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自传性很强的小说,虽然作者是用第三人称写的,但依然可以从作者身世经历中探寻到蛛丝马迹。作者这样做是可以将自己与小说保持一段距离,把深厚的主观色彩和感情色彩的文字体现在另一个人身上,从而能更加自如地把读者引向他所期望的境界!
图书 | 第一个人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自传性很强的小说,虽然作者是用第三人称写的,但依然可以从作者身世经历中探寻到蛛丝马迹。作者这样做是可以将自己与小说保持一段距离,把深厚的主观色彩和感情色彩的文字体现在另一个人身上,从而能更加自如地把读者引向他所期望的境界! 内容推荐 1913年小说主人公雅克·高梦诞生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其父应征入伍,后来牺牲了。不满一岁的雅克成了战争孤儿,母亲将他托咐给外祖母管教,自己靠精神刺激和生活重负,变得有些麻木;所幸雅克有一位慈父般的小学 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安慰。雅克在贫困中独自长大,直到有一天,人到中年的他路过圣布里约 ,第一次见到父亲的墓碑,面对这个死时比他年轻得多的父亲,他萌发了要去寻找父亲的足 迹、寻找过去的决心…… 目录 出版者的话 译本序 第一部 寻父 在马车上 圣布里约 3.圣布里约和马朗(J.G.) 4.孩子的游戏 5.父亲·他的死·战争·谋杀 6.家 艾蒂安 6—1.学校 7.蒙多维:殖民化与父亲 第二部 儿子或第一个人 1.中学时代 鸡棚与杀鸡 周四与假期 2.内心的困惑 附 录 插页 1 插页 2 插页 3 插页 4 插页 5 第一个人(笔记与提纲) 两封信 试读章节 店铺前连停都不停一下,铺子里卖的尽是玻璃器皿,塑料或是尼龙制品,还有现代西方都市里都能找得到的陶瓷珍品。唯有几家食品店显出财源茂盛的样子。墓地被圈在面目可憎的高墙内。靠近大门的地方,有几家卖花的小摊和大理石商店,花都开得不大。那旅客在其中一家店门口停了下来,看见一个样子挺机灵的孩子正趴在一块还未凿刻的墓板边做作业。然后他进了园子,朝守墓人的小屋走去。守墓人不在。旅客便在这间布置简陋的小办公室里等着,他发现了一张平面图,正看图的时候,守墓人进来了。这是个高大干瘪的男子,鼻子大得能闻到自己厚厚的高领上装里的汗味,旅客询问1914年战争死亡人员的墓区方位。“哦,”那人说,“那块叫法兰西纪念墓区,您找的人叫什么名字?”“亨利·高麦利。”游人答道。 守墓人打开一本包着书皮的厚书,用沾了泥巴的手指顺着名单点下来。指头停住。“高麦利·亨利,”他说,“在马恩战役受了致命伤,1914年10月11日死于圣布里约。”“就是他。”游客说。守墓人合上了书。“跟我来。”他说。他领他朝最前面的几排坟墓走去,那些墓有的简朴庄重,有的却矫饰而丑陋,盖着千篇一律的大理石,镶着配在哪里都很难看的珠子。“是亲戚?”守墓人心不在焉地问。“是我父亲。”“真不幸。”那人说。“没什么。他死的时候我才一岁。这你就明白了。”“是啊,”守墓人说,“没办法。死的人太多了。”雅克·高麦利未置可否。当然,死的人太多了,但至于他的父亲,他甚至无法生出一份他没有的同情感来。在法国生活了几年以后,他答应至今仍在阿尔及利亚的母亲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要他做的一件事:去看看她自己从未见过的他父亲的墓。他觉得这种访问毫无意义,首先就他而言,他不了解父亲,对父亲的生前一无所知,又对人情世故十分反感;其次对母亲来说,她从未谈起过死者,对他将要看到的情况她也无从想象。但,既然老爷子在圣布里约离开人世,他又找到了见上一面的机会,于是便决定来拜望一下这位陌生的死者,在没与老朋友晤面之前,他甚至还下了非见不可的决心,以便事后了却一桩心事。“就在这儿。”守墓人说。他们来到一块围着小灰界石的方地前,那些界石由一根漆成黑色的粗链条连接起来。里面众多的墓碑彼此相似,都经过雕刻的,呈朴素的长方形,一行行规整地排列着。每座墓碑上都放了一小束鲜花。“四十年来这里都由法兰西纪念协会负责管理。喏,他在那儿。”他指着第一排里的一块碑石说。雅克·高麦利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我先走了。”守墓人说。