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歌词创作学》中,毛翰先生就歌词的文体特征、创作过程、意象生成和意境营造等问题,发表了许多令人惊叹而又折服的言论。即便是面对歌词体裁、曲式、修辞这类相对乏味的论题,他也能以诗情洋溢、哲理缜密的方式,使一本正经的“席勒”变成欢快活泼的“莎士比亚”。借用唐林先生的话来说:“诗人毛翰,以诗笔写诗歌评论,情感充沛、语言练达,于理性中透出灵气,于洒脱中见出机锋,与一般学术派文风迥异。”(唐林编《毛翰诗论选》卷首语)在学院派编撰的各类学术论著中,毛翰式的诗理交融、明心见性的文字,如果不是绝无仅有,也必定是凤毛麟角。
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爱国、泛爱、言志、哲理、唯美、生命、讽刺、咏物、写景、叙事、咏史、民俗、少儿、军旅、体育、形象,尽管将歌词分为20类,多少有些繁杂之嫌,其列序需有内在逻辑,论述也需要一定模式,但毛先生在探索各类歌词创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时,却毫无刻板之嫌。他如同歌者即兴演唱一样自由奔放地谈论理论问题,让人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体验理论旅行的乐趣。单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充满灵感与激情的“歌词创作学”本身就是一部具有美学意蕴的语言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