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历史催生出熠熠生辉的扬州文化,蕴含着丰厚的廉政文化资源,流传着许多清官廉吏的千古佳话。曾任扬州太守的苏轼,洁身自好,体恤民艰,罢开芍药“万花会”;“扬州学派”领袖阮元,为官清正廉洁,每逢生日就会悄悄躲起来,谢绝属官、门生送礼,便有了“阮元避寿竹林间”的趣事,等等。
韦明铧编著的《扬州历代贤官》选取扬州历史上典型的三十多位勤廉官员,以史料为基础,剖析人物事迹背后的现实意义,并配以人物画像、相关图片,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开展廉政教育的鲜活教材。
图书 | 扬州历代贤官 |
内容 | 编辑推荐 悠久的历史催生出熠熠生辉的扬州文化,蕴含着丰厚的廉政文化资源,流传着许多清官廉吏的千古佳话。曾任扬州太守的苏轼,洁身自好,体恤民艰,罢开芍药“万花会”;“扬州学派”领袖阮元,为官清正廉洁,每逢生日就会悄悄躲起来,谢绝属官、门生送礼,便有了“阮元避寿竹林间”的趣事,等等。 韦明铧编著的《扬州历代贤官》选取扬州历史上典型的三十多位勤廉官员,以史料为基础,剖析人物事迹背后的现实意义,并配以人物画像、相关图片,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开展廉政教育的鲜活教材。 内容推荐 韦明铧编著的《扬州历代贤官》收录扬州历史上的贤官32人。时代上自西汉董仲舒,下至晚清张联桂,地域以扬州郡城为中心,旁及宝应、高邮、仪征、江都、甘泉诸县。这些官员或重于思辨,或勤于事功,或偏于教化,或贵于操守。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最纯正、最厚重、最核心也最感人的价值观,对于当今官员有启迪意义和楷模作用。 目录 序 引子 汉 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 张纲/豺狼当路 安问狐狸 陈登/永使百姓知有依归 晋 谢安/外不寄傲 内润琼瑶 隋 来护儿/重然诺 廉财利 唐 李善/方雅清劲 淹贯古今 刘晏/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杜佑/详古今之要 酌时宜可行 宋 包拯/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 韩琦/万籍在手 四相簪花 欧阳修/宽者不为苛急 简者不为繁碎 苏轼/虽杀风景 免造业也 刘宰/由来乐事在田园 李庭芝/宁为玉折兰摧 不为瓦砾长存 元 胡长孺/为人光明宏伟 明 左唐/平生砥砺名节 蒋瑶/琼花直谏 赤胆堪嘉 史可法/数点梅花亡国泪 清 王士禛/昼了公事 夜接词人 叶燮/春在千门万户中 龚鉴/脂膏之地 耻为俗吏 汪楫/见证钓鱼岛 延誉却金亭 王念孙/一家之学 三世相承 卢见曾/书生面目 菩萨心肠 曾燠/旦接宾客 昼理简牍 夜诵文史 郑燮/一枝一叶总关情 伊秉绶,不负月明能几人 阮元/实事求是 无所不包 方溶颐/战后重建第一人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董恂/独留真气满乾坤 张联桂/感事忧时夜不眠 跋 试读章节 广陵治水 陈登一生的主要成就,在政治上是消灭吕布,击败孙策;在经济上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他在扬州进行了几项意义深远的水利工程,如改道邗沟、设置五塘、开凿龙河,它们与扬州的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改道邗沟。在陈登来广陵以前,南北运输依然靠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故道,从广陵到淮河要先人高邮湖,向东北绕经博支湖、射阳湖,再转头折向西,转白马湖,由末口入淮。如此水道曲折,旷日持久,费力费时。陈登决定开辟另一捷径,由高邮湖直下界首湖,再北通白马湖。这样船从广陵启航入淮,航程大大缩短。这条河史称“邗沟西道”,也是现在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主要航道。 设置五塘。五塘体现了陈登的智慧和担当。在古代广陵的生产条件下,利用山区高低起伏的地形,修筑水库塘坝以蓄水,既保证了城乡人民的生活,又确保了蓄洪排涝,还能够输水运河以保障通航。在五塘中,陈公塘最大,周边长九十多里,可灌田千余顷,塘址在仪征白羊山以南,官塘集、龙河集以北。陈公塘的东、西、北三面倚山为岸,南面筑垒成堤,如今尚有遗迹可寻,当地人称其为“龙埂”。勾城塘面积比陈公塘小,周边长十八余里,塘址在乌塔沟与沿山河交汇处,塘水沿乌塔沟流入仪扬运河。小新塘、上雷塘、下雷塘都比较小,周长只有六七里,槐子河将这三个塘串连起来,从西向东分别是小新塘、上雷塘、下雷塘。当年的塘水可从小新塘注入上雷塘,再转入下雷塘,沿槐子河往东流入大运河。 扬州五塘也带动了周边各县的湖塘建设。据史料记载,此后有宝应二塘,仪征四塘,高邮三塘,江都五塘,共计十四塘。陈登在广陵治水方面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五塘一直发挥作用,唐贞观年问李袭誉修雷塘引水渠,又新筑勾城塘。贞元年间杜亚修陈公塘和勾城塘,建斗门,引渠水至扬州接济运河,并灌溉两岸农田。宋、明时多次修浚。清雍正时,疏浚了勾城塘通运河的乌塔沟。清中期后,五塘不复存在。 开挖龙河。