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船上人家(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蒋霞萍著的《船上人家》是一部散文集。有些篇什,也可以说是报告文学:有些篇什,则近似于短篇小说。文学式样的交错是无妨的,重要的是所反映的生活如此厚实,所表达的情趣如此真醇。老舍的《骆驼祥子》让我们记住了北京的人力车夫,鲁迅的《祝福》让我们记住了绍兴深山中的农家女子,汪曾祺的《受戒》让我们记住了里下河小庙里的少年和尚。这本《船上人家》呢,我以为会让我们记住扬州的水上船民,记住他们的欢笑与眼泪,记住那一位位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常年拼搏于风口浪尖的船上人。

内容推荐

蒋霞萍著的《船上人家》是一本容易使人动情的书。舟行生活,有时候云淡风清,烟波浩渺,白帆点点,晚照如金。在《夜航》中写层层追逐的浪花如调皮的娃娃嘻嘻哈哈;而风鼓舟帆时,船上的孩子们唱起欢快的儿歌,感谢风婆婆推波助澜,童音缭绕。书中更多的笔墨,是展现《风雪长江口》的壮观现象。巨风刮得带起了哨子,一个又一个白浪头迎面扑来,作者的父亲“脸由红变白,由白变青,额头上暴起了根根青筋”,巧妙地与风浪周旋,驾着木船在浪卷中穿行。精彩的水上生活的细节描写,源于作者是地道的船家女儿,而不在于生花妙笔。更使人感动的是船上的几个人物,一是美丽的少女小香,她的悲惨命运催人泪下,如果我当时在侧,一定会仗义执言,施以援手;还有一个是憨厚而诚实的船工毛二,勤苦一生,与水为伴,我真想于月白风清之夜,前往船头与此人共坐舱板,共饮一壶浊酒.说一说世事沧桑,感悟人生。

目录

序一

序二

鱼的记忆

风雪长江口

夜航

小香

人生如戏

小黑子和毛二爷

过船闸

马棚湾的枪声

夜闯龙头关

大姐的选择

后记

试读章节

鱼的记忆

还在我们激动地对着船舱里的鱼大喊大叫的时候,母亲已经把大木盆打满了水。看着刚刚还在渔船的船舱里活蹦乱跳的鱼,一下子到了我们家船上的木盆里游来游去,我们又会开心地围在大木盆边上,争着看自己挑的鱼。

鱼买上船是吃的,但是想到那些活蹦乱跳的鱼马上要被母亲收拾了做成菜,我们又改变了主意。于是就又缠着母亲,央求母亲不要杀这些鱼,甚至表示宁可不吃,也不让母亲收拾鱼,因为我们要和鱼“玩”。

有时候我和弟弟还会涕泪俱下。

看到我们眼泪鼻涕都用上了,母亲也不着急,她一边撩起阴丹士林布的褂子大襟给我们擦干净脸,一边喊父亲,让他带着我们和打帮的船上的孩子一起下船上岸去玩。

这可是比和鱼“玩”大得多的吸引力和诱惑,它立刻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

要知道,生活在船上的我们对土地永远有着一份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渴望。更何况船现在正停在夹江口,不远处,有一大片一眼望不到边的高过人头的芦苇荡。而那天对我们更刺激的是除了我们可以和已经熟悉了的打帮船上的几个孩子一起下船、上岸玩,芦苇荡旁边还停着几条其他港的船,我们早就注意到了,那几条船上每一家也有好几个孩子,如果他们我们……不由地憧憬起来。

我们之所以有那样的憧憬,因为船民的生活形态是一条船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孩子们从出生那一天开始,以及整个童年,甚至少年,都只能和父母、兄弟姊妹生活在一起。很长时间只知有亲情却不知世上还有友情。当然,那时候我们觉得这样的生活非常正常,正常得就像我们每天出了船舱,风、云、水、月、阳光、空气就是我们的玩伴一样。但是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我们开始向往和家庭以外的人,特别向往和同龄孩子进行交流,向往友情。这种向往有时比“上岸”更加让我们渴望,因为土地是固定的,而船永远是流动的。我们开始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问母亲:“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想什么时候上岸就什么时候上岸?什么时候可以像岸上的孩子一样经常和其他的人说话呀?”回答总是千篇一律:“等你们长大了。”

可想而知,如果芦苇荡旁边停着的几条其他港船上的孩子今天也能“上岸”,那就意味着,那个下午不仅我们的脚可以踏上坚实的泥土,还可以尽情地和其他船上的孩子们一起玩耍,那该是多奢侈,多惬意啊!这种憧憬让我们忘记了一切,当然也可以放弃一切其他东西,包括刚才还吸引着我们的那些活蹦乱跳的鱼。

