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全世界做生意
内容
编辑推荐

与全世界做生意栏目组著的这本《与全世界做生意》是央视《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舌尖上的中国》创作团队又一心血力作,是“金熊猫·社会类纪录片大奖”获奖作品,CCTV官方授权。

本书从文艺视角诠释了商业内涵,收录有总导演、策划人、各集编导自述创作历程中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音乐人小柯为纪录片作曲,撰文揭秘如何用音乐配合影像叙事。

文字凝练、插图精致、设计精良、包装精美,兼具阅读、馈赠与收藏价值。

内容推荐

与全世界做生意栏目组著的这本《与全世界做生意》讲述了30多个正在发生的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商业故事,摄制组足迹遍布亚、非、欧、北美、南美和南极六大洲,在中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印度、蒙古、缅甸、卡塔尔、印尼、肯尼亚、埃塞俄比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对故事进行纪实跟踪拍摄和采访,描绘出发生在不同行业、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精彩“生意”,以及被生意改变了的“生活”和“生命”。本书记录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的生存面貌以及对财富和梦想的理解;通过生意人特有的创业精神与合作理念,呈现中国人的商业智慧,展现中国和世界的有效交流和共同进步。

本书同名图书忠实载录纪录片脚本,以求为创作团队、采访对象以及观众留下珍贵的纸质档案。与此同时,为使读者获得更为饱满的内容,本书大力拓宽篇幅,比如,撷取若干背景资料,补充纪录片中囿于篇幅未曾交代的时代背景;邀请纪录片总导演、制片人、策划人、作曲、各集编导撰文,分别从各自角度讲述他们参与纪录片创作时的体悟;对重要的片中人物进行追访,道出他们在镜头前未曾尽言的心里话。

目录

制片人说

《与全世界做生意》的人

音乐是“纪录”的一部分

第一集 与世界的距离

 追访 张华荣/李昌宪/刘雯/陈仕梅/汪建

 我导·我说张铭欢

第二集 去远方

 追访 李海彬/王琤/林洁

 我导·我说马羽洁

第三集 买卖不死

 追访 沙哈提/李文英

 我导·我说杨晓清

第四集 时间就是金钱

 追访 刘希

 我导·我说马羽洁

第五集 大生意

 追访 夏新瑞/朱定定

 我导·我说胡珩

第六集 看不见的博弈

 追访 张力刚/裴康凯/刘江南

 我导·我说张铭欢

第七集 未来的利润

 追访 栾军/洪鹏/刘建业/德清

 我导·我说李燕

驼马由来拥“心”门 (编辑手记)

试读章节

结束《与全世界做生意》已有2年多,走过千山万水,周折于不同的国度和人物故事之间,再深的印迹都存在消磨的可能。庆幸当日,无论多忙,都习惯于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随手留下一些心迹,或许看上去潦草、不成体系,但在今日重间时,它们像提示器,帮助自己一点点复刻记忆。

2013年4月3日

昨天见了李晨蕾。她说我已经不像前几次见面时那么从容了。估计我的焦虑造成了表达逻辑上的混乱,让她也感受到了。但这是事实,随着调研的深入,深度的焦虑和不可控感愈加强烈,这种情绪如果不加以疏导的话,后果是可怕的。

晨蕾还在建议我到各种论坛上去见各种人,我说挺抗拒,她说这样不对,我对蒙古的了解太少,如果只停留在她的文章太过片面。她说得有道理,但我的问题是,蒙古对我来说只有8分钟,这8分钟到底能呈现出什么——它一定是“片面的”。

不光是蒙古,我的任何一个拍摄意向,都需要去深入了解,需要去形成自己全面的认知,呈现出来的内容才不会轻飘飘的、流于表面。但是,即便是那样,它也注定是我个人的“片面”表达。何况,随着了解的深入,你会愈发感受自己的无知,当“无畏”的状态已经过去的时候,面对自己的“无知”,就只剩下越来越大的压力了。

时间,也许只有时间可以弥补和解决问题。但是,时间有限。

我到底要关注什么?忘了最初的冲动和感受了吗?应该要想起来。

是对“人”的关注,对吗?如果说全新的领域、国度和文化是一时难以逾越的鸿沟,那么只有对“人性”的敏感才是一条捷径或者说正确的路径吧!

李晨蕾的对于蒙古的期许还在加入,她提到了中国政府为什么那么急切地想要涉足奥云陶勒盖的铜矿开采,因为那是世界级的矿脉,是能主导未来全球矿业的重要部分,那意味着未来的话语权和操控权。而对蒙古来说,奥云陶勒盖的铜是自己未来经济的命脉,它怎么愿意让中国扼住自己的命脉?

