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孤独的绝唱(八大山人传)(精)
内容
试读章节

一、开国的和落寞的两代先祖

明天启六年(1626),八大山人出生。

在正式开始叙述八大山人人生之前,我想有必要对朱明王朝的几位君主费一些笔墨。权作为序幕。

在朱明王孙八大山人的皇族中,有三个人对他最具决定性的意义。一个是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一个是他的九世祖宁献王朱权;一个是大明王朝的终结者崇祯帝朱由检。

我们先说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没有这样一个开国先祖,就不会有八大山人浸透在血液中的皇族自豪,不会有他骨子里那么强烈的孤傲不群,以及他性格中那么尖锐对立的种种矛盾。

多少年后,在苦难中颠沛流离的八大山人的心目中,最能够支撑他内心的骄傲、他的精神世界的,必是这位功业盖世的祖先、大明王朝的缔造者。

朱元璋,一个赤贫农家的儿子。父母、祖父母皆为拖欠税款者,在干旱和时疫肆虐的淮河流域到处躲债。四子二女,大多无力抚养,或送人或嫁出。朱元璋是其中大难不死的最小一个。

十四世纪三十年代,元朝开始进入末期。赋役沉重,灾荒不断,民不聊生。淮河地区已成红巾军叛乱的摇篮,做算命先生的外祖父、一个反抗过蒙古征服的老兵给朱元璋的脑子灌满了种种魔法事件和冒险故事。

接踵而来的旱灾、蝗灾、瘟疫、亲人的暴死、逃亡,充满朱元璋的童年与少年。当上皇帝后忆及此事,仍难抑悲痛之情:“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朱元璋·《皇陵碑》)

十七岁,做了和尚的朱元璋托钵流浪,再回寺庙已变得高大而强壮,面有皱纹而痘点斑斑,颚部突出,让人望而生畏,预示着将来的不凡。三年流浪,他眼界大开,饱经历练,铸就了坚毅与果敢,也变得残忍与猜忌。

二十五岁,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都上交,得了赏赐,又分给大家。好名声在军中广为传播。又粗通文墨。郭子兴视之为心腹,去其乡野小名“朱重八”,赐名“朱元璋”,字“国瑞”。“元”者始也,“璋”者美玉也,人才也,利器也,引申为灭“元”之“璋”也。并将二十一岁的养女马氏嫁之,朱元璋因此有“朱公子”之称。

非凡的眼光与胸怀,让朱元璋在血腥的历史中脱颖而出。

在红巾军的内斗中拯救主子;依靠自己的力量招兵买马,网罗人才;肃整军纪,争取民心;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立稳固的根据地;鄱阳湖水战灭陈友谅;平江战役灭张士诚;阴杀小明王韩林儿。一三六八年,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

从一三六七年开始到一三九六年结束,朱元璋对北元进行了八次北伐,最终灭元。  历经十六年的戎马生涯,朱元璋面对的华夏大地,千疮百孔,一片凋敝。开国之君以其雄才大略和阴险狠毒,重整山河:

发展生产,与民休息;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爱惜民力,提倡节俭;为无房百姓提供住房。“令天下郡县访穷民,无告者,月给以衣食,无依者,给以屋舍。”(《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三)改革官僚机构,处死宰相胡惟庸,杀开国大将蓝玉,前后株连杀戮四万人;废除大都督府,将军权集于皇帝之手;分布人口生存空间,实施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移民。由此奠定大明帝国为当时世界最强盛国家的基础。

诛杀贪官,严行吏治。登基即诏令天下:“奉天承运,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一时几万贪官人头落地,受不同处理者不计其数。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惩罚之残酷,震慑之强烈,旷古未有。从登基到驾崩,贯穿始终,从未减弱。

“检校”特务,遍布朝野,监控官员。将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授以侦查、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由皇帝直接掌控。锦衣卫大兴剥皮、抽肠、刺心种种酷刑,大臣多人被廷杖毙于殿上。

