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托马斯·伯恩哈德自传小说五部曲(精)
内容
试读章节

这座城市里居住着两类人,唯利是图者和他们的牺牲品。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若想在这儿生存,只能采取一种痛苦的、往往极为险恶乃至致命的方式。这一方式阻碍着每一种生灵,使其日益迷惘并陷于毁灭的境地。一方面,极端的天气条件不断伤害着这里的居民,消磨其精力,随时会引发疾病。另一方面,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萨尔茨堡的建筑对人的状态也产生着日益恶劣的影响。无论这些可怜人是否已意识到,但从医学角度看,前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候是绝对有害的,它压抑着大脑、身体以及完全受制于自然环境的天性。这样的气候以惊人而放肆的方式一再造就出令人困惑、令人疲惫、令人病态、令人羞耻、天生卑鄙的居民,一再造就出这样一些萨尔茨堡人,他们或土生土长或迁居而来,与三十年前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我一样,居住在被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因与生俱来的喜爱而爱过,但也因种种经历而憎恶过的冰冷潮湿的围墙之中,放任自己狭隘的顽固、荒唐和愚蠢,从事着残酷的工作,陷入忧郁,最终成为所有可信或不可信的医生及殡葬公司取之不竭的收入来源。这位在这座城市里顺从其监护人的愿望,但却违背自身意志成长起来的人,由于甘愿为了这座城市付出情感和理智,一方面从幼年起就受制于世人对这座城市的名誉的公开监督,如同被锁进了一台既生产金钱又反对金钱的有违常理的美化及谎言机器,而另一方面,他在童年及青少年时期资金匮乏、孤立无援,无人荫护,仿佛被关入了一座弥漫着不安和恐惧的城堡。这个注定要生活在这座城市,要在这里形成自己的性格和思想的人,他以既非过于粗俗,亦非过于轻率的方式叙述了自己关于这座城市以及城中生存环境的回忆。这些回忆更多是悲伤的,对他最初和早期的发展更多产生了极其灾难性的影响。这些可怕的回忆对他的一生也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但他拥有的唯有这样的回忆。除却诽谤、谎言和虚伪,他在撰写这段回忆时不得不对自己说,在他一生中,特别是在他在这座城市里生存和受训的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在那段为期二十年的绝望期和成熟期,他的精神和情感受到了严重伤害和虐待。这座浸润其天性并主宰其理智的城市,不断直接或间接地惩罚和处置他未曾犯下的过失和罪行,打击着他的各种敏感和善感,而对他的创造性没有任何促进。这一求学阶段无疑是他经历过的最恐怖的时期。其间,他不得不为他的余生付出了巨大代价,或许也是最昂贵的代价。这里记录的是他这一求学时期以及他在此期间的感受。这座城市配不上他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预先存在的喜欢和爱心。迄今为止,在任何时期和任何情况下,它都在拒绝和排斥他,并对毫不设防的他进行攻击。假如我没能在那一瞬间,在令人神经紧张、极有可能造成精神伤害、性命攸关的时刻告别这座城市,告别这座始终在伤害、蛊惑并最终摧毁具有创造性的人的城市,这座由于我的父母而同时成为我的母亲之城和父亲之城的城市,我就会与生活在这里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人一样,与我的许多亲朋好友一样,亲身验证这座城市独有的考验。我也会和许多身处其间的人一样突然结束自己的性命,又或许会在它的围墙中,在那令人窒息的、令人完全窒息和泯灭人性的氛围中慢慢地、痛苦地走向毁灭,如同许多身处其间的人慢慢地、痛苦地走向毁灭一样。(著名的)自然风光和(著名的)建筑形成了我的母亲之城和父亲之城独有的特色和绝对的特征,我常常能够看出这一点,也喜欢这一点。但是在这里的自然风光和建筑中生存着年复一年盲目增多的低能居民,他们、他们无耻的法律以及他们对其法律更为无耻的诠释总是将我对这一自然(风景)奇观和建筑艺术的认知和热爱消灭在最初的萌芽状态之中。我个人的生存方式总是无力抗衡这个城市独有的小市民逻辑。这里的一切都与创造性相悖,而且也日益强烈地主张着其对立面。虚伪是它的基础,思想匮乏是它最大的嗜好。想象力一旦显现,顷刻即被消灭。萨尔茨堡是一个阴险的门面,世界不断地在它上面描绘着自己的谎言。门面之后,富有创造性的事物(或人)必然枯萎、衰败和灭亡。我的故乡实际上是一个不治之症,它的居民在这一疾病中诞生并感染上这一疾病。如若不能在关键时刻逃离,他们就会在所有这些恐怖情况下不是直接或间接地、或早或晚地突然自尽,就是在这块从根本上泯灭人性的,融汇着建筑风格、大主教、愚昧、纳粹和天主教气息的死亡之地直接或间接地、缓慢而痛苦地走向毁灭。对于了解它及其居民的人而言,这座城市尽管外表光鲜,但外表之下却是一座埋葬了一切想象和期许、真正阴森恐怖的坟墓。这座城市无处不在展现着美丽和辉煌,而且由于所谓的戏剧节,它也长年享有全部高雅艺术的美誉。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试图在这里如鱼得水,寻觅公正,可是不久他们就会发现,这里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充斥着疾病和卑鄙的死亡博物馆,这里存在着一切可以想象和不可想象的阻力,它们肆无忌惮地摧毁、深入骨髓地侵害他们的精力、智慧和禀赋。很快地,这座城市对他来说不再意味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建筑艺术,而无异于一座由无耻卑鄙之徒组合成的无法穿越的丛林。当他步行在城中的胡同时,他不再如同行走于音乐之中,而只是感受到对当地道德沦丧的居民的厌恶。以他当时的年龄,对于他这个突然在这里被骗取了一切的人而言,这座城市无法让他冷静,而是令他恐惧。这座城市也为一切,也包括震撼,提供了致命的论据。我当时的感受(感觉)以及现在的想法都在说,那个十三岁的男孩突然遭遇了一种严酷的现实:在位于施冉伦胡同的寄宿学校里,他和三十四个同龄人挤在一间肮脏的、散发着由斑驳潮湿的墙面、破旧的床单以及脏兮兮的年轻寄宿学生发出的混合臭味的寝室里,几个星期都难以入睡。因为他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突然被迫睡在这个又脏又臭的大寝室里。他难以理解受教育的必要性,在他看来这一定是一种出卖。夜里,他观察着这个公共教育机构大寝室里的种种堕落,观察着这个教育机构本身以及不断住进这里的人。……