可戏剧化的是,蒙古再不情愿,无奈它自身的电力体系却没有能力承担这样的开采强度,于是,中国的“内蒙古电力”借由这个契机艰难地介入这块未来之地,而蒙古也怀着复杂的心情让中国撕开一条口子。于是,我深刻理解晨蕾所说的:“蒙古要发展,不可逃离中国的支持。”

很震撼,发人深省,这些基于商业和政治层面的深层次的考量,都将成为我那“8分钟”的强有力的背景和判断的依托。

但是,我仍然要提醒自己:站在影像记录的立场上,坚持自己的感觉,非常重要。

2013年9月6日

拍完蒙古之后,又一次深深地感到:文字表达和画面表达,一篇文章和一部影像作品,无论是叙事、节奏,还是内容选取上,完全都是两码事。

当文字的“天马行空”“我感觉”“我认为”“我揣摩”……需要用镜头来检验的时候,往往就抓瞎了。所以必须自信:你是一个好的纪录片导演。同时也能适当驾驭文字!

问问蒙古的那些中国人:“你和蒙古人同在一起吃饭吗?”“叫得出他们的名字吗?”“同乘过一辆车吗?”……这些生活细节就是文化层面上的接触与融入。

文化隔阂,看起来很大,实际上确实很大。

2013年10月22日

林洁的人生不是那一类苦哈哈的“温州人在意大利忍辱负重”的故事。

1991年,林洁到达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她形容自己“像上山下乡的知青”。

1994年,林洁到达意大利,嫁给意大利人,水到渠成地接触起了旅游的生意。

1997年,借由威尼斯的玻璃工厂,开始了自己的导游“地陪”工作,开始接待参观团,大多是中国的“领导团”。意大利的导游是个体行为,并不存在特别高的门槛。

2005年,林洁在中国和意大利分别成立了旅行社。生意对象说白了还是国内的“高级人士”。她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上面。

四五年之后,林洁的“累”已经变成一种惯性了。“一个人待着的时候自己会不知为什么掉眼泪。”这种感觉持续了半年多。

林洁的老公是个很传统的意大利人,希望老婆有个固定的工作,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虽然在中国,林洁这样的女强人也许是个常态,但是在意大利,这很难让人理解,甚至是自己的爱人也未必会坦然接受。

在孩子的教育上,林洁也带着中国人的典型特点。

“下午不上课是对时间的浪费。我给老大报了4个补习班,给老二报了2个。”林洁的丈夫会说:“你要累死孩子呀?”

拐点是2011年的冰岛火山爆发。那次事件造成了全欧洲的航空瘫痪。林洁的200多中国客人被困在米兰的家具展上回不了国。儿子说:“妈妈你把电话关上,我不愿意听你的电话响。”

24小时开机的她几乎崩溃,每天要接100多个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电话。这是一个爆发点。林洁最终选择关闭了意大利的旅行社。可能也是在生活和工作之间做了一个权衡,放弃掉一些不舍。

林洁从一开始就强调,自己绝对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不是女强人,也不想当女强人。因为代价太高。如今,她说生活和工作基本平衡了。一半时间在中国,为事业;一半时间在意大利,为生活,在意大利有小儿子,还有需要她的朋友。今天的林洁可以坐在“主心骨”的位置上,放开手,让下属做大多数的事情了。

林洁提到了最关键的问题:她的生意就是依托在与人打交道的基础上的。怎么和人交流、沟通,是林洁旅行社生意的关键也是根本。“我太了解中国人和欧洲人不同在哪儿了,而自己努力缩短和沟通的也就是这部分差距”。

放下日记,我还想起带着客人前往南极的刘晖告诉我的,那些选择去极地旅游的商人,他们都是贴着同一类标签的人,“人生规划极明确,勇于反思挑战自我”。日后,这些有共同极地经历的人,会自发形成一个认同的圈子,那也是他们未来生意中有意识无意识求得认同的“人情圈子”。刘辉说,他能感觉到不同商人身上“质的轻重”,那是一种特质。在刘晖眼里,“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追求似乎是可以调和、不矛盾的。当我问他觉得自己是不是商人的时候,这个正在和一大群生意人做生意的人明确表达:“很清醒地意识到那是商业行为”,但是“自己不是商人。”

