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致敬老红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内容
编辑推荐

今年,红军长征胜利80年。

长征是什么?无论当时还是今天,这个历程都被许多人当做一个“谜”。是什么让这支队伍一次次从近乎毁灭的打击中转危为安?是什么照耀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将一段千难万险的艰辛路途,化为地球上最绚烂的红飘带?作为后人,我们又该如何与80年前的那次伟大征程对话?

属于今天和未来的,是长征精神。致敬老红军编写组编的《致敬老红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的27位老红军平均年龄已近98岁,他们的口述资料再现了民族的精神传奇。

老红军终会老去,但他们的精神长青。他们身上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彰显着共产党人的血性荣光。当事件成为历史,精神便在后人解读中得以留存,在后人的继承中获得永生。

80年前的伟大远征并未结束……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真实地再现辽宁27位老红军英雄事迹的书籍,书中涉及的采访对象平均年龄98岁,其中100岁以上的8位,最大年龄106岁,最小的一位也已89岁高龄。

致敬老红军编写组编的《致敬老红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会引领着我们循着80年前的隆隆炮声,回到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走近这些与死神一次次擦肩而过的钢铁战士,感受那种至真至诚的高贵信仰、坚不可摧的英雄气概、誓死如归的革命牺牲精神。

本书是一笔宝贵财富,它真实地还原历史情境,激励和教育我们不忘初心,珍视现在,继续前进。

目录

序言

邹衍:亲自签署布告处决“座山雕”

曾化东:头戴斗笠强渡嘉陵江

黄友端:我军第一代有线通信兵

宋杰:长征路上三过雪山草地

张泉:全身14处负伤继续战斗

何贻清:10岁时拽着马尾巴过雪山草地

边清源:激战八昼夜打赢黄崖洞保卫战

韩彬:掉进雪坑里拽旗杆逃生

梁福林:在长征中做电台架线员

惠友华:14岁当兵给罗瑞卿做过内勤

薛立光:跟董存瑞一起参加隆化战役

魏家余:历经战斗百余场全身20余处伤

马德才:18岁参军枪林弹雨中从未负伤

李长青:参加了活捉四十一师师长的战役

张瑞年:和丈夫在敌后根据地办报

吴健:与李大钊之子扮夫妻潜伏

王树棠:大“扫荡”中带领抗大学员避险

袁一林:抗日战争期间的红色特工

史荣选:从太行山走出来的老革命

赵平远:15岁为地下党据点站岗放哨

周淑玲:与抗日英雄的爱情坚守了50年

张彩:被阎锡山军队关押40天不屈服

黄武平:带一名警卫员劝降敌人一个营

王光中:在微山湖芦苇荡打游击

柳星:护送党的经费独自穿越原始森林

陈星:她编排的舞蹈曾受到毛主席嘉奖

王铁环:8岁就参加抗联的“小兵张嘎”

侧记

后记

试读章节

1938年的夏天,小铁环和母亲跟着部队转移,思念父亲的小铁环挨个问同行的战士,父亲在哪里,可大伙儿都说不知道。半年以后,组织告诉小铁环和母亲,父亲牺牲了,但是牺牲在哪却不清楚,“那时牺牲的人太多了,很多都找不到了”,在战争环境下,小铁环只能和母亲偷偷掉眼泪。

伤亡人数的增加也让战士们更加谨慎和珍惜战友,每当部队转移时,战友们都会率先转移伤员,想尽办法将他们带走,“哪怕三四个人顾着一个人,你背一会儿,我背一会儿,也不忍心把他们抛下。”

战场上,面对战友的遗体,只要环境允许,战士们都会让战友们入土为安,这也是对战友最后的照料。小铁环盼着,有战友能发现父亲的遗体,让他早日入土为安……

过江去苏联受训 护送她们的战友牺牲了

就在两名战士过江返回时,王铁环听到了身后的枪响,“砰!砰!”她和母亲都没有说话,只是眼泪充满了眼眶,她们推测,两位战友可能遇害了。

由于日伪军的进一步“围剿”,东北抗日联军的生存形势越来越严峻。抗联战士撤到苏联境内暂避。为确保部队有生力量,中央决定先将部分妇女儿童和伤员撤离到苏联安置。王铁环随着母亲和抗联七军的部分同志在第二路军领导的批准下,向苏联转移。当时队伍由两名抗联战士护送,由于日军在中苏边境布设了很多据点和武装巡逻力量,所有的护送工作只能在夜间进行。

他们掐准日军的巡逻时间,迅速从江面上穿过了封锁,与前来接应的苏军会合,王铁环模糊地记得,她和母亲先是在大雪里等了很久,才被战友护送着过了江,等她们过了江,护送的两名战友又原路返回。

而就在两名战士过江返回时,王铁环听到了身后的枪响,“砰!砰!”她和母亲都没有说话,只是眼泪充满了眼眶,她们推测,两位战友可能遇害了。后来,王铁环得知,两位战友遇到了正在巡逻的日军,两人当场牺牲,“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王铁环都会哽咽。

到达苏联后,王铁环跟着大人们被编入苏联远东军边防部队,她和大人一样一起训练,学到了不少本事,“那时候小啊,学得快,军事训练、文化活动一样都不少,还学会了滑雪的技能。”在苏联生活了6年的王铁环,每天多半的时间都在训练。

