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全新修订版)/素质教育在美国
内容
编辑推荐

“素质教育在美国”系列是黄全愈关于素质教育、中美教育比较的经典作品系列。黄全愈的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每一本书都在中国教育界引发振聋发聩的效应。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全新修订版)》为该系列之一,侧重探讨中国式家教问题,针对如何提高父母素质,如何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提出中肯的忠告和建议。

内容推荐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全新修订版)》从素质教育出发,为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提供专业指导。

作者黄全愈是著名的旅美教育家,也是一个真诚的父亲,在轻松活泼的问答中,比较了中美两国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一一解答中国父母所关心的问题,并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忠告。全书重点解答三个问题: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孩子应不应该送到国外留学?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什么?作者强调父母观念的改变才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只有把对考试分数的追求转换到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目录

第一章 做父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第二章 孩子应不应该送到国外

第三章 什么才是素质教育

 建议:怎么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建议:怎样做到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做父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1.黄先生,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对广东省近两年的高考状元进行了采访。所以这一部分,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

因为实行的是3+X考试,广东省去年共产生了6名高考状元,几乎全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我亲自对这些家庭进行过采访和观察。就这个问题我采访过中国著名的高考问题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极盛先生,他对近两年的全国135名高考状元进行了采访,他说,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全国有70%的高考状元是普通家庭。并且有20%来自农村比较贫穷的家庭。

令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些状元家庭中,父母的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父亲是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3%,母亲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1%。

我所要问你的是,普通家庭是不是更适合孩子的成长?也就是说,这里面有没有什么科学的道理?

黄全愈:

这个问题,要从几方面来谈。

首先,“状元”这个概念来自科举考试。

今天我们说的“状元”,是高考的状元,是应试教育运作下产生的“状元”。

高考状元是不是意味着成功?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以中国目前的社会价值观来看,可以这样说,高考状元意味着成功。

然而,从发掘、培养人的素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我问过一个“状元”:为什么老师要尊重学生?

该“状元”说:老师不用尊重学生。

我吃了一惊。

如果“高考状元”成为一部只会考试的“机器”和人云亦云的“考生”,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乖”孩子,这就是一个悲剧。

到底全国的高考状元们是怎样的状况?我不知道。但我想,如果有人能用素质教育的要求去“考查”、去评价一下状元们,去追踪社会实践中这些“状元”们的表现,这一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十分有价值的工作。

有人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一个“13名现象”(也有说是“15名现象”)。即在班里位居13或15名的学生,毕业到社会上以后,最成功。

这中间有没有什么道理呢?

我想是有的。我们拿一个杯子来作比喻:装满了水的,是班里前几名的学生;装了超过半杯水的,是位居前10到20名的学生;才装了很少水的,是排名在后的同学。

水装得太满了——老师那里来的东西和考试的东西装得太多,就可能没有留给自己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发展的空间。反而是那些位居前10到20名的学生,既学了必要的知识,在“杯子”里又留有自己发展的空间。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很生动、很形象,但不科学。有的学生并没有把脑子装满,就位居班里甚至校里前几名,给自己的发展留下了很多空间。有的把脑袋都装满了,仍是排名中游。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只会考试的“机器”和人云亦云的“考生”,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动手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等等。

今年一篇得满分的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还未与考生的姓名对上号,就被铺天盖地地炒得沸沸扬扬。某著名大学甚至在尚未知道考生“为何许人也”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表示要破格录取。这似乎是求贤若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是为“考试文化”的“今八股”推波助澜。

我的心里有一丝悲凉。这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的追求唯文至上的形式,崇尚“八股”美的风气,又有什么两样?!再加上,这是一篇文言文,就更有了八股气。

我并不是说这篇作文写得不好,我是对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风追求的东西感到不安。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而且这个“一举成名”,靠的是一篇闭卷作文。

《赤兔之死》算不算一篇好文章?