P75-77

序言

我想为永不停歇的商业精神献上敬意

商人,商业化,在商言商,商人重利,无奸不商,反正和“商”这个字有关的词儿,在中文里都不怎么讨人喜欢。重农轻商了几千年,中国社会又一夜间变成似乎人人都在经商。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商业的名声却没有变得更好,它似乎总是和铜臭味、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连在一起。

我们常常埋怨商业让我们异化,其实我们也同样担心工业对人的异化、科技对人的异化。所以,问题是人,而不是商业本身。

在我看来,商业精神和这样一些事情有关:

规则、交流、合作、妥协、创新、共赢。

之所以我们将那些沉淀下来的价值称为“商业文明”,因为那的的确确是一种“文明”。

一时的利润可能让人疯狂,但真正的商业精神,让人类必须更理性地共存于这个世界。

我想为每个鲜活的个体生命献上赞美

生意当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什么样的人能与全世界做生意?

自由的人。平等的人。独立的人。

自由意味着自主选择,意味着多样化、流动性。平等会为今天的落伍者保留明天改变命运的机会。独立会让中国人面对世界的时候,不卑不亢。

我们的故事主人公,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们就是他们自己,不是一个符号,不是一个概念,不再只是被“勤劳勇敢智慧”定义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愿望和行动。挣钱过上好日子的快乐是真实的,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真实的。

所以,我们选择了普通人的故事,切入他们生活的一个侧面,去看生意如何释放了个体生命的能量,遇见世界又如何改变了个体生命的轨迹。

他们是一个,一个,一个,有名有姓、有故事的人。

我想留下精彩纷呈又五味杂陈的时代细节

“纪录片是一个民族的相册”,这句话被反复引用,让纪录片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责任感和自豪感。纪录频道开播时的宣传片里有过这么一句台词:“留住今天,留住明天的历史。”

问题来了。有一天,当后人想看看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他们能看到什么?我们应该记录什么?

当我们去看一百年前的黑白影像时,让我们激动感叹的,永远是那些细节。那时候的人穿什么、吃什么,他们怎么生活。他们的一个笑容,一个回眸,这些有温度的画面远比一个历史的大全景更吸引我们。

所以,我喜欢导演们拍到的那些不断的奔跑,脸上的汗滴,饭桌上的争吵,精明的眼神,数钱的笑容,无处不在的励志标语,城市化进程中的新旧并存,还有那些没有修饰的语言,各种口音的英语,老外喊出的一句“老板娘”……所有带着时代的体温,甚至还带点粗糙的镜头。  做完《与全世界做生意》,我加深了这样的感悟:把生活交给纪录片,把观察交给纪录片,把纪实还给纪录片。

我想看看世界眼中的中国,中国眼中的世界

2006年,《大国崛起》播出。

2010年,《公司的力量》播出。

2015年,《与全世界做生意》播出。

从国家,到企业,到个人,有幸在十年间走过了宏观到微观的观察历程。以世界为坐标看中国,这几部片子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秉持的是同一个理念。信仰的是同一种价值。

中国和世界的交流,从未间断。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这些简单的常识,我们用了很长时间才明了。或者说,我们还需要不断重复这些简单的常识。

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改革,开放。这两个词,值得我们大写在民族的历史上。从某种意义上看,或许开放比改革更重要。

这两个词,在我们的这部纪录片中就是:放眼寻路中国,转身遇见世界。

上面所说的,是《与全世界做生意》的出发点。这些话在片子当中一句也没有。做纪录片的人都懂得:表达和到达中间,最好的桥梁是故事。

所以,走到终点时,我想说,我们只是讲了一些正在发生的中国故事,你我都在其中。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

“纪录片人最宝贵的是片子,一部片子属于你只有一次。一部片子应该这样结束,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前期调研不充分而悔恨,不会因为采访拍摄不到位而遗憾,也不会因为后期制作不精良而羞耻。这样,在播出的时候,你就能够说:我的整个三年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它。”

我写下上面这段话的时候,离《与全世界做生意》播出还有2周时间。大家都知道,这个时候大(dà)局(shì)已(yǐ)定(qù),剩下的就只有遗憾。

一开始,就给自己设下三个套

第1个:不要什么?

1、不要发家史。

2、不要致富经。

3、不要高冷的经济学术语。

4、不要那些有距离的故事。

第二个:要什么?

