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情操修心课(大师巨著全译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情操修心课(大师巨著全译版)》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相较于他的另一部传世经典《国富论》,《情操修心课》这部分析人性和人类情感的著作对西方乃至整个人类世界的影响更为广泛,也更为彻底。在著作中,亚当·斯密以人类情感的源泉——同情情感为基石,反复思考人性以及人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所表现出的种种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同时介绍了不同体系的道德哲学学说,向读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震撼心灵的心理哲学读物。主要阐明了情感的本质、内心情操的修炼及道德的评价的性质。亚当·斯密编著的《情操修心课(大师巨著全译版)》的主线始终是“情操”二字。在本书中,亚当·斯密以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同情,同情不再是单纯的悲悯他人的不幸而是感受他人的一切喜怒哀乐,同情不是一种荣耀,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本能。

本书为人类心灵找到了新的定位,同时文中对正直、仁爱等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和特征也有深刻的见解,本书在未来的伦理学道路上刻下深深的烙印。

目录

第一章 情操溯源:什么是人类最原始的美德

 1.同情是人类的天性

 2.社交中必须要有适度的同情

 3.怎样才能表现出适当的同情

 4.同情要具有合宜性

 5.同情是所有美德的基础

第二章 情绪密码:逃脱思维困境的正确方式

 1.何种痛苦会引起同情

 2.同情与爱情的关系

 3.对憎恶和愤怒的分析

 4.友好激情的重要性

 5.正确看待自私情绪

第三章 情感之力:道德社会的强力催化剂

 1.怎样激发人们强烈的同情

 2.身份不同,所获得的同情也不同

 3.不良风气对道德情操的影响

第四章 同情争议:是否需要将美丽与丑恶区别对待

 1.感激和愤怒是人最主要的情感倾向

 2.感激和愤怒要建立在共同认可的基础上

 3.给予施恩者合宜的认同,给予损人者合宜的愤恨

 4.对施恩者和损人者的行为要具体分析

 5.优点感觉与缺点感觉的产生和影响

第五章 仁爱考量:什么是最不可或缺的美德

 1.正义与仁慈的异同之处

 2.正义和仁慈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3.正义和仁慈是社会的根基

第六章 行为剖判:什么才是美德的内涵与表现

 1.如何评判痛苦与快乐

 2.感激和处罚的理论分析

 3.情感对行为的作用

第七章 信仰推论:助推社会道德前进的引力源泉

 1.认同是一切 美的源泉

 2.赞扬能让人愉悦

 3.他人的评判会影响个人的自我评价

 4.良心能够造就美德

 5.不幸需要理解和同情

 6.自制是强者的特质

 7.怎样提高道德水平

 8.是非之心是信仰的体现

 9.责任感会影响人的具体行为

第八章 效用探录:如何让美德发生出更艳丽的花朵

 1.效用是愉悦的保障

 2.公益事业是一种使命

 3.合宜性是对效用的补充和升华

第九章 习俗探秘:不同文明下有关美德的差异性阐释

 1.习惯和风气影响人们的审美

 2.习惯和风气公影响道德情感

 3.文明程度和地域差异会影响美德评价

第十章 境界拷问:差异化视角下的社会德操有何区别

 1.道德原则的两个核心问题

 2.谨慎可以让美德更高贵

 3.人的关心对象有主次之分

 4.合宜性对于国家有重要意义

 5.博爱之心没有国界

第十一章 美德求索:如何对人类美德展开讨论

 1.古代哲学家如何看待美德

 2.伊壁鸠鲁:美德存在于谨慎行为之中

 3.美德存在于合宜性、谨慎和仁慈中

 4.孟德维尔:完美无私的美德并不存在

第十二章 赞同源起:如何看待人类对道德情感的“赞同本能”

