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操作的艺术(13位赢家的投资心法实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一口气访问了台湾证券、期货与银行界中,在交易或投资市场上十三位重量级操盘手,就是希望能够透过这些“正规军”现身说法,将他们在台湾本土市场的投资心法实录完整公开,让所有对交易、投资、操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真正一窥台湾交易市场的实际面貌。

本书要告诉读者的是在投资或投机市场成为输家还是赢家,一切都操之在你,交易市场是最公平的地方,因为要成为赢家,一切看本事,跟家世背景、学力高低、资金多寡、年龄高低、设备大小、散户与法人……等因素都没有直接关系。很多时候成功与失败就在一念之间,我们只能让真正的市场赢家现身说法告诉你、提醒你投资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

你想成为赢家吗?看完本书,放下过往执着,你可以成为赢家的。

内容推荐

在金融市场上,往往由数字的多寡或正负,来决定你是贏家还是输家但数字是暂时的,输赢也不是永远的所有赢家的形成,都是经过一番努力,适时调整与更新操作模式及策略而来的

如果你要成为赢家,你必须非常严肃的面对投资市场。

你,准备好了吗?

目录

编者序

台湾出版序

导读

王章佑

 ——来自香港从台湾起家的世界顶尖避险基金经理人

洪永聪

 ——首位运用衍生[生商品创造“随涨抗跌”的传奇基金经理人

刘懋楠

 ——由准下程师转变为操盘手的台大人

赖圣唐

 ——有志者事竞成的杰出操盘手

高子钧

 ——台湾期货自营绩效纪录保持人

吴启铭

 ——化腐朽为神奇的期经掌门人

徐华康

 ——百战金刚的老师型操盘手

牛继圣

 ——台湾银行业中衍生性商品的先驱操盘手

庄逸哲

 ——以团队运作制胜的教练级交易员

林继政

 ——选择权波动率与造市交易策略专家

陈香君

 ——α策略的女性操盘手

毕淑蓓

 ——台湾石油避险交易的开拓者

臧大年

 ——台湾衍生性商品交易的学者

编后语

名词解释

试读章节

问:2003年起,你从个人交易账户(Discretionary Account)转成避险基金,这样一个转变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答:从2001年年底开始做期货交易,到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之问的这几年,参与交易的市场已经增加至30多个,不单单是台湾,包括中国香港、新加坡、欧洲、美国等都有交易,因为没有百分之百“自动化”,也就是说,所有的事情还是我一个人在处理,工作量非常大,让我没时间专心做研究。成立公司的出发点很单纯,只是想要建立一个平台,可以把我的工作有效地分丁,减轻我的负荷。

至于避险基金,是2005年3月才成立。一开始也不是为了想去募集别人的钱来操作,那时成立基金不过是想要巩固我的资金,把我手上在管理的账户全部放进一个基金账户里面。这么一来,可以去做一些比较高周转率的交易,又能把多个户头整合,省却账户管理的麻烦。因为我的交易系统还可以管理更多的资产,所以我们在2006年4月接受了第一个投资者。

为了增加投资者信心,我把2002年6月开始操作,累积到2005年6月为止的几个账户的绩效,找香港安候会计师事务所去做稽核,稽核报告证明:3年之间把l元变成17元,当时最大的累计亏损率是9.1%。

那时我们也没有做市场营销,或者是找一些机构投资者,只是把绩效交与评比机构,例如EUREKAHEDGE。第一个投资者就是在这个“避险基金数据库”发现了我,就主动来找我去谈。第一年,从2005年6月到2005年年底,半年的时间赚了45%,那年年底资产规模大概有2000万美元,我们就这样一直交易到今天。现在,这个避险基金的规模已经达9000万美元(约30亿元新台币)。

问:你的交易策略很清楚,就是用系统来做交易,涵盖哪些市场?应该不只是用一个系统在做,每个市场还有些调整吧?