1、要拍摄当下正在发生的事。

2、要和世界有关系,更要和个人有关系。

3、要在生活细节里表现生意。

4、要看到人。

第三个:空间和时间。

1、每个故事只有10分钟左右的展示空间。

2、每个故事只有10天左右的拍摄时间。  所以,这部纪录片,有一个文科生的目标,和一个理科生的计划。这样一个外延极其宽泛的命题,不同的人可以做成不同的模样。我一直认为,限制,是个性的起点,使最终的呈现是“这部”片子,而不是“那部”片子。由此产生的,并非“遗憾”,而是节目先天就带着的胎记。

生活是万花筒,商业即众生相

坚持用“做生意”为题,证明我们也是另一类的标题党,一群不专业的人,希望能用不专业的角度和不专业的语言,讲一讲大家觉得很专业的经济话题。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政治、经济之类的词语,都是硬邦邦的、严肃端庄的,但其实它们离我们很近。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各种生意里,与世界发生着主动或被动的关联。有时候我们是生产者,有时候我们是消费者。生意,是生存需要,是生活方式,是生命体验。

所以,这部纪录片,用7集篇幅,讲述了7个主题:中国和世界,远和近,旧和新,快和慢,大和小,有形和无形,今天和未来。这是我们理解的,生意带给社会的影响和改变。

片中传达不到位的地方,确实是能力不及之处。大千世界,纷繁复杂,还有太多我们没有能够理解和领悟的事情。

故事,表达

这是在纪录片创作中最容易造成误解的两个词语,一再定义也还是存在各自理解上的偏差。有时候争吵半天,才发现大家可能说的不是一回事儿。

故事是表达的载体,表达是故事的灵魂。肉体和精神,孰轻孰重?

一开始先请导演们明确要表达什么,接下来问导演要故事、故事、故事,最后再问导演故事是否表达了什么。通俗点说:你说这个故事想干吗?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个故事都能抵达目标。

有些看似有趣的细节,有意思的矛盾、冲突,最后被舍弃了。因为与主题表达无关的东西,越精彩,越丢分。

同样,有些很想传递的理念和价值,最后也被舍弃了。因为没有拍到可以承载的故事,不能让小孩穿大人衣服。

无论是从故事出发的表达,还是从表达出发的故事,最终能入脑入心的,才是好的故事,好的表达。

《与全世界做生意》总导演周艳

后记

驼马由来拥“心”门

尽管受到“重农抑商”理念的干扰和束缚,与全世界做生意,却是有汉以来,历经唐、宋、明几朝的更迭和发展,中国人始终与外族构建某种关联的手段和通路——贸易,不仅仅意味着铜币抑或白银的进出,更在无形中彰示着君王意志、集权、国威、外交、文化、物种、生活方式。《资治通鉴》中所载:“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阊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便说尽了天宝末年丝绸之路上的盛况。

驼队,船队,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在对外贸易这条路上,我们的老祖先可谓是筚路蓝缕,每一段丝帛、每一件瓷器、每一撮茶叶里均饱含他们的心血、苦累。好在21世纪的人类文明已达到极高的程度,比如,从《与全世界做生意》片头的动画中便可见,一条条“商道”上的汽车、飞机、轮船等现代工具穿梭如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钩织起一张张贸易大网,让“生意”变成不同国家、种族、人群之间对话的“语言”。我也尤其感谢这些交通工具带来的加速度,帮助我穿越回三年前,闯入周艳、刘戈、张旭、张铭欢、马羽洁、杨晓清、胡珩、李燕等创作团队的选题会上,倾听他们当目如何用思想的碰撞、口舌的交锋、解说词、画面和音乐之间的融通来向世人奉呈出一部如此有温度、血肉的影像档案。

本片的创作团队多来自《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舌尖上的中国》等剧组,当年,我本人就是这些优质纪录片的忠实拥趸,被这些制作者们精妙的创意和艺术表现手段深深打动过。《与全世界做生意》的制作班底可谓是精英荟萃,赋予了我打造本书的强大信心,也给我带来了无形中的压力。讲真,我们出版行业所称的“电视类图书”,从影像到文字的转化,看似容易,实则是要在不同的符号体系——影像和文字、电视节目和纸质图书——之间完成切换,跨界合作充满挑战,自然考验经验和智慧:许多囿于篇幅无法收录在纪录片中的内容需要补充;只用画面而没用解说词表述的镜头语言需要再现;片中人物和编导可能还有许多未能尽言的心里话;宏大的时代背景往往只能一笔带过……如果只是简单地、一字不改地照搬脚本,加上一些截图,这本书就太把读者当傻子,我曾是《故宫》《台北故宫》《从卢浮宫到紫禁城》等纪录片图书的读者,所以,我深知,但凡市场上畅销的电视类图书,无一不是编辑下了许多苦功,植入了诸多巧思的“回炉之作”。

