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脑海里住着一个自我怀疑又自作聪明的人(一种人生思辨的可能)
内容
试读章节

02 在记忆车间内部

没花很长时间我就明白了,归根结底,一切都与我们留存下来的记忆有关。我们脑海里所维护的人生故事,在复杂度和细节程度上都令人惊奇。但这些故事是否“真实”,取决于记忆是否“真实”。它们是真实的?是也不是。事实有历史事实和叙述事实两种。并非自欺欺人,而是记忆确实难以把握。随着岁月变迁,人生故事里的事件和人际关系会变大变小,重要性也会有所增减。我们会很肯定一些事情发生了,但事实上它们从未发生过。“生活不是人们所经历的,而是人们的记忆及记忆的方式。”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自传《活着为了讲述》(Living to Tell the Tale)中如是说。

不管这话有没有道理,记忆确实是会累积。我们在记忆中如此自然地穿梭,很容易就忘记了它们具体数量有多少,它们肯定被上传到了某个神奇的存档系统里,而你脑海里的故事作者可以从中提取信息,来创造不断延续的人生故事。

一回想到我们是怎么毫不费力地将记忆乱丢时,就会觉得这有多么令人震惊。举例说,如果你与我在酒吧相遇,互相介绍,我们会很快从庞大的记忆档案里挑选出最佳内容,并向对方展示我们是怎样的人;或者说想让对方认为我们是怎样的人。在我们互相介绍后,就开始交换彼此人生故事里的大量信息——就是叙事心理学家所称的“自我的进化故事”。

假设我比你爱哕唆,我会先开始讲话。可能我在开头会先讲我的进化故事中某个很小的细节,某件傻傻的事,比如多年前我与苏珊’萨兰登那次不幸的会面——她对我火冒三丈,但那件事不是我的错。我分享这件逸事不是为了自抬身价一虽然有时候我可能会。我之所以分享这件事,是因为它是我进化故事里有些尴尬、有点自黑的部分,是别人逼问的时候才会说的,尤其是借酒逼问。一位叙事心理学家也许会说,我偶尔把这陈芝麻烂谷子拿出来抖抖,可能由于它很好地反映了我现在的个人神话——即我虽然有点儿酷,但也不是个自恃甚高的人。再喝一杯酒,我可能会分享自我进化故事中某些摘要的信息洪流,大概比你本想知道的、比你愿意忍受去听的要多得多。关于我在费城的某间红砖墙连排住宅里长大,有个小小的前院,在绿色和橘色相间的凉棚下有个微型水泥露台;关于我的卧室墙壁上贴满了牛仔壁纸并用大学的院旗来装饰;关于上高中的时候,我因为要跑到校门口一步远的餐车买椒盐卷饼而被罚了十次留堂;关于我最终在纽约找到了一份很棒的工作,虽然这份工作需要我放下尊严;关于很多年后我是如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遇见了琳达,或者关于奈德和凯瑟琳的这事儿、那事儿;关于职棒联盟成立的某些内幕,以及我们像傻子一样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赚钱关于我们是怎样移居芝加哥的;关于我的狗狗“软木塞”(土狗)和伍迪(匈牙利维兹拉犬)的暖心回忆等。即使我说几个小时,把你耳朵说破,你获得的信息也只是我的个人进化故事的部分片段。

当我们喝到第三、第四杯的时候——顺便说一句,你也会跟我讲述你的生活,或者你会想试着跟我讲——我可能会讲到个人生活的小细节,比如我为什么、什么时候——在左肩上文了一只小海豚——在那很久之后,不大会文身的人去文身这件事才变得流行起来,然后由于我的文身师傅后来也帮詹尼斯‘乔普林文了身,这件事就更流行了;还有关于我最喜欢的十位费城老鹰队队员;或者关于我儿时常做的两个梦:一位开校车的神父一直想开车撞我;我在地铁上遇到二年级时认识的一个女孩,但我没穿裤子。

听了我个人神话里的那么多细碎片段,你会突然想起来你约了人要迟到,然后准备埋单,希望你越早想起来越好。这时候你已经了解了我的很多事情,但跟我脑海里楼上的故事作者所知道的相比,还不到一个小分子。

关于这件事,我的理论是这样的,很久之前的某时某刻,我们给了脑海里的故事作者一项安全许可:贵宾室、后台、内室,仅供收件人亲阅的、一级保密的都可以去看。这项许可让脑海里的作者可以毫发无伤地获取认知科学家所称的“自传式记忆”。

P13-15

书评(媒体评论)

