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外文学交流史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根据历史发展的趋势来全面系统地考察中国与各国家、地区的文学关系、得鉴古知今之益,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件重要工程。
《中外文学交流史》立足于世界文学与世界文化的宏观视野,展现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双向多层次交流的历程,在跨文化对话、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中,把握中外文学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精神实质。姚风著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葡萄牙卷)》为其中的一卷。
图书 |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葡萄牙卷) |
内容 | 编辑推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外文学交流史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根据历史发展的趋势来全面系统地考察中国与各国家、地区的文学关系、得鉴古知今之益,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件重要工程。 《中外文学交流史》立足于世界文学与世界文化的宏观视野,展现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双向多层次交流的历程,在跨文化对话、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中,把握中外文学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精神实质。姚风著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葡萄牙卷)》为其中的一卷。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最初的相遇 第一节 海始于斯 第二节 中国人眼中的“佛郎机” 第三节 葡萄牙人和中国人的最初接触 第四节 航海大发现时期的葡萄牙文学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文学 第二章 对异国的想象和书写 第一节 皮莱资的《东方概说》以及中国之行 第二节 狱中来信 第三节 加里奥特·佩雷拉:赞美中国 第四节 若昂·德·巴洛斯笔下的中国 第五节 加斯帕尔·达·克鲁斯:在中国描写中国 第六节 在真实与想象中旅行 第七节 人在中国:曾德昭与安文思 第八节 泥泞的北京 第九节 埃萨·德·盖罗斯与中国 第十节 《七千海里漫游》讲述的中国 第十一节 被忽视的“他者” 第三章 葡萄牙文学在中国 第一节 语言的交汇 第二节 中国内地对葡萄牙文学的译介 第三节 首届葡萄牙文学研讨会 第四节 若泽-萨拉马戈在中国 第五节 佩索阿:我的心略大于宇宙 第六节 安德拉德:用诗歌去爱 第七节 索菲娅:你的步履是路的完美 第四章 中国文学在葡萄牙 第一节 费诺与《中国诗歌选》 第二节 庇山耶与《中国挽歌》 第三节 安东尼以及其他诗歌翻译家 第四节 处于边缘的中国文学 第五节 神州在望:葡萄牙作家的中国情结 第五章 从澳门看中葡文学交流 第一节 镜海扬波:中西文化交流的肇始 第二节 “互相错过”的文学 第三节 卡蒙斯:真实与传说 第四节 澳门文化学会与文学出版 第五节 《葡语作家丛书》 第六节 戈振东神父与他的翻译 第七节 土生葡人作家 第八节 文化活动促进交流 第九节 澳门的华文文学 附录 1.中葡文学交流大事记 2.中文里的葡萄牙作家(译成中文的作品及其作者) 参考文献 编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葡萄牙卷)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姚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88492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5 |
出版时间 | 2015-12-01 |
首版时间 | 2015-12-01 |
印刷时间 | 2015-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96 |
CIP核字 | 2014152847 |
中图分类号 | I109 |
丛书名 | |
印张 | 1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91 |
宽 | 186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