高麦利走近墓碑,漫不经心地看着它。是的,的确刻着他的名字。他抬起双眼。愈发显得苍白的天空里,几小片灰白的云在缓缓移动,天上落下或明或暗地变幻着的光线。在他周围,在这片宽阔的墓地里,寂静笼罩着一切。唯有从高墙外传来一阵低低的市井嘈杂声。远处的墓地偶尔闪过一个人影。雅克·高麦利的目光追随着天上漂游的云朵,试图从潮润的花香后面捕捉住此时此刻从远处平静的海上飘来的咸腥味,水桶撞到一座大理石墓碑的咣铛声将他从恍惚中惊醒过来。就在这时,他从墓碑上看到了父亲的生辰,凑巧发现了他以前所不知道的一切。他念着上面的两个年代,不由自主地计算了一下:二十九岁。一种想法猛地触动了他,身心都受到震撼。他今年四十岁。这块墓板下埋葬的曾为人父的人比儿子还要年轻。 这种访问毫无意义,首先就他而言,他不了解父亲,对父亲的生前一无所知,又对人情世故十分反感;其次对母亲来说,她从未谈起过死者,对他将要看到的情况她也无从想象。但,既然老爷子在圣布里约离开人世,他又找到了见上一面的机会,于是便决定来拜望一下这位陌生的死者,在没与老朋友晤面之前,他甚至还下了非见不可的决心,以便事后了却一桩心事。“就在这儿。”守墓人说。他们来到一块围着小灰界石的方地前,那些界石由一根漆成黑色的粗链条连接起来。里面众多的墓碑彼此相似,都经过雕刻的,呈朴素的长方形,一行行规整地排列着。每座墓碑上都放了一小束鲜花。“四十年来这里都由法兰西纪念协会负责管理。喏,他在那儿。”他指着第一排里的一块碑石说。雅克·高麦利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我先走了。”守墓人说。高麦利走近墓碑,漫不经心地看着它。是的,的确刻着他的名字。他抬起双眼。愈发显得苍白的天空里,几小片灰白的云在缓缓移动,天上落下或明或暗地变幻着的光线。在他周围,在这片宽阔的墓地里,寂静笼罩着一切。唯有从高墙外传来一阵低低的市井嘈杂声。远处的墓地偶尔闪过一个人影。雅克·高麦利的目光追随着天上漂游的云朵,试图从潮润的花香后面捕捉住此时此刻从远处平静的海上飘来的咸腥味,水桶撞到一座大理石墓碑的咣铛声将他从恍惚中惊醒过来。就在这时,他从墓碑上看到了父亲的生辰,凑巧发现了他以前所不知道的一切。他念着上面的两个年代,不由自主地计算了一下:二十九岁。一种想法猛地触 动了他,身心都受到震撼。他今年四十岁。这块墓板下埋葬的曾为人父的人比儿子还要年轻。 P16-17 序言 译本序 1957年,四十四岁的加缪得知自己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高兴之余又深感不安今天看来这种不安是有道理的。因为他怕自己被过早地盖棺定论,怕别人误以为自己的创作生涯已到此结束,而实际上他的创作高峰还远未到来。他有一个庞大的计划,即被他自己称之为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式的巨著(Herbert R.Lottman:Albert Camus,1978),为此他已酝酿了二十多年,他深知那才是自己真正的作品。然而历史偏偏显得如此冷酷,不论作者也好,还是读者也好,不管你愿不愿意,没有结束的也不得不结束了,他只留下这部一百四十四页的残稿,题目叫《第一个人》。 ……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第一个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法)阿尔贝·加缪著//袁莉等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567882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4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6 |
出版时间 | 1999-02-01 |
首版时间 | 1999-02-01 |
印刷时间 | 1999-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
丛书名 | |
印张 | 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05 |
宽 | 139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