 1.自爱不能解释所有美德

 2.美德是超越理性的存在

 3.赞同情感的本源是什么

 4.赞同情感的四个决定条件

第十三章 实践方式:优良道德体系如何运行与维护

 1.正义支撑整个道德体系

 2.雄辩家和法学家对正义理解的异同之处

 3.宗教对道德的维护作用

 4.只有值得信任才能值得欢迎

 5.法律体系对正义准则的维护作用

第十四章 美德形成:如何让人们更有素养

 1.自我控制能形成美德

 2.人们对不同激情的感受存在差异

 3.追求尽善尽美才能真正的美德

 4.人们的评价会受身份地位的影响

 5.虚荣和骄傲能提高人的素养

附录 亚当·斯密小传

试读章节

1. 同情——人类原始性的善良情感

人们普遍认为自私是人类的天性,造物主也认为人对自己的关爱即使有些过分也属正常。除此之外,人类还有一种与自私相反或对自私这个天性具有弥补意义的天性,就是人类的重要美德之一:同情或怜悯,如果说自私容易让人们变得冷漠和疏远,那么同情或怜悯恰恰是为别人送去温情和感念。人类的这种本性让我们做出善举,不由自主地去关心他人的命运,与他人一起承受人生的苦痛,与他人一起品味幸福的感觉。人类的这种善良情感是原始性的,并非为品行高尚者独有,即便是一个恶贯满盈的邪恶之徒,我们也不怀疑他仍有同情和怜悯之心。

人类是怎样拥有同情这种天性的呢?或者说人们怎样才会对别人产生同情?我们认为,同情作为一种情感反应,应该建立在对他人某种感受的理解基础上,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对他的现实际遇产生准确的情绪共鸣。假如我们与他在一起,就会非常容易地感知他的内心是怎样的忧虑和痛苦,假如缺乏直接经验,我们就要站在他的角度,去设身处地的想象他所遭受的打击,用心理学中移情体验的方法体会他的感受。虽然我们凭借想象所得到的现场模拟对象并非我们实际要去给予同情的对象,但我们移情的想象过程已经让自己与那个需要同情的对象成为了一个人,我们感受到来自他身体的所有情感,为他正遭受的痛苦而痛苦,为他所拥有的快乐而快乐。这种设身处地的移情想象过程,产生了与想象力大小成比例的同情与怜悯之心。

或许这种解释多少有些绕弯,而人们去实现一次同情心的表达其实只是自然而然的事。当我们在生活中遇见别人正遭受痛苦,想象这种伤害正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会立即体会到受难者此刻的感受和所伤害的程度。如果我们看见了他人身体的具体部位受到损伤,自然就会条件反射地让我们感觉自己的身体正招致伤害。类似地,我们看见乞丐露宿街头脚踝裸露脓疮,就会产生难受的感觉;看见病人的眼睛发生溃烂,自己也会有明显的疼痛感。同样,我们在剧院里看舞蹈表演就会有舞动的欲望;英雄打了胜仗我们也有自豪感,要是谁为此牺牲就会感到自己战死疆场。总之,在天性的驱使下,旁观者借助移情的想象过程感受到了受难者此时的痛苦之情,人们确信自己的这种体会与对象的体会别无二致。

准确地说,怜悯与体恤通常专门用来对他人的悲伤表达同感,而同情所表达的情感却可以既是悲伤的也可以是快乐的,适用于对各种情感所产生的同感,比如邻居突遭横祸死去,我们会以对其未成年的孩子多加关照的方式表达怜悯与体恤,若是朋友的物品失而复得我们会以欣喜的情绪表示我们的同情。

可以说同情来自于对他人情绪的察觉,是情绪感染的一个结果。比如笑脸使人轻松,愁容易引起他人伤感。但有的情绪突然发生,我们根本不知原委,感到莫名其妙,这样的情绪就会令人反感和厌恶,就不会引起同情,甚至遭到抵制。尽管发怒者的狂暴或有道理,但我们总是讨厌近乎失去理智的他本人而不是那个引起他发怒的对手,这是因为我们尚不清楚他为何发怒,我们进行移情想象的过程遇到了障碍无法真正获得他的内心体验,可是我们却在他发怒的情绪里体会到了对方可能遭受的伤害。发怒者不但没有得到同情反让我们同情他发怒的对象,因为后者的惊恐感染了我们。