陈登还开挖了龙河。扬州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处容易干旱,低处容易内涝。为了给缺水的山区解决水源问题,陈登修建了一条南北人工水道,把南水引向北边,为山区农业提供了保障。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将这条贯穿仪扬山区的水道称为元龙河,也即今天的龙河,龙河镇也由此而名。 陈登在广陵多年,治理有方,民赖其利,百姓对他感恩戴德。陈登转任东郡(今河南濮阳)太守时,广陵吏民扶老携幼,要随陈登一起北迁。陈登十分感动,耐心地劝说他们回去:“我在广陵任太守,吴寇频频来犯,总算勉强打跑了他们。我走后,你们不用担心,肯定会有更好的太守来治理广陵的。”百姓们终于被陈登说服,不再坚持。陈登与广陵百姓建立的鱼水深情,令人感叹。 陈登早年有病,虽经神医华佗诊治,并未除根。后来病重,因华佗不在,无人可治,溘然长逝,时年三十九岁。 保卫广陵 陈登也善于用兵。广陵地接长江,向来为江东孙策所觊觎。建安四年(199),孙策攻下皖城后,向徐州陈登部发难,派孙权跨江进攻陈登所守匡琦城(今江苏射阳)。敌军十倍于陈登守军,陈登镇定自若,命将士严阵以待。为迷惑敌人,陈登下令紧闭城门,偃旗息鼓。陈登登上城楼,仔细观察敌军,认为可以出击,突然打开城门,将士们如下山猛虎,奋勇杀出,向敌阵冲去。孙权部猝不及防,被陈登军冲乱,溃不成军,大败而回,陈登取得了全面胜利。不久,孙权率大军卷土重来,再次进攻广陵郡。陈登一面向曹操告急,一面做好应敌准备。他暗中命人在救兵来援的必经之地聚积柴草,隔十步一堆,纵横成行,布列整齐,然后乘夜点燃,光照远近。孙权军发现后,误以为救兵已到,十分惊恐。陈登见时机已到,亲率大军出击,一举击溃孙权军,再次保卫了广陵。 陈登明白老百姓力量的重要。徐州牧陶谦死后,陈登支持刘备领徐州,但又担心诸侯不服,于是他给袁绍写信,想让袁绍来一起支持刘备,信中说:“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归。”刘备这才放心领了徐州牧之职。后来,《先贤行状》写道:“登在广陵,明审赏罚,威信宣布。”说明陈登在广陵百姓中的威信很高。 P22-24 序言 一 我提请韦明铧先生编撰、马家鼎先生评点、曾学文先生以及广陵书社编校出版《扬州历代贤官》这本书,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对我们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有历史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墨子的话“尚贤者,为政之本也”。总书记所说的“贤”,就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就是“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的标准,就是“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和“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的要求。纵观扬州历史上的主政者,有李庭芝、姜才、史可法等忠义爱国之士,有陈登、谢安、方溶颐等实干为民之士,有包拯、郑板桥等清廉担当之士,等等。这些历代“贤官”,其良好的政治品质,折射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政治传统,契合了总书记对好干部的要求,是我们发展城市、治理城市的学习榜样。 (二)对我们认识古代地方主官作用,研究中国古代从政思想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扬州历史上文人名人很多,留下了很多的文化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当时社会影响和历史文化积淀,他们对城市的知晓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给这座城市留下实体印记并推动这座城市不断发展的,则更多的是这些贤官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扬州自古就是经济富庶、人文荟萃之地,在中国历代具有特殊的地位,扬州历史上的主政者也多是当时官员的杰出代表,其中不乏欧阳修、苏东坡这样的“文章太守”,也有董仲舒、王士稹这样的名宦大儒。他们绝大多数是文人,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士大夫最为显著的特征:怀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从政理想,肩负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从政使命,秉持着“以民为本、以德为先、修身正心”的从政理念。无论是董仲舒的正谊明道、欧阳修的“宽简”主张、郑板桥的关心民间疾苦,还是魏源的开眼看天下,这些都是古代中国文人从政道德、从政伦理的基本体现。可以说,研究好扬州历代贤官的从政脉络,对中国古代从政思想的基本范式也就有了大体的把握。 (三)对我们彰显学习前人从政之德,做好当今工作有现实参考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见贤思齐”。