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穿蓝色长袍的国度(关于晚清社会的真实生活记录)/寻路中国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即使已经离开了北京,我仍由衷地觉得,那是我到过的最不可思议之地。当我们回到天津,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蒸汽列车和铁路,尽管它们看上去还像小孩的玩意儿,但是考虑到三天前,我们还是骑着马颠出北京城,那感觉就像穿过了好几个世纪。天津,汽笛声鸣;铁匠锻打着砧子上的铁坯;水兵们赶着毛驴和马驹通过堤坝,全然一副英国式的派头。领事馆外,停着一艘海军中队的舰船,顶上真真切切地飘着白色的皇家舰旗。而三天前,当一队双峰驼驮着行李,随我们离开北京时,我们呼吸的每一口空气似乎都在提醒:那还是一个不知公共卫生为何物的时代。没有下水道,其他的卫生设施更是闻所未闻——这里唯一的公共卫生成就只有化粪池,在大部分城门外都有一个(只有通州的是在城里)。城外空气中这种挥之不去的臭气,让人怀疑,骑马进入北京,是否会像传说中描述得那样令人愉快。

不过,若你厌倦了伦敦,厌倦那些充斥伦敦的新玩意:美学、卫生学、社会经济学……那么,去北京旅行一趟,无疑会令你身心涤荡。北京是苦口良药,就如奎宁。皇家楼阁的琉璃瓦在晴天里熠熠生辉,在汉白玉桥的周围,甚至在煤山上,你都能观赏到此番美景;牌楼上静静盘着威严的金龙,深蓝、鲜绿、朱红这样的颜色却搭配得非常和谐;空气明净,连泥墙也变得赏心悦目;还有女人,尽管她们已经穿了几百年长裤和那种开衩式的旗袍。混迹在人群中,我们发现这些人都如此顺从,仿佛从未有过反抗的想法,随时准备为乘着八抬大轿的官员和骑着马的侍从让路。

我们乘船一路逆风而上,顺着白河缓缓行驶。与我们同船的,有一位候补道台和他的随从。不管他的家族曾经如何显贵,他看上去可都是一位孱弱不堪的继承人。他不停地吸着烟,双颊灰白,面无表情地盯着我们一言不发。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才能将这样的形象与一『立正在赴任、即将建功立业的官候联系起来。我们刚刚参观了北京的科举考场——可不仅仅是像多数人那样走马观花,而是真的走了进去。三年一次的全国科举考试就在那里进行,中国男子就是通过这样的考武追逐最高功名,而成功者的名字将被刻在大石碑上,供万世瞻仰。

说起来,在中国,科举考场是最令人惊异的场所之一。即使那里仍日是中国最优秀的男子追逐最高荣誉的地方,却给人一种被遗弃的、缺乏活力的感觉,那种感觉比你在意大利看到古罗马遗址时尤甚。这使戈联想到另一种情形:即使是一座千年未曾举行仪式的异教庙宇,其_斤保留的宗教感,也比一座一年定期举办两场盛大法事的中国庙宇要虽烈些(北京的庙宇在围城之前每年都要举办两场法事,现在是否仍盏样我不知道)。阿波罗和朱庇特在欧洲至今受到的礼遇,仍然要高于晕迦牟尼、大慈大悲观世音在中国的待遇。迄今为止,我在这个国家,并未感受到一丝虔诚的宗教氛围。  有人说,中国人信仰的是佛教、儒教和道教。但在中国游历几个月之后,我就对这种观点不再那样信服。在中国,除了庙宇和神像,还有什么宗教的影子呢?而如果庙宇和神像就代表着信奉,那罗马到如今还是多种宗教的都城呢。我在伦敦时曾给外国人做导游,对当时的一幕至今记忆犹新:在参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时,里面的祈祷还没结束,一位活泼的德国女游客小心翼翼地问:“我能用望远镜看一眼这美丽的建筑吗?”她并不是天主教徒,当时一起参观的游客里没有一个是,可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威仪,却令他们肃然起敬。而在中国,比方说,在孔庙,有谁会为了使用一下望远镜而战战兢兢呢?记得那天我们还参观了长老院,却连朝里面看一眼都不准,因为长老们还没有做祈祷。警卫告诉我们,在祈祷完毕之前,任何人都不能往里看,绝无例外。“每天都是如此——每天?”一位瑞典教授郑重地问。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叹道:“那么,不管这一切是否发自内心,我都得说,你们英国是一个了不得的国家。”

