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洪水中的麦子
内容
编辑推荐

郑生发著的《洪水中的麦子》通过描述麦子一种具体的缺憾生存状态和对其生命遭际的感受——麦子很受损,麦子也很坚强,对麦子的遭遇充满忧伤——表达更广泛的寓意:当今的乡村变迁中,诸多美好像洪水中的麦子一样,正发出生命被困的呐喊,而我们又是那样“心有余而力不足”:生态方面,土地抛荒,河流污染,雾霾蔽日;世风方面,同情衰微,勤俭难继,奢华横行;人心方面,尊严倒塌,忠贞不再,诚信丧失……

然而。洪水中的麦子会有人来帮忙收割,麦子更会一年年生长。一些美好可能很难留存,但会有新的美好如期而至。只要生命信念不移,情怀阳光依旧,历史的演进总会不断地回馈惊喜。没有什么忧伤不可以超越!

内容推荐

郑生发著的《洪水中的麦子》收录了《洪水中的麦子》《老高河,新高河》《老娘的手机》《那次父亲安慰了我》《赊酒喝的老张》《品读夏夜》《乡情组合》等散文随笔80篇,共分为6辑,分别为“吾乡吾土”“严父慈母”“辛辣往事”“人生况味”“激扬文字”“如歌散板”。作者用质朴的文字,平实的笔调,表达了对土地、对农民的敬重,对家乡、对亲人、对童年的回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充满了无尽的温情。从他的文字中,我们又一次回到了儿时的乡村,那么美好的生活、纯净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目录

一 吾乡吾土

 黄墩的泥巴

 独秀山的变迁

 新米,故乡

 全生产队打平伙

 乡情组合

 怀念小麦

 水与倾城

 老高河。新高河

 炒秧田

 花期不遇

 活宝

二 严父慈母

 小年的喜剧

 老父出门打工

 留命做皇帝

 父亲卖蛇记

 老娘的手机

 那次,父亲安慰了我

 陪读的母亲

 我家的棉花情结

 我的父亲很强势

 讨债时是孙子

 母亲的末季庄稼

 亦地亦田“大寨田”

三 辛辣往事

 大伯的婚事

 简单的愿望

 1976年的那个秋夜

 存阅

 红薯渣粑

 儿子的名字

 难忘含羞草

 看戏

 洪水中的麦子

 芒子

 谁更从容

 果子坛都到哪儿去了

四 人生况味

 产房风波

 发薪的日子

 考不垮的朋友

 大伯的手机

 上访者老吴

 叫魂

 水库

 赊酒喝的老张

 鸽子

 神医

 哑巴卖瓜

 种爱情

 歌声为媒

 警灯亮起来,喇叭喊起来

 你说你还是处女

五 激扬文字

 莫让荣誉评选娱乐化

 同工同酬,政府要当表率

 市民能不能拍违章

 “项目政委”干啥的

 道德谴责与法律功用

 最后的被伤害者

 为女博士“降嫁”鼓掌

 还是要认真

 一推一盖何苦来

 天价葬狗是对人情的恶搞

 交警“托举哥”传递的不仅仅是正能量

六 如歌散板

 海子

 亮着的烟头(外一首)

 栀子花开(外二首)

 蝴蝶

 邮戳里的天空

 芝麻开花

 胭脂井(外一首)

 小市(组诗)

 今年冬天(外一首)

 风筝

 陡坎坡

 沉默的草垛(外一首)

 认识向日葵(外一首)

 走在麦地沟(外二首)

 旧城情结(组诗)

 倾城之恋(外一首)

 粉笔(外一首)

 高河埠(外一首)

 车过查湾

试读章节

黄墩的泥巴

泥巴被抠掉之后,黄墩就成了黄泥巴墩的雅称。然而,此举不啻一柄双刃剑,虽然一方面它增加了黄墩的颜值,但另一方面也让黄墩从此失去了从字面上就能读出的乡土味。对于从小在黄墩玩泥巴长大的人们来说,泥巴并不是那么随便就能抠掉的,因为它不知在何时又是通过何种途径融人了他们的躯体,以至于让他们于日后总是那么强烈地感受到,无论岁月流水怎么濯洗,都无法漂净刻骨铭心的黄和土。

黄墩多低山丘陵,土色发黄,土质黏性强,遇水易成泥巴,失水结成板块,很不利于农耕,但这些并不影响其成为与我年龄相仿的黄墩人童年玩泥巴的乐土。那时,雨过初歇,步出家门不远,就会发现鞋上粘满了黄泥巴,而且不管怎么甩也甩不掉。不过,如此粘人的黄泥巴并不会让小孩子们生厌,相反,他们往往还会在村头巷尾找到一处更好的所在,在那里随便用手指头就能挖出俗称“狗屎泥”的泥巴。“狗屎泥”的黏性最强,他们通常会用它制作成手枪、汽车等类的泥巴玩具;更有甚者,还会将自己的玩具作品带回家,偷偷地放进锅台的灶膛里烘干,留待日后赏玩,或向小伙伴们炫耀。