答:我们交易的市场涉及100多个,还涵盖远期外汇,以及选择权市场。

我的交易哲学比较传统,一套好的操作系统,应该是可以在所有市场都能够运作,重点在于使用的参数。我认为投资者的眼光都太短,太注重短期的绩效,如果从一个10年的投资年期去看,就算是一般的一些交易系统,应该也能提供不错的投资回报。

问:举一两个值得介绍的实战经验的例子。

答:我想了一个蛮有趣的例子。2002年,我在一家期货商进行在线下单,当时他们在线交易系统很差。记得有一次放空不少数量台股指数期货,一开盘就去放空,但是10点钟左右大盘突然瞬间拉上来,我想去停损,就在那个时候,下单系统竟然死机了。

那次的交易数量相对于我的资金是蛮大的,虽然只断线大约10分钟,不算太长,可是我人在香港,收不到成交价钱,也看不到报价。当下第一个想法就是,若打电话到台湾去说不定更慢,干脆把计算机关掉重新启动可能比较快。等到可以重新下单时,在短短的10分钟里,200万元新台币就不见了,用大盘指数来说,好像大涨了两三个百点,可是我束手无策,完全没办法下单。

这个很重要的教训是什么呢?整个计算机交易系统是很重要的,不只是备援,包括主要对外的链接系统,一定要花钱去做到最好。如果你做的是短线交易,下单速度对长期的投资期望值有很大的影响。只要每年出现两三次像死机这种错误,基本上当年赔钱的机会就高很多了。很多的投资策略,都是靠捕捉到每年出现一两次的大行情,如果因为无法交易而错过了,绩效就会被严重地影响。所以说IT技术很重要。这个教训让我觉得,系统上该花的钱一定要花,绝对不能省。

另一个例子是2004年台湾大选前夕,我们的交易系统本来显示买人多头部位“留仓”的信号,但当时并没有依照信号保留长仓,而在当天收盘前平掉所有的多头部位,结果这个决定为我赚进大约1000多万元新台币。之所以做此决定,主要是因为选举结果其实是随机与不可预测的,对于一套以价格为基础的系统(即我们沿用的一种系统)来说,随机这个因素正是这种系统的最大敌人,系统原有的优势往往会因此而消失,在这情况下做出投资决定实在与赌博无异。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个例子更加有说服力,因我们清楚知道不论选举的实际结果如何,市场的波动性必定剧烈起伏,就算设定停损指令,也可能因市况过于波动而无法执行。这个情况好比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公布结果的第二天,市场就马上崩盘了,这也为我们提供一个很重大的警示。

由于我没有遵照系统的指令进行交易,有些人可能会反驳说,这种做法是“纪律性出了问题”,这一次只不过是“运气好”而做对选择而已。不论这次事件的结果如何,假若再一次遇上相同状况时,在基于这种随机性及风险性的考虑下,我还是会做出相同的决定,即以个人的经验判断取代系统的指令。尽管如此,有一个必须承认的错误,就是我并没有在事前为交易计划制定一些规则去应付这种情况,但有一点要谨记在心里的是:系统是呆板的,而我们是灵活的。

问:做交易其实是一个很严肃的事业,每一个环节必须要做到最精确。也就是说,中间有时候因为其他因素,你不在意或不小心出了麻烦之后,它会影响到以后所有的决策。

答:为了警惕自己,我每天务必要提醒自己我有多笨!因为期货是一个“零和游戏”,我们每一天都是在跟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去比较,去竞争,我很清楚我没有他们的聪明和经验,只希望能够勤能补拙,让自己不要松懈。

问:你对市场这么谦卑,从我们在书本上所看到的来讲,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特质。

答:就整个亚洲来讲,我敢说那些自认为了不起的交易员,其实都是井底之蛙。更重要的是,一旦有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这种想法,你的风险管理与风险意识,就全部消失不见了,因为有这种想法导致倾家荡产的例子实在太多。

交易就像呼吸一样,不能光吸人不呼出,获利回吐就如同呼吸一般自然。一般投资者都习惯在获利后将投资金额扩大,那等同于将回吐的比率放大。

问:你都能够抓到交易上制胜的关键,可是我们常常听到别人在口头上讲这些东西,而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答:讲个例子,大家都把纪律挂在嘴边,但纪律并不是最重要的,纪律只是将已制订的交易计划去执行,重点是计划的本身。如果在交易前,没有把所有预测到可能发生的事情考虑进来,并订定相应措施,或是计划的指令不清晰,这就跟计算机硬件没有软件指挥一样,多强的硬件也无用武之地。

一旦出现之前没想到的状况,不管投资者有多好的纪律性,也没有一个计划可以依循。在这种情况下,便会受情绪或经验判断而做出不当的反应,让损失增加。所以重点是这个“计划”本身,纪律性只是用于确定这个计划能够确实执行而已。