于是,我们又都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父亲身上,心急火燎地催促父亲去解小划子,送我们上岸。

父亲听了母亲的话,他也看出来我们的心思,他会先和一起打帮的船老大说好,由他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江滩上芦苇荡里玩,得到了应允,父亲又把双手拢在嘴边,向不远处那几条其他港的船拉长了声音喊道:“老大,带小毛头(有时候是“小伢子”)们到芦苇荡里抓蟛蜞去啊!”很小的时候,我不知道父亲是怎么来判断那几条其他港的船是怎么称呼孩子的,稍微大一点知道了,每一个地方的船都是不同的形状。喊完了,父亲会立刻去船后艄,解开拖在大船后面的小划子的缆绳,把小划子拖到船帮边上来。往往我们一个个差不多在小划子还没有完全停下来,就蹦了上去。

这时候,听到父亲招呼的那几条其他港船上的大人,也开始把孩子往江滩上送。这一下我们更着急了,七嘴八舌地告诉父亲:“那边的小划子已经离开大船了!他们要先到芦苇荡了!”那情形,好像我们不是一帮小孩子去芦苇荡玩,而是两支抢登滩头的部队。我们这么一叫,父亲的动作立刻利索起来。他让我们几个孩子在小划子上站好,用力一竹篙子接一竹篙子的把我们送到江滩上。P4-6

序言

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作品集。我说“别开生面”,是因为书中的十几篇散文,从诸多侧面集中地反映一条船、一个家、一处地域,跨度几近一个世纪。现代人大都读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部作品表现的地域,正是当年张若虚曾经临水兴怀的地域,即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水网地带。作品既描写了今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良辰美景,又描写了狂风巨浪的水上生活和“跑马行船三分命”的惊险人生。现代人也大都熟悉《打渔杀家》的那出京戏,“清晨起开柴扉乌鸦叫过”,千年前船民的凄凉身世与侠义行为使人荡气回肠。蒋霞萍女士的这部作品《船上人家》,诸多篇幅则可以说是当代萧桂英赞美当代萧恩的一组交响曲。她向我们细致地刻画那绰号“过江龙”的父亲,侠肝义胆,劈波斩浪,倾向革命,严于家教,简直是再世的萧恩,一位扬州水上的英雄好汉。

这是一本容易使人动情的书。舟行生活,有时候云淡风清,烟波浩渺,白帆点点,晚照如金。在《夜航》中写层层追逐的浪花如调皮的娃娃嘻嘻哈哈;而风鼓舟帆时,船上的孩子们唱起欢快的儿歌,感谢风婆婆推波助澜,童音缭绕。书中更多的笔墨,是展现《风雪长江口》的壮观现象。巨风刮得带起了哨子,一个又一个白浪头迎面扑来,作者的父亲“脸由红变白,由白变青,额头上暴起了根根青筋”,巧妙地与风浪周旋,驾着木船在浪卷中穿行。精彩的水上生活的细节描写,源于作者是地道的船家女儿,而不在于生花妙笔。更使人感动的是船上的几个人物,一是美丽的少女小香,她的悲惨命运催人泪下,如果我当时在侧,一定会仗义执言,施以援手;还有一个是憨厚而诚实的船工毛二,勤苦一生,与水为伴,我真想于月白风清之夜,前往船头与此人共坐舱板,共饮一壶浊酒.说一说世事沧桑,感悟人生。

这是一部散文集。有些篇什,也可以说是报告文学:有些篇什,则近似于短篇小说。文学式样的交错是无妨的,重要的是所反映的生活如此厚实,所表达的情趣如此真醇。老舍的《骆驼祥子》让我们记住了北京的人力车夫,鲁迅的《祝福》让我们记住了绍兴深山中的农家女子,汪曾祺的《受戒》让我们记住了里下河小庙里的少年和尚。这本《船上人家》呢,我以为会让我们记住扬州的水上船民,记住他们的欢笑与眼泪,记住那一位位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常年拼搏于风口浪尖的船上人。

丁家桐

2016年1月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扬州市文联主席)