妙趣横生,博学多才,本书是能将自己的人生故事变得有意义的宝贵资源。任何思考过 “我的人生有没有意义” 这个终极问题的读者,都将在这本书中发现多样的观点。——《林肯星报》

本书最能引起共鸣的部分反映在艾森伯格本人的观点,以及他与朋友和家人的故事里。——《国家图书评论》

后记

开始这个项目几个月后,有段时间我曾想写这样一个论点:不管我们的人生故事是怎样来的,每个故事从根本上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悬疑推理故事。人生故事就像推理小说,建筑在复杂的情节之上,充满了小说情节式的纠结和意料之外的转折。我们为何而存在,打从一开始就是模糊的。某个阴森的角色,最后却被发现是个好人。倒是那些看上去好得不真实的人,我们才应该多加防备。

有段时间,我想把这个概念推广开来。我进行调查,想看看擅长推理小说的人们是否可以提供些经验供我们参考,来写作称为“你”或“我”的这篇故事。P.D.詹姆斯——比她有成就的同行不多了——开出了似乎很有前途的清单。她的第一条、也是最坚定的一条建议,就是要在动笔前确定故事如何、在哪里、在什么时间结束。这时候我就知道自己找错了求助对象。结束时间?我们能唯一确切知晓的就是人生故事是肯定会结束的。

然而,詹姆斯列出的清单上有几条建议,还是让我觉得在构思人生故事时有些帮助。她说,一个优秀的推理小说作家,必须时刻将自己的感觉敞开,经历所有好的、坏的事情,这与维克多·弗兰克的劝诫如出一辙。观察和欣赏细小的、日常的细节——做“有心人”——可以使故事更出人意料、更加丰满,无论它是优秀的推理小说还是令人满意的人生故事。活在当下,允许思想、感情、感性自由流动,使之被感受,同时不要妄下结论,这样即可更深刻地体会日常生活。

詹姆斯还提醒我们,推理故事中的人物必须可以上升到“真实的人类”的高度——而不是“存在于粘贴板上的角色,等着在最终章被打倒”。弗兰克基本上也说过同样的话。人类存在的意义,他写道,在于“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这取决于我们自身,在我们遇到过的角色里找到独特的个性。

在写悬疑小说的时候,詹姆斯花了很多时间与警察和辩论队待在一起体验生活。当然,对于找到人生意义的线索来说,这些人可能不是最好的来源,但是我们还有其他的专家可以咨询,其中有哲学家、诗人、富有创造力的教师、精神导师,甚至还有孩子(见下文)。

最后詹姆斯说,她从未遇到过文思枯竭的时候,虽然有时她要等很久才能确定新小说的构思。在等待期间,她形成一个习惯:无论如何都要写一些东西——小短文,写任何事情,只为了保持手不生疏。与我们的目的更契合的是,她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要记日记——她唯一的一本——那时候她已经七十几岁了。最后此日记以书的形式出版,名为《到了认真的时候:自传片段》(Time to Be in Earnest:A Fragment of Autoblography),在她去世的前几年出版。她在序言中写道:“我现在的动机是想要记录一年的时光,否则这段时光就会被遗忘,不仅为了可能对我感兴趣的我的子孙们,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和阿兹海默症的突然来袭,对于我而言这段时光也会丢失。”然后,几页之后,“有很多事情我还记得但是去思考它会很痛苦。我觉得没有必要来写这些东西。它们已经结束了,我必须接受、理解、原谅,在漫长的生命中已经不能给它们更多合适的地方了,因为我知道幸福是一种上天的礼物,而不是权利。”

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有几次我曾想使用上千个隐喻来表达。当你阅读作家关于他们如何写作的书,就会出现这种效果。隐喻就有这种横冲直撞的本领,但是我划定了界限,决定坚持只用一个隐喻,就是楼上的那个什么的隐喻。但既然这本书已经完成了,我想再提几种作家常用的比喻,以希望可以向你展示关于如何写作人生故事的其他思路。

《权力的游戏》作者乔治·R.R.马丁认为,作者分为两种:“建筑师”与“园丁”。他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展开情节。建筑师“在打第一个钉子前先画好蓝图”,马丁在接受报纸采访时解释道,“他们设计好整幢房子,管道铺设到哪里,有多少个房间,房顶有多高等。”园丁就截然不同了,他们“只是挖个洞埋下种子,看会长出什么来”。

……

所以,假设你能够问你脑海里的故事作者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会是什么?