强制兴建学校,选拔学官。规定科举考试命题不得出四书五经;考生答卷只能根据指定观点;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为“八股文”。

决不允许有任何离心因素存在。把“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皆可杀掉写进法律。(参见《明史》卷九四《刑法二》)隐居被看成与朝廷对抗。

一三九八年六月二十四日,洪武三十一年,七十一岁的朱元璋病逝,葬于孝陵。后事简朴。

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接踵而来,一派盛世景象。经过朱元璋、朱棣两朝整治,建立起中国封建时期最完善的官僚机构和国家管理体系。明朝因而属于封建制度的最成熟期。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海内清平,万邦来朝”。

接下来,该说到八大山人的九世祖宁献王朱权。P5-8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章法老到,笔致细腻,文史兼擅,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朗隽的线条勾勒刻画出传主的风采神姿。那神秘的历史烟云,以及传主独有的性格魅力所迸发出的变幻诡谲、绚烂夺目的云图辉光,一一跃然纸上。

——文史专家 党圣元

作者浓墨重彩描绘了八大山人人生命运的起伏跌宕,传奇般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气质风骨、节操品格,读来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文学专家 程步涛

后记

撰写八大山人传记,是一个十足冒失鲁莽的决定。等我意识到这一点,事情已经难以改变了。我是在那之后,才知道了如下事实:

瑞典学者喜龙仁在他编著的《中国绘画史》中说:“八大山人是中国绘画史上那些最具吸引力的特殊人物之一,这类人物是难以把握和明确地予以分析的,因为他们是被他们本人的怪僻和作品的鲜明特性所组成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传奇色彩包裹着,历代围绕这类人物编织出来的传说和故事,使他们显得更为扑朔迷离。”

历史很势利,从来不会记下它们当时认为卑微的事物。作为明宗室子孙,清初的杀戮和清廷对宗室的镇压以及扼制,使得八大山人一生隐逸颠沛于民间,尽管在下层官吏和文人士子中拥有广泛的仰慕者,但无法在官方典籍中得到与之相应的地位。有关八大山人的真相也就大都遗落在那些早已湮没的历史中。

然而,三百年间,八大山人的幽灵始终徘徊不去,纠缠着无数膜拜者在历史的缝隙里竭尽最大的心力寻觅他的蛛丝马迹。不断有人对其身世试图进行考证,或对其生平进行探索,或对其艺术展开讨论、阐释和研究,不遗余力地寻找最可能接近真相的线索。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却被叙述得矛盾百出。

三百年来八大山人研究成为显学,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海内外的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八大山人研究的基础。论著基本上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研究八大山人的名号、身世、生平与交游。一九六○年,《个山小像》的发现,揭开了考证八大山人的序幕。这幅画和画上的题跋,成为八大山人身世最可靠的血缘蓝本,构成八大山人研究的一个牢不可破的坐标,使得后世得以有一个可靠的依凭来就其生平家世、作品真伪等进行较为系统的考证乃至争论,从而不断排除谬见的迷雾,使人们逐渐对八大山人有一较清醒的认识。

二是研究八大山人思想、艺术成就。历代有关其艺术风格的感悟性、鉴赏性的评语可见于一些作品的题跋及传记中,但作为理性的较为科学的研究论文,赋予现代意义的阐释,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半个世纪以来,可以说是八大山人研究极有收获的时期,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大并纵深发展,从而带来了勃勃生机,成为八大山人研究再度中兴的时代契机。由此,八大山人的研究,从中国逐步走向了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门独具特色的八大山人研究学科。