扬州历史上有众多的好官廉官、能臣干吏,不但为扬州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留下了他们的政治理论和政治智慧。这是一座取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和精神富矿,把扬州历代好官、贤官、清官的事迹梳理汇总、编辑出版,既是向前贤致敬,彰显他们的从政之德,也是在汲取前人的从政智慧,学习他们的治政理念和经验,更好地激励全市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 二 审思扬州历史上的贤官样本,虽时殊事异,但他们身上蕴含着一些共同特质: 一是忠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历史上评价一个官员贤能与否,首要前提就是“事君以忠”“为国尽忠”。扬州有很多祠堂,其中双忠祠是纪念在宋元战争中宁死不降的李庭芝、姜才二人,“宁为玉折兰摧,不为瓦砾长存”;史公祠则是纪念在明清逐鹿中原之际以身殉国的史可法,“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以明月照见忠诚。毋庸置疑,“忠诚”既是贤官们身上的鲜明烙印,也是贤官们的共同底色。 二是为民。封建社会官民之间更多的是“治民”“牧民”关系,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也不乏一批胸怀忧民之心、力行恤民之事的好官。扬州有很多以人名命名的地名,比如,张纲在广陵城东开渠引水、灌溉农田,千百年后渠仍被称为张公渠,镇仍被称为张纲镇;邵伯湖起因于谢安筑埭、造福于民,为此百姓将谢安比作召公,地名亦改称邵伯;平山堂、谷林堂、三贤祠等遗迹,则是纪念在扬州宽简治民、劝农御水的文章太守欧阳修,取消万花会、宽免积欠的苏东坡等。历史上有许多在当时当朝有名的大官,一旦外放扬州做官,如果不为百姓做事,甚至扰民,扬州百姓照样不理会,甚至唾弃他。典型的便是蔡京,筑万花园,开生辰纲,劳民伤财,激起民怨民变,只能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三是事功。古人云: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说的就是从政者要有事功精神,要把事情办好。事功的背后,一是真才实学,二是敢于担当。学而优则仕。历史上当官的都能文,但能否成贤成能,关键要看能否成事。具有实学又实干实在的官员,才能为官一任,成事一时,造福一方。爱其功、敬其事,是扬州贤官们的又一鲜明特征。比如: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儒学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支柱。太平天国战后出任两淮盐运使的方溶颐,组织推动了扬州城的重建和扬州文化的复兴,立功当世,泽被后代。“三朝阁老,九省疆臣”阮元经世济用,政声卓著,居家期间,致力于经史、金石、校勘等事宜,著述宏富,成为乾嘉学派的领军人物,为扬州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财富。 …… 六是遗泽。主政扬州的历代贤官,留给我们这座城市的不仅是思想主张、诗词歌赋和文章书画,更有一些实体的历史遗存,供后人凭吊和缅怀。有欧阳修兴建平山堂、美泉亭、无双亭,栽种欧公柳;有卢见曾修建小秦淮、红桥等景点,使瘦西湖二十四景初具雏形;有曾燠设题襟馆,广植四季花木,延纳八方名流,等等。还有就是树木,欧公柳也好,甘棠树也罢,这些古树大多存活了数百年,更有谢公祠的银杏树至今千年仍屹立不倒,使扬州这座城市始终葆有盎然绿意。 四 这几年,我与扬州当代的文化学者交流很多,也看过许多他们出版的书,从他们那儿学到很多文化、知识和品德,受益匪浅。文化人对扬州这座城市的热爱以及对这座城市的责任,是推动这座城市在坚守中特色发展的珍贵力量。韦明铧先生著作颇丰,《扬州文化谈片》视野独特,见解深刻,对扬州文化的反思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我一直认为,这本他40岁左右写的书,是他所有书中最有风骨和风格的。马家鼎先生曾任中共扬州市委秘书长,也是扬州文化研究专家,以史佐政,用自己的从政经历深化对历史的认识,评史公道,评事公允。曾学文先生既是好编辑,也是有建树的文化学者。这次他们联手,以一个新的视角、新的方式研究扬州历史,在不长的时间里编写出这样一本书,不但证明了他们学养的深厚,也表明了他们传承扬州历史文化的担当。 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两个榜样力量更加巨大:一是当时身边榜样,二是当地本行前贤。身边的看得见,前边的看得清。扬州贤官们的这些精神特质,与“四个意识”“忠诚、干净、担当”的为官为政标准,同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坐标,其文化价值是我们可以汲取的精神力量。我认真研读、与几位学者反复研究本书稿,并提请张爱军市长、丁纯副书记和所有常委、人大和政协主要负责同志一起审看书稿,也是一起向先贤学习,一起从历史的镜鉴中理解、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我写这篇序,既是我学习先贤的所思所感,也想向扬州的干部推荐此书,让大家共同认识到我们的先贤在我们这座城市干了什么,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什么,我们怎么样学习先贤,对照标准,争做好干部。