我们正是透过情绪感染这个原理,从别人高兴或忧伤的表情就可以联想到他们的实际遭遇,若是愤恨的情绪我们就会联想到问题的严重程度可能超乎想象,就会做出相应的同情举动。前边也说到,我们很难对一个暴怒者产生同情,至少在知道具体原因之前我们都是对其持有抵触的情绪。实际上,人们的同情即使是十分必要和准确的,但也有个别情况让被同情者不以为然。比如,我们在路上突遇嚎啕大哭者,他所表达出的痛苦固然会引起旁观者的同情,其实旁观者更多的是好奇心,他还没有搞清楚嚎啕者的原因,只是做出同情的准备。因此,同情有时候并不是直接来自对方的某种情绪,与对方产生这种或悲或喜情绪的环境和原因也关联密切。

客观地说,即使是我们做得足够真诚,但有时候与被同情人的感受仍有很大差异,尽管我们设身处地的移情想象并获得了比较深刻的情绪感受。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几乎无法为别人的鲁莽行为羞愧难当,也不会为疯子天天丧失理智的举止而悲哀,我们依据想象力的推测所获得的感受,无法与对方的自觉意识真正统一起来。

还有一些情况也导致我们的同情行为不尽人意或产生偏差。比如,当一位母亲正为孩子的病痛而备受折磨、苦不堪言时,我们几乎无法给予与其痛苦程度相匹配的同情,因为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母亲对孩子身体病症本身的体验,而是对某种后果的忧虑情绪。再比如,我们对死者的同情往往也不是来自对死者本身境遇体会,而是对其生命消失的不幸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几乎不存在体验的真实。但是,我们依旧要承认想象的意义和作用,或许正是这种具有恐惧色彩的想象,对人世间不义之事的发生产生了一定抑制,也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死亡。P2-5

序言

《情操修心课》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相较于他的另一部传世经典《国富论》,《情操修心课》这部分析人性和人类情感的著作对西方乃至整个人类世界的影响更为广泛,也更为彻底。在著作中,亚当·斯密以人类情感的源泉——同情情感为基石,反复思考人性以及人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所表现出的种种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同时介绍了不同体系的道德哲学学说,向读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亚当·斯密把同情看作人类情感的基石,认为同情衍生出了人类的种种情感,是人类原始性的善良情感。他不否认自私、利己是人类的天性,但他同时指出,造物主还给了人类另外一个天性,用来平衡、弥补自私、利己的天性,而那“另外一个天性”就是同情,或者说怜悯。而且,亚当·斯密告诉我们,同情的情感并非善良之人才有,也并非品行高尚之人所独有,同情作为造物主赋予人类的一种天性,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情感世界里,即使是一个罪行累累的邪恶之徒,我们也无法剥夺他拥有同情这个天性的权利。

然而,同情虽是人类的天性,但也要遵守合宜的准则才能使人们表现出各种为人称道的美德。基于同情原理,亚当·斯密详细论述了正义、仁慈等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认为正义是社会的根基,仁慈是社会的藤蔓,人们应以正义为一切行为的准则,它是道德存在的基础,是保证社会实现良性运转的核心。

由于市场经济急剧变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企业重组,股市呈现出非理性繁荣的景象,面对这些接踵而来的状况,人们渐渐感到不知所措,好像突然之间失去了方向。这时,财富和地位显现出它们的优势,人们为了获得受人仰望的财富和地位而放弃了自己应有的美德,变得虚荣,不择手段。这些变故引起了普遍的烦躁和恐慌,使人们日渐感受到自私、贪婪、虚伪、猜忌、仇恨、欺骗等不道德因素的重压,而善良、仁慈、正义、信任、自制、博爱、谨慎等美德开始受到重视,人们渴望回到美好的社会环境中,渴望所有人胸怀利他之心。

对此,亚当·斯密给予了深刻的关注和反思,他相信,人类高尚的道德情操将为世界做出基础性的贡献。不过,人类对美德的表现与感知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社会风气和习惯、社会地位、职业特征。而对于美德的本质,亚当·斯密则从论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芝诺和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哈奇森、孟德维尔等众先贤的学说出发进行了评说,通过各大体系的相互碰撞使人们理解美德及其本质,领悟其中的方法论。除却美德这个心灵上的约束,法律也是维护人类社会进行良性运转的保障,正义和仁慈这两种美德的建立便以人们守法和相互信任为基础。

