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吴风节俗
内容
试读章节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立”有“开始”之意,民间把“立春”看作是春天的开始。古时春节是立春这天,民国初年春节才被挪到正月初一。无论古今变迁,立春对百姓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古时,立春前后,民间有行春、打春、拜春等风俗活动。时至今日,“老苏州”仍在以不同的方式庆祝“立春”的到来。

食俗

春卷、馄饨、春早团子、春饼

老少“咬春”正忙

古人立春时有食用萝卜的习俗,叫“咬春”。汉族民间讲究买萝卜吃,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2016年2月4日立春这天,金阊新城南山社区的小朋友们人人手拿一块白萝卜“咬春”,迎接春天的到来。

除了萝卜外,还有生菜、春饼、春卷可“咬”。清人专有《咬春诗》:“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灵根剧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匀。佐酒暗香生匕卡夹,加餐清响动牙唇。帝城节物乡园味,取次关心笋蕨新。”苏州地区一直有吃春饼的习俗。顾禄在《清嘉录》中说:“春前一月,市上已插标供买春饼,居人相馈贶。”2015年2月4日立春这天。姑苏区金阊街道白莲社区、金夏社区和留园街道嘉业阳光城社区等分别举行了老少“咬春”迎立春活动,来自社区的孤寡空巢老人、志愿者、美食达人、新苏州人和孩子们,一起包春卷、馄饨和饺子,画春蛋,摆春宴,找寻春的味道。几位“苏妈妈”志愿者在白莲社区当起了老师,手把手地教三元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包春卷。她们介绍说,苏州人吃春卷是很讲究时令的,“荠菜馅的春卷最鲜美,到了农历二月底,新鲜荠菜没了,春卷也就吃得少了”。

金夏社区的居民还包起了饺子和馄饨,馄饨和饺子形似元宝,寓意吉祥。居民周月英阿姨说,以前在苏州农村,赶上立春节气时,大家还会做一种春早团子。喜欢吃甜食的,可以在团子里放芝麻、豆沙等;喜欢吃咸的,则可以包点萝卜丝。“我们小时候,还有一种春饼也是在立春时吃的,春饼就像大饼一样,咬春饼就是‘咬春’了。”75岁的黄永年老伯兴致勃勃地回忆起“老苏州”的立春习俗。

活动

迎春、鞭春牛、挂春幡、晒种

古时立春习俗多

苏州民俗专家蔡利民介绍说,古时,苏州人的立春活动还要丰富。立春的前一天,苏州知府要率领知县到娄门外的柳仙堂去行迎春之礼,迎芒神和春牛。迎春队伍前面,有衙役鸣锣清道,五彩缤纷的旗帜、旌幡等仪仗走在最前面,队伍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即所谓的“社伙”。立春这天,苏州人还有鞭打春牛的习俗。耕牛是农事的象征,鞭春牛蕴含着对勤劳农耕的劝勉和五谷丰登的期望。立春时。人们还要相互庆贺,苏州人将此称为“拜春”,同时,像过年一样,还要对神灵、祖先进行供奉祭祀。

立春日,苏州以前有挂春幡、戴春胜、赠春球的习俗。春幡是一种彩旗,标志着新春。人们又以绢彩纸剪裁成小型的春幡,插于发髻或系于花枝,有“春胜”“彩胜”等称呼。春球也是类似的物品。立春以后,农民们就要将稻种拿出来晒,叫“晒种”,即将留作种子的稻谷平摊在晒场上,连晒两三天。

养生

养肝、早睡早起、舒畅身体

古时儿童“卖春困”

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从此开始了。不过,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气候学中的春季是指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因此,在苏州,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仅是春天的前奏,真正的春季或者说人春,常常要到3月下旬左右。

苏大附二院营养科医生陈学英介绍,立春是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的转折点。因春在五行属木,与肝相应,所以在春季养生具体到人体脏器就是要重视养肝,早睡早起,舒畅身体,调达情志。古谚语说“百草回芽,旧病萌发”,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死、精神病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死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此外,“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应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

古时苏州人关于立春养生还有“卖春困”一说。范成大有《春困二绝》诗。诗前小序说:“吴俗,立春日,儿童以‘春困’相呼,以掉头不应者为黠。”也就是说,谁答应了“春困”的呼喊,春困就被卖给了谁。虽无科学道理,但相当有趣。