研究者不少是海外学人,特别是港台地区以及美国、日本的学者较多。有的穷毕生精力于此,成就卓著。至于鉴定专家,多又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一批老专家为八大山人研究作出很多努力,但年事渐高;进入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研究八大山人的专家崭露头角,在资料的进一步发掘整理方面,在字号、身世方面,在作品的解读方面,继有不少创获,且个人研究专著也陆续问世。  支离的身世,怪诞的画面,禅偈般的诗文,天书样的题款,似哭似笑、非哭非笑,太多的迷惑和不解,一个孤苦而睿智的灵魂哭笑癫狂间为我们设下一个个悬疑,也留下无尽猜想的空间。仿佛黎明前的黑暗天幕下那一颗最耀眼的孤星,伴着沉落的残月,幽远而寂寥地闪烁。三百多年后,投射到我们身上的,是他那穿越时空、被稀释被剥蚀之后的微茫的清光。

今天,当我们想要还原八大山人那闪烁的热力和辉煌时,唯一可依凭的就只有那一抹依稀而灿然的光亮。在那抹光亮的引导下进行跨越时空的透视,这是我们可以找到的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一种方式。人们从各类支离破碎的卷帙中烛幽发微,将尘封的点滴史实,连贯串并起来,打破文献与文献之间的藩篱,使其中的相关性和紧密性,能在同一个事件中,融会贯通于人物、事件的生发与结果,从而尽可能地接近事实。发挥其最大的历史价值,依据雪泥鸿爪,梳理出八大山人身世与生平的大致脉络。严格地说,这部或可称作“传记”的文本只是一部关于传主幽深曲折的艺术思维生成、变化、发展的心理过程的叙述,而且因为传主作品散失得过多而过于粗疏简略。萦绕在八大山人这个名字上的谜,有的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解开,我们可以做的是尽我们所能,剔除那些明显错误的认识,改变一些无稽的谬传。

研究八大山人最可靠的文本依据,是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他本人的诗作、信札、书画题跋,以及他同时代人与其交往的各类文字。后者中最有现场感的当属几位与他有直接交往的文人写的他的传记。我所知道的一位是邵长蘅,一位是陈鼎,二者皆有《八大山人传》传世。此外,有清一代关于八大山人的完整文字还有龙科宝的《八大山人画记》和张庚的《八大山人》。

上述作者留下的八大山人的传记文字,因作者本人所具有的较高素质及其与传主为同时代人,无疑成为研究八大山人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数百年来,八大山人研究日益丰富,日益精确。八大山人的身世逐渐浮现于模糊昏暗的历史卷帙的表面。这使得人们有可能凭借这些研究成果逐渐了解八大山人的一生,依据其思想、画风与书风,以其师承渊源、选题立意、内容主题、造型构图、笔墨形式并联系画家的主客观条件,廓清八大山人书画的阶段特色和递变轨迹,最大限度地接近八大山人的本来面貌。如此,才使得今天笔者这部抛砖引玉的纪传性长篇文本的写作以及今后学养深厚的大家更为精致的大篇幅传记的产生有了可能。

可以肯定地说,后人对八大山人的研究难免有推测、想象,甚至杜撰的成分,但主流是审慎的,负责任的。这也就是今天八大山人研究中,许多悬疑正在被一一破译的根本原因所在。随着八大山人研究的日臻科学,对八大山人艺术的诠释,将更加切合史实。

依据以传主的人生经历为“经”,以传主的艺术表现为“纬”的总体构思,我为这部传记所做的工作,除了调动我自己极为有限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便是综合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做进一步的分析、鉴别、比较、取舍、采信,力避牵强附会,剔除蓄意作伪,尽最大可能用八大山人和他同时代人的文字说话,杜绝所谓“合理想象”。宁可为未曾发掘的可靠史料留下空间,为尊重历史、尊重艺术、尊重八大山人的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也决不以轻薄平庸甚至狂妄的杜撰演绎而使谬种流传。从而在此基础上阐述我对八大山人的认识并借以表达我所崇尚的艺术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传记应该是一个巨大的群体工作的成果。借此机会,对所有在八大山人研究工作上做出巨大贡献的海内外学者表示由衷的敬意。

