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给孩子的美的历程(精)/给孩子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李泽厚著,霍耔编的《给孩子的美的历程(精)/给孩子系列》根据著名美学家李泽厚的力作《美的历程》删编而成,保留了适合孩子、也有必要让孩子阅读的内容,并配以109幅图片。以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观点讲述了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美”的发展历程,将“美”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清楚、具体地呈现在孩子眼前,给予孩子美的教育和欣赏美的能力。

本书在不到十万字的篇幅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中国八千年的艺术发展历史,涉及数百种艺术作品,贯通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并对它们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讲解,从艺术本身延伸至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是一部凝练、全面的艺术通史。

本书语言优美灵动,观点简洁明了,使孩子不但轻松领略中国古代艺术之美,还能收到美文的熏陶。从对“美”的初步感知、体悟,到对艺术知识、精神的系统吸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阅读时都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收获。

内容推荐

李泽厚著,霍耔编的《给孩子的美的历程(精)/给孩子系列》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本书是李泽厚年轻时期的力作,以优美的语言讲述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美的历程,是有独特观点的、简明扼要的中华艺术史。此次将它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删节,保留适合孩子看,也有必要让孩子阅读的内容,并根据内容配上了109幅图片,使之更容易理解,也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味。

目录

序:致亲爱的年轻读者们

一 龙飞凤舞

二 青铜饕餮

三 先秦理性精神

四 楚汉浪漫主义

五 魏晋风度

六 佛陀世容

七 盛唐之音

八 韵外之致

九 宋元山水意境

十 明清文艺思潮

结语

出版说明

试读章节

陶器几何纹饰是以线条的构成、流转为主要旋律。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两大因素。比起来,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这是由于对色彩的感受有动物性的自然反应作为直接基础(例如对红、绿色彩的不同生理感受)。线条则不然,对它的感受、领会、掌握要间接和困难得多,它需要更多的观念、想象和理解的成分和能力。如果说,对色的审美感受在旧石器的山顶洞人便已开始;那么,对线的审美感受的充分发展则要到新石器制陶时期中。这是与日益发展、种类众多的陶器实体的造型(各种比例的圆、方、长、短、高、矮的钵、盘、盆、豆、鬲、觑……)的熟练把握和精心制造分不开的,只有在这个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它们才日益成为这一时期审美——艺术中的核心。内容向形式的积淀,又仍然是通过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中所掌握和熟练了的合规律性的自然法则本身而实现的。总之,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线比色要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劳动、生活和自然对象与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均衡、连续、间隔、重叠、单独、粗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统一等种种形式规律,逐渐被自觉掌握和集中表现在这里。

与纹饰平行,陶器造型是另一个饶有趣味的课题。例如,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的陶鬻的造型似鸟状,是否与东方群体的鸟图腾有关呢……如此等等。这里只提与中国民族似有特殊关系的两点。一是大汶口的陶猪,一是三足器。前者写实,从河姆渡到大汶口,猪的驯化饲养是中国远古民族一大特征,它标志定居早和精耕细作早。七干五百年前的河南裴李岗遗址即有猪骨和陶塑的猪,仰韶晚期已用猪头随葬。猪不是生产资料而是生活资料。迄至今日,和世界上好些民族不同.猪肉远远超过牛羊肉,仍为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的主要肉食,它确乎源远流长。大汶口陶猪形象是这个民族的远古重要标记。然而,对审美——艺术更为重要的是三足器问题,这也是中国民族的珍爱。它的形象并非模拟或写实(动物多四足,鸟类则两足),而是来源于生活实用(如便于烧火)基础上的形式创造,其由三足造型带来的稳定、坚实(比两足)、简洁、刚健(比四足)等形式感和独特形象,具有高度的审美功能和意义。它终于发展为后世主要礼器(宗教用具)的“鼎”。

因为形式一经摆脱模拟、写实,便使自己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前进的道路,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便日益起着重要作用,而影响人们的感受和观念。后者又反过来促进前者的发展,使形式的规律更自由地展现,使线的特性更充分地发挥。三足器的造型和陶器纹饰的变化都如此。然而尽管如此,陶器纹饰的演变发展又仍然在根本上制约于社会结构和原始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从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到半山、马厂、齐家(西面)和大汶口晚期、山东龙山(东面)陶器纹饰尽管变化繁多,花样不一,非常复杂,难以概括,但又有一个总的趋势和特征却似乎可以肯定:这就是虽同属抽象的几何纹,新石器时代晚期比早期要远为神秘、恐怖。前期更生动、活泼、自由、舒畅、开放、流动,后期则更为僵硬、严峻、静止、封闭、惊畏、威吓。(P27-29)

序言

序:致亲爱的年轻读者们

《美的历程》是一本讲欣赏中国传统文艺的书,1981年出版的。一些好心的阿姨、叔叔做了许多压缩删削,给书名加了几个字,特地送给你们。我不清楚如何挑选了这本书,自己年纪大,视力差,不能细看,也不大清楚是如何删削压缩的。但她(他)们认为我是原作者,必须说几句话,即“表个态”,写个序。

我也不知道这态和序如何表如何写,我十分感谢她(他)们看中了这本书,又费心费神,做了适合于你们阅读的删削压缩的工作,郑重向你们推荐,认为对你们有帮助。这当然使我非常高兴。但同时我又觉得,十之六七甚或十之八九,你们不会喜欢读这本书,可能还是太深了一点,用宋丹丹小品中的话来说,这本书仍然是那“相当地”难读、“相当地”难懂。

本来,文学艺术就相当庞大、复杂、多样,中国传统又那么长久,要串起来,读下去、搞明白,就更麻烦、更费劲,也就更难得有兴趣了。

那么,为什么要读这些东西呢?