P3-6

目录

前言

原因 王钟欣译

地下室 刘文杰译

呼吸 韩瑞祥译

寒冷 巩婕译

一个孩子 马剑译

序言

托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1931-1989)是奥地利现当代文学中一个独来独往、愤世嫉俗的怪才,在德语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他的文学创作也受到维特根斯坦语言批判哲学的影响,继承了奥地利文学中语言批判的传统,但是他与统领奥地利现当代文学几十年的“维也纳文学社”和“格拉茨文学社”几乎无缘;他始终“抱着自身固有的一切怪僻、粗暴、丑陋、困惑和离奇的东西走一条离经叛道之路”。(伯恩哈德)他因此所得到的褒与贬在德语文学批评界也是罕见的。但他一生淡泊名利,不屑论争。

伯恩哈德作为非婚生子出生在荷兰的海尔伦,父母都是奥地利人。他随外祖父母生活在维也纳和萨尔茨堡附近的西基辛。在当作家的外祖父熏陶下,他从小就跟文学结下不解之缘。1947年中学未毕业,他就去一家食品店当学徒,不久便患上折磨他一生的肺结核。在住院疗养期间,他的精神支柱外祖父和母亲相继去世,给他在精神和心灵上造成很大创伤。他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学过音乐,后来选择了专业作家的道路。

青少年时代的坎坷不幸、法西斯教育的摧残、痛苦的磨难在伯恩哈德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死亡、疾病、堕落与疯狂构成了他文学作品的主题。五十年代,他以诗歌步人文坛,发表了《在人间和地狱》(1957)、《在月亮的铁蹄下》(1958)等诗集。他的诗调比较低沉,风格在某些方面酷似二十世纪初奥地利表现主义诗人特拉克尔。他诗中的“我”感受到的世界就是地狱,无处不充满着冷酷、压抑、失望和痛苦。