任何一部传记都不可能做到也没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拙作有选择地忽略了对传主许多个人生活场景的挖掘,更无意以所谓奇闻逸事、风情流韵吸引读者眼球,注意力只在梳理传主的人生与其心理、人格、内在创作机制之间的关系,为一位伟大艺术家及其伟大艺术的产生,找出尽可能令人信服的证据。从而写出诸多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家中的“这一个”。

使数百年后的我们最感欣慰的是,八大山人存世的作品虽数量有限,但却极为深刻地展示出他的心灵史是充盈的、完整的、确凿无疑的、瑰伟绝特的。

鉴于这是对八大山人生平与艺术进行长篇叙述的第一次尝试,史料中又没有任何有关的直接生活片段可供依凭,为了保持传记的严肃性,唯一的选择只能是经过对八大山人本人的诗文和他同时代人的相关文字的解读来加以观照,因而本文不可避免地会有大量原始材料的引用,这是八大山人这一传主的特殊性决定的。由此给读者造成的某种阅读障碍,希望读者给予特别的宽容和谅解。

当然,由于我个人的才疏学浅,对典籍和史料的孤陋寡闻、生吞活剥、望文生义,甚至张冠李戴,造成的误读、错讹和硬伤在所难免,受到衮衮诸公“拍砖”几乎是必然的,这些只能由我个人承担无知之责。敬请方家及读者见谅,并予以批评教诲。我想,这也会是对八大山人研究的一种推动吧。

追寻八大山人八十年的人生历程,敲下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就像插队时背负超过我当年体重一倍以上的货包,颤颤巍巍地走完好几里泥石路,终于可以放下了,我长长地吁了口气。成与败,臧与否,都只能听凭裁决了。我唯一还想重复的是三十年前我在写完第一部长篇小说时在后记里用过的一个句式:

终于开始了,终于坚持了,终于完成了。

我已尽力。

是为记。

2013年5月25日于岭南湾畔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生长学养期:从“金枝玉叶”到“丧家之狗”(1626—1644)

第二章 流亡遁世期:从“窜伏山林”到“走还会城”(1644—1680)

第三章 疯癫还俗期:从“个山驴”到“八大山人”(1680—1690)

第四章 艺术成熟期:从“烛见跋不倦”到“开馆天台山”(1690—1705)

结语

附录一 前人所著《八大山人传》

附录二 八大山人大事年表

附录三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为此,中国作家协会于2012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出版工程,它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工程,预计出版120部左右。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复会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选择上,我们采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能胜任繁重的实地采访、文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我们聘请了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杰出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丛书的封面设计,以中国历史长河为概念,取层层历史文化积淀与源远流长的宏大意象,采用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雅致温润的色条进行表达,意蕴深厚,庄重大气。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尽可能做到精致、别具美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

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及专家们,更要感谢作者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由于该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时间绵延较长,疏漏在所难免,期待各界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

2013年11月

内容推荐

《孤独的绝唱(八大山人传)(精)》是当代文坛唯一一本书写八大山人的传记作品。作者陈世旭在现存不多的关于八大山人的史料记载中,用自己的文学想象和大量相关历史资料,为读者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八大山人形象,并结合八大山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对其画作、诗词、书法进行了艺术的鉴赏。

《孤独的绝唱(八大山人传)(精)》语言文字具有比较高的文学水平,在传记文学作品中有自己独特的文学品位。

编辑推荐

八大山人,一个王孙,一个和尚,一个疯子,一个画家,一个众说纷纭的人,一个难以确认的人,一个扑朔诡谲的传奇,一个挑战智力的难题。三百五十年来,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极模糊又极清晰、极卑微又极伟岸的身影。

《孤独的绝唱(八大山人传)(精)》是当代文坛唯一一本书写八大山人的传记作品。作者陈世旭在现存不多的关于八大山人的史料记载中,用自己的文学想象和大量相关历史资料,为读者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八大山人形象,并结合八大山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对其画作、诗词、书法进行了艺术的鉴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孤独的绝唱(八大山人传)(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世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1247
开本 16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4
CIP核字 2013236727
中图分类号 K825.72=49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58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0: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