在我看来,做生意的要诀之一就是沟通。在接到打造《与全世界做生意》一书的任务后,我反复地研看了好几遍片子,为的是在接下来工作中,掌握并行使作为编辑的“话语权”。在第一次与制片人张旭碰面时,我就向她较为完整地介绍了编辑思路、全书的整体样貌以及需要创作团队配合完成的额外工作。大概是功课做得好,准备充分,诚心与诚意打动了张旭,很快建立了愉快、高效的合作关系。谈笑间,我仿佛片中和老美谈判的张仁武一样,在和《与全世界做生意》栏目组谈一桩文化方面的生意;我也仿佛从本片的观众摇身一变,化身图书项目中的“总导演”,指挥各集编导、片中人物和我一起共同体验“二次创作”的快感、艰辛。

当然,所有的“生意”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必然要历经若干变数。离《与全世界做生意》制作首播已经几年过去,与固定带状播出的栏目不同的是,纪录片的创作团队本就灵活、机动,三个好汉来自四面八方,也能凑成一台戏。所以,随着制作完成、栏目组解散,当年的编导们早已各自回到各自的岗位上,或身缠于其他项目,或离开电视行业。让他们配合我完成诸多工作,实现创新,首先需要时间,其次需要激情。所幸,在制片人张旭、制片统筹张鹏的支持下,7集编导仍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我导·我说”。看得出来,时间并没有消磨他们当日的才思,在他们特意撰写的7篇“编导手记”里,沉淀了几年的他们,越发加深了对“生意”“纪录片”的理解。更何况,他们在文字中展现出来的才华和思想,让我在编辑过程中常常击节叫好,除了必要的文字、格式上的规整,几乎不忍心再做任何删改。总导演周艳贵为CCTV9的副总监,仍在百忙之中拨冗为本书撰序,费心妙笔让我也甚为感动。我相信,他们所忆及的当日和片中人物的交集,执行当集创意过程中的身心方面所产生的焦躁。都是对本片原有内容最为夯实、强悍的补充。比如,我从第三集编导杨晓清的叙述里,看到了既与片中保持一致又更加真实、鲜活甚至赤裸的陈风凡,体验到了人性的多面。

也感谢这些编导们,想尽一切办法联系到了片中人物,尽最大努力让他们回答我提出的“追访”问题,娓娓道出他们当日可能面对镜头不便、羞于或出于其他缘故未曾尽言的心里话。但稍感遗憾的是,毕竟时隔经年。光阴遽变,早已是“天上一日,人间千年”,因为种种原因,从编导们那里传来的消息是,许多片中人物竟然联系不上,或者发生了重大的人生变故。比如,玉石商人马罗刚已换了手机号,我想,但凡暴富路上,一直都是与生死攸关的,危险与机遇同在,那个本就充斥着冒险的帕敢地区屡屡上演着一夜暴富、一夜赤贫的惊心动魄,要不,为什么他的祖先会积累下无数荡气回肠的传奇?在片中,玉石商人雷凤霄、蒋恩悌已经陈述过那片土地上的各种恐怖。我想,我只能遥祝马罗刚一切安康。还有,那个操持着一口外国腔中文、反复念着公司口号的可爱的意大利小伙子泰峰已经离开了顺丰。那个快人快语的重庆妹子刘希也不在“渝新欧”工作。李海彬关闭了在印度的小客栈,携家带口前往美国发展。武寒青不幸罹患绝症,正与癌魔展开殊死搏斗,从新闻报道中我看到了她的坚强。陈风凡终于接过了父亲的衣钵,从内心的排斥到最终说服自己,我不知道此间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内心跌宕?当然,这期间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当属2016年9月22日华大的国家基因库的正式开业。国庆假期间,我躺在床上。翻看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无意看到此条消息,立马从床上蹦将起来,兴奋无比。后来接到传过来的汪建关于“追访”的答复,话语间仍然充满霸气、飞扬、满满的自信,跟片子中我认识的那个他一脉相承。我和张旭、张鹏在交谈中,皆重点提到过他。我想,我们太需要这样的“中国表情”和“中国力量”。这与裴康凯武术学院里的孩子们在美国传扬中华功夫的精气神、恒大足球学校的孩子们孕育着中国足球的明天一样,让人们总能看到一种希望。