除了宗教感的淡漠,中国人对规则的漠视也令我感到惊异。不过,这种漠视可能的确符合人性,因为它很快就传染了在中国的欧洲人。尽管我这一辈子大半时间都在所谓的“外国”度过,但只有来到中国,我才第一次听到一位女士说,她礼拜天的时候出去野餐了。后来我才发现这种事情如此普遍,以至于礼拜天出去野餐仿佛才是这儿的规矩。“礼拜天,就是得出去放松一下嘛。”女士们如此坚持。如果她们是待在雾气弥漫的伦敦或者利物浦,这么说可能还多少能有点说服力。说实话,我真不知道文明世界还有哪一处的教堂,比在中国的还要人迹罕至。

P1-P3

后记

1906年,由于清政府下诏提倡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参与,废除缠足运动得到了极大的推进,不裹脚变得很时髦,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女士们甚至把自己的鞋里塞上东西,让自己的脚显得比实际还要大。在上海的一场大规模集会上,由地位显赫的中国男性组成的委员会宣布负责反缠足运动,由此取代了长久以来在这场运动中处于领导地位的外国女士。可是裹脚还会在一些愚昧的穷苦人中间存留,在边远地区,这种中国式诅咒对当地仍是一种致命打击。如果缠足被废除,作为中国的另外一个诅咒——吸食鸦片,同样也能很容易地驱除!因为当年轻男子成为抑制年轻女孩致残的主体力量时,为改善家庭生活,解放了双脚的中国女人就该转去对付鸦片了。不容忽视的是,吸食鸦片的母亲生出的儿子同样会有渴望鸦片的倾向,这到目前为止,仍是这个国家的灾难。我相信,随着这两个诅咒的消除,除了需要对抗每年的黄河泛滥,这个穿蓝色长袍的国度将重拾尧舜时代的幸福。如果这一切得以实现,这将给我们提供一个基督教美德的样本,而这在欧洲是从未有过的梦想。

目录

第一章 首访北京:围城之前

第二章 从引航镇到大沽口

第三章 烟台八月

第四章 上海的城墙

第五章 上海

第六章 乡村中国

第七章 春日宁波

第八章 九月的芜湖

第九章 宜昌――龙王洞和龙丘之行

第十章 阎王爷的府邸:丰都

第十一章 传教士的穷日子

第十二章 在重庆农村的生活

第十三章 西南地区的排外暴动

第十四章 对进一步暴乱的警惕

第十五章 温塘

第十六章 鲜为人知的边境部落

第十七章 餐桌的装饰

第十八章 传教士都在做什么

第十九章 “反缠足”运动

第二十章 反缠足运动

后记

内容推荐

《穿蓝色长袍的国度(关于晚清社会的真实生活记录)/寻路中国系列》讲述,作为一位100多年前长期在中国生活并深谙中国文化的西方人,立德夫人以外国人独有的视角和冒险精神,考察并记录了中国众多地区的社会现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所呈现的晚清历史细节,无一不凸显出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社会特色,令人深思。

编辑推荐

《穿蓝色长袍的国度(关于晚清社会的真实生活记录)/寻路中国系列》初版于1902年。作者立德夫人不是汉学家,不是人类学者,却是一位"风一样的女子”,几乎游遍当时所有通商口岸,对一路风光人物、民俗百态娓娓道来。描述性的内容、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散落各处的金句,仿佛一面别致的镜子,照亮了一个时代。借她的双眼,你可以管窥19世纪末中国的面貌。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谈起作者同李鸿章的对话,以及她为反裹脚陋习做出的努力。这位外国人看中国人的奇怪劲儿,或许跟现在我们看那时的中国人一样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穿蓝色长袍的国度(关于晚清社会的真实生活记录)/寻路中国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立德夫人
译者 方悄悄//余思//刘向林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1281884
开本 32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38
CIP核字 2016032821
中图分类号 K249.06
丛书名
印张 6.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7: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