问:也就是说,情境分析(Scenario Analysis)没做好?不管市场是涨或跌还是盘整怎么样的状况,如果我都想好的话,理论上应该更可以做好纪律。

答:大家都会停损,但一般人都不会考虑连续30次被停损的状况。当发生这样的状况时,我相信那种痛苦已经超越常人心理可以接受的范围,这也是最容易失去纪律而不去执行停损的时候。

很多人都会说,“如果市场下跌,我一定会停损”,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最危险,因为他并没有订定,到底市场下跌多少才会停损。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当市况跌至这个投资者情绪崩溃的时候,他才会停损。  P6-10

序言

俗话说,“开卷有益”。多读书,使人明智。当编者几经辗转拿到这本《操作的艺术——13位赢家的投资心法实录》时,距离最初的出版,也不过三个月。编者一口气把书稿读完,认定这是一本适合阅读的好书。

这本书在台湾一经推出,就受到欢迎,并迅速再版,全因本书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编者在此也向大陆读者力荐此书,希望普通的百姓投资者都能从中受益。

对于本书的理解,出版序中已经颇多介绍,编者无须赘言。

对于本书的阅读,编者略作说明。

第一,本书虽名为“操作”,实为“心法”,即经验之谈。即便不谙金融操作,读者也不必焦虑,大可忽略台湾各类金融市场的专业性,只意会其中经验即可。

另外,由于两岸金融市场不尽相同,谙熟金融操作的大陆读者,也不必拘泥于书中提到的操作规程。而对于金融术语,本是西方舶来品,编者也只在必要处辅以说明,标出大陆的惯用法,用于帮助读者衔接两岸的金融文化。

第二,作为访谈体,语言即兴发挥,多见随意。书中受访人大量的台湾式口语,编者未作大量改动,只对方言俚语加以注释。一来海峡两岸文化本就同宗同脉,理解起来并无太大难度;二来语言多是受访人性格和心理的直接流露,保留语言的原汁原味,更易促使读者和内容的亲近,理解上更有高度。

第三,访谈录贵在访谈。采访人高超的采访技术,奠定了本书的内在价值。本书的作者,即采访人,提出的问题直接恰当,导引受访人的思路和谈话方向,并且切合读者的需要。不仅如此,采访人轻松驾驭话题,把握精准,纵横开阖,围绕操作,引出受访人更多内心感悟,实是难得。

第四,编者再次提醒读者关注,这本访谈录的采访对象,都没有显赫的身世,将他们称为“草根”明星一点不为过。金融操作原本瞬息万变,惊涛骇浪,但字里行间,受访人个个气定神闲,这可能就是成功人士的素质:过往成败,不足以扰乱心智;从容淡定,才能把握输赢人生。

有句老话,叫做“授人以花,手有余香”。衷心希望读完此书,能对读者的投资心脉有所帮助,对于编者来说,这将是莫大的欣慰。

那么,对于本书的效果,还请读者看完后自己来说吧。

后记

从来就没想过,我这辈子竟然会跟这种“玩意儿”结缘,对很多人来说,应该是不太可能会去碰触的高风险市场。说起股票、共同基金,相信有很大比例的人都会去投资。

更没想过,在离开期货市场将近十年之后,我竟然会来写一本操盘手的故事,尤其,这本书是接在那本充满温馨与感动的枢机主教单国玺传记《活出爱》之后。这未免太过跳跃,可事情就是这么神奇地发生了,很多事情往往在意料之外,人生就因为这样,才显有趣与生动。当然,就看你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一如投资市场般,充满着未知的惊喜,却也同时危机四伏,投资说来容易但操作起来却不尽如人意,明明出手前有十足的把握,获利却偏偏那么困难。如果你能够参透其艺术价值的话,或许操作起来就可以得心应手,没那么困难了。

事情的缘起,要从一个长长的故事开始说起。十五年前(糟了,这又要泄露出我早已经过第N个25岁的秘密了)我还在工商时报跑证券新闻,联合晚报来找我过去,那时岛内期货市场刚要开放,我被赋予一个“开疆辟土”的全新任务,负责把刚要开新版面的期货版给“填满”。期货,这是何等专业,我只好买了一本《期货一百问》的工具书,带着它飞越千重山万重水,来到夏威夷美丽浪漫的Yklki海滩,明明是如此风光明媚的碧海蓝天,我却拿着一本如此煞风景的书,很用功地K着。