我会问他,在我父亲去世后的那些天、几周和几个月中,他的脑子里在想什么?我会很好奇,想知道他的压力所在,他是否会担心写错那一章,从而导致后来的人生故事出现风险。但是他没有犯错,反正从长远来看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作者很好地重写了故事。那件事带来的痛苦将会持续下去,但是它的意义已经改变了。现在的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知道如果那时佛祖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床前,他会指出我受到的苦难是摆脱苦难的道路。如果荣格被请来做咨询,他也许会预见其中的一线希望。父母的离去对孩子可能是永远的打击,但是荣格可能会说,我父亲的突然离世触发了我迈向个性化方向的关键一步,这个过程让我们与当今和过去的其他人都变得不同,让我们比人类初期阶段强壮千亿倍。我是从维克多·弗兰克身上学到,而他是从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处学到的,苦难“将不再是苦难,只要我们对之形成清晰明确的印象。”

将一切情况都考虑进去之后,我目前对自己的人生故事感到很满意。我的记忆在顺畅地流淌,我的故事又增加了新的章节。这本书是最新的版本。我还有什么要抱怨呢?在我高中毕业的那一届共有161位男生,我们了解到其中26位已经去世了,有8位失去联系。若失联的这些中间也有人过世(我当然希望没有),那就意味着很不幸地,我们有近两成的同学已经不再是进行中的作品了。

我有理由相信,如果我的遗传没出问题,应该可以再活个二十多年。我为什么这么狂妄自大(有点儿吧)?因为不久前我上网费力填写了一则问卷,调查我的医疗史、家族病史、婚姻状况,我使用车辆的程度,我是否定期使用牙线,还有几页其他的细节。点点鼠标,我发现我的寿命可能会是我父亲的两倍,然后跟我母亲差不多长。我母亲虽然度过了半个世纪悲痛的日子,但还好她很长寿。坏消息是——幸福是转瞬即逝的,别忘了——没有人能得知我去世的消息,至少不会立刻得知。或者他们即使得知了,也不能赶到乡村墓地来参加下葬仪式,假设我跟琳达最终决定葬在这里的话。

你看,那个在线测算,算出我会活到2038年。真不走运,2038年被预估为Unix操作系统的危机年,类似“千年虫”危机一样的编程问题。它会影响以Unix为基础的操作系统的处理时间。除非到时候重申,到2038年1月19日,3:14:07(协调世界时),我们将达到Unix系统通过32位带符号的整数时间形式所能显示的最大数字。Unix系统会认为我们重新回到了1901年,依赖Unix编程的系统中带有时间符号的一切都有崩溃的风险。这次故障,据预测者说,可能会破坏手机、路由器、航空和汽车数控系统,甚至还有更多,比如会影响我的智能厨房设备。所以,我现在可以看到百年来从没人设想过的讣告标题:

李·艾森伯格于92岁去世

世界为之静止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开头

 01与那个涂涂写写的人会面

 02在记忆车间内部

 03审定版与未删节版

 04最初的草记

 05上帝形状的洞

 06开头重要吗?

第二部分 中间

 07当心“肘关节”

 08插曲:其他声音

 09喘息的空间

 10书籍与尘埃

 11谁需要幸福?

 12詹姆斯·迪恩的故事

 13我们如何能在世上永存?

 14黄昏时的雪鸟

第三部分 结尾

 15鬼神论

 16求一个善终

 17咖啡馆里的蝴蝶

 18树荫下的地方

 19到底有没有合适的时间?

 20被雕刻的与被铭记的

 21惊世发现

 22亲爱的日记

 23写出美丽的句子

后记

附录

 人生的意义问卷

 人生的目的测试

 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

 读书小组的练习

致谢

名词对照表

序言

几年前的夏天,我跟妻子琳达在长岛的一个小镇上租了栋房子,住了几周。之所以来这儿,是因为我们想跟平时不常见面的人多叙叙旧。专家说,亲密的人际关系——家人、朋友、社群等,对实现有意义的生活起着根本作用。可我们住在中部的芝加哥,

大多数朋友住在东部,所以为了保持这些人际交往,我们平时需要隔三岔五地搭飞机两头跑。我们的两个孩子——奈德和凯瑟琳二十几岁了,各自独立住在布鲁克林。我们打算的是,让孩子们一起来长岛待几个周末。

我们租住的房子坐落在一条安静的街上,闲逛一会儿就可以走到镇中心,骑车的话十分钟可以到海边。不过,街头拐角处的那座古老的乡村墓地,才是让人意外的福利。第一次穿过这道墓地的铁门时,我意识到,除非是由于悲伤地出席葬礼,我还从未参观过墓地。