无论伯恩哈德的思想和艺术追求后来经历了什么变化,表现在这里的主题几乎贯穿他全部的创作。他以极其深刻的思维力和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展示着人生就是不治之症的忧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的关系被扭曲了。精神沉沦崩溃,一切生存的努力只能导致精神错乱。一句话:“死亡是我的主题,因为生命是我的主题。”(伯恩哈德)二十世纪伯恩哈德一生共写了二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他的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为前期,从八十年代初到作者逝世为后期。前期笼罩着阴郁的荒诞,后期渗透着现代喜剧的嘲讽。属于前期的长篇小说有《寒冻》(1963)、《精神错乱》(1967)、《石灰窑》(1970)、《修正》(1975)和中篇小说《阿姆拉斯》(1964)、《走》(1971)等;后期有长篇小说《伐木》(1984)、《大师》(1985)和《毁灭》(1986)、短篇小说集《模仿声音的人》(1978)以及五部自传小说。从七十年代开始,伯恩哈德同时倾注精力于戏剧创作,先后发表了十四个剧本,主要剧作有《博里斯的生日》(1970)、《无知的人与疯狂的人》(1972)、《习惯势力》(1974)、《名人》(1976)、《退休之前》(1979)、《万巅之上静悄悄》(1981)、《剧作人》(1984)和《英雄广场》(1988)。

……

在《寒冷》的回忆中,叙述者第一次回顾了童年早期的岁月,对自己出身和性格的追问也萦绕在这个病魔缠身的年轻人脑海里。五部曲的最后一部《一个孩子》便是叙述者“追寻原因”的续集。它讲述的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遭受屈辱和压制的故事,虽然不同寻常,但也并非不典型。像其他四部一样,《一个孩子》的叙述也始终游移在极端的张力中;语言的运用同样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幼小的伯恩哈德所经历的,不是地狱就是天堂。和外公在一起,陪他散步,是他童年最快乐和最幸福的时刻,因为外公是他的教育者,是他的庇护所,是他的精神依托;只要走进学校里,他就感到如同进入“制造愚蠢和精神垃圾的工厂”。每一个在这里所叙述的事件都具有不同寻常的特征,每次不幸或失败都会被描写成“灾难”,一个比一个恐怖,个个令人毛骨悚然:一个“骗子”制造的非婚孩子,一个从娘胎里开始就令人讨厌的生灵,其生存之艰难可想而知。在《一个孩子》中,伯恩哈德把童年的生存世界同样看成一个既充满恐惧又十分可笑的舞台,人生的童年同样像演戏一样展现在这个舞台上。“生存是一个悲剧,我们能够尽可能地把它变成喜剧”,这就是《一个孩子》表现的意图所在。事实上,回忆童年的作者如愿地让这个悲剧变成了喜剧。伯恩哈德犹如一个喜剧演员,他的诙谐取自于恐惧,他甚至会让童年一些恐惧的经历升华为怪诞,从而使之可以忍受。小说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节,伯恩哈德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他八岁时骑自行车的轶事。这次以失败而告终的自行车之旅无疑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是一个意蕴深邃的故事,其中隐含着贯穿伯恩哈德作品的主要主题和母题。不言而喻,《一个孩子》与其他四部一起,以真实与虚构的方式,为伯恩哈德天马行空的人生历程和独具风格的文学创作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

总而言之,自传五部曲标志着伯恩哈德一个特殊的创作阶段,在这个时期的德语文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认识这位独来独往的奥地利作家的一个窗口。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自传五部曲的中文译本,但愿读者能从中有所收获。

韩瑞祥

2016年元月10日

内容推荐

《托马斯·伯恩哈德自传小说五部曲》,即《原因——一种预示》(1975)、《地下室——一种解脱》(1976)、《呼吸——一个决定》(1978)、《寒冻——一种孤独》(1981)和《一个孩子》(1982)。

作者托马斯·伯恩哈德以深沉的幽默,冷漠的讽刺展示了其坎坷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从一个侧面勾勒出战后奥地利社会各时期的一幅幅历史画面。德国文学评论家赖希-拉尼茨基称之为伯恩哈德“最丰满最成熟的作品”。

编辑推荐

《托马斯·伯恩哈德自传小说五部曲》是奥地利当代最负盛名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之自传体小说,记述私生子出身的主人公灰暗的童年及以后走过的道路,文笔冷峻诙谐。分《原因》、《地下室》、《呼吸》、《寒冷》、《一个孩子》五篇,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及战后奥地利社会的现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托马斯·伯恩哈德自传小说五部曲(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地利)托马斯·伯恩哈德
译者 韩瑞祥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18458
开本 32开
页数 43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83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6
CIP核字 2016188389
中图分类号 I521.45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7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