度完假飞回台湾,就开始我那日夜没有颠倒,却夜夜挑灯夜战的期货新闻生涯。就是在那个时候跟Michael(姒元忠)相遇,从此结下不解之缘!除了自行K书之外,我还有个习惯,会先“拜师学艺”,之前先有个股票师父,Michael是第二个师父,他从怎么“看盘”开始教起。所谓看盘,其实是看着单机上的报价,师父很耐心地详细解释各种商品的代码、细微的变动,以及每天要读英文market letter、要看很多经济指标及研究报告等。那时只有先开放美国盘,台股指数期货还没开始,也就是说,要看盘就得“守夜”,刚开始我游走各个期货公司,都是晚上9点、10点大家早已经休息时,我的“大夜班”正要开始。

渐渐地,我在金鼎期货落脚了,当时进入市场甚早、拥有丰富经验的师父恰好担任研究部主管。夜里,在敦化南路摩天大楼地下室这一方不算小的空间里,有一群人正在上班,刚开始气氛还算热络,天天晚上有不同的消夜,有时候还会兴致一来,大伙儿开车杀去吃永和豆浆。我总是熬到凌晨2点、3点,再自个儿骑着机车回家去。临走前有时会有“羡慕”的眼神,因为他们还得再撑到4点多美国盘收盘;师父总是跟他们说:“她回家后再过几个小时就要上班,她不是日报记者,是一早9点前就要到位的晚报记者呀!”是的,我虽然主跑期货新闻,但手上还是有其他上市公司的证券新闻要跑,最重要的是,晚报是中午就要截稿,每天那短短的3小时就是我们神经紧绷的作战时间。因为业别特殊,加上我本身的个性使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既然跑期货当然要去弄懂它,深入它,融入它,就这样过了至少两三个月蜡烛两头燃烧的日子。

这样当然还是不够,无法体会期货交易那种高度杠杆的刺激感。我有着“冒险犯难”的精神,总是喜欢亲身去体验与尝试,跟师父研拟老半天之后,选定了一个听起来美味又可口,当时也以为吃起来会甜蜜蜜的可可商品期货。就在万全的准备之后,我觉得天时地利人和,一切已经就绪.那就进场吧!师父建议我买进两口可可,才进场翌日,行情剧烈波动,竟然往反方向重挫,很快地扫到停损点,可是就那么一念之间,抱持着再等等看的侥幸心理下,我继续留仓,结果第三天跌得更凶,我只能壮士断腕忍痛出场,结算之后亏损1430美元,不仅我存入的原始保证金1400美元在瞬间就化为乌有,竟然还要补缴30美元!这是我的期货初体验,那两口可可就这样消失在风中,变成苦涩的滋味,从此我再也不敢碰触期货市场一步,虽然我天天跟它距离那么近,耳边经常听到谁又赚了一笔钱,但我老僧入定,洗尽铅华,再也不玩了。

后来因欧美盘太过冷清,迟迟没有起色,各公司陆续调整策略,渐渐淡出欧美盘,刚“开张”前两三个月夜晚灯火通明的景致从此“走入历史”,我那段踩着月色归去,甚至窝在期货公司等待日出的辛苦岁月,也因此而成为绝响,报纸版面基于市场营销考虑下,不得不把期货专属版面一缩再缩,我跟期货就渐行渐远,随着2000年3月挥别十年的新闻生涯之后,从此与期货市场分道扬镳,以为缘分已尽,从此再也不会跟它有任何交集了。

可是,关于投资这档子事,尤其是亏钱的梦魇,却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斩断的,直到一次,因为掌握了所谓极机密的第一手情报,因为可信度百分之百,因为先前同一只股票有尝过甜头买了20张飙四个涨停板大赚一笔,这种种的前因,让我失去了自己惯常使用的操作定律(基本上压根谈不上“纪律”,这是我一直以来最大的致命伤)。我做了生平最大部位的投资,不仅把杠杆无条件放宽到“破表”的境界,整个风险意识荡然无存,一心一意只想着非得趁这回海捞一笔不可,然后就可以好整以暇享受人生了。然而,一个残忍的事实是,投资市场上永远存在着你无法预测与掌握的风险,有时候只要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破坏它原本的结构,那次大胆放手一搏,却遇到了政治因素干扰,我的“稳赚超级明牌”只有拉出一个涨停板,好景仅有昙花一现,接下来用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急速坠落,我没能挺过去,在一次盘中又掼到跌停板时全数认赔出场。挂上电话那一刹那,忍不住嚎啕大哭。结果,我的出场点刚好就是最低点,不到两周它就回到我的成本价,可是,巨额亏损已经造成,再也无力回天了,那是我的“投资血泪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役,让我从此远离这块伤心地,几乎不敢再碰触有关投资这块领域。

