故事》以两汉到清代的著名书法家为轴心,选编中国历代书法家的趣闻,以及书法作品在创作、流传过程中的轶事。全书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希望让读者在充满愉悦的阅读中增长书法知识,提高书法修养,进而领悟书法的真谛。

内容推荐

徐刚编著的《笔墨之道--书法背后的故事/古典新读》以历代著名书法家为轴心,按照人物脍炙人口的轶事为单元,选编中国历代书法家的趣闻和轶事。全书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撷取人物不仅包括颜真卿、王羲之等书法名家,也包括苏东坡、郑板桥等著名文人,结合他们与书法相关的故事,试图在通俗易懂的事件中,增长读者的知识与书法修养于无形,进而向当今的读者阐释书法的奥妙。

编辑推荐

中国书法自在两汉时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就受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影响,具有特定的时代烙印。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凡此种种,都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审美理想。这种带有浓厚历史底蕴的差异性让书法一直在沿革流变,并发展出丰富而复杂的技法。书法家更是借助极具个性的书法艺术形式,自由地抒发情感。对他们来说,一幅作品的书写就是一次情感的宣泄。因此,若想读懂一幅书法作品的美,除了要了解每一个字在笔法、结体和章法上的精妙所在,还有必要了解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徐刚编著的《笔墨之道--书法背后的故事/古典新读》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希望让读者在充满愉悦的阅读中增长书法知识,提高书法修养,进而领悟书法的真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笔墨之道--书法背后的故事/古典新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刚编
译者
编者 徐刚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51465
开本 32开
页数 1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06
CIP核字 2015175796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0
145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