1946年,王铁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王铁环被分配到桦川县做妇女工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转业到青海省西宁市,1963年调回沈阳,1982年离休。

王老的儿子彭利给记者展示了珍藏在书柜里的9枚军功章,那是全家的宝贝,“这枚最新的,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老人捧在手里兴奋地介绍,这些在阳光下闪着金光的奖章,是老人毕生的荣耀。(P272-274)

序言

时光荏苒,红色永恒。时间的巨轮不断向前推进,我们已经来到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80年前,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口,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一条绝处逢生之路。而正是在那场惊心动魄的伟大征程中,有一段历史和一群人值得和平年代的我们永远铭记。

1934年10月的赣南,一支濒临绝境的队伍从于都河边出发,迈开双脚,历经艰险,跨越滔滔激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进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谱写了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他们就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一红军。

在这次惊天逆转的征程中,中央红军进行了30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强渡嘉陵江、激战独树镇……十多万红军指战员血洒征途,前仆后继,汇成一股势不可当的铁流。

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它将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里,成为彪炳史册的精神象征,始终激励着后人勇往前行。

80年后,他们中多数人已经故去,健在的也年事甚高,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记录下来更是为历史留下亲历者宝贵的声音。他们到底在那段峥嵘岁月中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卓绝?是怎样的信念让他们坚持走过雪山草地,最终到达胜利彼岸?他们的战斗经历又能给我们留下怎样的精神财富?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2016年2月起,辽宁省委老干部局与《辽沈晚报》合作,倾力推出系列寻访报道《致敬!老红军》。《辽沈晚报》多名记者对全省当时健在的老红军进行寻访,半年时间里,走访多个城市、专访27名老红军,重新收集、整理、挖掘他们的战斗经历,形成10万字文稿,以此抢救红军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7位老红军,27段红色记忆。回首这本书的编写过程,就像跟随老红军们重新走一次他们经历的长征路。在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看到了“铁心跟党走”的赤子情怀,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英雄气概,看到了“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的乐观精神。那些真实朴素的文字一次次让我们震撼和感动。正如《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的那样,“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是因为时间的河流里沉淀着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真理;我们缅怀过去,是为了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今,我们正奋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比起80年前的那段远征,路程更漫长,任务更艰巨,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只有从历史的馈赠中汲取不竭的力量,永远保持一种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才能成就伟业,再铸辉煌。

长征的奇迹发生在二十世纪,但长征精神绝不仅仅属于二十世纪。没有光大,再伟大的精神血脉也难以传承;没有传承,再丰厚的精神财富也难有价值。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和传承红军战士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是要以此铭记历史,珍视现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新的长征路!这是我们对长征精神最现实的纪念,也是编辑此书的初衷和意义所在。

长征胜利已经80年,但长征精神永存!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长征精神的缔造者和传承者!

本书编写组

2016年9月

后记

今年年初,当我们开始策划《致敬!老红军》这本书的时候,全省健在的老红军(1937年7月6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已仅有27人(包括中直单位2人)。在编辑此书的过程中,大连的李长青和辽阳的惠友华两位老红军又相继过世,他们的离去让我们愈发感到,抢救和记录老红军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何等的重要和紧迫。

《致敬!老红军》是第一本反映辽宁省老红军英雄事迹的书籍,它的出版凝聚着众多人的心血。

编辑出版《致敬!老红军》一书得到了中组部老干部局的充分认可。辽宁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辛桂梓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并作出重要批示:“编辑此书对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很有意义,要精心编辑,做好宣传,并用以教育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辽宁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庞宝国提出策划方案,多次对编辑出版等相关工作作出部署,并牵头组织召开了由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新闻出版局、省档案局、辽沈晚报、辽宁人民出版社等七家单位参加的专题会议,就书籍出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辽宁省委老干部局认真组织、全力以赴,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自始至终积极做好沟通、协调、修改和审核等具体工作,特别是在照片物件收集、简历审核、内容修改上做了大量工作。这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老红军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得到了老红军所在的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的大力支持。

辽宁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辽沈晚报社社长赵辉对编辑此书给予高度重视,要求专访组要将老红军的光辉事迹全面细致的抢救挖掘出来,大策划、大版面来弘扬长征精神。辽沈晚报社总编辑徐晓民多次召开策划会,调配精干采编力量;地方新闻中心总监叶枫及刘晓、杨帆、李毅、经淼、靳丹、王志东、崔晋涛、金国建、董锋磊、贾敬伟、杨光、袁中芳、金飞、陈微杨静、孙霁、梁波、赫巍利、白琳、姜旭、吴章杰、查金辉、曲直等记者精心采写,对每篇稿件都精益求精。

省委党史研究室对全书的史实进行认真审核,省新闻出版局认真做好出版工作的协调审定,辽宁人民出版社全力保障书籍高质量、准时出版。

在此向为此书编辑出版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感谢,向老红军们及其家属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书编写组

2016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致敬老红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致敬老红军编写组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87319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1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648
CIP核字 2016232009
中图分类号 E297.2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40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