这要看产生该文的具体情形。

P3-5

序言

搬他山之石攻中国之玉

全愈兄的教育文集就要出版了。希望我能够写点推荐的文字。其实,他的书是不需要推荐的。黄全愈三个字,就是最好的IP。早在2000年,他的一本《素质教育在美国》,就轰动了全国,一时间洛阳纸贵,成为当年非文艺类第一畅销书。后来,他的系列作品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朗朗书房集结出版,也颇受读者欢迎。

随着他的著作的流行,他的许多教育观点也广为人知。如:“望子成人”比“望子成龙”重要;孩子的兴趣重于父母的兴趣;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一流考生绝对不等于一流学生;玩才是素质教育的摇篮,等等。

我和全愈兄是老朋友了,老得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与全愈兄见面的,也记不清是他主动联系我,还是我主动联系他的。只记得当年我还在苏州工作时,我俩在苏州就已经聊起教育颇为投机。

2016年7月,第十六届新教育年会在山东诸城举行,在我们的邀请下,全愈兄万里迢迢从美国赶回参会。在年会上,他作为点评嘉宾,和一线新教育人碰撞出精彩火花;在中美论坛上,他作为主要嘉宾,进行重要发言;在年会中,他单独主持一个分论坛,围绕中美教育异同进行交流……忙得不可开交。可我知道,在那些天里,他一直未能倒过时差,几乎每个白天都身处半梦半醒之间,怎么会精彩地完成这些工作呢?

全愈兄曾经称自己是“土插队,洋插队,打短工,磨洋工,老三届,77级,工农商学兵(如果黑五类的红卫兵也算‘兵’的话)全都沾边”。这不仅说明了他人生经历的丰富性,也反映了他长期置身于中外两种教育背景的独特性。全愈兄的文化之根扎在中国,他的教育之叶长在美国。他的这套文集,对美国教育进行了全面梳理,从素质教育到家庭教育,从高考到天赋教育,从玩的教育到生存教育,可以说是美国教育的万花筒。但是,他不是简单地介绍美国教育,而是希望通过对美国教育的分析来改造我们的教育,搬他山之石攻中国之玉。我们可以看到,这套文集中通过对中美教育进行系统的比较,他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固步自封。这种不卑不亢、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研究立场,对培养理性的教育观,有着重要启发。同时,还通过许多典型案例,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提供了诸多可以拿来就用的好招数。

全愈兄的这套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现身说法。作为在中国出身的美国大学教授,如何教育自己的儿子矿矿?文集中有许多内容记录了他自己和儿子的教育故事。这样一对父子,无论是旧观念与新思想的碰撞,还是中国传统与美国方式的交锋,无一不是趣味和理念的结合,特别值得普通父母们关注和借鉴。

总之,尽管这是一套高品质的教育文集,不仅内容鲜活,而且行文流畅幽默。读来深入浅出,时常让人会心一笑。但这套书并不是供人高高供奉,而是让人随时翻开,瞬间入迷的。

越是远方游子。越是怀念家乡。常年在美国生活,全愈兄减少乡愁的办法,就是希望自己能够为中国做的事多一点,再多一点。我经常看到,他通过《中国青年报》等专栏,以及微博等自媒体,隔三差五搬来一些美国的“石头”,用心地攻中国教育之“玉”。我想,这套文集的再版,就是他坚持攻“玉”的成果。

只是,作者写得再好,还需要读者进行另一半工作,才能真正完成图书的使命。希望更多读者能够通过这套书,了解美国,反思中国,搬美国的他山之石,攻中国的教育之玉,就像全愈兄这样。

朱永新

2017年4月26日晨于北京滴石斋

书评(媒体评论)

黄全愈不仅仅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他也影响了美国的教育制度。他的想法——最好的教育就是中美的结合——非常值得学习。

——约翰·潘文(《华盛顿邮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著名汉学家)

黄全愈对教育的认识深刻,对问题的分析一针见血,对教育改革的建议有独到之处。“素质教育在美国”系列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和学生及政府官员一读。

——赵钰琳(北京大学教授、北大附中原校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全新修订版)/素质教育在美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黄全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96348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6
出版时间 2017-07-01
首版时间 2017-07-01
印刷时间 201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2017075243
中图分类号 G789.712
丛书名
印张 14.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29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2: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