玩泥巴是当年黄泥巴墩穷孩子们苦中作乐的一种生活方式,在那个以农耕为主的年代,同样赤贫的大人们长年耕田种地,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玩泥巴,只不过它带给大人们的却是烦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黄泥巴墩境内坐落有怀宁祖山——独秀山,但其物产十分匮乏,山脚下的农民们并不能靠山吃山。黄泥巴墩不仅土地贫瘠,而且连万物之源的水,对它也吝啬无情,“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曾是当地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乡亲们与天斗,与地斗,往往是辛苦一年,最终连一家人肚子都糊不饱。曾经流传甚广的俚语“养女莫嫁黄泥巴墩”,大概也是因此而兴起。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至今仍可以想象,曾经有多少黄泥巴墩人不堪其扰,又有多少美好姻缘因此被葬送。

黄泥巴墩缺水的局面,直到全县三大农业灌溉、饮用水源之一的皖埠水库修成才逐渐改善。完全靠数以万计人工挑成的皖埠水库,对黄泥巴墩的意义举足轻重,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对它满怀感恩。小时候,每逢皖埠水库开闸放水抗旱,我和小伙伴们都会沿着疏浚清理不久的渠道坝顶,眼瞅着渠道内混杂着树叶与泥土的“水头子”,欢呼雀跃地追逐奔跑。皖埠水库的水涵养了黄泥巴墩,经过年复一年的耕作,田地里的黄泥巴慢慢变成了黑泥巴,许多从前的不毛之地被种植上了庄稼,农作物因缺水而歉收的现象杜绝,农民吃不饱饭的“天字号”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黄泥巴墩长期被泥巴掣肘的历史,第一次被大幅度地成功改写。

黄泥巴墩的泥巴是什么时候从字面上被抠掉?应该说这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物质文明助推精神文明,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到追求精神文明的历史时期,憋屈于黄泥巴墩已久的人们开始扬眉吐气,像一个人舍弃外号,开始使用学名——黄墩。黄墩,多么动听而又响亮的名字!时至今日,也许只有知根知底的人们,才会知道它其实就是过去的黄泥巴墩。

黄墩的发展车轮一旦被启动,便被不断扳向新的前进轨道,从利用泥土资源开办水泥厂、轮窑厂等企业起步,到不再满足于本土小打小闹,走南闯北务工经商办厂,极具生意头脑的黄墩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淘到了真金白银,过去难以活人的穷乡僻壤,也被改造成了美丽的省级中心城镇。当然,在此过程中,也有不少成功人士全家迁居外地,但他们作为游子没有理由不关注家乡,因为黄墩的土地维系着他们的乡愁,并且黄墩还在凭借着强劲的发展,不断增添并扯动着他们的乡愁。

应该说,有那么一段时间,黄墩的发展似乎在刻意回避被抠掉的泥巴,但在经过多轮探索寻找之后,最终又在向其作强势回归。如今,在这块泥巴地上,独秀山风景区蓝图已经描绘,独秀现代农业示范区正在如火如茶地建设,“水果皇后”蓝莓也正在帮助黄墩加速实现“安徽省蓝莓第一镇”的宏大构想。

(原载2015.10.8《今日怀宁》)(P3-4)

序言

还有多少美好可以留存——《洪水中的麦子》自序

一望无际已经成熟的麦子浸泡在洪水中间,我仿佛能听见麦子像落水者发出的呼救声,可面对它们我是那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在这样的梦境中因揪心而惊醒。

“我到如今为什么还念念不忘洪水中的麦子,是因为我把它当成广泛的比喻,甚至把它想象成纯洁正强遭玷污,神圣正遇亵渎,美好正被人们轻易放弃。”(《洪水中的麦子》)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一株这样的麦子,不过,不管时代的洪水怎么冲刷,即使是长时间地游离于社会的边缘,我也一直努力保持着宁折不弯的站立姿势,继续保持着对美好的鉴赏与学习。并尝试着能存留下它的只鳞片爪。

“文以载道”。留存美好的最佳载体莫过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不拘形式,或长或短,推己及人,雅俗共赏。作为作者,无不都想完美地表达出自己的认知,再把结果奉献给挑剔的读者,期待他们欣赏,渴望引起共鸣。但在全民阅读进入“碎片化”以后,真正能静下心来读与写的都越来越少,社会越来越浮躁,有心的无闲,有闲的无心。我大概能算有心的一类,渴望一种安定的生活,一直是我的人生理想。读书,升学,就业,我走的是大多数跳出农门的农村孩子的共同之路,不过在这条路上,我走得并不顺利,大学毕业分配到工厂,其间曾经停薪留职到海南打过工,担任过濒临倒闭的国营企业厂长,曾经三次报考过国家公务员,但每次都只开了花,最终都没结成果子,在工厂下岗后,又到县公安交警部门做从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辅警,而且一干就是12年。对此,很多熟悉我的人都表示很不理解,甚至觉得有些屈才的我应该有好的发展去处。其实,并不是我有多么喜欢现在所做的事,虽然每年为大小领导准备会议讲话稿着实令人头痛,但我都认了,因为最起码我每天还在与文字打交道,还能有相对安定的状态、较为方便的条件进行阅读。更重要的是,我还能为儿子的成长保留住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我很清楚自己的弱点,我并不是一个前卫的人,甚至还有些保守,在海南打工时,我就明显感觉到自己浑身仿佛沾满怎么洗都洗不干净的泥土。