也期望读者由此书更多更好地理解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源流和人文传统。 2016年10月 (本文作者系中共扬州市委书记) 后记 文化研究要取得新进展,一方面寄希望于新材料的发现,一方面寄希望于新方法的运用。如果既有新材料,又有新方法,当然更好。但是,如果要使文化研究成果取得更大更好的社会效益,仅有新材料、新方法仍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新视野、新思路。 2016年7月1日下午,中共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先生约我到市委办公室会议室一见。我去了以后,才知道谈话的内容是扬州文化。谢书记说,他最近一直在考虑几个问题:是什么推动了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几度沧桑和几度辉煌?瘦西湖和平山堂谁更能够代表扬州城市文化名片?欧阳修在扬州文化传承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他引用清人刘芳的诗云:“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按此说来,瘦西湖只是从扬州城北通向蜀冈的水上通道,平山堂才是最终目的。瘦西湖固然美,但它只是园林艺术,平山堂尽管不大,它却是精神象征。没有平山堂,难有瘦西湖,而平山堂与文章太守欧阳修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次谈话的结果,是他请我写一本关于扬州好官的书。 显而易见的是,一个太守的作用,远远大于一个工匠,哪怕他是良匠。但是一个官员是不是好官,可以有各种考量标准。我要写成一本书,须得有几条可操作的标准来遴选。我和谢正义书记共同拟订的标准是:忠诚、爱民、勤政、廉洁,后来又加上实学与坚守。这些官员,可以是外地人在扬州做官的,也可以是扬州人在外地做官的。数日之后,我选出十几个人的名单报给谢书记。谢书记同意,建议补充一些县级官员,于是我对原名单作了增补,有二十几个人人选。再后来,谢书记认为扬州历史上有名的文章太守、两淮盐运使应当悉数收入,我又作了补充和调整。几经增删,现在全书共收三十二人,时代上自西汉董仲舒,下至晚清张联桂,地域以扬州郡城为中心,旁及宝应、高邮、仪征、江都、甘泉诸县。 书名经过了几番斟酌。在好官、名官、清官、贤官等几个名称中,反复比较,觉得“好官”太直白,“名官”欠妥帖,“清官”有局限,最后确定用“贤官”。贤官者,贤德、贤能、贤达、贤明、贤良、贤惠之官也。一个“贤”字,涵盖了基层老百姓对于官员的殷切厚望。一个“贤”字,也凝结了历代统治者的理想型范。贤官不但要有仁爱的德行、勤政的能力,还要有豁达的气度、光明的襟怀,同时还要有真实的学问、亲和的人缘。 本书所收贤官,大体合乎上述要求。在具体事迹上,人各有别,或重于思辨,或勤于事功,或偏于教化,或贵于操守。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最纯正、最厚重、最核心也最感人的价值观,对于今人的启迪意义和楷模作用,是毋庸赘言的。 如果本书能为扬州政治文化建设起一点作用,我也就十分欣慰了。要特别说明的是,谢正义书记反复阅读全部书稿,多次提出修改建议,与我本人面谈书稿,前后八次之多。他还亲自提请市委常委,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审改此稿。他认为,本书有理由成为中国历代贤政的扬州版,扬州文化的精华本,扬州干部的参考书,扬州市民的选修课。有感于谢书记和市领导对这座城市的挚爱,对历代先贤的尊崇,我自也竭尽全力,不敢懈怠,但是能否达到上述要求,并无把握。在此,我谨对马家鼎先生的深刻评点,安玉民先生的精彩绘像,曾学文先生的辛勤链接,沙志芳先生的密切配合,以及王志娟、严岚女士的精心编辑,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韦明铧 2016年10月25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扬州历代贤官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韦明铧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陵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540621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16-10-01 |
首版时间 | 2016-10-01 |
印刷时间 | 2016-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48 |
CIP核字 | 2016227425 |
中图分类号 | K827=2 |
丛书名 | |
印张 | 18.87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