从那天起,去这座墓地成了我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早餐后我会去慢跑,开始还顾虑到穿着运动鞋和运动短裤穿行其中是否会有所冒犯。我确保自己走在墓碑中间没有铺砌过的小路上——这样做是对的,因为后来我看到了这条告诫:“诅咒那些挽歌”,这是安妮?塞克斯顿的一首诗,“把你的脚从墓地上挪走吧,这里的人在忙着死去”。

有人说,要专注于生命,就必须剥离对于死亡的陌生感。一部分的原因是,我的中年时光已经悄然到来,又悄然逝去;另一部分原因是,那年夏天白昼很长,可以看到长长的影子。最重要的是,我有一本书要写。因此,在长岛的那几周,我白天的任务就是要剥离对死亡的陌生感。晨跑之后,我会把自己关进一间狭小的空置卧室里,面对一堆谁都不会在夏天度假时读的书:《拒斥死亡》《死亡与心理学的重生》《生与死的对抗》《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最好的告别》。这些名字听起来有些阴郁,但实际上没有那么糟糕。我有过比这更糟糕的度假经历。比如在苏格兰那次,

我们请来照顾儿子的保姆,挑战我说要打一局高尔夫。那时我儿子才两岁,而保姆的差点也只有两点。她毫不留情地将我打得落花流水。

一天的工作结束时,我会将这些关于死亡或走向死亡的书放回去,再回到墓地去放放风。我在那儿从未见到过一个活人,那里的每个人仍然在“忙着死去”。我会漫无目的地闲逛到暮色来临。

这里仿佛是一部巨大的生活故事选集,有所有你能想象到的故事类型,可追溯至两百年前,每个故事都与其他故事迥然不同,然而却像被一只灵巧的讲故事的大手操纵—甚至罗伯特?奥特曼也望尘莫及—最后每个故事结尾都落在了相同的地方,落在了这个古老的乡村墓地里。

毫不夸张地说,我的脑海里有很多故事,实际上我也一向如此。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是在《时尚先生》(Esquire)杂志度过的近二十年,期间许多故事一直充斥着我的脑海:有虚构的小说,也有非虚构的故事。我试着将它们编写下来,当故事来临时庆祝,

当故事退去时悲从中来。之后,有人付钱请我去讨论如何将讲故事应用到所有事情上,从(为新开设的教育机构)充实学校课程表到(为一家产品目录公司)介绍一款神奇的高科技羽绒服都有。

我有一些关系最好的朋友本身就是故事。某天参加一个晚宴时,我环顾餐桌四周,意识到自己坐在一部肥皂剧、一出闹剧、一部言情故事和一部不停地啰啰唆唆、杂乱无章、毫无头绪的冗长故事中间。闹剧和言情故事喝了太多酒,肥皂剧呜呜咽咽,冗长故事没完没了地絮叨。即使是这样,那天晚上也意外地令人愉快——虽然偷偷地告诉你,有几次我也觉得还不如回家躺床上读本好书呢。

你有你的人生故事,我也有我的。桌旁的那些人有他们的故事,这个古老墓地里的每个人也都曾有故事。我们的故事就是我们自己,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你故事里的事件、关系、人物同我故事里的一模一样,我们的故事走向也会大相径庭。即便我们像连体婴一样每天待在一起,我们的故事也会有所不同,因为我们记忆的方式不一样。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我说的不是可以写在纸上的那种人生故事。我讲到的故事,就像你的手背一样,是你我此时此地所成为的完整的、未删节版的样子。我此时就在打字,而你坐在那里看这本书或者电子书。你很清楚自己的故事是如何开始的,是在走上坡还是下坡路。你知道这故事是难过的还是开心的。你知道哪些部分是有趣的,而哪些让你昏昏入睡。你很清楚,如果必要,你可以删减哪些事件和人物。这故事从你人生最早的记忆开始,并从那里展开。故事里有你的希望和担忧,你的胜利和失望,你所赢得的和失去的爱。你的每个秘密都藏在其中。还有你的梦,你记忆里的那些梦境也在其中。真是一部长篇小说呢,对吧?