出书的越来越多,读书的越来越少,在阅读泛化甚至稀缺的年代出书,应该说对从未出过书的作者的自信心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我对此是深有体会。1986年我的处女作《大伯的婚事》获北京《中学生》杂志“让每个家庭充满爱”全国征文二等奖,在纷纷扬扬的来信中,就包括县内一位知名作家的来信,他先对我获奖表示祝贺,接着向我提出“要以学习为主,文学道路艰难”的忠告,随后问我能不能买几本他出的书。几年前,我在一家报纸副刊上发表了一篇散文,副刊编辑先生很罕见地给我寄来了样报,内附一张写有几句话的便笺,主要是问我能不能帮他销售其所著的书。后来与文友谈起这位副刊编辑,大家都表示已经为其销售了不少,有的老师干脆买下塞在学校图书馆里充数。我实在无能为力,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只得自断了向那家报纸副刊投稿的路。

前车之鉴,后车之辙。轮到自己出书,惶恐在所难免。在毕业于安大中文系的长兄一再鼓励下,我开始为出书做准备。在搜集整理文稿时,我受到了处女作《大伯的婚事》的鼓舞,虽然我曾在拙作《存阅》中对它的散轶表示过惋惜,但我还是不死心地百度了一下,竟然在新概念中学生限字作文评析中发现了它的踪影。三十年前的文章流传至今!三十年问又有多少事物能够保存至今'再看看并不齐全的已发表作品剪贴本,刊载的许多报纸已经发黄破烂,有的文章文字已经有些缺失,如果再不系统地整理一下,恐怕就会从此消失。

虽然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是我高中时代就有的梦想,虽然我也曾不顾荆棘跋涉于文学苦途,但正应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古语,我创作的收获并不大,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炫耀的作品。这也是我要起网名叫“郑了了”的原因。在写作上,我一直很独,从来就没想着去加入所谓的圈子,当年加入县作协,还是应时任县作协主席、现任县文联主席钱续坤先生的相邀,也从来没有想方设法地去跟某个编辑混个脸儿熟。我始终觉得一切靠作品说话。我曾经在《安庆日报·下午版》由知名作家黄复彩老师任编辑的“今日生活”专栏保持很高的上稿率,但我与他素昧平生,就连书信、电话上的往来都没有,而且那时的稿件还都是用方格稿纸誊写。

为了不滥竽充数,为了对得起读者,这本集子收录的所有文章都是我通过投稿被公开发表出来的。在从事公安交警辅警工作以后,我虽然发表了数百篇交通安全宣传新闻作品,但跟文学沾上边的作品屈指可数,所以这本集子里的绝大部分文章都发表在此之前,在我人生最苦闷的低潮期。

虽然我自觉写诗是弱项,写散文还凑合,最应该能写好的是小说,可我的写作实践却与此背道而驰。我曾经狂热地写诗,漫不经心地写散文,写的最少却是小说,目前登上大台面的则是言论与散文。我所发表的言论虽少虽短,但有几篇还是有点分量,特别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莫让荣誉评选娱乐化》,还入选了《人民日报》要闻要论。我所发表的散文,影响稍大的是发表在《南方周末》《新安晚报》上的《简单的愿望》,虽然也曾被杂志《视野》转载,但随着居民身份证业务办理的变更,现在变得恐怕让人有些不好理解。《洪水中的麦子》能被编辑先生发表在《安庆日报·下午版》副刊头条,想必有打动人心之处。《母亲的末季庄稼》用网名在红袖添香网站发表后,目前被很多亲情文学网站转载,甚至有人干脆剽窃为己所写。我不喜欢写一些时令软文,不喜欢对着自然气候、花鸟虫鱼、舌尖美食凭空伤感,卖弄才情,我喜欢写一些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我的文章多有故事,在努力讲好故事的同时,我总在潜心发掘其中的美好,因为我感觉曾经十分熟悉的故土风物、人间亲情、社会生活等等都在改变,其中被我珍视如宝的美好正在加速逃离。

“真正的宝贝是活的”(《活宝》),一个农民老大粗都能说出的哲学命题,却有许多人不懂或装着不懂。人生昙花一现,一些生不曾带来、死不能带走的东西,过眼就是浮云。“现世活宝”在我乡下老家是一句骂人的话。如果是因不自量力出书而被别人当成现世活宝,那么这个骂名我很乐意接受。

是为序。

2016.5.12于怀宁高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洪水中的麦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生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030031
开本 16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2016223656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9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6: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