后记

一直有一个梦想,想写写父亲,写写父亲风口浪尖几十年的船上人家生活,写写和父亲一起,一辈子生活在扬子江、大运河的船民们。

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梦想的?也许是少不更事时看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很是为“父亲”委屈,觉得那么伟大的父亲留在世界上的竟然只有一个背影。也许是那一年冬天,我正在上课,老师突然告诉我:“你家的船回港了,快去!你父亲在学校门口等你呢。”为了上学,七八岁就寄养在岸上的我,已经快一个月没有见着父母了,兴奋的连书包都忘了拿,就冲出了教室。在学校门口,当我远远地看到了父亲,准备扑过去时,我猛地站住了。父亲头上戴着一顶戴了十多年的驼毛马虎帽,身上穿着一套还留着一道道绗棉线印的藏青色、十六棒粗布面中装棉袄裤,脚上蹬着一双已经洗得发白的兔儿脸布棉鞋。父亲双手拢在袖笼里,背靠着学校不高的院墙,微微弯着腰,眯看眼,仰脸迎着太阳。

父亲是边晒太阳取暖、边等着我。

父亲是山东兖州人,年轻时习过武,在我眼里,父亲一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山东大汉。而现在,长年累月风里来雨里去的水上生活,父亲脸上的皮肤几乎成了酱紫色,由于清瘦,颧骨显得特别高。这会儿为了抗寒而微微弯着腰,原来高大的身形好像变得矮小了许多。我定定地站在那里,看着突然之间变得矮小了、苍老了的父亲,第一次朦胧地体会到了父亲这辈子的不易和艰辛。这一刻的父亲就像雕像一样,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中。写父亲的念头,也许就是在那时候萌生的……

人说南船北马。

在没有汽车、火车、飞机作为运输工具的漫长时间里,大运河是非常重要的运输航线,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运河承载着这方土地上人们生活所需要的粮食、木材、茶叶、棉布、丝绸等物品的运输,同时也承载了政治、生活和文化信息的传播。曾几何时,扬州的东关大码头船来船往盛极一时,类似于现代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造就了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的繁盛。可是世上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在这个繁盛的背后,又有谁能够了解那些承载了这一切的船民们的喜怒哀乐呢?

船民生活是什么样的,船民生活究竟有多苦,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原因就在于在船上生活的人里有文化的人不多,而有文化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的到船上去体验生活,船民的生活形态,完全是独立的一条船一家人。这样了解船民生活的人就少之又少。

匆匆想写自己的父亲,写和父亲一样,一辈子生活在扬子江、大运河的船民们的生活,也是因为心里还有一种担心,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陆地空中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发达,随着年代的久远,靠运输为生的水上船民越来越少,这一支人的生活终将被历史淹没,终将被人们遗忘……

于是,写他们的愿望就变得越来越强烈,它甚或成了一种激励我的记叙历史的庄严使命感。

我出生在船上,随父母在船上度过了童年,上岸读书以后每年寒暑假还会回到船上。我对船民的生活有真切体悟。记忆和情感,时间和生活,让我忘不了他们……

《船上人家》中的大部分作品,创作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我在一家兵工厂当工人,白天工作,晚上在夜校上学,边看书、边尝试写作,每天下班写一点,日积月累居然写完了近二十篇。

1996年我下海创业,经历了另外一番生活。2014年,在经营自己的企业之余,我创作了工业外贸题材的三十集电视文学剧本《凤凰涅槃》,意外获得了专家和公众好评。正是这时候,让《船上人家》面世的想法又在我脑海里冒出来。于是我翻出旧作,挑选出十多篇重新进行整理,并且开始向《扬州晚报》《南京都市文化报》等报刊投稿,同时分别征求一些老师的意见。老师们首先肯定了这个题材的独特性,但也提出了在创作水平上还有提高空间。我自己也觉得不说和其他人的作品比,即使和自己后来的作品比,《船上人家》也还不成熟,总觉得缺点什么。我也曾经尝试对《船上人家》进行修改,但是毕竟十几个短篇都是一个风格,要完成修改其实有点无从下手。辜负了老师们的希望,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按稿子原来的模样送到了文汇出版社。

感谢文汇出版社的编辑们,肯定了作品的内容和创作风格,为《船上人家》的出版付出大量心血,提供面世的机会。用编辑鲍广丽老师的话说,《船上人家》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干净的文字和内容十分吻合,为社会记录了一段历史,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世人了解不多的生活世界,是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我也感谢扬州市城建档案馆为《船上人家》提供了大量历史老照片,使《船上人家》这一不太成熟的作品,有了分量。

翻开《船上人家》,儿时非常熟悉的一幕幕立刻重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又回到了船上,回到父母的怀抱。借《船上人家》这本薄薄的作品,我感谢父母亲给了我生命,培养我读书,让我看到了他们的生活;感谢兄弟姐妹陪我长大。岁月沧桑,我永远是一个船民的小丫头……

2015年12月2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船上人家(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霞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617463
开本 32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2016084795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0
14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