这是个大问题。

很难讲。

有各种不同的讲法。下面的讲法,是抄录我以前说过、但可能更难懂的几段话:

如同物质的工具确证着人类曾经现实地生活过,并且是后代物质生活的必要前提一样,艺术品也确证人类曾经精神地生活过,而且也是后代精神生活的基础和条件……艺术品作为符号生产,其价值和意义即在这里。这个符号系统是对人类心理-情感的建构和确认。

——《美学四讲》1989

艺术本来是在一定时空中的。它有时代性、历史性,但恰恰又是艺术把时空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画幅上、电影中、诗词小说里,就是这种凝冻的时空,它毫不真实,却永不消逝。人经常感叹人生无常,去日苦多,时间一去不复返,艺术通过这种凝冻把它变而为体验众多人生的心理途径,直接培育、塑造人的自觉意识,丰富人的心灵,确证人类的生存和个人的存在。

——《美学四讲》1989(略有删削)

……认识的因素在艺术里面,就像水里放了盐,喝水知道咸味,但你看不见盐,也就是你可以感觉到,但不一定很明确。所以,艺术有它的多义性、不明确性、朦胧性。

——《在电影艺术讨论会上的发言》1986

有人说,既然是心理情感的构建,那便与培育“一颗中国心”也有关系。但有这么重要和严重吗?我不知道。我只愿你们在这多义、朦胧和不明确性的领悟琢磨中,能读出些中国传统的味道和兴致来。祝读这本书快乐

李泽厚  2016年5月22日

后记

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到这里就告一段落。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不知鸟瞰式的观花,能够获得一个虽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否?

艺术的各种突出的不平衡性,经常使人怀疑究竟能否或应否做这种美的巡礼。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不平衡,使人猜疑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能否或应否去寻找一种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可以出现文艺高峰;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文艺却反而萎缩。同一社会、时代、阶级也可以有截然不同、彼此对立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流派……这都是常见的现象。客观规律在哪里呢?维列克(Rene Wellek)就反对做这种探究(见其与沃伦合著《文学概论》)。但我不能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所有这些,提示人们的只是不应做任何简单化的处理,需要的是历史具体的细致研究;然而,只要相信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就应可肯定。例如,由于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连,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某些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就要昌盛发达一些,正如科学在这种时候一般也更有发展一样。相反,当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某些艺术部类如文学、绘画(中国画)却可以相对繁荣发展,因为它们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而正好作为黑暗现实的对抗心意而出现。正如这个时候,哲学思辨也可以更发达一些,因为时代赋予它以前景探索的巨大课题,而不同于在太平盛世沉浸在物质岁月中而无须去追求精神的思辨、解脱和慰安一样……总之,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从而,作为美的历程的概括巡礼,也就是可以尝试的工作了。

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如此久远、早成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进入新世纪的人们为什么要一再去回顾和欣赏这些古迹斑斑的印痕呢?如果说,前面是一个困难的艺术社会学的问题,那么这里就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更为困难的审美心理学问题。马克思曾经尖锐地提过这个问题。解决艺术的永恒性秘密的钥匙究竟在哪里呢?一方面,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时代的新作,诚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尽管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艺术只有这样才流成变异而多彩的巨川;而从另一方面,这里反而产生继承性、统一性的问题。譬如说,凝冻在上述种种古典作品中的中国民族的审美趣味、艺术风格,为什么仍然与今天人们的感受爱好相吻合呢?为什么会使我们有那么多的亲切感呢?是不是积淀在体现在这些作品中的情感和心理结构,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呼应的同构关系和影响?人类的心理结构是否正是一种历史积淀的产物呢?也许正是它蕴藏了艺术作品的永恒性的秘密?也许,应该倒过来,艺术作品的永恒性蕴藏了也提供着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生产创造消费,消费也创造生产。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传流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然而,它们既不是永恒不变,也不是倏忽即逝、不可捉摸。它不会是神秘的集体原型,也不应是“超我”或“本我”。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而这,也就是所谓“人性”吧?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那么,尽管如此匆忙的历史巡礼,如此粗糙的随笔札记,对于领会和把握这个巨大而重要的成果,该不只是一件闲情逸致或毫无意义的事情吧?

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书评(媒体评论)

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李泽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给孩子的美的历程(精)/给孩子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泽厚
译者
编者 霍耔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66563
开本 32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95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2016209198
中图分类号 J01-49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35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3: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