链接

立春、春节与元旦

立春又称立春节,古人相当重视立春,会举行多种活动,逐渐形成了“春节”,阴历正月初一则称为“元旦”。到了民国初年,春节被改到正月初一,“元旦”被挪到了阳历1月1日,一直相沿至今。

“立春”与“元旦”在古代是两个邻近的节日,若立春当天恰逢正月初一,则称为“岁朝春”,喻义这一年收成将非常好,民谚中有“百年难遇岁朝春”的说法。1992年的立春就刚好是正月初一,而下一个两节重合要到2038年才出现。而除夕巧逢立春的例子最近的在2000年,下一个则是2019年。为何有的年份有两个立春日呢?主要是因为节气轮回和农历轮回的天数不一样。“岁”和“年”在古代是有区别的:从上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或从上一个立春到下一个立春,共365日,称为“一岁”;从上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平年354日,闰年384日,谓之“一年”。

2016年立春在除夕前,2月7日也就是农历腊月廿九是除夕,次日就是正月初一,没有“大年三十”。有没有腊月三十是由农历腊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决定的,此次羊年腊月刚好赶上小月。

“无头春”“两头春”无关凶吉

关于立春,还有“无头春”和“两头春”的民间说法。农历大致采用19年7闰的办法,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通过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3至355天,闰年全年383至385天。二十四节气一年轮回约365天。当农历为平年时,天数便少于节气轮回,就会出现“无头春”;当农历为闰年时,天数大于节气轮回,就会出现“两头春”。比如,2013年的农历蛇年,立春在春节前,直到腊月也无下一年的立春,因此是“无春年”。而2014年到来的农历马年,春节之后立春,腊月再迎立春,因此是“双春年”。不过,多数年份都是“单春年”。

民间有“双春年”吉利、“无春年”不宜结婚的说法,民俗专家表示,节气轮回只是巧合,根本不可能影响个人生活。以前的民间说法不免有些荒唐。

P4-7

目录

卷一 春

 第一节 立春

 第二节 大年初五

 第三节 元宵节

 第四节 雨水

 第五节 惊蛰

 第六节 龙抬头

 第七节 春分

 第八节 百花生日

 第九节 清明

 第十节 上巳节

 第十一节 谷雨

卷二 夏

 第一节 立夏

 第二节 小满

 第三节 轧神仙

 第四节 芒种

 第五节 端午节

 第六节 夏至

 第七节 黄梅天

 第八节 小暑

 第九节 大暑

卷三 秋

 第一节 立秋

 第二节 七夕节

 第三节 处暑

 第四节 中元节

 第五节 白露

 第六节 秋分

 第七节 中秋节

 第八节 寒露

 第九节 重阳节

 第十节 霜降

卷四 冬

 第一节 立冬

 第二节 小雪

 第三节 大雪

 第四节 冬至

 第五节 小寒

 第六节 腊八节

 第七节 大寒

 第八节 祭灶节

 第九节 除夕

序言

190多年前的1822年,生活在清朝嘉道年间的苏州世家子弟顾禄,在山塘街寓所完成了十二卷《清嘉录》,以编月的方式,旁征博引,详细记述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节令风俗。成为后世了解地方民俗最著名的著作之一。

在顾禄完成《清嘉录》66年前的1756年,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完成了长达197章的巨著《各民族精神与风俗》(后世简称《风俗论》)。伏尔泰认为,中国在政治、法律、文化、伦理、道德、宗教各方面都优于西方。他甚至以中国的一切为蓝本来批判西方的制度。伏尔泰这样写道:“(中国的)这些礼节可以在整个民族树立克制和正直的品行,使民风既庄重又文雅。这些优秀品德也普及到老百姓。”“传教士往往看到农民按当地的习惯,彼此作揖,为给对方造成麻烦而请求原谅,他们互相帮助,心平气和地解决一切问题。”(《风俗论》第一章)

伏尔泰没有到过中国,他依据传教士在中国的见闻记录想象这个古老国度的风俗。这是西方启蒙运动中的一道思想风景。它至少表明,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仍然是西方人仰视的礼仪之邦。而从顾禄《清嘉录》的记述看,至少到19世纪上叶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的传统风俗相当规整地被传承下来,尤其在苏州这样的“前现代化顶端城市”,积淀深厚的风土民俗无疑具有示范效应。

