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达著的《乘影游心(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主要对现当代中国电影和国外电影的著名代表作进行了深入的解剖,例如对北野武的四个漫画的解读,对《哈姆雷特》的戏剧的分析和探讨。此外,作者还从媒介和文本关系的角度去电影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对综艺晚会的综合剖析,对电视理论如何在中国进化的进程进行了追溯。
图书 | 乘影游心(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司达著的《乘影游心(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主要对现当代中国电影和国外电影的著名代表作进行了深入的解剖,例如对北野武的四个漫画的解读,对《哈姆雷特》的戏剧的分析和探讨。此外,作者还从媒介和文本关系的角度去电影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对综艺晚会的综合剖析,对电视理论如何在中国进化的进程进行了追溯。 内容推荐 司达著的《乘影游心(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是一部关于影像、媒介和大众文化的论著。话题广泛涉猎了影视、摄影、诗歌、文学和音乐等门类,借助文本细读和意识形态分析,解析了工业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这些讨论都指向同一个命题一一在去精英化的大众传播时代,作为消费品的媒介文本如何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悄然屏蔽着观众的独立思考和个性特征。希望读者能借助此书,形成“症候式阅读”习惯,对媒介保持清醒的批评意识和主动的介入立场,从而告别娱乐至死的宿命。 目录 第一部分 活动影像:观念与风格 北野武的四格漫画 达登内兄弟的无产阶级道德焦虑 让·吕克·戈达尔的60年代 商业院线之前的李玉 第六代的前世今生 书面叙述与影像叙述 1948年和1990年的《哈姆雷特》 外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 中国电影快评 外国电影快评 第二部分 媒介文本:观看与重现 视觉快感与情色逻辑 日常私密的公共叙述 民间影像的个人表达逻辑 电视理论的中国化困境 意识形态机器与媒介公信力 历史搬演与相对真实 影像的历史守望 综艺晚会的大屏幕实践 第三部分 文化研究:大众与日常 古装剧的历史边界 骚情文本与知识分子节操 说个球 欧洲,失落的影像地图 古典音乐快评 啽呓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乘影游心(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司达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265732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1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0 |
出版时间 | 2017-05-01 |
首版时间 | 2017-05-01 |
印刷时间 | 2017-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56 |
CIP核字 | 2016255088 |
中图分类号 | J905 |
丛书名 | |
印张 | 2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5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