从节目制作到本书出版的这几年间,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我在为书稿配图时,用播放器一帧一帧地,力争截获最令人动容的画面。体验了一把剪辑师的艰辛。最重要的是。我着力抓取片中人物的表情,在每集后的排图里整体呈现,比如,在日本当声优的KK双手捧着脸,似是喜极而泣;在意大利开店的克里丝蒂娜说起远方的祖国、家时,眼角满是泪水;吴福斌的妻子和姐姐尽管腰缠万贯。可却有女人的抱怨,脸上似乎有不快乐的神色;林洁头靠着车窗。满面的落寞;张力刚开着车用家乡的“老腔”喊出他的心声;徐志明对手艺的坚守遭遇国外客户的刁难,一睑的无奈与困惑;李文英和认识多年的李安已成闺蜜和最佳损友,互相拆台后,肆无忌惮地放声大笑;谈判桌上的商人们面带着他们这个群体特有的敏锐、神秘甚至是狡黠的笑容……其实,我不想“消费”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是在我看来,当“人的元素被无形放大,商旅就是人生之旅、心灵之旅!从片子到书,他们都是最好的案例。我想。千万观众和读者都跟我一样关心:这些生意人牺牲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如果感情世界也遵循生意场上的等价交换原则,那么,他们付出的点滴,是否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和返还?

作为电视产品的一种类型。纪录片有自己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手法,有时是情绪饱满的,有时又是隐忍含蓄的,所以,常常可能略去许多背景材料。但图书的优势在于体量更大,结构更为饱满,叙事更为优雅舒缓,容得下“絮叨”,于是,我用“小贴士”的形式为读者补充了相关的背景材料,以便于阅读时参考。于我本人来说,编辑这些资料。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相信读者会和我一起了解到“走出去战略”“基因工程”“去海外种植”“南极条约”“国际公平贸易认证”“丝绸之路上的伊犁”“侨乡和顺”“红帮裁缝”“荷兰式拍卖”“重庆的经济飞速增长”“‘渝新欧’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中日动漫产业的交流”等,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辅助性的“添油加醋”。读者们能更深刻地感悟片中人物的一颦笑、一蹙眉、一动怒背后的深意,以及张华荣、陈政、张小龙等人作出重大的经营战略选择背后的时代、政策背景。这如同著名音乐人小柯为本片所作的配乐,旋律的变奏、大提琴跳弓的运用富有强烈的时代感。每一个音符皆紧紧纠缠着画面,似乎也生出了嘴,在给我们讲故事——讲丝绸之路的兴盛与荒凉、繁华与荒废,讲每一个普通人因为生意而生发出的情绪碎片。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生存在车子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商业浪潮中处处充满了张爱玲笔下的这种诱惑、躁动感,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如第七集编导李燕,或许是受到此片的影响,在结束此片后的第二年,她也加入到“微商”的行列,摸索出她自己的“生意经”。在“一带一路”的宏大背景下,“与全世界做生意”已不是国家行为,而是每一个国民创富的机遇。

编辑《与全世界做生意》一书也是一场生意,我用我自己的想法、心力作为筹码,交换回了以上提及人物的生平、心声、智慧。于是,把经过精心编辑的书稿交付印制的那一刻。我可以把杜甫那句形容贸易之盛的“坐拥驼马拥国门”中的“国”改为“心”,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精神富翁,内心收获了满满的殷实、富足。

本书策划编辑、责任编辑潘飞

书评(媒体评论)

《与全世界做生意》“全球化”“平凡化”“故事化”的视角,改变的不仅是纪录片的美学风格,更是一种阐释视角。从选题上来说,本片敏锐、准确地嵌入了一个观察当代中国的前无古人的独特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当代中国一部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学影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

《与全世界做生意》并非一味选择成功案例,而是以人文视角展示了复杂的人生境况。她打开了一张中国连接世界的现代网络,而浮现于这张网络的人物呈现了这个时代最为生动的表情:自信的脸、焦灼的脸、沉着的脸、彷徨的脸、期待的脸……《与全世界做生意》正是这样一幅时代画卷,它以开阔的视野、鲜活的故事与准确的细节记录了一种典型的时代表情。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

我在看片的时候,经常因为故事和人物太有意思,看得过瘾就一直看下去,忘记配乐,不得不回过神来再配,这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纪录片,强烈推荐!

——著名音乐人、本片作曲小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全世界做生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与全世界做生意栏目组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571538
开本 16开
页数 2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7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2016297020
中图分类号 F276.7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由CCTV授权出版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