风俗作为长期积淀形成的社会风尚、礼节和习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建构的思维方式被文化学者称为“深层结构”,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任何制度设计。连一度称为“显学”的制度经济学派也认为,制度根植于人群的习惯或风俗,这类“非正式制度”(习俗)往往会深刻影响任何制度的执行效果。

如果从历史的宏观脉络来看,我们当然可以说,世界上唯一延续数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明是中华文明。但如果把历史脉络放进文化史的视野,就会发现,中华文化其实也具有某种阶段性。譬如,到顾禄生活的清中后期,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文化习俗已经无比成熟。连赞美中国伦理体系十分完美的伏尔泰也发现了问题,只是他不愿意相信。伏尔泰写道:“我不想在这里研究已能认识并运用一切有益于社会的智慧的中国人,为什么今天在科学方面没有同我们一样取得长足进步。”(《风俗论》导论)

其实,伏尔泰写下这段话的时候,以资本为动力的工业化生产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终使西方超越了东方古国的田园牧歌,也终使中华文化自近代以来陷入了长期的“文化焦虑”。这种焦虑,不仅让中国抛弃了长袍马褂,抛弃了科举取士,抛弃了王朝制度,甚至要想彻底清算自己的传统文化。

但抽刀断水水更流,文化如水,那是永远也割不断的。当一个大国正一步步重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候,它最需要找回的就是文化自信。  近年来,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推动下,中华传统节令民俗逐渐显现出文化认同、凝聚民心的独特作用。作为媒体,如何来参与这一活动,引导更多的百姓了解并热爱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播者、弘扬者、实践者呢?2014年底,《苏州日报》开设了“吴风节俗”专栏,我的几位同事组成团队,从开始简单介绍传统节令风俗,到深度剖析地方民俗文化,再到走进基层社区,策划组织互动式民俗活动,不仅吸引了“老苏州”参与,增强了传统节令的趣味性,扩大了传统节令的影响力;也使一些“小苏州”几乎不知道的民俗重见天日,如立夏一碗“七家茶”;更让不少“新苏州”融入了苏式生活,如“中秋吃肉月饼”“冬至吃冬酿酒”。两年来,专栏刊发稿件一百多篇,着力传播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民俗热的持续升温,也推动了相关民俗产品的热销,更使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更多人的心灵。

现在,同事们将这些来自当下民间鲜活的民俗叙事编辑成书,选择了39个传统节令,按春夏秋冬四季编排,从立春起,到除夕止,一书在手,吴风节俗尽收眼底,我以为可称之为“新清嘉录”。

值得一提的是,姑苏区娄门街道也为此书的问世付出不少心血,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大量“老苏州”民俗活动素材。而其下的“人文娄门”编委会则利用自身团队优势,为此书绘制插图、设计排版、策划推广,令整本书的“内外兼修”增色不少。

1928年,顾颉刚在为周振鹤《苏州风俗》一书作序时曾大声疾呼:“我们幸得温饱而又有学术兴味的人,若再不起来努力担负文化上的责任,数十年之后真要回复到草昧洪荒之世了!”虽然顾先生作序的时代早已远去,但弘扬、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永远在路上。同事们命我给即将出版的《吴风节俗》写几句,便欣然落笔,续貂充序,也算为传承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

丙申霜降日于苏州小石湖简庐

(作者系《苏州日报》总编辑)

内容推荐

祝郡将一些来自当下民间鲜活的民俗叙事编辑成《吴风节俗》一书,选择了39个传统节令,按春夏秋冬四季编排,从立春起,到除夕止,一书在手,吴风节俗尽收眼底。我们可称之为“新清嘉录”。

编辑推荐

祝郡主编的这本《吴风节俗》从时令节气、传统节日、饮食习惯、养生偏好等多方面着手,以古城区居民为主的风俗习惯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图文绘本形式深入挖掘吴地风俗礼节,旨在普及民俗知识,提升居民对城市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实现民俗礼节的推广和传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吴风节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人文娄门”组委会,“吴风节俗”栏目组编
译者
编者 祝郡
绘者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218901
开本 16开
页数 1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5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2016265297
中图分类号 K892.453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21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