那么,问题来了:你的故事始终是未解之谜,因为有一件事你是不会知道的,即便可以,你也不想知道——那就是这故事将怎样及在何处结束。而有另外一件事,你将不惜一切地想要知道:这故事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这就是本书将要讲述的内容。

当然,人生存在的意义是一个像大海般宽泛的话题。很明显,我们需要设定一些界限。这本书不会试图说服你去相信或不信任何宗教信仰或精神追求。我绝不会这样做。若你选择在一只蜘蛛身上看到上帝的安排,我完全没意见。我也不会试图用我自己的价值观取代你的。若你坚信仅为满足购物欲望的“血拼”才能让精神充满意义,我也许不会为你鼓掌,但这是你自己的人生故事,而我祝你一切安好。  这本书要做的,是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来审视人生故事是怎样形成的,这个视角适用于每个男人、女人,已经降生或尚未出生的小孩。这本书会尽最大努力来说明,是什么让人生故事变成有意义的东西,甚至可以流传到未来。

这是很大胆的断言,尤其是在当今时代。曾经,我们对于某些能够与个人故事相关的故事比较关心:古代神话和童话故事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不可预知,它们将勇气和想象力灌输到孩子的思想里。当然,还有《圣经》故事。《圣经》是一个宏大宽泛的故事,充满了教训和告诫。它指出了对与错的分别,它以某些章节来讲述如何克服困难和苦难,它包括成千上万、多姿多彩的人物。在包罗万象的故事情节的中心,有一位无所不知的主角,拥有无人企及的智慧和力量。此类故事为凡人的故事提供了某种鼓励。它为人类的故事在何处、以何种方式开启以及故事结束后会发生哪些事,奠定了基调。它不会絮絮叨叨人类的目的是什么,书中直接标明了这一目的:遵循《圣经》中写下的旨意。

然而,当我在跟人谈论的时候发现,大多数人都表示自己在盲目地前进。他们在生命的过程中创造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例如:一位26岁的刑事司法学研究生说,她只有周日在教堂的时候才会思考人生故事的意义,否则很少会考虑。“这是一个让人难以承受的话题。”她说。

一位35岁左右的女社工说,她尽量不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一天到晚她都在处理患有精神疾病或重大疾病的孩子。

一位近60岁的男性—他提前退了休,搬到了气候温暖的地方,现在他有些后悔—希望自己之前应该再忙点儿。“关键是不要虚度时光。”他说道。

一位鳏夫,刚刚跟在相亲网站认识的女人订婚了,他说:“到生命的最后,躺在临终的床上,我唯一会思念的就是我认识的和爱过的人们。我不认为事情会比这更复杂,虽然也可能有点儿复杂。”

曾经流行全世界的伟大的古老神话不再流传,真有那么糟糕吗?

“没有任何榜样自己来创造人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约瑟夫?坎贝尔如是说。当谈到从神话故事中获得的智慧时,他从不吝惜词汇。他表示,如果没有榜样可以参照,我们就会迷失在迷宫里,在黑暗中摸索,在自己的人生故事里前进,就像从来没有人曾经拥有过一个人生故事。坎贝尔说,我们的故事今天存在的问题,就是没多少人的故事里有着“深深的存在感”。

但事情并不非得如此。

内容推荐

李·艾森伯格著的《我脑海里住着一个自我怀疑又自作聪明的人(一种人生思辨的可能)》是一场关于生命的奇思妙想——“我们脑海中都住着一个奇怪的人”。他/她也许是自作聪明的守护天使,也可能是个自我怀疑的常驻作家——或者就是一种我们未曾察觉的思维方式。

本书引用了许多哲学、心理学、文学领域的大人物关于人生思辨的见解。作者以亲身经历为线索,将本来严肃、深刻的话题,巧变成诙谐又温情的故事讲述。这些都启发了生命的多种可能性,也回答了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编辑推荐

《我脑海里住着一个自我怀疑又自作聪明的人(一种人生思辨的可能)》由李·艾森伯格著。

★启发思维的大胆尝试。一种看待人生、思考意义的新思路:叙事性思维。假设我们脑海里住着一个会涂写的小人儿,它的行为与我们的记忆、人格息息相关,乃至影响整个人生的发展。

★具有励志性的人生演讲。作者身兼畅销作家、《时尚先生》资深主编、《时代》周刊顾问、演讲者、企业创意顾问、“爱迪生计划”发起人、大学客座教授等身份,阅历丰富。他在书中关于自己生活片段的有趣讲述,更值得聆听。

★跨学科的知识点。本书涉及大量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文学领域的名人大咖关于人生的理论和生活趣事,包括约瑟夫·坎贝尔、伊壁鸠鲁、威尔·杜兰特、列夫·托尔斯泰、荣格、弗兰克、弗洛伊德等。

★有趣、互动的心理问卷。附录包含4种专业心理学问卷与练习。读完全书,亲测你对人生意义的真实态度,没准答案会跟你想的截然相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脑海里住着一个自我怀疑又自作聪明的人(一种人生思辨的可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李·艾森伯格
译者 孙红梅//吴晓燕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603272
开本 32开
页数 2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7-06-01
首版时间 2017-06-01
印刷时间 201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2017092806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0
14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