在当今社会,亚当·斯密的这种思考依旧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对器物等的创造与创新只是美的一个层次,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面对社会现状,我们理应向更高层次的美伸出触角,使人类对美的追求上升到某种境界。不只是亚当·斯密,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人性的缺陷,我们也同样向往美好的品德,向往充满仁义道德的社会环境。

市场经济应是富于道德的经济,坚持道德的准绳,人们善良的天性才不致于被过分的欲望吞噬掉,而自私、欺骗、仇恨等不道德因素只会引发深重的灾难。进入新世纪,《情操修心课》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特别是最近的一次全球金融危机,更是让人们意识了到市场经济的种种弊病,即使在当代社会,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些弊病的影响。亚当·斯密目睹了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导致了人类道德的缺失,在有生之年对《情操修心课》进行了五次修订再版,最后一次的修订是他明知自己时日无多而竭尽全力完成的,我们从中足见其对市场经济中的美德的重视,更足以见人类的道德情操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之大。

《情操修心课》可以说是至今唯一一本系统分析了人性及人类情感的著作,其内容浩瀚如苍穹,看似只有日月星辰、白云飞鸟这些常见的类目,但若是探究下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将令我们震撼,将唤醒我们对自我、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深刻认识。亚当·斯密耗费毕生心血著成此书,其中有他的思考,有他对人类道德情操的探索,更有他对人类社会寄予的厚望,他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通过这部著作,他想告诉读者,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里,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可因为追求物质财富、地位而伤害了他人,道德和法律会束缚我们的不适当行为,阻止我们对他人构成威胁和伤害,我们也应自觉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准则,使自己在心灵和行为上获得同步的提升。

在我国,对道德情操的培养也逐渐受到关注。当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专注于经济发展的同时,无暇顾及个人及团体在道德层面的提升,导致社会道德整体滑坡。亚当·斯密指出,博爱无边界,“每个民族都应当尽力超过邻国,而且应当出于对人类之爱,努力促进而不是阻碍邻国的发展”。真正拥有美德的人,会很乐意为更大的利益而牺牲个人乃至自己所属团体或阶层的利益,并愿意为了全世界而努力,去谋求整个人类的福祉。

对于个人修养,《情操修心课》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亚当·斯密告诉我们:“按照完美的谨慎、严格的正义和合宜的仁慈这些准则去行事的人,可以说是具有完善的美德的人。但是,只靠极其正确地了解这些准则,并不能使人以这种方式行事,一个人的激情非常容易把他引入歧途——这些激情有时促使他、有时引诱他去违反他在清醒和冷静时赞成的一切准则。对这些准则的最充分的了解如果得不到最完善的自我控制的支持,就总是不能使他尽到自己的职责。”要成为真正完美的人,就要坚持“完美的谨慎”、“严格的正义”以及“合宜的仁慈”等美德,而且要重视美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同时,对自己产生的激情进行冷静的自我控制,担起自己的责任,而不能任由他者摆布。

本书从提升人的道德情操出发,整理出《情操修心课》中对读者有广泛指导意义的篇章,编印成册。借助先贤的光辉,惟愿帮助广大读者朋友在道德情操的修养上渐入佳境。

书评(媒体评论)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什么才叫“利己”,读了《情操修心课》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忽略了其在《情操修心课》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亚当?斯密学说。

——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

我们目睹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感到斯密称《情操修心课》比《国富论》更基本的含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知名经济学家,梁小民

与《国富论》相比,斯密似乎更重视《情操修心课》。《情操修心课》不仅是他出版的一本主要著作,也是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竭尽全力修订的一本书。他在身患重病、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情况下,对这本书进行了重要的一次修订,这说明了其在斯密心中的地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沉思录》译者,何怀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情操修心课(大师巨著全译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亚当·斯密
译者 常春藤国际教育联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497345
开本 16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8
出版时间 2017-06-01
首版时间 2017-06-01
印刷时间 201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2017040211
中图分类号 B842.6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