我以为这些都是尘封在记忆中的往事了。跟着师父窝在金鼎期货挑灯夜战,每天在期货市场里打转的日子,直到师父跟我提起《操作的艺术》这本书的企划案,起先是单纯的采访写作,到最后接下整本书的编辑任务,那些遥远的记忆又一幕幕重现,有点熟悉却又是那么陌生,也许有太多专业的交易策略,跟我的距离太过遥远,但那些赢家的投资心法,却重重撞击进我心里。之所以会让自己输得一败涂地的那次战役,不就是王章佑(Vincent)所说的,没有把所有的情况考虑进去,根本就没想过如果遇到连续下跌时会有什么反应!没有,我的口袋里只有一种版本的剧本而已,那就是狠狠赚一笔,完全违背了书里的赢家们不厌其烦地再三叮咛,千万不要只想到获利的一面,要先拟好完整的投资计划,确实去执行它。

我们都不是操盘手,只是很单纯的一介投资者而已,也许我们没有丰沛的资金可以做好万全的资产配置。但是,赢家们所走过来的路,这些心路历程,相信你我看了之后都会心有戚戚焉。每看完一篇稿子,我总忍不住会有种恍然明白的感觉,进入光宝以后受到同事影响,我又怯生生地重新踏进股市,这回,小心翼翼地重新出发,让风险降至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我跟自己说自己没那个本事赚投机钱,那就从“投资”出发吧!短期的波动我把它搁置在一旁,就牢牢地抱住,后来竟然赚到数倍的波段利润,这不正是书里所提的,找出适合自己的交易模式,有纪律去执行它吗?

操作果真是一门艺术。我想,我在这本书里找回很多或被遗忘或被忽略或被漠视的宝贵经验,如果你也跟我一样用心看过13位赢家的故事,应该会有信心让自己的投资或操作更臻于成熟,其实,知易行也易,真的!

书评(媒体评论)

为了警惕自己,我每天务必要提醒自己我有多笨。那些自认为了不起的交易员,其实都是井底之蛙。

——王童佑

要成为一个杰出的操盘人,首先必须要先有好的心理建设,最重要的关键是要“对自己诚实”。

——牛继圣

操盘手非常需要注意交易心理与做好情绪控制,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对它,而非管理它。

——吴启铭

市场是不断在变动的,犯相同错误的几率很高,所以抓出一个错误,就要排除它,这样经验才能被有效累积。

——林继政

很多投资人都只是看报酬的那一端,往往忽略了风险那一端。最重要的是,要先把风险意识摆在前面。

——洪永聪

要进入操盘的世界,前车之鉴当然很重要,而且我更鼓励的是希望投资人多看看别人失败的经验。

——高子钧

交易者面对市场,永远要觉得自己的所知有限,并对市场保持谦逊的心态。

——陈香君

交易一开始能够有失败的经验,就长远来看是好的,因为这样让你有更谦虛的心来面对市场的可怕,也才有机会学习更多的技能。

——徐华康

一个好的交易员需要具备敏感度与创新的能力,才能在市场上看到别人还没注意到的机会,并藉着交易策略来获取报酬。

——庄逸哲

不要随着市场起舞,这就是企业避险业务要成功的关键所在。

——毕淑蒨

交易原本就是千里路、万卷书的志业。

——臧大年

一个好的交易主管,不在于他的交易技术是否特别高明,而是能否在机会来临或来临时,准备好适当的交易策略,配置足够资金,进而掌握住获利契机。

——刘懋楠

没有一种策略可以用一辈子,要灵活运用不同策略或是操作频率的调整,才能摒除操盘瓶颈。

——赖圣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操作的艺术(13位赢家的投资心法实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怡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954060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3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0.91-49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6: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